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被演义所掩盖的枭雄刘焉 -- tiandiwuyong

共:💬5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被演义所掩盖的枭雄刘焉

    东汉末年天下动乱不堪,汉室衰微,期间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英雄人物,割据一方,其中刘备,曹操,孙坚,袁绍等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可称为时代的楷模。随后的董卓遵照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西凉军入关进京,后自封为相,废少帝,立陈留王、迁都长等安为祸朝廷。(这算不算是上洛?)随后又有李、郭之乱。各路英雄逐鹿中原。其中偏安一隅的刘焉与刘璋父子一直被人认为没有很大的作为,平白的浪费了天府之国的沃野千里与蜀中人才却不能成大业,被评为暗弱之君。其实刘璋且先不提,其父亲刘焉实际上可说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大野心家。首先是在公元188年有马相等在绵竹(今德阳黄许镇)发动黄巾起义,贼首马相自称天子,拥众数万。东汉朝廷为镇压起义,派出军队讨伐并且照着刘焉的意思派了他入蜀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刘焉入川后,先是利用五斗米道的残余势力,遮断东汉朝廷与四川之间的往来联系,同时不断的诛杀蜀中的豪族大姓,发展刘氏家族的私家势力,开始公然的割据四川并图谋割据一方称帝。

    陈寿的《三国志》中刘二牧传记载有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觐牧,欲避世难。议未即行,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会益州刺史?s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当收俭治罪;扶亦求为蜀郡西部属国都尉,及太仓令(会)巴西赵韪去官,俱随焉。

    是时(凉)[益]州逆有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时征西将军马腾屯噤而反,焉及范与腾通谋,引兵袭长安。范谋泄,奔槐里,腾败,退还凉州,范应时见杀,于是收诞行刑。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殿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他先是建言朝廷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然后自己意欲避乱到交觐去,打算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地盘,反正山高皇帝远,我都快到越南了,你能把我怎样?结果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一听目标就修正为益州了,于是经过一连串的阴谋后他就成为讨伐军的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开始割据益州了。 “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他凭借和张鲁之间的特殊关系和鲁交好并且把他弄到汉中为督义司马,就地驻扎在那里断绝谷阁,杀害汉使,从白道变黑道了^_^然后又上书和朝廷说有米贼聚众闹事、阻塞交通,我没办法给你上贡了,反正我也和你说了,有什么得罪的地方您老就麻烦多担待点了……这不整个就一个泼皮无赖嘛!-_-!!到底是刘邦的后代,反祖现象虽然没刘备那么厉害,但基因中老祖宗那点劣根性全都遗传了个够。跟着又为了立威凑钱把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随便找点借口给做掉了。这下就有那些喜欢见义勇为的大侠看不下去了,于是犍为太守任岐和贾龙以这为理由反攻刘焉,结果反到被刘焉打败,击杀岐、龙。周围的太守们看到任岐和贾龙的下场后畏惧刘焉的势力也就逐渐的投到了他的麾下。

    随后他率众击杀叛军残留的党羽并利用五斗米道的残余势力,遮断汉朝廷与四川之间的往来联系,同时诛杀蜀中豪族大姓,积极的发展刘氏家族的私家势力,割据四川称雄。刘焉在四川飞速的扩张着自己的势力,曾经得意忘形地制作了唯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御车及其他车具一千多辆,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了。引得荆州的刘表曾为此向朝廷上书揭发,说刘焉在益州处处仿效皇帝,就像子夏在河西模仿圣人一样。当然这刘表也不怎么样,等到他全据荆州,领有八郡之地,自己的势力扩张起来以后,便不再向朝廷进贡,也像刘焉一样处处仿照皇帝起来,在郊外祭祀天地,住处、穿衣和用的器具都仿照皇帝的式样。刘表也只是能“仿照”一下而已,他不可能真正南面为王,所以,他最终没能把荆州保住,把一个极有霸王实力与基础的荆州,让给了曹、刘、孙三家去争。尽管这是他生前所不愿看到的。但在他病发背疽、行将身故之时就发生了。

    刘焉的儿子刘璋的才能比起乃父就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了,三国志中记载 “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后羲

    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他继承了老爸的爵位和地盘后,张鲁稍微的那么“傲”了一下,对他不是很恭顺,于是刘璋就一怒之下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于是两家就从战略上的同盟变成仇敌了。真是的,也不想想老爸当初是怎么起的家,这不是过河拆桥吗……于是开始和昨天的盟友交战,偏偏刘璋选的这个庞羲又不是人家的对手,数为所破,到是精神可佳。不过也根本奈何不了人家。就这么拖啊拖的耗到了赤壁之战前,“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

    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派的这第二次出使的人虽有才能,但恃才傲物,由于曹操怠慢了他就积怨于操。又赶上曹军赤壁失利,兼以疫死。于是松乃还,在刘璋面前大肆的疵毁曹操,劝刘璋找那个给了自己很大好处的大流氓刘备来对付张鲁。最后引狼入室,断送了自己的基业,在敌兵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璋言:“我父子二人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从这点看刘璋虽然不是什么大英雄,才能也极有限,但其人品却似乎还不错,这比起他父亲和那表兄刘备来已经是好的很多了。

    综合来看刘焉刘璋父子二人,刘焉作为汉末社会动荡之时的汉室宗亲,非但没有想怎么匡扶社稷,挽救汉室的衰败,反而处心积虑的一步步营造自己的势力,割据一方城雄。实际上是一个一直没有被人所注意到的大野心家。但可惜自己的儿子刘璋在才能霸气上丝毫没有继承自己的父亲。因此《三国志》中最后对他们父子二人的评价也算是很对路的“昔魏豹闻许负之言则纳薄姬于室,刘歆见图谶之文则名字改易,终于不免其身,而庆钟二主。此则神明不可虚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验也。而刘焉闻董扶之辞则心存益土,听相者之言则求婚吴氏,遽造舆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刘焉可惜了死的早些,而刘璋身处于乱世之中,其自身才能又远远不是同时代那些英雄人物的对手。最后兵败被赶往公安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如果刘焉能够再多活那么十年的话,势必将能凭借益州来在乱世中闯荡出一番事业,而不会仅止于“模仿”了。

      

    关键词(Tags): #汉灵帝(王树)#汉献帝(王树)#刘焉(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刘焉的确有所图谋

      其“僭拟至尊”的行为暴露无疑,南朝梁刘昭甚至把他和袁绍、曹操相提并论“灵帝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刘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土;魏祖据兖,遂构皇业”。

      另外文中说张松“劝刘璋找那个给了自己很大好处的大流氓刘备来对付张鲁”则受到演义的影响,从记载看,张松不曾和刘备见过面,也没有记载刘备给过他什么好处,张松之所以为刘备入蜀提供机会,还在于受到曹操侮辱而痛恨曹操,是故历史学家常常将此提到大业成败的角度分析,习凿齿说“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

      • 家园 袁绍刘焉是汉末主动砸锅派

        感觉袁绍和刘焉两个是汉末的主动砸锅派,一个引入董卓祸乱朝廷,一个搞州牧分裂地方。

        没有他两的致命双击,东汉应该还可以多挺好多年。

    • 家园 顺便转一篇关于刘璋的文章,互为参考。

      论刘璋失益州

      文:唐茂约(转自轩辕春秋)

      刘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人,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继其父刘焉任益州牧,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所治益州被刘备夺取,统治益州凡二十年,其活动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末三国政治。迄今为止,学界尚无讨论刘璋的专文。人们对刘璋的评价,基本定于诸葛亮《隆中对》所云:“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璋遂庶几成为昏庸无能的象征。是耶?非耶?

      一、刘璋失益州失于“人谋”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刘璋所处益州,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兵精粮足,足以自守,甚至可以成就霸业。然而,刘璋在保守益州的过程中不能有所作为,在外来的刘备面前反主为客,处处被动,处处被欺,最终将益州拱手让人。其原因何在?

      与汉末群雄相较,刘璋“暗弱”、“不武”[1](卷32《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主要表现在:(一)不识益州兵要地理形势,不能努力修好汉中的张鲁,丧失了益州北面屏障,使益州处于外敌威胁之下。(二)缺乏重大军事斗争的心理素质。尽管拥有益州这块“风水宝地”,刘璋却极端地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对抗并不比其强大的张鲁,要拉曹操作为援手;当曹操对自己产生威胁时,又拉刘备来帮忙,使得刘备顺利入川。(三)缺乏足够的军事才能。刘璋在认识到刘备入川的险恶用心、怒斩张松之后,虽迅速组织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来对抗刘备,却均以失败告终。《三国志?法正传》载:当刘备争夺益州之初,“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郑度之计可谓是抵御刘备的良策,但刘璋不能用,反而把郑度罢黜。郑度的遭遇,除了表明刘璋听不进忠言外,更主要的是表明刘璋“才非人雄”,缺乏军事头脑,不是枭雄刘备的对手。

      其实,刘璋并非毫无军事才能,在他统治益州的时期里,曾平定益州豪族大姓的数次大规模的叛乱,即是明证。导致时人视刘璋“暗弱”、“不武”的原因,除了刘璋为人“宽柔”“温仁”性格懦弱外[1](卷31《刘二牧传》及注引《英雄纪》),更与其身处推崇“人谋”的乱世之秋却不努力“人谋”有密切关系。突出表现是,刘璋立志不远,只图自保一州。

      保据益州,坐观天下,是刘璋之父刘焉定下的方针。《三国志?刘二牧传》载:“焉睹(汉)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欲避世难。……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恰好益州动荡,朝廷以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刘焉入益州后,以南阳三辅流人数万家为主组成东州兵,平定益州动乱,诛杀益州豪强,建立割据政权,便不复顾益州之外的天下形势。注引《英雄记》:刘焉起兵,不与天下讨董卓,保州自守。”这无疑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中评论曰:“焉虽受命作牧,而汉之危亡,风波百沸,焉勿问焉。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的刘璋基本遵循其父“坐保”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坐保”有它的合理性,如可以避免自身力量在纷争之中作无谓的消耗。然而,在汉末割据兼并的时代,满足于“自保”,没有远大的目标与积极的行动,最终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公孙瓒、刘表等军阀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反的例子则有曹操统一北方、孙权鼎立江东等。刘璋的“坐保”,导致了他行动的保守和落后,黯于天下大势。当刘备处心竭虑谋夺益州时,刘璋还茫然不知,反而开门揖盗,最终葬送基业。可以说,刘璋失益州在一定意义上是失于“人谋”。

      《后汉书?刘焉传》论曰:“璋能闭隘养力,守案先图,尚可与时推移,而遽输利器,静受流斥,所谓羊质虎皮,见豹则恐,吁哉。”的确,天下大势不容刘璋闭隘蓄力,然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如发挥“人谋”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进取,保守偏安一隅也未必无此可能。可是,刘璋暗于天下大势,不知权谋。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称:“论者曰:‘刘璋暗弱’,弱者弱于强争、暗者暗于变诈。”处在汉末这样一个推崇“人谋”的时代,刘璋明显是落伍了,失益州诚为“自然之理”[1](卷31《刘二牧传》)。

      二、刘璋治益州有成就

      对于刘璋治益州,诸葛亮说:“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1](卷35《诸葛亮传》注引《蜀记》)时人一般也认为:刘璋愚弱无威,“政令多阙”[1](卷31《刘二牧传》)。因为益州在刘璋统治时期,刘璋专门信用东州人,不能团结益州土著。益州土著地主集团对刘璋始终没有好感,刘璋也始终没有能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不但外来地主与土著地主之间的矛盾未能得到解决;就是刘璋本人和他的高级官员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刘璋既没有充分的力量节制骄恣的诸将,也没有能力选拔或重用优秀人才[2]、[3](P78-79)。笔者以为,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毕竟刘璋治益州并不象诸葛亮所说明那样无能、无功,如从经济发展角度言,其成就即不逊于刘备、诸葛亮治蜀。

      如所周知,诸葛亮治蜀,益州连边远地区都得到开发,但蜀汉的经济整个说来并未上升,生产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以人口为例,刘备章武元年(221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到刘禅炎兴元年(263年)灭于魏时,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如果这个数字大致可信,蜀汉四十余年中只增加了四万人,其中还可能包括被征服的一些落后部族,所以可以说蜀国的人口基本上没有增加,这足以反映出在蜀汉统治之下,益州社会经济的停滞状态。又,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前夕,上《出师表》云:“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卷35《诸葛亮传》)。诸葛亮这样说,诚然有警醒后主刘禅要努力振作之意,但也足见益州已经不是“国富民强”之局面。在一条教令中,诸葛亮宣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蜀锦耳。”[4](卷"815《布帛部》)要注意的是,此时正是蜀汉国力比较强的时期。“益州疲惫”、“唯仰蜀锦耳”,此种经济状况,显然比刘璋治蜀时期有所倒退。诸葛亮在襄阳献“隆中对策”时,曾对刘备说益州“民殷国富”[1](卷35《诸葛亮传》)。庞统也曾告诉刘备:“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1](卷37《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也就是说,刘璋治理益州的效果是当世公认的。这除了与汉末益州少遭遇战乱的破坏有关外,更是与刘璋治蜀分不开。且以刘璋用人论,《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在夺得益州后,大用益州俊才,“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用也,吴懿、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岭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刘备所用的益州人才,其实基本上是原刘璋人才集团中的成员。特别是,刘璋所摈弃的彭岭,后来也被刘备所摈弃乃至诛杀。这说明刘璋在治蜀之时可以说还是比较能识人、用人的,对益州土著也曾努力的拉拢与团结。这应是刘璋统治时,益州政治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史籍中虽没有直接的史实来说明刘璋治蜀的业绩,但刘璋能稳定益州,发展益州,不能谓无能、无功。退一步言,刘璋统治下的益州虽然也有一些内乱,但政局尚稳,国富民殷,说明刘璋还是有一定的政治才干的。

      我们也注意到,刘璋还有一定的“民本”思想。考察刘璋的言行,时时都可窥测到他以民为念的思想。撇开其它原因讲,(一)迎刘备入川是基于保境安民。(二)当郑度提出坚壁清野以抵御刘备军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也。”[1](卷37《法正传》)可见,刘璋不纳郑度之策有不愿劳民的缘故。(三)刘璋举成都而降刘备是基于不愿伤民。当成都尚兵精粮足、臣民表示愿坚守城池时,“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1](卷31《刘二牧传》)就此而言,说刘璋“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是不符合刘璋统治益州的实际。

      宋人叶适云:“刘璋虽暗懦,然国富民盛,守之以恩,无所得罪也。”[5](卷28《蜀志?刘璋》)清人王夫之直言,刘璋非“昏孱”[6](卷9)。的确,刘璋诚然算不得明君,但也不能归于昏君之类,更算不上暴君,故刘备比拟夺益州为伐纣时,当即遭到其属下庞统的反驳[1](卷37《庞统传》)。《三国志?刘二牧传》注引张?[言亦曰:“刘璋愚弱而守善言,其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之主也。”回顾诸葛亮对刘璋的评价,其作《隆中对》时说“刘璋暗弱”,为的是树立刘备进攻益州的信心;在占领益州后,全面贬低刘璋治益州,则更多是为自己的严刑立威辩护。

      三、刘璋治益州尚得人心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作《隆中对》称:刘璋所治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后来,在刘备图谋益州的过程中,刘璋手下有才干的官员如张松、法正等果然积极策划迎接刘备入蜀;在刘备攻占益州的战斗中因抵抗不利投降或欲降的李严、费诗、许靖等人,他们或就是诸葛亮所谓的“思得明君”的“智能之士”。但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智能之士”在支持拥护刘璋。

      对于刘璋迎刘备入川,就有黄权、刘巴等一批“智能之士”表示反对。《三国志?黄权传》云:主簿黄权陈其厉害,“左将军(刘备)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又,《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刘)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更有甚者,王累自悬于城门死谏刘璋拒纳刘备。此外,在刘备夺益州的军事进攻中,也有不少忠勇之士为刘璋而战。《三国志?王连传》载:“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王)连闭城不降。”刘璋巴郡太守严颜,抵抗失败被俘后,愿作断头将军[1](36(《张飞传》)。又,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曰:“刘璋遣张任、刘!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惜焉”。即使是到了成都被围,刘璋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全城军民也纷纷表示坚决抵抗。刘璋举成都投降之时,军民咸流泪。这些都足以说明刘璋在益州有深厚民众基础,深得民众拥护,决不是众叛亲离的独夫民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蜀人心目中,刘璋未必不是“明君”。正因为如此,尽管刘备处心积虑,竭尽全力,占领益州还是费了不少周折,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如雒城之役,耗时一年,折损军师中郎将庞统,才艰难取胜。另外,据史籍记载,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后,积极争取蜀地民心。《三国志?庞统传》称:“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从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此后,刘备“厚树恩德,以收众心”[1](卷32《先主传》)。刘备不敢也不能遽取刘璋,反而需花费较长时间来“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这除了说明刘备的“帝室之胄”的旗号在真正的“帝室之胄”刘璋面前黯然失色和刘备的处事谨慎之外,更足以说明刘璋并未失去蜀地民众的支持。总之,诸葛亮所谓“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并不符合刘璋所治益州人情实际,毕竟刘璋治益州尚得人心。

      综括全文,刘璋治理益州并不是“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而是有一定的“民本”的思想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刘璋失益州,也不是因为他昏庸无道,益州人民反对他的统治,而主要是处在东汉末年群雄相竞的时代,刘璋军事才能一般,拙于“人谋”,不识天下形势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刘璋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凡人”。诸葛亮对刘璋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甚至是不公正的。

      [参考文献]

      [1]陈寿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周一良 论诸葛亮[A]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上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李?P等 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叶适 习学纪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王夫之 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