西西河

主题:【原创】宋氏兄妹与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 -- 阿康

共:💬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宋氏兄妹与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

    宋氏兄妹与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

    阿康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志在团结国内爱国力量,共同抗日。事变后,张学良随蒋到南京,遭军法审判,后又获特赦,但仍然被“严加管束”。西安事变中,宋子文作为蒋介石的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及周恩来等谈判,终于达成协议,使事变和平解决。宋子文保证将负全部责任贯彻各项协议。但他没有想到,张学良送蒋回京,反被软禁,因而甚觉有愧于心。宋子文怕蒋背信杀张,曾对蒋说,「不得对那小家伙不利,否则我离开中国, 揭露你丑事。」 「小家伙」想来是蒋,宋间常用的对张学良之称呼。

    阎宝航是东北人,曾是张学良的智囊之一,西安事变以前被蒋邀请到新生活委员会工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入京以后,阎宝航奉命去西安作调解工作,临行以前去见宋美龄,问道;“你和宋子文都说张副司令几天内就回去,可有什么保证么?”宋美龄宣誓般的回答:“我们牺牲一切也要做到。”她这个誓言没有实现,但很难说她讲这话时意在欺骗,她的影响再大也改变不了蒋的意志。

    事变后,张学良软禁于浙江奉化,但是,他抗日之志不泯。在奉化期间,他曾对来访的部将于学忠等表示:“除对日作战外,决不想再统军。”当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危急。7月18日,张学良致函蒋介石,要求蒋给以杀敌机会。函云:

    “卢桥冲突,日渐扩大,日本军人之凶焰,肆行无厌,真令人发指!良知钧座鸿谋,早有成竹,万一不幸,中日问题,必须以兵,俯乞钧座赐良杀敌之机,任何职务,任何等级,皆所不辞。能使我之血,得染敌襟,死得其愿矣。如蒙钧座之允诺,良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钧座俯临华夏,决不令匹夫一志之不得伸。临书惶悚,不知所云,俯乞鉴宥。 ”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宋子文积极向蒋介石进言,要求释放张学良,使之为抗日效力。7月30日,宋子文致函张学良云:

    “弟时时思欲与兄晤谈,而在目前情形之下,不能须臾离沪。国难如此,正一致御侮之时,弟已切请委座恢复吾兄自由,俾为国家效力。弟在此数日内,必抽暇来溪口与兄面叙也。 ”

    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的江湾及闸北,中国军队奋勇抵抗,淞沪抗战爆发。9月17日,战况紧急,蒋介石亲赴昆山前线督战,宋子文再次向蒋介石进言。这次,蒋介石居然同意了。宋子文很高兴,于9月22日致函张学良云:

    “许久未通音问,实因无善足告,非敢对兄忘情,度邀亮照。兄事,弟对介公陈说之电不下数十通,最近在昆山晤谒,并以国难极度严重,急宜起用吾兄,及时效力为言,已得介公俞允。顷蒋夫人来函,亦经提及,大云出山,指顾间耳! ”

    因为宋函有“顷蒋夫人来函,亦经提及”一语,所以张学良收到宋函后,即给宋美龄写信,希望通过“夫人路线”比较快地解决问题。首云:

    “入世以来,除先严时加训诲外,扶持爱护者,只有委员长一人,感激之深,铭心刻骨。良恪守夫人前在妙高台之训,惟委员长之命是遵,所以居山以来,每日以阅书看报检束身心为事,外间事一概不闻不问。”

    当年4月10日,宋美龄曾在奉化妙高台邀请张学良、于凤至夫妇午餐,临行前,宋美龄单独召张学良谈话,声称深知张是“gentleman”,“不过性急躁须改”云云。张函中所言“妙高台之训”即指此。接着,张函转入正题:

    “惟自中日战事爆发以来,家仇国难,时萦于心,恨不能舍命捐躯,以抗强敌,是以前此有请缨雪耻之举。近两月中,每日注意锻炼身心,以备委员长之驱使,期为民族而牺牲,不敢自图安逸,苟全性命于世间。良受委员长之优容厚待,有如家人。委员长运筹决策,夙夜焦劳,凡属同袍,皆各效其能,以为抗战之助力。良处此时势,讵敢妄有希冀,扪心自问,实有难安心者耳!否则饱食暖衣,山居优游,亦或人求之所不得。夫人聪慧过人,谅能洞鉴良之心绪也。”

    同时,张学良并致宋子文一函,要他将上函转给宋美龄。然而,蒋介石虽在宋子文面前表示同意起用张学良,但很快就后悔,因而他借此机会通过宋美龄转告张学良,要他“好好读书”。

    还有一次,宋子文写信给蒋,以山东韩复渠等仍对中央有疑虑,认为中央仍然记恨旧仇为例,希望蒋能释放张学良,给与名义,以示与民更始,同心抗战。宋子文的这封信显然是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只是不知道是否给韩复渠后来的厄运加了一把土。

    抗战期间,张夫人于凤至患病,也是经宋氏姊妹之安排赴美就医。一九四零年,张学良在贵州患病住院,宋子文人在美国,嘱咐戴笠随时告知情况,戴几乎每天一封电报给宋,报告张的病情。

    后来,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儿子在美国也患病。一九四一年耶诞节,宋子文致信蒋介石,要求释放张,言词恳切,信中说哪怕只是“宽其管束”,使其能“料理家务”,以“慰其妻子”。蒋则回文,「汉卿思想与心理至今仍未改变……恐此时一经出外,他受反动份子包围,于国与彼皆属不利。」

    西安事变期间,两宋代表蒋参与谈判,很多东西没有兑现。不过,晚年的张学良仍称宋子文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张学良之女与宋子文之子,张之子与孔祥熙之女,都曾有联姻之议,均因故未成。张学良不喜欢孔祥熙。当时商量的时候,孔家说要是嫁的话,得保证不娶姨太太,张说我儿子的事情我怎么能保证,最好让他们自己处处。而对与宋子文联姻,张则很高兴,但可能两年轻人处不大来吧,也没有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02年6月公开张学良「文件」与「口述历史」史料,包括少帅的信件、日记、访客纪录、手稿、文件、照片、笔记、字画、出版物、剪报等。所留信件部份,高达二尺,分四大箱,约有五百封以上信函,包括少帅与蒋介石、蒋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蒋经国、陈诚、杨虎城、戴笠、端纳(蒋介石、张学良的澳大利亚籍顾问)及其他党政要员的往来信札。

    公开的信札显示少帅和蒋介石的书信来往较严肃,二人都作「表面功夫」。信札中以少帅与蒋夫人的通信最多,有一百封以上,是少帅生前保留最多的信函,也最为少帅珍视。蒋夫人大都写英文信给少帅,直呼「汉卿」(Dear Han-chen),少帅则多写中文信,偶用英文,称「夫人」, 自称「良」,从两人往来信件中,反映蒋夫人极关怀少帅软禁期间的生活,常送日用品、礼物、代转少帅在美家人、包括元配于凤至托带的物品、信件,蒋夫人还送钱给少帅,有一次顾念少帅眼睛不好,特送台从美国带回来的台灯,另有一次送少帅巧克力糖;此外,少帅与蒋夫人也讨论艺术、蒋夫人的习国画进程、宗教信仰、圣经教义、互祝耶诞快乐、祝寿、拜年等,话题极丰。

    从信中也显示,蒋夫人与结金兰的少帅元配于凤至也有深厚情谊,称她为「凤姐姐」,有蒋夫人访美国加州,特与「凤姐姐」见了三次面, 写信给少帅记述加州行时,还夸「凤姐姐」家布置得好,有一个美丽的花园。

    以下是张学良与蒋夫人往来信函部份摘要:

    张学良于1947年10月5日写给蒋夫人的信,反映思乡与蒋夫人的深厚情谊:

    夫人钧鉴,九月十九日手示敬悉,附所赐果物等及凤至的药品均领到,夫人对良护念周至,良感谢无极,展读手示再三,并阅剪报一则,闻道家乡事,心中的情况难以笔述。夫人,大概您晓得海城是良的原籍,良祖父及上代的坟墓皆在该地,真不知今日是何景况,兹借东坡二句诗,可以代表良现下的心境,『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夫人,请您不要这么挂念,良这里吃穿用度到还算得周备,假如良必有所需,当再上烦钧听,请释念,谨祝康建并请叱名代叩介公钧安。十月五日灯下。」

    蒋夫人想探视少帅,张学良担心路途困顿,1950年4月16日写信请她不要来:「……夫人示中言到将下视良处,使良惶恐万分,请准良诉其理由,由新竹市到井上温泉汽车往返约五个至六个钟头,公路之坏,使夫人难可想像,竹东到井上一段,因石头太露出地面,轿车不堪通行,只有吉甫车或卡车方可行驶,并且险处甚多,颠跛万分,而良之寓处,对夫人供用,更有种种不便,切请夫人不可前来,何时何地,请夫人随时吩咐,良立可前往,夫人对良关怀而良多年违教亦渴望瞻事两座也,谨布愚忱俯请允诺肃复恭候钧安,并请叱名代叩介公总座安好。四月十六日。」

    他信中写著:夫人不用挂念,良这里吃穿用度算周备…

    她信中写著:适得香港友人寄巧克力一盒,望汉卿喜食...

    1952年3月30日蒋宋美龄致张学良信(原为英文)

    汉卿:

    得照片与手卷极美,多谢,早当致意,唯二周来苦于支气管炎,不便作书,目前始渐愈。「生活」杂志拟刊一文,附余画作照片,出刊后当寄奉一本。余习石涛、沈石田甚勤,以余师谓余笔法风格近此两家之故,然台岛难得真迹亲炙,尽力而已。适得香港友人寄巧克力一盒,望汉卿喜食。以汉卿目下处境,能否行动,余甚疑之。 随函另附美国杂志数本。台北另外有何可以效劳之处,请即告知。

    1959年7月2日蒋宋美龄致张学良信(原为英文)

    汉卿:

    闻汉卿眼疾,寄美国灯一盏,此灯不拘位置角度,极方便,余在美用之,甚满意。另奉旧糖果店名产些许。另附汉卿家信数札,汉卿阅后,可将回信托使者带回,以便转达。余抵美,三见凤姐姐(张学良元配于凤至),初次在抵旧金山时,二次在洛杉矶为美国律师协会演说时,末次拜访其住处,凤姐姐治家甚美,有佣仆,花园亦可爱,并得见汉卿儿孙及Raymond(少帅与于凤至的儿子)夫妻。回程,凤姐姐与Raymond俱到旧金山为余送行。见Raymond已一年,今见较前为壮,气色亦佳。余由旧金山转檀香山,汉卿女儿与尊婿皆来送行。大姐(宋霭龄)至旧金山送行,在T.A(宋美龄弟宋子安)处晚餐,凤姐姐与Ray-mond亦在。余回程后,大姐拟往洛杉矶一行,应与凤姐姐又已见面。

    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宋美龄召见少帅,少帅在日记上说:「临行她说我的问题,时间还要久哪,我须要有忍耐,我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愿我多作祷告。」

    六○年代初,在宋美龄劝说下,少帅夫妇开始研读英文圣经,宋美龄本想请曾约农(哥大张学良口述历史写成曾约龙),因交通不便,少帅住高雄西子湾,后改请蒋介石当年的英文老师董显光。日后,少帅变成虔诚基督徒。

    宋美龄曾劝告在美的于凤至来台,并许诺说于凤至若来台,她保证可以让赵一荻离开。因种种原因,于没有来台。后来少帅与于凤至离婚,正式与赵一荻结婚,宋美龄亲自参加了张与赵简单的宗教婚礼。

    张在台北过九十大寿之时,远在纽约的宋美龄给张送了花篮。宋美龄百年诞辰之时,已获自由的张学良很想从夏威夷到纽约去为宋祝寿,但因故未能成行。张学良捐献给哥伦比亚的文物收藏处,毅荻书斋开张那次,张坚持要用宋美龄的画作为门面,而大学方面则想用李登辉的手书,据说两边还曾为此不愉快。

    张去世时,据报道“蒋夫人得悉张学良病逝檀香山,心情沉重,一度静默多时,不说一句话,沉思往事。”。此时,她心中想的是什么呢?是1925年,上海,某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还是西安,金家巷,那惊心动魄的几天几夜,或者是,此后几十年中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丝丝歉意?

    少帅去世的消息,张家通知宋美龄,是以致家中长辈的礼节行事的。宋美龄除打电话给张家人表示慰问外,还派亲属参加张的葬礼,带去宋美龄送的一束十字架鲜花,上书“汉卿将军千古”。

    台湾有一个记者,曾经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促成张学良和宋美龄对谈西安事变。可惜的是,历史过去七十多年,仍然有很多东西还是禁忌。而现在少帅已经走了,她的愿望已经不可能实现。西安事变的很多细节,现在只藏在一个人的心中,估计很快也会要被带到坟墓中去。

    历史就是如此,他们这样写,我们也就只好这么读。

    • 家园 这种烂人让他打仗他能打成什末样?

      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中国就亡在这种人手里

      • 家园 张学良曾在给蒋的信中讲

        “良之能力,钧座知之,恐过于良之自知。”

        看上文,蒋还是想用他的,但是又怕他不受控制。

      • 家园 瞧你说的,看看张学良的战绩

        除了早期和郭松龄一起打败了吴佩孚以外,1925年12月,郭松龄举兵反奉时,最后的决战--巨流河战役,张学良任奉军中央军司令(实际上也是这次战役的前线总指挥)。这次战役,张学良所指挥的奉军中央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左、右两翼张作相部、吴俊升部,也都算不上奉军的真正主力,而郭松龄的6万“东北国民军”,却集中了奉军的几乎所有精锐,但郭军却失败了,其原因不止一条,但与张学良的指挥也不无关系。战役打响前,关于奉军在防线上的配置,张学良的副手韩麟春颇有不同意见。韩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又曾作为北京政府的代表赴欧洲考察过军事,还当过陆军部次长。但张学良坚持说,郭松龄是个宁折不弯的人,他一定哪儿硬就往哪儿打,我们只要把正面的工事做好了,就可以取得胜利。战役开始后,郭军主力果然从正面进攻,韩麟春这才服了张学良的决断。巨流河战役,“学生”张学良打败了“老师”郭松龄,张学良在奉军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

        郭松龄死后,张学良成为奉军主力部队名符其实的首席指挥官,即奉军第三、四方面军团的军团长。1926年春夏,张作霖、吴佩孚以及阎锡山联手向冯玉祥的国民军进攻。在关键的南口战役中,先由吴的直军(所谓“十四省讨贼联军”)担任主攻任务,吴夸口一周之内拿下南口,可战事却迟迟没有进展。7月中旬以后,改由张学良所指挥的奉军和张宗昌所指挥的直鲁军担任主攻,一个月后,张学良部便攻占了南口,国民军退到西北地区。

        1927年5月,张学良所指挥的奉军主力,在豫南大战中被武汉北伐军唐生智、张发奎部打败(即大名鼎鼎的北伐军“铁军”第四军,军事史记载次役是北伐以来四军最惨烈的一役,黄埔三杰之首,最受蒋介石器重的黄埔一期生蒋先云即于此役牺牲。后来到台湾,张学良和张发奎相见,彼此都很感慨。),撤往河北。不久,阎锡山也继冯玉祥之后,倒向北伐军(国民革命军)一边。是年秋,阎令晋军从娘子关打进河北,企图在石家庄一带把奉军主力拦腰切断,于是,在冀晋交界地带,发生了奉晋之战,但晋军还是被张学良所指挥的奉军打回了娘子关。

        1927年黄河一战,面对北伐军大军进逼,张指挥部队在黄河南岸背水为阵,拼死顶住了北伐军的攻击,迫使南方部队退回攻击线 -- 敌强我弱士气不振,黄河上只有一线铁桥,按照部下的意见仓促撤退奉军就全扔到黄河里了。

        总之,自1924年山海关战役结束开始,到1928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为止的近4年时间里,张学良在巨流河战役中打败了郭松龄,在南口战役中打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奉晋之战中打败了阎锡山,给北伐“铁军”第四军以重创。

        当然和傅作义那个涿州之战比较丢脸,不过国军里面超过傅作义的人可不多。

    • 家园 蒋家对张学良太好了

      国民党太过仁慈, 才会在大陆失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