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温相原创】明史杂谈(10)--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一) -- 燕人狂徒

共:💬83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就是明朝制度的问题了

            按照明制,全部权力归于皇帝,以司理监为真宰相,而太监多为缺少文化、不学无术而且心理扭曲之人,可谓不智。

            一旦皇帝昏庸,太监用权,胡作非为,群臣无人可制。按照封建家法,太后是至尊之人,只有她可以制衡太监,一旦太后故去,即无人可制。王振专权,概源于此。

            一点疑惑:太皇太后张氏是否是指仁宗张后?记得太皇太后曾经欲杀王振,但为皇帝和大臣劝解。

    • 家园 回复何足道兄关于大妃阿巴亥殉葬前后满洲八旗贵族实力对比

      当时,努尔哈赤本人掌握两黄旗,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拥有两红旗。皇太极拥有正白旗,褚英之子社度拥有镶白旗,莽古尔泰拥有正蓝旗,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拥有镶蓝旗。所以,你老兄所说的阿济格和多铎拥有两个整旗是不可能的,努尔哈赤也没有准备给多尔衮一个旗的打算。

      你说阿巴亥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四大贝勒,其实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太极一人,皇太极从掌握一个旗到掌握三个旗

      ,成为八旗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其次是代善家族,代善一家两个封为亲王,继续掌握两红旗。

      多尔衮兄弟当时也只是得宠而已,实力远不很大,但是,

      如果阿巴亥不死的话,格局也许就会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

      。这也不是努尔哈赤愿意看到的结果。

      多尔衮后来雇佣刚林等人篡改太祖实录,说太祖死前准备

      立多尔衮为汗,这是胡扯,那时的多尔衮不过十四岁,以满洲家风,最重军功,和汉族地主阶级的最重出身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努尔哈赤即使再喜欢多尔衮也不会让他继承汗位的,因为那时候的后金不是后来强大的满清,正所谓国赖长君。所以,努尔哈赤基于身后的重重考量,是不排除让大妃殉葬的。

      皇太极对于多尔衮的栽培是非常直接的,甚至超过了对自己长子豪格的重视,皇太极把自己的正白旗交给多尔衮,

      假如当初多尔衮曾经作为努尔哈赤的预定接班人的话,皇太极是不可能这样对待多尔衮的,看看皇太极对杜度兄弟的态度就知道了,要知道那时候褚英早已死去多年了。而

      皇太极等人如果直接参与谋害大妃一事的话,多尔衮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代善家族的,从入关之后代善家族继续上升来看也是这样的。

      再有,你提到的多尔衮在太宗生前打压代善,目前据有关史料来看,更多的时候都是多尔衮积极的配合皇太极的打击异己的行动,也没有史料表明多尔衮单独的对付代善,

      而在皇太极死后,代善也曾经表态支持过多尔衮,代善的

      儿孙硕托、阿达礼公然挺多。如果说借刀杀人显然比较牵强,因为皇太极是猝死,而多尔衮的自求谋立也不是预谋

      ,都是变起突然的事件。

      • 家园 与温相兄商榷

        当时,努尔哈赤本人掌握两黄旗,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拥有两红旗。皇太极拥有正白旗,褚英之子社度拥有镶白旗,莽古尔泰拥有正蓝旗,舒尔哈齐之子阿敏拥有镶蓝旗。所以,你老兄所说的阿济格和多铎拥有两个整旗是不可能的,努尔哈赤也没有准备给多尔衮一个旗的打算。{cchere※com 温相}

        在《清太宗实录》卷3里有记载,太祖的两旗,阿济格和多铎各一旗。而且还准备把杜度的那一旗给多尔衮。太祖一共有60牛路,自己留15个,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各15个。根据朝鲜人的记载,太祖病死后,太宗把杜度那一旗收归己有,又利用阿济格的过失,把镶白旗夺来(太祖死后,他名下的两黄旗改为两白旗),自己集三旗于一身。

        你说阿巴亥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是四大贝勒,其实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皇太极一人,皇太极从掌握一个旗到掌握三个旗{cchere※com 温相}

        ,成为八旗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其次是代善家族,代善一家两个封为亲王,继续掌握两红旗。

        温相兄,太祖遗命是八旗旗主议政制,就是集体领导的意思。但太宗即位后,告诉那些小贝勒们,要尊重听命于汗和三大贝勒,兄说是谁获利了。按太祖的意思,让他们八旗民主集中协商制,阿巴亥死不死关系都不大。阿巴亥死了,四大贝勒才权重。

        多尔衮兄弟当时也只是得宠而已,实力远不很大,但是,

        如果阿巴亥不死的话,格局也许就会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

        。这也不是努尔哈赤愿意看到的结果。

        他们有3旗,太祖遗命八旗议政,你说实力如何?再加个精明强干的母亲。对大贝勒们的威胁可想而知了。

        多尔衮后来雇佣刚林等人篡改太祖实录,说太祖死前准备

        立多尔衮为汗,这是胡扯,那时的多尔衮不过十四岁,以满洲家风,最重军功,和汉族地主阶级的最重出身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努尔哈赤即使再喜欢多尔衮也不会让他继承汗位的,因为那时候的后金不是后来强大的满清,正所谓国赖长君。所以,努尔哈赤基于身后的重重考量,是不排除让大妃殉葬的。

        这个我和温兄看法相同,就是太祖不会立睿亲王的。但说睿王雇佣刚林,那有点偏颇了。那时哪个不依附睿亲王多尔衮啊。

        皇太极对于多尔衮的栽培是非常直接的,甚至超过了对自己长子豪格的重视,皇太极把自己的正白旗交给多尔衮,

        假如当初多尔衮曾经作为努尔哈赤的预定接班人的话,皇太极是不可能这样对待多尔衮的,看看皇太极对杜度兄弟的态度就知道了,要知道那时候褚英早已死去多年了。而

        皇太极等人如果直接参与谋害大妃一事的话,多尔衮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放过代善家族的,从入关之后代善家族继续上升来看也是这样的。

        这个确实,太宗对睿王曾说,朕爱尔过于子弟。但这主要是睿王能力强,是太宗的好帮手。而且相对于3大贝勒,更能唯命是从。入关以后,礼王老了,岳托和萨哈廉已经死了。代善孙辈还未成长起来。何以看出上升?

        再有,你提到的多尔衮在太宗生前打压代善,目前据有关史料来看,更多的时候都是多尔衮积极的配合皇太极的打击异己的行动,也没有史料表明多尔衮单独的对付代善,

        而在皇太极死后,代善也曾经表态支持过多尔衮,代善的

        儿孙硕托、阿达礼公然挺多。如果说借刀杀人显然比较牵强,因为皇太极是猝死,而多尔衮的自求谋立也不是预谋

        ,都是变起突然的事件。

        这正说明睿王善于利用机会,太宗活着,没经过他的默许,一切也办不成啊。其实温兄,在太宗称汗到称帝中间这段时间,太宗和三大贝勒的矛盾和斗争无时不在,而睿王3兄弟,恰好成为太宗的好帮手。那时的大汗和后来的皇帝区别还是很大。太祖死后,最主要的是礼王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支持太宗,说服礼王,太宗才得以即汗位。太宗死后,礼王根本就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太宗称帝以后,礼王就已经很少过问朝政了),硕托和礼王的关系很差,在太祖在世时时,如果没有太祖过问,代善就会杀了硕托。最后硕托和阿达礼在大家已经宣誓效忠顺治后,还四处游说大家谋立睿王,被礼王给扔出来,睿王最后都同意把他们处死。父子之情可见一斑了。

        至于说世祖章皇帝的即位,根本就是妥协的产物。有机会,可以开个专帖讨论下。

        • 家园 我原有一篇旧作:

          《清朝皇族内部斗争史》写的有点简单,不过把从苏尔哈奇(舒尔哈奇)到顺治这一段历史倒是复述了一遍,有机会我们多聊一聊好了。

          回头我再回复你这个贴子。

      • 家园 八旗顺序?

        正黄旗, 镶黄旗,

        正红旗, 镶红旗,

        正白旗, 镶白旗,

        正蓝旗, 镶蓝旗,

        这里的"旗"是旗帜的意思?

        内蒙有好多**左旗,**右旗,都是一样的意思吗?

        • 家园 八旗制度简述:

          八旗制度是根据女真族狩猎时采用的“牛录”组织形式加以改组扩大而建立的,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按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立一牛录额真;每五牛录为一甲喇,立一甲喇额真;每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立一固山额真。初设黄、白、蓝、红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合为满洲八旗。后金全部人丁,均编人八旗。平时狩猎,是生产单位;战时出征,是军事组织。军政费用及各种差、役,均摊派给八旗各牛录承担。由于战争的经常化,氏族成员中的男丁成为军卒,氏族的一切活动都服从征服战争的需要来编组和安排。

          顺治之后定两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皇帝自将之。其他为下五旗。

          汉军和蒙古参照执行。

    • 家园 燕人辛苦了,三以后的呢?
    • 家园 “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

      朱元璋对藩王的设置策略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这点很有意思。

      分封藩王至各地,以高爵权镇一方,使之成为位于封疆大吏之上的监控者和中央皇权在地方的直接代表者。边防有事,诸塞王可以直接领兵为国家屏藩;中央有难,则可以诸王节制军队靖难。

      对藩王不裂土封民既可以防止他们糜烂地方,藩王的官署及其护卫军的开支完全由朝廷提供又可以防止他们坐大,利用自己的地盘扩军,以至对中央形成威胁。

      朱元璋的分封制度既有了对地方的镇控,又有了对藩王的控制,可谓得历代实封之利而避其害,理论上是很不错的。但是它是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的:

      一。中央强大而内重外轻;

      二。诸王不实际掌控地盘,没有对地方的绝对约束能力,而只有奉诏情况下的相对约束力;

      明代初年,全国共有军队约一百二十万人,其中二十多万天下精兵屯住于京畿。诸王最多不过万九千人,少者三千,以二十五王平均每王万人计算不过二十五万,和中央京营军队总数接近但是诸王军队远为分散,同时,中央还控制了各个地方的其他军队,内重外轻的局面是肯定存在的。

      但是朱元璋大杀功臣使得元勋功臣几乎殆尽,朝廷徒拥大军而缺乏带兵之将,内重外轻的效果就打了折扣,这样上面的第一条就成了问题。

      塞王既有亲王对地方的威权,又拥有较多的护卫军和对边防军的部分约束权,如果塞王能够以某种理由或者手段,获得或者夺取边防军的绝对约束权,以明初的军队卫所制,自然也就获得了对地盘的实际掌控,这样上面的第二条也就被破坏了。

      诸王一旦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成功,西汉和西晋诸王实封的危害就会重演,后来的靖难之变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问题的关键在于,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在中央政权和地方政府之间制造了一个有可能坐大的中间层,它一旦真的坐大,就有可能形成对中央的威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