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古太白“征服喀什”与“遣使中国”考辨 -- 江城孤舟

共:💬44 🌺1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此好文,推荐晚了
    • 家园 附录:《塔巴里历史》册6 伊历96年相关章节摘译

      古太白·本·穆斯林征服喀什噶尔并进攻中国。

      伊历96年,古太白继续征战,他和部下都带着家眷,由于害怕苏莱曼,他想把他的家眷安排在撒马尔罕。当渡河时,他安排其释奴中一人,名为花剌子密者在渡口,嘱咐:未经许可,不可放一人过河。然后,前往费尔干纳,将最先到达通往喀什之路的人,派往伊萨姆山道,喀什是最近的中国城市。他在费尔干纳得知韦立德的死讯。

      古太白派克比尔·本·福兰前往喀什,后者所俘甚多,并在真主给予古太白的这些俘虏脖子上盖了戳,然后古太白返回并得知韦立德的死讯。

      古太白深入到临近中国的地区,中国国王写一封信给他,说:“派一名你们中出身高贵者到我国告知你们的情况,我们将向其询问你们宗教的情况。”古太白从其士兵中挑选了12人,也有人说是10人,个个英俊强壮,能言善辩,有勇有谋。古太白考问他们后,认为非常合适,测试他们后,觉得他们才貌兼备,于是下令为其准备最好的武器与丝毛混织、饰以刺绣,细白柔软的各色上好服装,以及靴子和各种香料,还有几匹高头良驹托运行李,外加他们骑乘的骡子。

      他们中最长于言辞的是胡白来·本·木沙拉吉·吉拉比,于是古太白问他:“胡白来呀,你会如何行事?”他答:“愿真主使将军成功!您的才能何其大!您说什么,我就说些什么。您想怎样,我都会去做。”古太白遂道:“去吧,真主保佑你们一路顺风。到达他们国家前,别摘下你们的缠头巾。如果你们见到他们的国王,就通知他,我已发誓,在我不践踏其国土,不在其王室身上盖戳,不收其土地税前,决不退兵。”

      在胡白来带领下,他们上路了。到了以后,中国国王欲召见他们,于是他们进了浴室,出来时全部穿上衬衣,后穿上白色外衣,再擦上一种香料,接着往衣服上熏香,最后穿上靴子与长袍。他们去见中国国王,其身边有许多王室亲贵。他们坐下,但国王及其臣子无人和他们讲话,于是他们站起来走了。国王问在场者:“汝等观此辈如何?”答道:“与女子无异,唯其身上之香味可观尔。”

      次日,国王再次召见他们。于是他们穿上饰彩礼服,围上头巾,披上锦袍,来到国王面前,国王言道:“请回。”又问臣子:“今日观此辈如何?”答道:“较之上次,似男子矣。”第三天,又召见他们。这次他们取出武器,披坚执锐,肩背弓弩,骑上战马,直奔王宫而去。中国之王观之,觉得好似群山向其压来,待到靠近,他们举起长矛步步逼近,有人说:“请你们回去吧”,因为恐惧已经占据其心。胡白来等人飞奔而去,一边以长矛伸缩作刺杀状,一边策马疾驰,作追逐状。国王再问观此辈如何,答曰:未见如此英雄者。夜间,国王遣人对他们说:“尔辈选一首领,即最优秀者前来谒见。”于是他们推荐胡白来,国王见了他,对其说:“朕之王权,汝已识之,在朕境内,无人敢禁汝等。汝等似朕手中一卵,朕有疑问,汝必如实答之,否则必杀尔。”胡白来说:“请问。”国王问:“汝等三日内,衣服异之者三,此乃何故?”答道:“第一日是我们国民平日穿的服装,香是平日所熏;第二日是我们晋见首领统帅穿的衣服;至于第三日,则是面对我们的敌人时穿的服装,换句话说,即是我们被触怒时所穿之服装。”国王赞曰:“如此安排甚妙。汝等可回禀汝之主帅,使其撤军,朕已知其兵微将寡。不然,朕即派军征讨之,将汝等与之一并斩杀。”胡白来道:“你怎能说他兵少?我们将军之骑兵,前锋在你的国家,后援在橄榄树生长之地。至于你以死相威胁,我们的死期乃是命定,若是到来,杀我们是最好的款待,我们不厌恶死期,更不惧怕。”

      国王听后道:“如是,何以悦汝等之主乎?”回答道:“主帅已经发誓,不踩你们的国土,不在王室身上盖戳,不让你们交纳人头税,决不撤兵。”国王道:“如此,即可使之解除誓约。以朕国土之土让其践踏,以宗室子弟数人,让其盖戳,以人头税让其心喜。”随后,他叫人拿来几个大金盘,上面放了土,又取出大批丝绸与金子,并从他与王室的子弟中找出四个年青人跟他们回去。国王赏赐了他们,放他们踏上归程。

      于是他们带着礼物上路,回到古太白那里。他接受了人头税,在年青人身上盖戳并放了回去,并践踏了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篇译文是你自己翻译的,还是用的《阿拉伯世界》上的文章?

        我记得05年《阿拉伯世界》里有《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连载,发表了不少史料。

        我觉得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很离谱的东西。

        国王赞曰:“如此安排甚妙。汝等可回禀汝之主帅,使其撤军,朕已知其兵微将寡。不然,朕即派军征讨之,将汝等与之一并斩杀。”

        这口气确实很像唐朝皇帝。

        国王听后道:“如是,何以悦汝等之主乎?”回答道:“主帅已经发誓,不踩你们的国土,不在王室身上盖戳,不让你们交纳人头税,决不撤兵。”国王道:“如此,即可使之解除誓约。以朕国土之土让其践踏,以宗室子弟数人,让其盖戳,以人头税让其心喜。”随后,他叫人拿来几个大金盘,上面放了土,又取出大批丝绸与金子,并从他与王室的子弟中找出四个年青人跟他们回去。国王赏赐了他们,放他们踏上归程。

        这也并不奇怪。要知道当时的大唐帝国,在跟吐蕃、突厥和契丹的战争中,屡战屡败,面对从西域而来,气势灼灼逼人的大食,有所退让也很正常。

        再说,当时的唐朝皇帝并一定真正理解了践国土,盖戳和纳人头税是什么意思。因为经过翻译表达出来的东西,肯定与事实有差距。

        • 家园 是自己翻译的

          当然也参考了《阿拉伯世界》上葛铁鹰先生那次连载。

          阿拉伯的记述中有许多疑点。首先,还是我所说的,大食使臣如何能骑马并携带武器进入唐朝皇宫?这非但与唐朝典籍不符,也与常理不符。

          其次,让宗室子弟到古太白那里盖戳,这样有辱皇室尊严的事情,唐朝会不会干?既然唐朝连突厥和吐蕃都没有送宗室子弟去盖戳,为何要对远在数千里外的大食如此妥协呢?

          第三,您认为“当时的大唐帝国,在跟吐蕃、突厥和契丹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不错,武则天死后数年,唐朝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正在热烈进行中,在边疆的确处于守势。因此才施惠给突骑施,打算让它去对付东突厥,又嫁金城公主于吐蕃。

          但是到了开元头几年,形势发生了转变。首先是突厥方面,开元二年,郭虔瓘大败东突厥,杀突厥默啜之子同俄特勒,使得突厥军大部归降。东突厥的力量受到严重挫折。同年,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又攻克碎叶,斩了反叛的西突厥十姓酋长都担,降伏其众二万人。而吐蕃方面,715年吐蕃北上十姓可汗故地,也被郭虔瓘击败。有了近年的这几场胜利,玄宗怎么会觉得边疆屡战屡败而向大食妥协?而且唐朝还保持着对安西四镇的牢固控制,张孝嵩在715年敢于出击费尔干纳,后方不稳定他能去远征吗?既然能牢固控制安西四镇,唐朝又何必害怕大食呢?

      • 家园 这不跟棒子一个德性么...

        区别是阿拉伯人祖上确实阔过

      • 家园 送花,考证得很专业,看得眼睛都花了。西域/中亚的历史真是

        相当相当的混乱啊

      • 家园 原来阿拉伯人的沈惟敬这么受葱白,

        还叫胡掰来,是不是看中国人记载的音译阿?真是胡掰。还以为中国国王住帐篷了,随便就能到他面前耀武扬威。

        糊弄阿拉伯的老土就行了,还名流青史了呢,后人见识多了也没人质疑。怪不得现在这么落后呢。

        • 家园 兄弟说的好。

          看来这些人YY的本领不比棒子差。就差说中国国王把自己的御用骆驼也上贡了。

        • 家园 只能说这位实在是很会忽悠

          也符合阿拉伯人普遍很会忽悠的传统。不过《塔巴里历史》的特点就在于:所闻必录,且转述者皆有出处。就拿这一则史料来说,就是塔巴里听别人经三次转述而来的,每次转述人的姓名都有记录,我就没有把这些人名在附录里翻译出来了,因为实在意义不大。《塔巴里历史》这样的行文体例,好处是保存了大量的原始史料,缺点就是使全书过于芜杂,塔巴里自己也没有一一考证的能力与精力。

    • 家园 【原创】本文的注释与引用文献

      (1)见《伊斯兰教辞典》“六 历史事项”中“古太白东征”条;

      (2)见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第51章 《韦立德哈里发》“他又征服了哈加达、萨施和费哈纳的其他城市,一直打到卡斯哈尔与中国的边境地区”,与第52章《苏莱曼》“至此,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喀什哈尔的征服者遭受了一个过早而屈辱的结局”。这两段汉译中“卡斯哈尔”与“喀什哈尔”都应为“喀什噶尔”之误;

      (3)见勒内·格鲁赛,《草原帝国》,蓝琪译,第二章12节 《中国和阿拉伯人在帕米尔西部的竞争》;

      (4)见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第三章 第三节《七、八世纪之交葱岭地区政治势力的消长 大食名将屈底波在中亚的征服》;

      (5)(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第十九章《伍麦叶王朝势力的顶点》;

      (6)见《中国伊斯兰文化》中纳忠著《关于古太白(屈底波)“进军中国”与“遣使中国”的问题》;

      (7)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8)见《新唐书》《志第二十七·地理一》;

      (9)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 开元五年》;

      (10)具体参见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 《边防九·西戎五》“大食”条;《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大食”条;宋《唐会要》卷一百“大食国”条;

      (11)见《塔巴里历史》第6册:伊历94年“进攻赭时与费尔干纳”节以及伊历95年“进攻赭时的其他消息”节;

      (12)同上,见伊历96年“古太白征服喀什噶尔并进攻中国”节,译文见附录。中国史书对古太白第2次进军费尔干纳的描述,正是《资治通鉴》开元三年(715年)条记载:“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之,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

      (13)同注释(12);

      (14)同上,见伊历96年“瓦立德·本·阿卜杜·马立克之死”节;

      (15)纳忠,《阿拉伯通史》,第十八章 第一节《征服中亚河外地区》;

      (16)见《塔巴里历史》伊历96年“古太白·本·穆斯林之死”节;

      (17)唐 杜佑《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二《边防·西戎》“疏勒”条引杜环《经行记》;

      (18)见《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二十二国·葱岭》;

      (19)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五;

      (20)见《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军还,入玉门者万余人,马千余匹。”;

      (21) 见《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高仙芝传》“玄宗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时步军皆有私马,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满川”;

      (22) 见《塔巴里历史》第6册,伊历96年“古太白征服喀什噶尔并进攻中国”节,其中讲述:此次行军中,有名为伊亚斯·本·祖海尔者,曾向古太白请求返回,要把其落在队伍之后、尚在木鹿的老母亲接到队伍里,获得允许,但找到后未及回到军营,就收到瓦立德的死讯,于是又返回木鹿;

      (23) 同上,见伊历96年“古太白·本·穆斯林之死”节,其中列举了来自各部落以及身为“马瓦里”的士兵人数,相加共5万1千人;

      (24) 同上,见伊历96年“古太白征服喀什噶尔并进攻中国”节,译文见附录;

      (25) 见《旧唐书·志第十八·地理一》:“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疋,衣赐六十二万疋段。”又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

      (26) 见《唐会要·卷七十三》:“疏勒。在白山之南。即汉也。其王之族。类皆六指。非六指则不育。胜兵二千。”

      (27) 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 开元三年》;

      (28) 见《唐会要》卷九十九,“康国”条;

      (29) 见《唐会要》卷九十九,“石国”条:“二十九年。其王伊吐屯屈勒遣使上表曰。奴自千代以来。于国忠赤。秖如突厥骑施可汗忠赤之中。部落安贴。后背天可汗。脚底大起。今突厥已属天可汗。在于西头为患。惟有大食。莫踰突厥。伏乞天恩。不弃突厥部落。讨得大食。诸国自然安贴”。 又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康国)开元初……其王乌勒伽与大食亟战不胜,来乞师,天子不许。”“俱蜜者,……贞观十六年,遣使者入朝。开元中,献胡旋舞女,其王那罗延颇言为大食暴赋,天子但尉遣而已”。又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二》“开元七年”条:“ 春,二月,俱密王那罗延、康王乌勒伽、安王笃萨波提皆上表言为大食所侵掠,乞兵救援”;

      (30) 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

      (31) 见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第52章《苏莱曼》;

      (32) 同注释③;

      (33) 见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第三章 第四节《吐蕃借道小勃律攻四镇及其失败 唐朝在葱岭以南取得的成功》;

      (34) 譬如《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中“丙辰,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杨我支来求昏;丁巳,许以蜀王女南和县主妻之。”以及《卷第二百九·景龙三年》:“乙亥,吐蕃赞普遣其大臣尚赞咄等千馀人逆金城公主。”;

      (35) 见《唐会要·卷七十三》:“长寿二年十一月一日。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克复四镇。依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鸾台侍郎狄仁杰请捐四镇。……右史崔融请不拔四镇。” 及《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既征发内地精兵,远逾沙碛。并资遣衣粮等,甚为百姓所苦。言事者多请弃之,则天竟不许。”

      (36) 见《塔巴里历史》第6册 伊历96年“古太白征服喀什噶尔并进攻中国”节,译文见附录;

      (37) 见《唐会要·卷一百》“大食国”条;

      (38) 同注释(27);

      (39) 同注释(33);

      (40) 见(美)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第十九章,引文如下:“哈里发希沙木(724—743年在位)任命奈斯尔这个人做外药杀河区(河中府)的首任长官,在738年到740年间,他不能不去征服据说是古太白先前征服过的大部分领土”;

      (41) 见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第五章 第一节《安史乱后的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 唐安西四镇留守与吐蕃取西域》;

      (42)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大食”条。

      主要汉语参考文献:

      (1) 纳忠著,《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7;

      (2) 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王有勇编著,《阿拉伯文献阅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总参谋部测绘局编,《世界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4;

      (5)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马肇曾著,《回历、公历、农历的换算》,1999;

      (6) 唐 杜佑撰,王文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

      (7) 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8) 宋 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9) 北宋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电子版;

      (10) 宋 王溥撰,《唐会要》,电子版;

      (11) 汉 班固撰,《汉书》,电子版;

      (12) 唐 玄奘著,《大唐西域记》,电子版;

      (13) 唐 慧立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电子版;

      (14) 《文史知识》编辑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合编 《中国伊斯兰文化》, 中华书局,1996;

      (15)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主要参考译著:

      (1) (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

      (2) (古阿拉伯)马苏提著,耿昇译,《黄金草原》,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3) (埃)艾哈迈德·艾敏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正午时期(二)》,赵军利译,商务印书馆,1999;

      (4) (英)威廉·穆尔著,周术情等译《阿拉伯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法)勒内·格鲁赛著,《草原帝国》,蓝琪译,商务印书馆,1998

      主要阿语参考文献:

      (1)《塔巴里历史》(先知与帝王史)第6册,1979;

      (2)(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阿文版,1974;

      (3)《阿拉伯简史》,2007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