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反驳“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说法 -- 瓦斯

共:💬44 🌺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别说得这么肯定

            2005年“群体性事件”数量之多已经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个年份了。06年如何,会不会创造新记录,我还没看到新的统计数据。

            增长只是一个方面,对老百姓来说分配是最重要的。

            当然生活感受也很重要,比如经济年增10%,我的收入只增5%,可我的开支得增15%,你从经济总量上只能看出一片大好来。

            • 家园 分配问题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

              “崩溃”并不一定需要负增长,文革期间社会生产总值的大起大落,足以说明“崩溃边缘”了。是“边缘”,而非“崩溃”。

              所以这个定性并无不妥

            • 家园 “群体性事件”多,有啥奇怪的,不多才是坏事

              群体性事件,群众知道要闹,争取自己的利益,是大好事。越多越好,才会给官方以压力。

              分配问题当然重要。但是再怎么也是比以前形势好多了,所以才要强调分配问题。要以前,我不支持闹,因为闹也解决不了问题。统共没几个钱,闹也没有钱,还是先顾发展吧。现在尽管闹,人一般也是为自己的利益“群体”一下,不是要闹主义。

              • 家园 没必要强辩

                群体性事件多到什么程度叫好事?围攻县市政府好不好?越多越好?大家也应该知道文革中的武斗就是失控的群体性事件吧。

                当然,现在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过去还不一样(过去没有这个定义),和缓一些,比如聚众50人抗议也算。但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能忽视的,而且基本是增长曲线。

                老百姓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就恰好反映政府不关心他们的利益吗?

                • 家园 政府不关心,当然就要闹。我是要说明群体性事件不可怕

                  我可以作出预测:中国不会因为群体性事件影响了发展,反而是促进作用。

                  而在你看来,群体性事件多了是会出大事的,是“苗头”。那这个很简单,过几年就清楚了。

                  • 家园 你说得有道理

                    但是这个逻辑是建立在政府反应正常和理性的基础上的,但实际上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接触的县市政府,不是如此。

                    • 家园 落后的县市政府,群众更要闹

                      如果不闹,贪官污吏乐得没事。

                      往大里闹,现在传播途径发达,再怎么也对落后县市的地方官有压力。

                      我估计再闹个几年,各地方政府“反应正常和理性”的比例会上升。你可以预测反而是下降,我们再看结果。

                      • 家园 没你说得这么乐观

                        基层政府的第一个反应是“平”了事不要让上面知道,假如为此目的的对策有几种的话,肯定会选择政治经济成本最小的一种,而这种对策往往不是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因为老百姓知不知道对他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个类似于对矿难的反应,照你这的理论推断矿难在媒体的压力下应该改进才是,可实际上,矿难无论数量还是死伤人的数目都摆在那里。

                        另外,媒体曝光数量多了引起的关注程度和政治压力未必增加,很可能最后的结局就是大家都“麻”了,矿难的报道就是如此。我是在这个行业的明白这种情况。

    • 家园 记得当时学校组织去看一部记录片,名字似乎叫”触目心惊“

      里面宣传的就是崩溃边缘

    • 家园 这个说法本来就是木匠用来迎合邓小平的

      木匠以文革期间负责经济的副总理身份说出这个“权威”论断,当然为其赢得了新朝的大佬地位,否则以他在毛最后时刻率先揭批邓的言行,很可能被置于冷宫。同时,这个说法迎合了当时人们消费品短缺的感受,因而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接受了。

      可是现在也有人发现,当时虽然消费品短缺,可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国库盈余,在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时,国家还有相当的外汇积累让华国锋进口设备搞“洋跃进”,而在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还维持着一个包括医疗、养老和住房分配的社会保障系统,尽管这个系统覆盖面还不够完全,水平也不够高。

      今天我们的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了,消费品也丰富了,这是好事。可是在这种增加背后,有多少是借助外来投资实现的?有多少是通过土地矿产等本属于全民的公共资源变现而实现的?有多少是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产业化而实现的?不知道仔细想过没有。

      • 家园 这正是改革前生活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积极吸收外来投资,那就只有靠压榨农民靠工农业剪刀差来筹集资金。

        矿业资源不变现,就和把金银藏进地窖,属于前商品经济的行为。

        至于社会保障体系,算了吧,覆盖人口大概只有人口的10%级别。至于赤脚医生,我母亲就做过,她告诉我,她能调动的医疗资源,就是现在家用药箱的水平。

        说处于崩溃边缘,是有两种可能:经济处于短期狂乱状态的结果,比如大跃进之后;处于长期低效运行的结果,比如苏联解体之前的状态。当时的经济,就处于投资收益不断递减,而投入总量又无法大量扩张的状态,所以没法长期维持下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