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晚清七十年》 -- 淮夷

共:💬37 🌺13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晚清七十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 岳麓版

    唐德刚以口述历史闻名海外,没想到他的晚清一书也写得如此出色。语言之锋利诙谐早有公论,不必我夸。老先生不搞历史也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杂文家。

    手里是99年岳麓版,该系列的《晚清七十年》,《五四运动史》,《铁屋中的呐喊》,《西潮新潮》等十余部所谓“海外名家”皆出自中国内地,如唐德刚,蒋梦麟,李欧梵,下笔未脱中文习惯,比江苏版海外汉学名著的英文腔读来舒服。

    该书5元拿下,庆幸捡到宝。回家,偶翻至辛亥革命一章,见那纸上赫然印着“衰世凯”和“将介石”--- 不是说中国盗版技术进入智能扫描的时代了吗,怎么还犯此等低级错误。

    再一琢磨,写成“衰世凯”和“将介石”,盗版商或有深意存焉 --- 唱衰袁世凯,砍头蒋介石。

    (2) 转型论

    转型论是唐德刚写作此书的核心思想,简单说,1840年开始中国社会经历着第二次政治经济制度转型(第一次是秦汉),用他的著名比喻,第二次转型就像中国穿行在处处险滩的“历史三峡“。这个转型期目前仍未结束。唐先生预计2040年中国可真正完成转型,从而走出三峡,自此海阔天空。

    实现转型需要五个现代化。除了四化之外,政治制度现代化是第5个关键的现代化进程。转型成功后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唐先生语焉不详。以他对民主政治的推崇,我想他心目中的转型中国或许离西方不会太远。

    至于晚清70年的历史变局,能否全部套用转型论去解释,则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非我辈业余读者可以置喙了。

    黄仁宇喜欢用“数目字管理“解释中国历史成败,唐德刚则有他的”转型论“ --- 八仙过海,各有法宝。

    (3) 心理学

    用心理科学去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唐德刚的有趣尝试。比如写到叶赫那拉诏谕清军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他以为这个事情不是因为慈禧昏聩而是出于一个老女人的心理需要。写到袁世凯称帝,他又分析孙中山的心理,揣测孙文的内心未始没有做皇帝的念头。

    你尽可以不同意他的演绎。他似乎也只是玩票,并未上升到交叉学科的高度。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老师胡适治学之道原本没错,在唐德刚这里,变成“大胆假设,没有求证”,这是他的机敏。

    (4) 禁书

    香港小住,在铜锣湾书店看见台湾远流版的《晚清七十年》,厚厚三大册,标价300多港币。看来岳麓版的确删了很多,居然三册删成了一册。

    虽然和谐了巨多敏感话题,岳麓版仍屡屡可见唐先生的小动作,以古喻今(借太平天国挖苦红军长征)、指桑骂槐(从光绪帝和平接纳公车上书扯到暴力镇压天安门学运),明煲暗贬(李鸿章与周恩来两个不倒翁),东拉西扯(慈禧诏谕义和团vs毛泽东发动红卫兵),唐德刚醉翁之意不在晚清。

    鉴于唐德刚同志在书中对党进行了隔山打牛的不和谐操作,岳麓版的所谓和谐本终于被和谐掉了,据说岳麓书社的CEO也因此下台。深表同情。

    (5) 以论带史

    有人不喜唐德刚以论带史,夹枪带棒的风格,觉得终究不是做史学的谨慎态度。我倒觉得还好,不管是捍卫还是翻案,谁都可有自己的立场。虽然唐德刚不无自豪的在书中宣称,历史学家可以超然旁观,可是这个世界不存在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身在此中。

    重述历史细节不难,作出“客观”评价很难。给客观一词加上引号,因为我对于历史研究是否真的存在客观性不太肯定。所以我对唐先生的很多立论也保持中立态度,不赞同,也不反对。

    (6) 历史是个小姑娘

    太平天国究竟是值得歌颂的农民起义还是荼毒百姓的邪教暴动,义和团究竟是爱国反帝的群众组织还是野蛮嗜杀的愚民拳匪,李鸿章究竟是卖国汉奸还是民族功臣,历史真相不是非白即黑那般简单。

    关于这段晚清历史的阐述,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倒是可以和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对照着看。

    马列史家要漂白,唐德刚要刷黑,这样才有平衡。

    历史这个小姑娘,越打扮越漂亮。

    (7) 朋友!

    唐德刚的一个口头禅是“朋友”,差不多每隔几页,他在书里发一声喊:朋友!您知道xxx吗…..

    这个习惯大约是读古典文学落下的吧,“列位看官请了….”

    我挺稀罕他这个幽默感。不知为什么,看见唐先生时不时冒出来跟读者say hello总觉得特逗,仿佛一个相声段子里演的:歌星献唱,一句词唱半截的时候突然冲底下喊“后排的观众你们好吗!”

    元宝推荐:禅人, 通宝推:玉垒关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唐德刚写的书,猜测推论太多

      屁股和俺实在距离太远!

    • 家园 我很佩服他的回忆录系列。但史论方面,有点太史公的偏激
    • 家园 德刚家族

      有两位知名人物。

      一位是非著名相声演员,(缺)德刚。郭,很搞笑。不单是口头上,现实生活中也是。

      这位德刚。唐先生,文章写得也很幽默啊,有很多冷笑话,很冷的,一般人是不懂的,连唐先生自己恐怕都不懂。

    • 家园 不知道淮夷及各位对黎东方和《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有何评价
      • 家园 黎东方的丛书

        我只读过《细说清朝》,所以没有资格去评价他的系列如何。

        以单本而见,觉得尚属不错的读物。不足之处,我觉得他把历史分割的太细碎,每一个章节都很散,读下来见许多树叶却忘记树干主线。且他的重点不在论史,而在讲故事。读完就像读了一本蔡东藩的通俗演义。

        普及历史上黎东方做的很不错,听说当年他的讲座火爆不比今日百家讲坛逊色。

        • 家园 看过《细说清朝》和《细说三国》

          《细说三国》真心不错。

        • 家园 这个系列并不都是黎东方一个人写的。

          他细说过的几个朝代编撰出版以后,别人把他没有写的几个朝代也细说了一番。

          其实我只读过虞云国编写的《细说宋朝》,我特别想听听您对这本书的评价。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序言

          沈渭滨

          1997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征得旅美史学前辈黎东方教授同意,以《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为题,将原由台北传记文学出艇社出版的黎先生大著《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四书,在大陆出版发行。

          书出之后,众口交誉,大量加印,不胫而走,黎先生闻之欣喜。为完成"细说中国全史"夙愿,以老骥伏枥之壮心,再应责编崔君美明约请,续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四种,并将已经成书之《细说三国》先行交付出版。不料,执笔至1998 年最后一天,夜睡不起,猝然仙去。大愿未竟,良可哀痛。

          ...

          新撰四种"细说"的作者,都能追蹑前贤,深知要领。他们虽然不像黎先生那样由讲史而发为著述,但因为都在大学中教授中国历史而又有深入研究,对黎先生已出各书多所心悟,所以在体例上自可接续。其中,《细说秦汉》,黎先生原有部分遗稿约10万余字,由黎夫人嘱托先生高足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陈文豪先生整理。国内容不齐,崔美明女士又约请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子今先生补写15 万字左右,合成完整的《细说秦汉》一书。则其体钢、风格,当可与黎先生相合。

          《细说两晋南北朝),由原上海教育学院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沈起炜教授撰著。沈教授著述丰硕,长年在教学第一线。听过他讲课的人,都为他熟谙史事、幽默风趣所折服。他追慕黎先生细说体裁,深得三昧。我拜读过他写的这部著作的校样,觉得无论在文风上、论析上都堪称一流。

          《细说隋唐》,由上海大学赵剑敏副教授承担。赵先生对"细说体"钻研亦深,现其《自序》即可概见。《细说宋朝》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虞云国教授撰写。虞教援系上海已故十大史学家之一程应缪教授的孀传弟子,治宋史遍20 年,论著颇丰,心得良多。他把撰著此书视为研究宋史的阶段性小结,并对宋史中不少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寓学术研究于深入浅出的叙述之中,正合"细说体"雅俗共赏的特点。

          关键词(Tags): #历史#研究
    • 家园 除了四化之外,政治制度现代化是第5个关键的现代化进程

      他这点是说的挺中的的呀。从民国开始,一直到邓时代以及后来的平方运动,所有发生的运动,战争,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围绕着对于全中国的话语权展开来的。

      有一点比较容易忽略掉的是:政治制度其实是力量较量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外来给予的礼物。这可以解释中国为啥没有民主制度。同时这个制度也是个和民族文化紧密联系的产物。

    • 家园 花并评论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我最早读的唐德刚的书是《袁氏当国》,感觉不错。主要是新鲜感:历史书读起来像演义,不累。

      后来出了国,陆陆续续从远流买了大部分唐德刚作品《张学良口述历史》、《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毛泽东专政始末》,以及大名鼎鼎的《晚清七十年》。通读一遍,对唐的印象有所改观。

      说实话,唐的口述历史作品比其他的作品要好,相对严谨。但是也有问题,突出的一点就是唐喜欢以自己的类似经历来比较并作评论。每个人的经历都大不同,尤其是唐采访的对象,都是近代史大人物,唐这样的小人物的经历相对单纯,不足以与这些人比较。所以很多评论显得“妄”,说服力不足。

      至于他的其他作品,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信口开河。唐以自己历史学家的身份,总有一种洞彻世事人心的自负感(事实证明这种自负感有点不靠谱)。这种自负感再混合上老华侨的自卑感+疏离感,会让人读到一点河友提到的“幽怨”。但是这种“幽怨”窃以为并不是民国情节造成的,相反是他的西方教育和个人经历造成的。唐的《晚清七十年》是连载在台湾《传记文学》上的,这好像不是严肃历史读物。唐本来也没把这个当成严肃历史读物来写。只不过大陆读者一方面被题目误导,一方面由于中宣部反操作,造成这书的名气。

      唐是一个热心人,他对当代中国没有恶意,相反有相当大的善意和关心。有时候口不择言,是他的习惯。但是纯粹从史学地位来说,逊何炳棣等远矣。

      个人感觉,有些对唐意见激烈的河友,可能对唐的作品没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有点意气用事。

      通宝推:淮夷,
    • 家园 兄台评论的对,这书只能算杂文,不能算历史书
    • 家园 耍耍嘴皮子和小聪敏的文人太多

      上中学的时候也许还会看看这些玩意,就跟女生看琼瑶或者我见犹怜之类的东西一样,冒充文化人。

      现如今看这些玩意实在是恶心,这些文化闲人,光说不练,谁都看不上眼,什么都不会做,只会说闲话,于社会毫无裨益。不过是贾府中豢养的清客相公之流的现代版本。

    • 家园 所以才需要革命.

      这种人很多啦,有一本<往事并不如烟>,也是这种腔调,认为自己所享受的,是应得的.正是这种人多了,中国才需要革命.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一个阿姨,每两个月要换一次毛巾,因为上面的绒毛没了,所以会显得很硬很不舒服.然后作者的母亲就和作者说,这不是浪费,这是文明.

      那是建国之初,偶家还吃不饱饭......偶原本对老毛建国初的三反五反很不以为然的,看了这书后就180度转变态度了.

      • 家园 这就是冷笑话了

        好冷啊。

      • 家园 赫赫,老兄联想很丰富,能从《晚清》想到《往事》

        二者的腔调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晚清》一书是油炸臭豆腐,《往事》一书是酸菜粉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