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本昭和年间的“天皇失踪”事件 -- 萨苏

共:💬46 🌺1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日本昭和年间的“天皇失踪”事件

    在一些电视剧里面,当皇帝的玩“失踪”成了一种常见的戏码。在导演的指挥棒下,他们为了微服私访或者泡妞等种种理由突然人间蒸发,然后演出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但要说这种事情在人人古板的日本也有发生,那就让人感觉古怪了。不过,在日本的历史上,还真有过一次天皇“失踪”的事件,时间就在1934年,当时失踪的,正是此时如日中天的日本昭和天皇裕仁。

    说起来,那时候的日本天皇是被神化的,连人都不是,走到哪儿都要带着全套仪仗的,警卫严密,戒备森严,怎么会失踪?这位日本天皇绝非象戏说的乾隆那样具有幽默感和浪漫精神,他的失踪,也和微服私访之类的事情决不沾边,这次失踪,发生在他一次视察的途中。

    1934年11月16日,位于日本群马县桐生市机织天览场的市立西小学校门前人头耸动,各界名流盛装而立,在向远处的路上不断张望,这些人都有些面带焦急。

    原来,这一天,是预定天皇来此视察的日子。当时的天皇裕仁到北关东地区参观陆军大演习,顺便视察当地,其中就包括到桐生市视察这所小学和另一所技校。

    按时间,可是早该到了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天皇行进的仪仗,这样一支队伍,居然会在视察中跑丢了

    在军国主义时代,天皇视察可是不得了的一件大事,桐生市上上下下将其视为“百年不遇的大喜事”,从一年前就开始进行反复的演习,力求给天皇留下个美好的印象。按照通报来的消息,天皇已经在火车站下车,车队随后向这里开来,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可谁知,在校门口站到腿都直了,预定的到达时间也早过了,天皇却连影子都没有。

    会不会车驾中间出了问题?官员们心中着急又不敢擅离职守,正在这时候,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回来报告 –天皇的车驾。。。 找不到了!

    天皇失踪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消息一时让众人大哗。

    还好混乱持续得并不久,有天皇身边的侍卫匆匆赶来,通知 – 那个谁,你们再等等,皇上,皇上。。。走错道儿了。(此事日本历史上称为“昭和天皇一行行方不明事件”)

    天皇出行,几十辆的车队,那么大的仪仗会走错道?桐生市的大街又不是迷宫。

    但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还真的发生了。

    原来,问题出在先导车上,“天皇失踪”的原因,是因为担任先导的警察开道车走错了路,结果把整个队伍都带到了错误的路线上。

    都练了一年了,怎么还能出这样的错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天皇一行乘列车到达桐生站以后,即下车摆开仪仗,由群马县警察署的引导车带路,沿着桐生市的主干大街向北前进,行进到末广町交叉路口时本来应该拐弯,打头的警车却没有反应地继续向前而去。天皇的随从中虽然有人觉得路线有点儿不对,但日本不给上司找麻烦和随大流的毛病使他们没有一个出来纠正,就这样,整个队伍稀里糊涂地向前走去,直到当地官员发现问题,而且确认不是天皇忽然改了主意,才追上去将车队制止下来,这就已经走出一站多地去了,难怪那边以为这一大帮人都失踪了。

    那么,先导的警车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这件事可说阴差阳错,归根结底在于整整一年的练习让负责的官员太紧张了。就在到达桐生市前三天,这位天皇也是顺便视察了位于山名的日军野外统监部,随即临时决定到附近的八幡神社一游。这种突如其来的“好事”让当地警察措手不及,结果蜂拥而来看天皇的人群把路都塞满了,看热闹的人离天皇之近,可以把天皇马身上的毛揪下来。

    尽管当地各路官员一齐努力,总算没有出事,但混乱的现场的确险象环生。负责山名治安的当地警察负责人渡边弘恰好因事未能到场,深感惭愧。此人很好,很强大,一惭愧之下找了片桑树林子切腹了(正好附近有日军第四联队的一个兵经过,看到后赶紧报警,渡边后经抢救未死,居然活到九十多岁,看来没伤着要害)。

    这下子,本来就紧张得快休克的地方官员更撑不住了。15日,天皇游览赤城山,与此同时,在桐生待命为天皇做先导的警官(没有留下名字)因为太紧张心理生理同时崩溃,没法执行任务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天皇地,丢了,我们地,迎接地,怎么办?

    那只好换人了,换人的标准,第一是忠字当头,第二是熟悉业务。结果官员们审查来审查去,决定换四十二岁的警部本多正平负责先导车。

    本多正平,家住群马县前桥市,世代武士,这一次天皇视察,他在前桥担任过开道引导任务,有经验。最重要的是所有官员都认为此人忠得不能再忠了,既然如此,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不幸的是,本多的“忠”官员们并没看错,但官员们没学过心理学 – 上一次在前桥已经让本多紧张得差点儿晕了过去,现在好容易放松了,忽然又让他再来一次,那不出乱子才怪呢!

    偏巧,这次桐生市准备的欢迎规模还特别大,整个大街上就象大马蜂窝一样热闹,有些对天皇崇拜的家伙象发了疯一样狂热。本多不是本地人,但来这里勘查过环境,他知道桐生本来是一个颇为幽静的小城。现在看到如此不正常的疯狂,反应顿时变得迟钝起来。

    无独有偶,这车上的司机也是个胆小的,看着这个场面,一样晕了头,把该在哪儿转弯忘得一干二净,只等着车上的警官指挥。

    本多是被抓差来的,对路线不熟,车上还有一位比本多级别稍低的见城警官,他是本地的警察,应该熟悉线路,可是他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却一直一言不发,不知道是尊重比自己头衔高的本多,还是也晕了。

    根据后来的报告,司机开过了路口,曾经犹豫了一下,减低了速度想弄清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而本多的注意力却不在路线上,他只看到天皇仪仗的人员已经快顶上了自己的车屁股,于是对着司机一比划 – 开快点儿。

    有人下命令,服从性很好的日本司机一踩油门,整个天皇的大队人马,就“失踪”了。

    这件事本来也不算大,当地的官员见势不妙,赶紧调整天皇的行程,先去参观技校好了,于是,也没有倒车,只把视察顺序更改了一下,没有造成什么乱子就把问题解决了。

    但是,车队回来,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 大家都忘了那个本多警部最大的特点 – 忠阿!

    还有第二个特点 – 轴阿!

    犯了这样的错误,不惩戒自然是说不过去的,县府下令本多警部回家反省。但本多自觉犯了如此大错,仅仅反省如何能够,于是和那位一言不发的见城警官商量谢罪的方法,说着说着日本人的习惯就上来了 – 咱们一块儿切腹自杀谢罪吧!

    他轴,那位见城警官可不轴(在日本人里面比较罕见),一听自杀谢罪,马上表示支持,但就是哼哼呀呀的不动手。看出此人没有决心的本多大怒,当场就要干,结果被周围的同僚拉住,两人都没死成(见城警官肯定没什么意见)。警察署长知道这个本多很好很强大,轴得一塌糊涂,所以专门派了两名警察看住本多,防他给自己来一板砖什么的。

    但是,轴不代表没有智商,这位本多警部,就选了个别人没办法的时间实施了自杀谢罪。这个时间就是18日早晨,天皇从本地出发的时间。本多的家在红云町,紧靠火车站。在天皇的列车开始鸣笛出站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规矩所有人都要对着天皇的车行礼,两名监视本多的警察也不例外。

    就在此时,全身披挂的本多忽然抽出佩刀,对着自己咽喉就刺,顿时血流如注!

    他的决心还真是很大,一刀割断了自己的气管和食管,连声带都切开了,只是由于匆忙间是手持刀刃自刺,把手割破了力量稍弱才没有当场毙命,但虽经抢救还是生命危殆。

    这下子舆论大哗,日本人的性格就是特别,把自己割得血淋淋的,本多却顿时从对天皇不敬的罪人变成了勇于承担责任的英雄,从全国发来的慰问不绝于途。这些鲜花和夸赞成了本多的强心剂,使他深受鼓舞,最终,这位命大的本多居然活了过来,只是说话不太利落留下了后遗症,后来在国立疗养所当了事务长。

    不过,他虽然活了过来,却给日本政坛带来了大风暴,在野的政友会借本多和渡边自杀的事,责备当时的首相冈田启介无能,亵渎天皇威严,要求他引咎辞职。冈田启介则以向天皇谢罪为名以退为进,朝野政客们纷纷出手,各显其能,搞得风云变幻。报纸上也对此事连环报道,一时盖过了当时最受关注的东北抗日联军劫持国际人质事件(事件背景:1934年秋,抗联一部在哈尔滨-长春间切断中东路,摧毁日军护送的爱媛县教育视察团所乘列车,击毙日军和武装平民一部,并劫持包括美日等国包括官员,记者,商人等多名人质后撤离,日军为此出动了大批军警进行搜剿),从此“昭和天皇一行行方不明事件”被记入日本史册。

    日本战败以后,依然活着的本多重平有机会再次看到了裕仁,不过这个天皇此时已经和当年大不一样了,他已经承认自己是人而不是神,而且脱下了当年威风凛凛的军装,穿上便服,怎么看怎么就是个普通的小老头。

    有人问本多的感想如何。

    本多说:“武士道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翻天覆地”。

    此后这个当年为带错了路抹脖子的本多到死一直在乡间务农。

    [完]

    澄清一下 – 有人说老萨你最近怎么不填坑阿,这多妨碍交通阿。老萨说这不怪我啊,这不快过年了吗。

    快过年怎么了?

    您没看咱西西河呆鹅兄弟号召造反么?链接出处,老萨对“呆鹅六大主张”中第三,第四项大感知音,不过第三项转了一圈没找着合适地方下锹,所以只能响应第四项的倡议了。

    俺只是响应号召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