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普及帖]坦克的粗线条(三) -- 风中的羌笛

共:💬38 🌺6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普及帖]坦克的粗线条(三)

      德国的装甲部队在二战初期的成功,验证了古德里装甲战争安理论的正确性,他认为坦克的作用就是实施突破,使用上“只准集中,不准分散”,依托强大的空军和炮兵力量进攻。尤其是空军,一直在坦克前进的道路上空进行紧密的火力支援,粉碎前面的任何有组织的装甲力量和筑垒地带。德国坦克兵还得到了步兵的紧密配合。这一点和其他国家的做法相反:德国装甲步兵的步兵是配属于坦克部队的,步兵服从于坦克;而其他国家的坦克毫无例外都分散在步兵部队里作为步兵的配属部队,坦克服从步兵,不允许脱离步兵部队,因而严重束缚了坦克的机动力和强大的进攻能量。

      德军的这一套理论,就是著名的“闪电战”理论,该理论最重视的其实是火力打击的强度和速度,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坦克推进速度。因为,坦克推进的速度,决定于前进道路上敌人的抵抗强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火力的投放能力被提上了机械化部队的日程直到今天。闪电战的速度的体现,是在突破敌人的防御之后,要求机械化部队必须果断,勇往直前,对敌方的纵深进行坚决的打击,最后形成大范围的合围,尽可能歼灭敌方有生力量。这样的战术,只有在强大的火力和机动能力前提下才能实现,二战期间那些大规模的歼灭战,都是这样完成的。

      德国坦克部队横扫欧洲,把昔日的强国们打得灰头土脸,并不能成为神话德国装甲部队的依据,德国装甲部队的成功是建立在其先进理论上的,当其他强国的理论逐渐回到正确轨道上来之后,装备一直不足的德国装甲兵的优势最终将不复存在。

      可以看到,闪电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甲坚弹厉,兼顾机动性。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坦克“三大性能”(火力、防护、机动),这三者中的平衡,对今天的坦克部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在二战的时候,坦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防护。

      对于进入40年代的坦克来说,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始终像噩梦一般挥之不去,步兵手里有很多手段让坦克兵谈虎色变。

      比如“莫洛托夫鸡尾酒瓶”。这家伙在电影里常常能看到,《集结号》里步兵拿来望坦克身上招呼的那些玻璃瓶就是。这种“鸡尾酒”可不是美味,喝了要出人命的,这样叫的原因是它像鸡尾酒一样有“配方”:里面装了汽油、水和黄磷的混合物,同时还要附一块胶皮,胶皮和挥发油起作用后,可以生成一种粘性胶体粘在坦克上燃烧。在1939年底到1940年初的冬季战争中,抵抗苏联侵略的芬兰人轻蔑地用了敌人的名字来命名这种种“饮料”(莫洛托夫是当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芬兰人把他看做了苏联对他国进行欺骗的标志性人物)。通常的用法是,扔在坦克发动机舱盖上方,那些燃烧的液体有可能使发动机窒息熄火,造成坦克丧失动力而停车,这时步兵一拥而上,朝坦克里扔别的“礼品”才能结束坦克的嚣张,并不是电影里那么简单往坦克身上一砸坦克就爆炸了。在冬季战争里,这些“饮料”造成的苏联坦克损失程度十分惊人。当然,对于装甲较厚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来说,这东西和玩具的区别不大。这一点和反坦克枪的命运很相象:中型和重型坦克都能对它们嗤之以鼻。

      再比如一些反坦克手雷和地雷。反坦克地雷的装药量比较大,威力也可观,通常是两用的:或者埋在地下,或者在与坦克搏斗时直接扔上坦克的发动机舱盖上。此外反坦克手雷也是常见的东东。英国有种“粘弹”,是一个玻璃球里装了硝化甘油炸药,外面涂了粘性物质,再拿个金属外壳罩起来。使用时要取下壳,可是投掷时如果不小心粘到自己的衣服上的话,就认命吧:它只有5秒钟的爆炸延时。还有各国研制的型号很多的磁性反坦克手雷,当然更加安全和有效。

      但是和更有威慑力的反坦克火箭筒比起来,上面这些只是小巫。美国的巴祖卡系列(60毫米的M1和稍后更有力量的82毫米的M7),英国的PIAT(这家伙比较牛,能用弹簧把弹药最远送出300米,不过要把弹簧挂上去得付出90公斤左右的拉力,倒。),加上德国的“铁拳”(口径有好几种)以及听着名字就很嚣张的“坦克杀手”(88毫米),还有名字很温柔却绝不温情脉脉的“洋娃娃”(88毫米)。。。。。。光从这些个玩意上就可以看出,坦克如果不集中使用,没有自己的步兵配合,非叫敌人的步兵一个个收拾了不可。

      我们还没说到反坦克炮这个坦克的冤家。早期的反坦克炮口径很小,欧洲国家一般装备的是小型反坦克炮,典型代表是德国37毫米的PAK35\36,甚至还有瑞士的20毫米反坦克炮系列。苏联的大一些:45毫米,英国则装备了口径更大的57毫米炮。在德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反坦克炮和坦克都难以对付敌人装甲部队之后,反坦克炮的口径开始升级,PAK38是50毫米,PAK39\40就到了75毫米,当然还不能忘了口径岁小能力却低估不得的28毫米锥膛反坦克炮(锥膛,利用越到前端越细的膛径把炮弹硬挤出去的原理,因而初速极高)。而后,面对更有威胁的苏联坦克时,反坦克炮口径从88毫米再次升级到变态的128毫米。。。。。。苏联也不是省油的灯,威力强大而且可靠的76。2毫米的ZIS-3迅速装备了一个又一个专业的反坦克炮兵团、旅甚至是师。即使保守的英国,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也开发了穿透力极强的17磅炮(76。2毫米),并且最后将它装到了M4坦克上,尽管它超长的后坐距离大有可能把狭窄炮塔里的炮手挤死。。。。。。

      此外,还有各个参战国都非常重视的空军反坦克作战力量。德国的鲁德尔上校,一个人在整个二战里消灭掉苏联的500多辆,说明空军反坦克作战具有天生的效率优势。。。。。。

      形形色色反的坦克武器的出现,不但没有将坦克驱逐出战争舞台,反而使其三大性能越来越强。装甲兵依靠科学的战术顽强地和敌人的反坦克力量进行了无数次较量,结果是装甲与反装甲力量都越来越强大,对抗越来越恐怖。

      在法国战役结束后一年,二次世界大战的坦克战和反坦克作战的顶峰阶段来到了。这就是在教科书里书写了无数次伟大战役的苏德战争。

    坦克的粗线条(二)

    http://www.talkcc.net/thread/1389266#C1389266

    元宝推荐:海天,
    • 家园 卢德尔那个恐怕水份不少

      他的战果根本没法核对

    • 家园 苏联人的反坦克炮部队是最壮烈的

      二战中反坦克炮部队往往是最惨烈的单位,反坦克炮阵地基本上都是重要区域的支撑点,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反坦克炮部队又没有机动能力,除了打退敌人的进攻,他们没有别的选择。特别是前期的苏联,面对强大的德国装甲冲击,他们往往是高喊着为了祖国与阵地共存亡的。

      人们一般都津津乐道把德国人用88炮平射对付英国坦克,其实苏联人一样有灵活运用他们的85高射炮,来对付德国人的坦克。而T34-85的主炮也正是从高射炮发展过来的。

      龙老大提到的28厘米锥膛炮,其实算是种比较失败的尝试。虽然反坦克能力是大大提高,但是身管的寿命却大大降低,而且加工难度太大导致造价不低,属于得不偿失。苏联人在研究76.2ZIS-3的同时,其实也有研究一种锥膛炮(我记得好像是57还是54厘米口径。与ZIS-3炮架完全相同),威力远胜前者。但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后来一样没有列装。

      • 家园 57厘米?可以把M1A1轰成渣了吧?
        • 家园 乐!无心之失,改过就行了。
        • 家园 咳咳,怪国民政府吧,他们把毫米叫做公厘,所以常常会出这样的事.

          这个57毫米的炮,应该是ZIS-2吧.威力很不小,据说可在1000距离上打穿90毫米装甲.成本这东西实在不好说,为了能多装备一点成本低一些的炮,多死了多少熟练的士兵?多丢了多少原本可能守住的阵地?人死了,阵地丢了,炮也损失了,不是就需要装备更多的炮?这个帐是怎么算的?

          • 家园 是这样的,台湾很多人搞不清公厘和厘米的区别

            甚至很多地方公厘和厘米就是通用的

            上次跟台湾朋友争了很久也没有结果

            实际上这个“公x”的体系有个很不合理的地方

            就是公尺(米)和公丈(国际单位制有这个玩意么?)

            • 家园 咳咳...我不是歹湾人

              一时没注意。。。闹了大笑话。。。我们广州这边公厘和厘米就是通用的,不过也就是老一辈的人会说公厘,我们都很少说的。

              成本这个东西苏联人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一门线膛迫击炮比较准,但是它的造价等于二门没那么准滑膛迫击炮,二门滑膛迫击炮可以在同等的时间内倾泻更多的钢铁到敌人头上,造成更大的声光火震撼力,所以我们选二门滑膛迫击炮。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大规模战争中,只要武器的代差并不是太严重,自然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那种,何况ZIS-2的成本是ZIS-3的10倍。另外一方面,苏联人也是考虑到后勤的因素,57mm的弹药基本上是一条新的生产线,而76.2mm弹药在苏联军队中拥有大量的存货。

              • 家园 这比喻是从《苏军内幕》来的吧

                那本书单看很过瘾,但是跟别的材料对比来看,很多主张和结论有问题,既不能依赖他的结论,也不好说他的结论就是苏军整体的看法

                就比如这个“数量胜过质量”的问题,二战前红军有两万多辆坦克,被打得节节败退,42年红军坦克数量降到最低点,反而出现转折点和开始反攻。您可以反驳说一开始两万多辆很多都是过时坦克,这说明您加上的那个前提“只要武器代差并不是太严重”很重要。

                另外,美国人开始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出发点之一恰恰就是因为精确制导武器的效费比高于传统无控炸弹。借用一下同样来自《苏军内幕》的比喻,这样做对国家来讲比较“省力”。在当今这个时代维克多·苏沃洛夫倡导的“更多的响声和烟雾”虽然不能说全无作用,但和采用精确制导武器本可节省下来的军费比较明显是不成比例的。

                说明1:拿苏德战场坦克数量和战场形势对比反驳数量制胜论的发明权在于水木的trytry

                说明2:某跳出来只是为了踩一下苏军内幕,并不是反对您对红军反坦克炮选型理由的分析

              • 家园 公厘的来历,可能是来自于市制式的公制命名法

                市制的单位是尺,寸,分,厘,毫

                对应的命名公制单位就是公尺,公寸,公分,公厘

                (但公寸似乎没人用?)。公分是厘米,所以公厘应该是毫米。

                后来的命名法,就绕过了寸,而将“米”后置,用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没有“寸米”,呵呵。

      • 家园 是57毫米的,装备到T34上,但是数量很少

        但是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与后来的85毫米炮相比没有优势,就停产了。

    • 家园 龙老大啥时候谈到现代坦克呢?

      曾经打了一小时的字写了个帖子,谈的是目前争议最多的坦克淘汰问题。可惜IE出问题。。。。没了。

      看啥时候龙老大谈到现代坦克,我就厚着脸皮和一下。嘿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