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他山之石 :巴格达之战美伊双方战术缺点浅析 -- 风中的羌笛

共:💬103 🌺1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他山之石 :巴格达之战美伊双方战术缺点浅析

    在2003年4月5日——9日的巴格达之战中,美军一个最出人意外的行动是“坦克逛巴格达”。这个行动先是摸清了伊拉克城市作战的准备情况,然后是长驱直入完全占领了这座城市。对这一行动,各国政府、学术机构、新闻媒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巴格达的陷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伊军自己崩溃造成的。此战的规模、残酷性远不能与历史上几次著名城市战相提并论,但由于给我们展示了潜在对手的一些特点,对我们未来的统一及反侵略城市作战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在美军装甲部队进攻巴格达之前,第三机步师师长通过其侦察系统(卫星、高空侦察机、无人侦察机及间谍特种兵等)传回的照片和情报,模糊地意识到巴格达实际上是一个基本不设防的城市。“没有战壕,没有掩体,没有狙击手,没有陷阱,没有地雷。”一名精于城市战的以色列中校如是说。至于4月5日之战,则是近距武力侦察,是技术侦察手段的补充,也是获得准确敌情所不可缺少的。以一个师单独向巴格达进攻不是原定计划,但第三机步师成功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侦察系统实在应算头功。使全方位侦察系统与功能强大的数据交流网络、C4I系统相结合,辅以,力图做到战场“单向透明”,是美军梦寐以求和正在努力的目标,这也是美军所有战术的基点。

       美军在4月7日大举进入巴格达时,所遵循的思路和太平洋战争时的如出一辙:蛙跳战术,即只拣着重要目标进行攻击,其余地点则以绕为主。只不过在太平洋战争时是越岛作战,在伊拉克则是越过条条街道。这一战术在1982年也被以色列运用过,在向贝鲁特攻击前进中碰到一时难以攻下的“法塔赫”支撑点,沙龙即派少数精兵牵制,大队绕过据点继续打击主要目标,这种战术让以军占尽先机,致使“巴解”损失惨重。面对缺乏训练和指挥的军队时,这种快走快打的战法是十分有效的,对方对事态发展速度无所适从,无法提高反击效率。美军M1A1坦克、M2A2步战车和“悍马”提供了强大的机动力,保证了战斗速度,降低了敌方火力的准确性,而厚厚的装甲又保证了士兵的安全。

       美军强调团队作战精神,强调精确射击。和零零落落冲锋的伊拉克人形成鲜明对比,美军分队中分工严密,士兵技术全面,沉着冷静,依托装甲车辆进行战斗,作战效率高,一旦有人受伤马上有另外的人前来救援,因而能较好地保持士气。1993年摩加迪沙事件中美军与部族武装激战15小时,直升机和100多名地面士兵在范围有限的反击中,打死千余名索马里人,自身仅死18人伤73人,说明其拥有优良的团队作战技术。摩加迪沙战后,美军加强了专业化建设,战斗力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巴格达,美军士兵的点射打死了更多伊拉克人。

       美军还有一个“阴招”。4月7日到9日间,其心理战部队用各种车辆架上喇叭到处辱骂对方,诸如“阳痿”、“胆小如鼠”、“不是男人”之类,借以激怒对方。美军深知伊拉克人不甘受辱,会疯狂报复甚至不计生死,这是阿拉伯民族的共性。这一着对正规军也许没用,但对守卫巴格达的散兵游勇及阿拉伯志愿者来说,则“士可杀不可辱”。果然许多人忘记了弹雨,连续不断舍命向美军冲来,陈尸累累,宝贵的有生力量就这样被消耗掉了。作战必看对手,找出弱点并利用之,这点是我们十分应该借鉴的。

       然而在巴格达,我们还应看到,装备极其先进的美军的战术远不是无懈可击,许多缺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

       首先是严重依赖高科技,“树上开花”式的作用大于实际效果。只要对其侦察能力加以摧毁、屏蔽、欺骗和干扰,美军的作战效能必定大幅下降,甚至我们还能对其形成局部信息优势。这并非空话,激光等武器就能将卫星变成“瞎子”,俄罗斯曾经拿美国卫星做过这样的“实验”,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40余年,激光技术处于世界前列水平,实力颇有些“深不可测”之感。至于使用弹道导弹打卫星的说法,更是已经有了答案。同时我方还可使用大量便携防空导弹(FN—6、 QW—1\\2\\3\\4、HN—5\\5A等),动员部队、民兵、居民分工合作打击敌无人机和武装直升机,广泛发动群众歼灭敌侦察车辆及人员;同时对无线电辐射进行屏蔽,设置假目标及加强伪装(包括红外伪装)等手段也能降低美军侦察能力。那时美军的高科技就反成了累赘了。

       我们还看到美军第二个软肋是兵力不足,这是募兵制的先天缺陷。第三机步师进攻巴格达由于部队被牵制,只能投入一个旅,战斗中多次出现兵力紧张的尴尬,最后连指挥部都无法警戒。进城的部队始终只能占领几处“跳板”式的阵地,拼起了消耗。如果伊拉克人专门绕到后面去打,美军就大难临头了。即使后来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部队前来会合,还是无法全面控制城市,到处是漏洞。伊拉克人不爱搞渗透作战实在是令人费解。

       美军另一个破绽是后勤,尽管多带油、弹,消耗还是很快,后来组织运输居然将油罐车和弹药车这种目标送到了战地!实在应该佩服伊拉克人,连这种盘中餐似的极具军事价值的目标也放过了。如果在中途实施精确接近打击,那么美军第三机步师的历史上将写下悲惨的一页;而如果将之放入阵地,再由反器材狙击手实施远距离破坏,也能造成一场灾难。

       美军其实还有一个被多方掩盖的最致命的地方:战术呆板。为了攻击一个目标,往往要召唤飞机、直升机及炮火支援,耗费时间太多,而且在这期间,所有士兵都在等待支援兵器到来中安然度过。阵地上享乐的恐怕也只有美军了。假如伊拉克人乘机迂回渗透过来,或有一批高素质的狙击手存在,美军的伤亡就实在不好说了。在4月7日的巴格达,第三机步师基本上只是躲在装甲群中拼命射击,所组成的圆弧防御阵地连续十多小时不曾挪一挪。假设伊拉克不是大喊大叫狂热赴死,而是充分利用建筑、射击死角,使用小群多路战术慢慢接近,然后用大量RPG猛攻装甲防御,美军还会如此轻松吗?或者,集中使用大量迫击炮,利用楼群掩护从各个方向对美军阵地施行多批次覆盖,美军阵地就变成了地狱。如果能利用高楼和纵横交错的天桥作为观察或狙击阵地,战果还可进一步扩展。若美军遇袭后四散,就可以抓住战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最好能敷设地雷,限制美军行动,以确保全歼。中国军事专家曾作出美军可能在巴格达伤亡1.2万人的预言,并因此遭到不少人的讥讽和诟病,其实这并非说明中国专家无能,反倒恰恰说明了中国军事专家对美军的了解并非泛泛,中国军事专家不明白的,是伊拉克人对现代战争的理解的肤浅程度。巴格达的陷落,从反面证明了中国军事部门相关理论的正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日子里,如果中美直接冲突(例如台海出现异动),美军绝不会笑到最后。

       我们再转过来,看看伊拉克人的表现。

       在巴格达之战中伊拉克人尽管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气概,但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其战术手段到底不免幼稚,其原因与军队在巴格达城外溃散和高级官员投敌导致军事指挥系统混乱有关,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伊拉克无论是军队还是单兵,战斗素质都比较低下。巴格达一战,我们至少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10条以上的教训:

       一.无有力警戒。承担着极其重要的预警作用的哨兵,在敌人坦克纵队来到面前居然还有说有笑地休息,枪架成整齐的三角形,大意到了极点。美军先头坦克只用一排子弹就将他们送到了真主的身边,于是失去先机的伊军被迫以混乱的队形投入战斗。

       二.基层指挥员素质低下。听到第一排枪声之后,许多伊拉克士兵反应倒是很迅速,但是他们的战术动作不像一支军队,倒像是黑社会的大规模械斗表演。他们在美军炽烈火力面前杂乱无章地冲锋,很快就死伤遍地。基层指挥员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三.无群众动员,只是一味使用军队单独与强敌苦战。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居民希望萨达姆倒台的因素,但美军和他国群众恐怕也不可能“军民鱼水一家亲”吧?如果加以动员,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何至于在后来一泻千里?

       四.单兵训练严重不足,尽管伊拉克在战前据说曾进行过大量巷战训练,但士兵在实战中的表现说明所谓的“训练”并非真正的临战训练,仅仅是显示决心和武力的手段。

       五.战术单一,始终一成不变,只会坚持自杀式冲锋,结果大量兵力被白白消耗。假设能在围困美军的时候大搞渗透作战,并且重视袭击敌人指挥机关和后勤路线,那么至少能造成美军的撤退,甚至有可能重创敌军。

       六.“群众性火力” 造势有余,实效全无。没有精确瞄准,没有冷静击发,甚至只是对着大致方向拼命开火,命中率极低,命中率极低,不但打不中敌人,反而暴露了自己;且美军士兵还有防弹衣保护,更进一步衰减了杀伤效果。

       七.对现代兵器缺乏了解,不会寻找对方兵器的“死穴”。比如M1A1的前装甲抵御穿甲弹和破甲弹的能力分别是700\\1000毫米均质钢板,RPG对其基本无效;而侧面及后方装甲却仅相当于250\\200毫米,在没有大量反坦克导弹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从侧、后方用RPG将之击毁(前提是距离100米以内)。可是不知为何,伊拉克人还是那样从前面连续发起进攻,结果变成了一场持续不停的屠杀。

       八.缺乏统一指挥,这在一开始就是如此,所以抵抗零星、微弱,美军得以长驱直入,直抵巴格达心脏地带。在三天的战斗中,我们也几乎没有看见伊军表现出任何有效的、相互配合的战斗行动。

       九.不会运用自己装备的武器。战斗中,似乎伊拉克人没有使用迫击炮,更没有使用地雷(不是没有装备,因为战后美军在伊拉克仓库中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各式地雷),连发射出去的RPG都绝大多数打偏了。RPG有“迎风偏” 的特性,射击距离远了由于横风的影响及推力下降,在尾翼的作用下容易偏向上风方向。好象伊拉克人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难题,打出的火箭弹极少命中,尽管数枚 RPG齐射也能提高命中精度和毁伤效果,可是在战斗中没见到这样的战例。再如AK枪族,经验不足的人射击时易产生大幅跳动,造成枪弹散布不理想,而很多伊拉克人是把扳机一扣到底,这样的命中率能有多高?

       十.宗教狂热盖过军事技术理念,不知道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之间的辨证关系。其实,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早在103年前就已经用鲜血写下了“不可行”的教训,伊拉克人大概没有研究历史的习惯,尤其是自己民族以外的世界历史……

       回首过去是为了将来,他山之石给我们提供的是机会。在这一个越来越不平和的世界里,有的超级大国正在恃强凌弱,为资源和利益疯狂。谁也不能预知之未来将变成怎么样,中国又将面临什么,我们应该随时警惕,我们必须严阵以待。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有强大的后盾。

    元宝推荐:MacArthur,
    • 家园 如果把巴格达换成保定,38军分散到市民之中,可以说

      没有美国军人能活下来的可能,这不是伤亡多少的问题。

    • 家园 刚刚看到消息:台军装备机械战士

      是他们开放的?

      中新网11月23日电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军未来将出现“机械战士”。最近台陆军官校研发出一款“先导型多功能载台”,除可装上多功能枪架,并配装班、排用机枪和连发纵火枪等武器,还可配装地狱火导弹等反装甲武器,将可用于支援台陆军进行战场监控和城镇战等任务,减少战场人员伤亡。

        报道说,“先导型多功能载台”也适合装甲兵的运用,可配装隐密式反装甲武器模块,具备电力趋动模块噪音小、行动隐密等特色,结合由电力控制的反装甲武器,比如六六火箭弹、AT-4及地狱火等反装甲火箭与导弹,即可大幅提升射击精准度,发挥奇袭效果。

        另一方面,该载台可承重八十公斤以内的反装甲武器,回转三百五十度、射角可调整,垂直升降四十厘米,并具有线控或无线摇控特点。

        台“国防部”称,“先导型多功能载台”已成功发展出四种模块型式,未来可扩大战场运用层面。

      • 家园 《桐柏英雄》里面就有国军类似的首创

        把重机枪架在城头,一条长绳子绑在扳机上,几个国军士兵躲在一个掩体后面,一拉绳子,前面的重机枪就突突几声。

      • 家园 反恐玩过没?

        那里面由人控制的机器人够灵活的吧,可惜它还是做不出来像人一样的战术动作.

        • 家园 我想现在确实战斗机器人的移动和翻越障碍物是问题

          应该是轮式或者履带作为行走的部分吧

          做个偷袭或者承担部分简单任务,还是很好地

      • 家园 看起来也就是个遥控机器人罢
        • 家园 不止,据说是好几种作战模式

          我估计应该有比较极端的那种,就是自动射击一切活动物体的,想像一下能搞出那么多小动作的变扁们是很会动小脑筋的!

          • 家园 这就跟柏林墙的自动射击器差不多了

            除了能动以外

            如果那样,这东西只适合要地或者前沿防卫,没有什么大用场,火力覆盖就足够破坏了,比地雷没多大威胁——因为它不可能跑来跑去,否则见什么打什么,是杀敌啊是自杀啊?如果两个机器人跑到一块,互相杀啊?

            这个东西载多少武器本身就是个噱头,载得再多,它有坦克直升机载得多么?机动能力更是远远不如了

            这个东西的关键,在于识别能力,不在于能扛多少武器。而现在的主要问题还就是ai的识别能力太弱

            • 家园 如果给自己人装备类似战机的自动识别装置,那识别问题解决

              识别办法多啊,图像和无线电都能做!

              • 家园 那博弈的方法太多了

                如果是小分队袭击要地,只消先捉个舌头,缴获他的识别器,这些机械战士不就成了废物了?

                这个效果类似于掌握了口令对付哨兵,但是效果更好

                更缺德的方法是:既然它射击一切不能发出识别信号的物体,躲在安全距离以外超它扔石头会怎样?看看汽车的防盗器就知道啦

                图像识别……看看OCR识别手写体效率如何?70%的识别率的话,意味着每射击三次就打死一个自己人……谁敢跟这么个玩意一起战斗?

                • 家园 最好咱也弄堆机器人和他们对打,哈哈

                  这样绝对看出两岸的军工底子,哈哈

                  识别方式:图像,红外,无线电,紫外,声音

                  最好是大范围组网对抗,这样复合侦查手段和战术套路就多了,马上就来个cs机器版,呵呵

                  • 家园 这个路子效率太低

                    傻子才这么做呢

                    就像越战的时候美军布撒气味传感器,如果用高科技手段对抗,就落了下乘,效率低成本高,以短击长,越南人才没那么笨,搞几个猪尿脬就万事大吉了

                    对于这种明显有软肋的技术,非跟它正面对抗是最笨的办法,跟着人家走

                • 家园 OCR的识别率还算很高的了

                  一般物体的识别才是最难的。这个问题20年之内能够解决就算好的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