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难以回答的问题 -- 范适安

共:💬39 🌺10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难以回答的问题

    点看全图

    (张纯如生前照)

    带儿子凭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史料馆的一段展台,我们看到了专辟出的有关张纯如女士的展区。里面除了有文字图片资料,还有张女士生前的遗物,包括电脑键盘还有牛仔裤等用品。

    儿子看了张纯如的生卒年月,算了算,说,她只活了36岁。我说,是啊,她36岁就不在了,她是自杀的。儿子好奇而吃惊的大声问,她为什么要自杀?旁边不少参观的人,听了儿子的发问,都望了我们这边。

    被儿子这一问,我一时语塞,仅敷衍着压低声音说,她大概觉得活的没有意义了吧。然后,拉着儿子的手,迅速离开了介绍张纯如女士的展台。

    说实话,这个回答,儿子并不满意,他没有得到一个明确而令他信服的答案;于我而言,对自己的敷衍,也感心虚。

    一路回去,脑子里就一直回响着儿子的发问“她为什么要自杀?”而挥之不去。

    我对张纯如女士的印象和了解,仅局限于她的一本《南京大屠杀》的书,也许是在浏览某一天的报纸时,看到的一条消息,只报道了她自杀这一事件的本身,并说她是《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关于她的身世,并没有展开报道,而《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我也没有看过。

    她为什么要自杀呢?她是如何写成《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呢?她只活到36岁,上世纪68年出生的,比我还小几岁,我周围有不少这一年生人的朋友,在我眼里,他们正是年富力强的小年轻,是属猴的,活力正盛呢,为何要自己结束自己闪耀而年轻的生命呢?…

    于是,在百度里搜,决心要给儿子,也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输入关键词“张纯如”三个字,里面跳出来一大串相关信息,其中还有一个《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网站。

    在那个带有纪念性质,内容并不繁复的网站里,我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看到的是一个活力,责任,敬业,追求完美的女性。

    她是因阴郁症在自己的车里自杀身亡的。

    她中文说不好却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历史事件的研究,不仅是《南京大屠杀》,还有《美国华裔史录》,如此沉重的负荷和一个追求完美的女子结合在一起,是一条怎样的不归心路呢?

    说实话,在带儿子凭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前,我是有一番踌躇的,害怕孩子小,这样的刺激他受不了。不过我分析,儿子平时喜欢看中央台的《探索与发现》,还有《老故事》,似乎他对历史事件以及稍微血腥点的镜头,他还是有些免疫力的。在去纪念馆之前,又陪他一起看了《南京梦魇》的片断,主要是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此,他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才敢带他去纪念馆凭吊。

    最血腥的恐怖片相信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面前也相形见拙了吧。

    有些过于血腥和侮辱中国女性的图片我是挡着儿子的视线把他带过去的,毕竟他的知识和理解还达不到成人标准。

    而一个研究者,一个年轻的女性研究者却要深入面对这一切,这是张纯如患阴郁症的一个原因吗?

    我没有阴郁症的体验,但阴郁的心态有过,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过。

    我想,张纯如是过于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刚好美国有自备枪械的条件,她终不能越过心理的现实层面而在历史的心路里愈走愈远,恍惚中决定永远回归历史了吗?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她的铜像终于和她的研究对象放归一处,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宿命吗?

    类似问题其实我也问过我自己。

    那就是有一段对李叔同的身世非常感兴趣,搜罗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文献来看。常常掩卷自问,李叔同为什么要变成弘一法师呢?他是如此的多才多艺,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为什么要选择出家呢?

    是俗间的一切已无法满足他灵魂的归依了吗?

    我真难以言表张纯如的自杀抑或李叔同的出家,但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太追求完美的人,而完美的人在俗世确乎是不存在的呀!

    找一个托辞:缘分使然吧!

    唉,还得敷衍儿子吗?…

    (图片选自网络,在此致谢!)

    关键词(Tags):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 家园 花献范兄,偶试着回答

      张纯如的名字与《南京大屠杀》联系在一起,或许缘于她三年前的自杀,所谓自杀,如未留有遗书,个中原因除了自知,旁人只有推断猜测(自然也包括我),说实在的,也许偶孤陋寡闻,对作者的身世并不太了解,但自她死后所能了解的零星资料,大都结论是她过分沉痛于历史惨剧得忧愤,以致精神恍惚而不能自拔,对此偶有点相信,但又不完全赞同,更愿揣摩创作本能对人性探究的不可知悲观迷狂,这种痛苦一般超出常人的想象,海明威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明证。

    • 家园 张还有一个矛盾

      这是我读她的钱学森一书的感觉,

      美国啊,虽然我皮肤是黄的,但我的心是白的,可为什么你总不认我了?

      张的丈夫是个白人,虽然可能有爱情,但不一定能明白张内心的彷徨和苦闷。张可能最后没有一个可以真正交流的人, 也身边最亲爱的人都不行

      注意一下那些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他们最好的朋友往往都是和他们一样的一群人。

    • 家园 范兄或许可以这样回答: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张女士

      得了严重的阴郁症,阴郁症是一种病.

      由于身体和外界的因素,人难免得这样那样的病,而严重阴郁症,令患者异常痛苦又难以治愈----据说确实如此,是有医学根据的.所以自杀也算是一种好的解脱,不是脆弱的表现.

      再加上日本的暴行,简单的话,就回答齐全了.

    • 家园 楼主老兄你想太多,钻牛角尖了

      想的太复杂了,还把弘一大师也拽出来。你就告诉你儿子和你自己,因为日本人的暴行实在使人太过气愤,外加某些人毫无悔改之意;所以张纯如被活活气死了。(气出了忧郁症自杀也算气死的吧)再不行就把摄影家沙飞气出精神分裂症的事告诉他,他怎么也该明白了。

    • 家园 你可以对他说,第一,张是被日本人逼死的

      第二,她太善良,始终不能相信日本军队会丢弃人的基本特性干出恶魔的事情,所以承受不住现实的冲突。可以趁机培养儿子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确认识并教导他一定要坚强面对真实。

    • 家园 张纯如之死突显了一个事实

      南京梦魇不只是历史的,而是现实的,是中国人的心灵创伤,日本人的心理负担。如何解决,有待中国的强大和日本的醒悟

    • 家园 忍不住说两句

      也没有仔细研究过张的事,但从各个渠道也看到不少相关介绍.印象里,除了由于她自己在研究南京大屠杀一事时的投入而导致的心理抑郁之外,可能外界也有一些客观的外在的压力.看前段时间"南京梦魇"的作者(那个美国人约瑟夫)的几封公开信里也提到常有人威胁他说"你应该像张纯如一样去死"之类的话,可见在美国研究这个话题也是个比较敏感的事.那么,像张纯如这样一个求完美又柔弱的女子,在内心和外界的双重压力下,陷入抑郁症,并进而放弃生命,大约也是可以理解的罢...

      至于李叔同/弘一法师,是我非常欣赏的人物之一.欣赏他年轻时的多姿多彩,也欣赏他中年以后的澹定纯粹.以我的感觉,他是彻底了解生命本质之后,方为自己选择了律宗这样一个严格的教派,以达成自己对生命的愿望.

      张对生命的放弃可能更被动一点;而李的选择大约更主动一点.

      当然,历史本无真实,历史人物的心理更或许只能是后人的揣度.以上所言,也只是我的感觉而已.见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