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古代中国人的衣食问题 -- 晨枫

共:💬137 🌺8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来中国文明确是独立于两河文明而发展的

        两河文明是现代欧洲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始祖,除了欧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碰撞外,近代到现代的欧洲文明和中国文明的碰撞或许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关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还是把范围限定得太小了。

        至于大米白面,惭愧,从小生长在上海,对大米白面的稀贵体会不深,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 家园 刚才又查了一下,黍,粟和稷原来不是一回事

          五谷分黍稷麦菽麻,黍是黄米,稷才是小米,粟原指黍的籽。黄米比小米好吃,也比小米贵。

          看来我也就是耍耍嘴皮子。种起地一定也是不辨菽麦的货色。

    • 家园 汉代的水果

      看马王堆

      老太太可能死以前还吃过呢。我记得有甜瓜。

      汉代宫廷还有一种小马,叫作果下马,意思是骑在马上可以走在果树下

      还有几个的:呀,李子呀(桃李不言、投桃报李、二桃杀三士);枣、梨呀呀,(囫囵吞枣、孔融让梨);橘子(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桔子(莫非怀桔之**);柚子,《吕氏春秋》:“果之美者,云梦之柚。”

    • 家园 印度的农耕技术有可能是从古巴比伦传入的

      双方贸易往来,有明确的考古纪录。

      电子赵括:粘土板上的春秋 - 美索布达米亚

    • 家园 【原创】关于水果衣料等等,简单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首先,老兄这个主贴应该贴在春秋而不是龙门。

      在棉花传入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衣料是麻布。

      丝绸的制作成本很高,因此只有富贵之家才能够当作一般衣服穿用。但是也不是说普通农民就用不起了。不然,孟子不会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基本需要五亩桑田才能供给一个不是经常穿丝绸的消费者。古代五十已经算是高寿了。但是也有人解释说这是指五十棵桑树就能让人穿上丝绸衣物。而后一句则是说家畜要养到七十只以上才能不断供应肉食。

      这个比例是否对,姑且不论,从后面这段话可以看出,春秋时代的肉用家畜就已经有鸡豚狗彘(彘是大猪,豚是小猪。汉武帝小名叫作刘彘。后来改名刘彻。据说他老爹说“彘者彻也。”彘是聪明的意思。也就说豚是蠢猪?彘是聪明的猪?一笑。)

      养羊的问题很简单。中原和南方太适宜种植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成本低,收益高。羊这个东西吃的太厉害。现代有这样的例子:为了生产羊绒,内蒙古过度放牧,结果羊群把内蒙古草场吃成了沙漠。所以在农作物高产的内地放牧羊群是不经济的。但是大规模的放牧没有,小规模的养殖还是有的。以前北方山陕一带,村村都是有放羊娃的。南方江浙的农村山羊也是不少的。

      很多水果是外来的。但是象桃、李、杏、枣、栗、橘等果树都是原产于中国的。《史记》里不是还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吗?

      至于吃饭一定要吃米或面而不吃水果。那真的只能说现代科技使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在没有现代的生产技术(塑料大棚,温室),贮藏技术(冰箱、真空包装、催熟)和运输技术(空运、火车、大规模海运)之前,水果是个季节性非常强的东西。各地一般只能在当地水果成熟后到腐烂前短短一段时间内,吃到新鲜水果。否则就只能吃蜜饯和干果了。而这些东西的成本不低。并不像主食那样容易储存。

      其实别说很久以前。就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北京人还年年要冬储大白菜呢。

      至于中国的农作物和牲畜是哪里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西方学界一般认为所有欧亚大陆的文明都起源于新月形地区。但是中国的水稻和小米种植超过六千年以上。超过这个年代的驯化牲畜的遗迹也不少。所以国内学界一般认为大多数农牧物种是中国自行发展的。

      • 家园 羊毛做衣服一万年前就有了。

        新疆的欧罗巴人就穿过羊绒衫。。。。。。

        羊的确不好养,更何况与猪相比,后者更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农业。养好羊与猪不同,需要有独立的畜牧业,南方就不存在这种条件。

      • 家园 一些佐证: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典型代表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至61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陶器的使用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在制作技术上已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并逐渐以转动的轮盘(慢轮)修整器口器形。半坡遗址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陶器上还有可能为早期文字的雏形的标志符号,半坡陶符。

        早期有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1960年左右在陕西的考古发掘对这个论点提出疑义。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 家园 “彘”字本义是野猪,是猛兽,在东方乃至大洋洲诸岛的确地位不低

        尽管其实和家猪几万年前一家人,但后来就被人们区别对待了,常常是勇敢力量的象征,至今在日本“猪”跟“豚”也是不同的含义,前者是野猪,取名常用这个。

      • 家园 不是吧

        为了生产羊绒,内蒙古过度放牧,结果羊群把内蒙古草场吃成了沙漠。

        羊绒不流行的时候我去过内蒙, 见到草原吃了一惊, 远非风吹草低,就没几个草, 还是趴在地上的,沙漠化十分严重

        • 家园 中国土地沙化已经逆转了,分区放牧早就在做了。

          中国土地沙化从90年代的年增加3000平方公里,到现在的年减少1500平方公里了。

          草原分区放牧早就在做,山羊前几年就圈养了。

          看一下google map就行,尤其鄂尔多斯和锡林郭勒的变化还是明显的,对比旁边的蒙古国,

          那真是好得多。过两年大家再看一下google,还会有新感受。

          另外说一下,中国森林覆盖率从80年代的12%。到现在的接近20%。是卓有成效的。看一下google就

          知道了(中国由于一半国土适合长草,所以25%覆盖率都比较高了,意味着适合长森林的地方50%是森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