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两汉史杂谈(4)--论汉光武帝刘秀 -- 温相

共:💬76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两汉史杂谈(4)--论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这个人在两汉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他所开创的“光武中兴”是中国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光武帝本人同功臣共始终的行为也被后代史家所称颂,可以说,汉朝从崩溃到中兴,光武帝功莫大焉。

    本文试图通过出身、对待功臣以及军事指挥和统帅才能包括光武本人的失误、局限性等方面对这位杰出的帝王作一个相对完整的概括,也希望得到各路高人的指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东汉不同北宋

      光武弃西域时汉朝国力不足,北宋丢燕云那是无良将。

      虽然两事结果都对中国造成危害,可一过不在光武,在前之群雄混战,一过则在太祖释兵权,太宗指挥无方。

      以太宗那破军事能力还要御驾亲征,高粱河一战一半就败在他亲自上马里。和孙权倒是有的一比,尽为敌国创造名将啊!

    • 家园 回复何足道兄关于康熙:

      康熙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于满清的贡献已经超越了他守成的地位所应该做到的。然而,即使是这样,康熙的某些地方也无法和光武的身份相提并论,因为毕竟他们的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光武作为开创者自有他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而以一个积极吸取前代的教训的损益者康熙的某些突出的优点和我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和对经验的总结来衡量两者的高下,有点不能苟同了,呵呵。

      一点私人的看法而已,欢迎指正。

      • 家园 我感觉康熙有些方面不如光武帝

        康熙至少有三个主要失误:文字狱,三藩之乱和税收政策。

        先说文字狱。

        清代开文字狱先河者就是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都是他执政时期弄出来的,对学术界的打击和钳制很大,使得学者只能够埋首于故纸堆中做些考据工作,可以对古书中一个字的解释做出上万字的考据解释却不敢对任何涉及现实的稍大问题有任何见解,后来的万马齐喑实源于此。

        后来雍正、乾隆两朝的文字狱其实只是康熙朝文字狱的发展。等到嘉庆朝,已经没人敢说话了,自然是不用再搞文字狱了,但是嘉庆、道光两朝的万马齐喑局面却已经造成了。另外,本朝的文字狱也可以追溯到康熙朝,虽然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发明权却应该归于他。

        光武虽然强调图谶,却没有走到文字狱的地步。

        文字狱说明康熙在如何驾驭和利用学术的问题上手段过于强硬,不如光武来的成熟。

        再说三藩之乱。

        清初三藩跋扈,吴三桂有不臣之心,财政开支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三藩所处之地均属边缘地区(云贵、广东和福建),发展潜力有限,随着中原地区的恢复,朝廷和三藩的力量差距会逐步拉大,三藩造反和造成大乱的可能性会逐步减少。

        另外,三藩都是对清朝入关平定天下立下殊功的汉将,不让他们稳定在封地得以善终而刻意诛除,只会让其他汉将有兔死狐危之感。吴三桂起兵后,传檄各地,多有响应,这应该是一个原因。

        在朝廷讨论尚可喜要求归老辽东,由儿子袭爵的时候,吴三桂、耿精忠心不自安,也上表请求撤藩,以探听朝廷意思。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妥善处理,是有可能不激起变乱的,多数朝臣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是康熙认为三藩必反,晚反不如造反,在自己还没有做好相应准备的情况下下令撤藩,逼得三藩造反,给自己造成了很不利的局面,如果不是绿营将领的善战,还不知道如何收场呢。

        相反,光武帝做事申时度势,平定各地势力方面做的十分的稳当,基本没有给各地势力以任何主要的机会。同时,光武帝功臣均得善终。

        因此,在做事申时度势、举止成熟稳定和善待功臣方面,康熙不如光武。

        最后是税收政策。

        中国收税传统上是人头税,缺点固然明显,但是好处之一就是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尽管其副作用是人丁逃亡。康熙朝搞摊丁入亩,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在土地能够承担的前提下,人口增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此人口增长迅速。但是土地的增长和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其它产业的人员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过多,土地无法承受,势必造成农民的贫困化和大量流民。这个问题,在康熙朝还不明显,但是到了乾隆朝就完全显示出来了。现代中国的人口众多,根源在于康熙朝。

        光武纵容豪强地主固然不好,但是还是把农民绑在土地上的,没有造成人口和赋税的分离和人口的过分膨胀。

        因此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康熙不如光武。

        • 家园 回复老兵兄关于康熙

          文字狱

          有清一代最忌讳的就是提南明的年号,这个和谋逆,叛国的性质是一样的。因为清朝统治者认为,崇祯死了,明就完了。江山是取自流寇,而不是前明。

          三藩

          三藩确实是圣祖仁皇帝有点急于求成了。但从结果来看也是成功的,战略上和战术上,圣祖仁皇帝的才能全都体现出来了。等于又重新统一了一次中国。对于一个从小长在深宫里的皇帝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此时康熙仅仅20出头,汉光武当皇帝时已经30了,22岁的康熙和30岁的光武做的事情也差不多。

          赋税

          虽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至少把不加田赋法律化了。以后不论是白莲教还是太平天国,都没有因此加税。杜绝了类似明末的三响问题。另外,老兵兄所说的人口问题,也是直到近代才发现的,在古代很难有人超脱到限制人口,计划生育啊。就连毛太祖还总说人多好办事呢。不当之处,请老兵兄指正。

          • 家园 多谢指教,指正不敢,讨论而已

            女真以建州起兵,利用明朝混乱而夺得天下。李自成不过是被明逼反的,如果不是女真掏空了明朝的实力和三饷搞得民不聊生,李自成也不可能成功。所以说,明之亡,内亡于万历,外亡于女真。至于清廷所说得天下于流寇而非得之于明,无非是掩人耳目罢了。

            清兵入关,天下不服,血战二十年方得平定。此时清廷当做之事,当为宽宏,康熙朝开博学鸿儒科(记不清原名了)意在如此。历代王朝覆灭以后,总会有些遗老眷恋前朝,不愿出仕新朝,甚至出言讥讽,也是常事;此辈遗老,多是当世大儒,为人望所归。朝廷若明白事理,应当尽可能宽待他们,只要不是参与起兵,眼开眼闭当不为难事。

            使用南明年号一事,当出在《明史》案。此案出在康熙初年,当时天下未定,清与南明实为敌国,严惩一事,情有可原;而且康熙尚未亲政,责任固不在他。但是《南山集》案出在康熙五十年,当时天下早定,无需杯弓蛇影,且此案多属捕风捉影,责任应该由康熙来负。

            康熙外表宽厚,内心猜忌,此为一例;历朝党争,不是主上失权,即为主上蓄意。康熙朝后期党争不已,太子废立多变,和康熙的内心猜忌当有关系。光武待人,推心置腹,君臣相安,其乐融融。以此相较,康熙不如光武。

            三藩之事,本来是有可能和平解决的。如果没有各地汉将支持,吴三桂独自起兵,以云贵之力抗衡中国,基本无望。康熙撤藩,使得汉将人人自危,终至天下大乱。当时八旗兵战斗力已经不行,多靠绿营,如果不是吴三桂战略上保守,意图划江而治,天下中分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当真如此,康熙就成了失天下的罪人。当然三藩最后失败,康熙急于求成的过失反而成了高瞻远瞩的典范。平心而论,康熙在逼反三藩之事上当有过失,当然,三藩造反以后,清廷的战略战术还是对头的,但是也造成了八年的战乱。一人失慎而使天下涂炭,在这件事上,我觉得康熙做事有失稳重。光武一生,稳重自如。相比之下,康熙不如光武。

            人口之事,至迟在乾隆朝已经显露弊端,当时人口已近三亿,而资源有限,民生趋于凋敝。嘉庆朝以后,民变渐多,政治腐败固然是一个因素,民生凋敝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拜上帝会起自两广,而太平天国自武昌到南京却势如破竹。

            古人治国,崇尚轻徭薄赋,认为这样即可长治久安,却不考虑赋税对人口的平衡能力和国家财政能力的影响。儒学无用,于此可见一斑。

            • 家园 和老兵兄商榷

              女真以建州起兵,利用明朝混乱而夺得天下。李自成不过是被明逼反的,如果不是女真掏空了明朝的实力和三饷搞得民不聊生,李自成也不可能成功。所以说,明之亡,内亡于万历,外亡于女真。至于清廷所说得天下于流寇而非得之于明,无非是掩人耳目罢了。

              李自成叛乱的起因是明朝裁撤了很多驿卒,又没有很好地安置他们。结果成寇。应该说清根本无意灭明,也没有能力灭明。连山海关都取不下来,怎么能灭明。从清太宗屡次向明求和,并且可以称臣也可以看出。这个条件对明来说,完全可以接受。但明却拒绝谈判。最后在内忧外患并存的情况下,被流寇所灭。清军进关的旗号是为明帝报仇。

              清兵入关,天下不服,血战二十年方得平定。此时清廷当做之事,当为宽宏,康熙朝开博学鸿儒科(记不清原名了)意在如此。历代王朝覆灭以后,总会有些遗老眷恋前朝,不愿出仕新朝,甚至出言讥讽,也是常事;此辈遗老,多是当世大儒,为人望所归。朝廷若明白事理,应当尽可能宽待他们,只要不是参与起兵,眼开眼闭当不为难事。

              黄宗羲,顾炎武这些大儒,圣祖仁皇帝对他们如何?黄最后自己都被感动了。

              使用南明年号一事,当出在《明史》案。此案出在康熙初年,当时天下未定,清与南明实为敌国,严惩一事,情有可原;而且康熙尚未亲政,责任固不在他。但是《南山集》案出在康熙五十年,当时天下早定,无需杯弓蛇影,且此案多属捕风捉影,责任应该由康熙来负。

              在乾隆年间,还有人思明呢。说到底,就一个原因,清不是汉族政权。前朝影响迟迟不能消除,哪个统治者心里会好受。

              康熙外表宽厚,内心猜忌,此为一例;历朝党争,不是主上失权,即为主上蓄意。康熙朝后期党争不已,太子废立多变,和康熙的内心猜忌当有关系。光武待人,推心置腹,君臣相安,其乐融融。以此相较,康熙不如光武。

              唐太宗对魏征死后的态度算宽厚吗?[/COLOR][COLOR=blue]

              三藩之事,本来是有可能和平解决的。如果没有各地汉将支持,吴三桂独自起兵,以云贵之力抗衡中国,基本无望。康熙撤藩,使得汉将人人自危,终至天下大乱。当时八旗兵战斗力已经不行,多靠绿营,如果不是吴三桂战略上保守,意图划江而治,天下中分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当真如此,康熙就成了失天下的罪人。当然三藩最后失败,康熙急于求成的过失反而成了高瞻远瞩的典范。平心而论,康熙在逼反三藩之事上当有过失,当然,三藩造反以后,清廷的战略战术还是对头的,但是也造成了八年的战乱。一人失慎而使天下涂炭,在这件事上,我觉得康熙做事有失稳重。光武一生,稳重自如。相比之下,康熙不如光武。

              康熙当时只有20出头,还不能算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但补救措施还算不错。[/COLOR]

              人口之事,至迟在乾隆朝已经显露弊端,当时人口已近三亿,而资源有限,民生趋于凋敝。嘉庆朝以后,民变渐多,政治腐败固然是一个因素,民生凋敝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拜上帝会起自两广,而太平天国自武昌到南京却势如破竹。

              老兵兄,恐怕没有一个封建统治者会有限制人口,计划生育这种极度超前的思想吧?[COLOR=blue][COLOR=blue][/COLOR]

              • 家园 和何足道兄商榷

                第一,明朝因何而亡。

                后金/清在努尔哈赤年间和皇太极初年没有攻城用的红夷大炮,因此拿不下宁远,为袁崇焕所制。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明军都是依靠红夷大炮来守城,野战始终不行。而且清当时东面有朝鲜和毛文龙掣肘,也有所顾忌。

                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所部有很多降清的,清初四大汉王中的三位即出在原毛文龙军中。清又利用和明和谈时机,征服了朝鲜,这样东面的掣肘就没有了,清军可以全力对付明朝,这样明清前线的形势就大不一样了。

                虽然宁远锦州难攻,但是清军绕道蒙古,一样可以攻入明朝腹地,涂炭地方而使明朝力量衰竭。假使袁崇焕不死,以明朝的腐败和内部掣肘,他也只能够防守辽东而无力进取,等到清军也可以制造红夷大炮了,他恐怕也就防不住了。清入关以后攻扬州,就是用红夷大炮轰塌城墙而攻入城内的。

                至于皇太极与明和谈之事,以皇太极的雄才大略,那不过是个缓兵之计,以便消除东面的掣肘,然后再图入关,从皇太极后来极力招降洪承畴来看,他的志向不会是仅仅守在关外的。

                虽然说如果和谈成功的话,明和清都有机会喘口气,但是以清的初起朝气和明的腐败不堪,双方恢复和积攒实力的效率恐怕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样明朝依然是处于下风的,一旦红夷大炮被对方所掌握,守城就难办了,野战又不行,那就真是如之奈何了。

                李自成起兵十几年,屡经挫败,后来大败于洪承畴,仅率十八骑逃入山中,如果不是河南大饥和明朝三饷搞得民不聊生的话,他也就没有机会东山再起了。李自成再起以后之所以能够在河南、湖北所向无敌,一个是靠着他的统战口号,一个是靠着明军的战斗力低下和诸将不和。后来孙传庭在秦军尚未练成,军队又乏粮的情况下被朝廷强令出兵,以至于大败。李自成到这个时候才有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他既没有做到政权的封建化,军队的战斗力又比不过清军,终于一败涂地,身死国亡。

                假使李自成当时没有出兵东征,以奄奄一息的明朝廷,挡住清兵的再次入关基本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当时明军主力只剩下了吴三桂、左良玉和江淮四镇,除了吴三桂所部以外,其余各部多是作战不行,扰民有余之辈,而且各镇渐成藩镇之态,跋扈而不听指挥。以这样混乱的政权来对抗清军,希望实在是不大。

                综上可以看出,明朝之亡,内亡于万历以来的搜刮和后来的三饷,外亡于女真的进攻。所谓明亡于流寇,清是代明复仇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说法。

                第二,咱们讨论的是康熙和光武的比较,似乎不包括唐太宗吧?

                第三,明代以后,经济理论反而不如宋代,不明白经济、税收方法和人口、民生之间的关系。我不是说要求清代搞计划生育,但是通过税收方法来影响人口数量,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 家园 俺认为光武与康熙无法比

          先说一句《明史》案发的时候,康熙还是八、九岁的小孩,根本没亲政。《南山集》确实是文字狱,但规模和影响都不大,而且有满汉对立的背景,当时满人毕竟是征服民族。

          康熙的功劳在于抵抗并极大消弱了准噶尔蒙古,消灭了可能成吉思汗第二,防止了第二蒙古帝国征服中国。当时准噶尔军队离北京只有几百里了,换个其他皇帝(比如他老子顺治)可能就回沈阳了。康熙将外蒙古、青海、西藏、台湾收归中国版图,除了外蒙古外,其他地区岂今都属现代的中国,功莫大于此矣。

          康熙人格的魅力和个人的才智更是中国历史皇帝中罕见甚至第一、第二的,俺相当喜欢,这个太复杂,在此不表。

          • 家园 以开拓国土面积来确定君主好坏似乎不妥

            成吉思汗东征西讨,灭国四十,在开拓疆土方面远远超过了康熙的成就,按照您的理论应该是个超级大英雄了,可是他所过之处,凡遇抵抗,城下之后多数屠城,对各地经济、文化和人民的损害可以说是很大的,难道可以称他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吗?

          • 家园 一点商榷

            文字狱姑且不论,准噶尔蒙古能否成为成吉思汗第二则大可怀疑。

            当时蒙古分裂,准噶尔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力量无法和进攻金朝时的成吉思汗相比。后者拥有当时最强大的军队、作战战术和名将,而这些都不是准噶尔部所拥有的。首先,准噶尔部的实力就远不如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同时,战术上准噶尔用驼城对付康熙的大炮,以至于损失惨重,完全处于下风。

            至于说准噶尔军队离北京只有几百里,看看地图就可以明白,蒙古和北京市的直线距离只有几百里,这是北京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和国力强弱无关。总不能说现在的中国还不如现在的蒙古强大吧。

            青海和新疆都是清朝征服准噶尔部所带来的副产物。在当时,地广人稀,出产不多(当然现在除外),难怪晚清有边防和海防之争。

            西北政权的问题之一就是虽然他们土地辽阔,但是本质上的绿洲经济和地广人稀使得其实力并不是很强。关于这一点,西辽可为佐证,他们虽然土地也很辽阔,却无力大举东征,恢复故土。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花拉子模,幅员万里的大国却无法抵御蒙古军的进攻,这虽然和战术有关,但是也和花拉子模的绿洲经济有关。

            历史上的唐代疆域也很辽阔,只是离现在久远,没多少人记得了。

            • 家园 准噶尔帝国的影响极大,只是现在被低估

              准噶尔帝国版图包括中亚、新疆、外蒙古、青海、西藏,一度还包括了内蒙古大部,与俄罗斯接壤,其势力远远超过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时。控制了达喇和班禅,也就是控制了所有黄教的信徒,所以康熙才不顾一切地占领西藏,就是争夺黄教的控制权。

              准噶尔帝国的根据地是在伊梨,离北京远着呢。准噶尔帝国军队攻到北京只有几百里的乌兰布通,是一路上打过来的,征服了整个喀尔喀蒙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