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批〈再别康桥〉 -- 九霄环珮

共:💬8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批〈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初中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不记得纪念哪个日子了。有个高中的文学小青年上台朗诵了这首《再别康桥》。当时还小,嘛也不懂。乍一听,这是嘛诗呀?什么也没听懂,但是呢,文学小青年笛子般的嗓音深情地念叨这首诗还真有点感染力。那个时候就是靠耳朵听,主要是感觉到一种音乐的美。这首诗在音韵上的造诣是非凡的。尽管后面我要狠批其缺点,但是它的优点也是要承认的。

    首先,句尾有压韵,这个就不用提了;有趣味的是,一小句内部也有压韵,比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还有哪,上一句的尾字和下一句的分句尾字压韵或者同字,比如“,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再比如“,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再比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这些灵活多变的压韵方式具有意向上传递感和音乐上的连贯性和旋律感。这是很值得回味和学习的现代诗写作技巧。这首诗的音乐美还体现在某些“主题”词的重复上,如开头的“轻轻”和结尾的“悄悄”,其实“悄悄”也是“轻轻”的同义词,也是某种重复,这有一种音乐上的行板色彩和主题复现效果。

    这首诗还有某种建筑的美,体现在诗的结构形式上,更具体的说,就是对称!首和尾有强烈的整体对称感,这确实是一种古典建筑上的美感。另外,“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一句内部也有局部对称美,和音乐上的美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这首诗在最基本的叙述形式上,和屈原的〈离骚〉的格式也比较类似,大致都是一句由“A, B。”组成。所以也带点古雅的楚辞味道。

    然后可以说的就是所谓的绘画美了。这里边的绘画元素包括“金柳”,“夕阳”,“新娘”,“艳影”,“彩虹”,“浮藻”等等。美吗?见仁见智。下面我就要开始批评了。看看老徐都喜欢用什么形容词吧:柳树是“金”的,影子是“艳”的,老婆是“新”的,虹是带“彩”的,还有藻是“浮”起来的。这哥们也提到“清泉”了,但他不喜欢“清泉”,人说了,“不是清泉”,是天上那个带“彩”的虹,还是被“揉碎”在“浮”藻间的。估计多情善感的女子的心也被他这一通肉麻东西给“揉碎”了。

    最后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境,我想,就是个“悄悄”吧,就是个悄悄地告别某个地方,又带点小小的甜蜜,小小的窃喜,自己把自己又酸了一下,从头到尾把个“悄悄”的意境却搞的惊天动地。所以说,这首诗形式上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完全被内容上的浅薄和矫情给糟蹋了。这个“悄悄”的意境根本就没有必要整出这许多五颜六色的东西来。如果我来编辑着首诗,我就把前面所有的都砍了,只留最后一小段,结果就是这个样子: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九霄环佩编辑)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要走就快点走。

    关键词(Tags): #九霄诗话#徐志摩#再别康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