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清海军甲午遗事 殉国第一舰广乙 (补完) -- 萨苏

共:💬6 🌺9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大清海军甲午遗事 殉国第一舰广乙 (补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西方军事历史研究中列出的中日丰岛海战力量对比,左侧为日军战舰浪速,吉野,秋津洲,右侧为中国战舰济远,广乙,操江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一个奇怪的变化,根据整个战场情况推断,是因为广乙舰被秋津洲和浪速围攻的时候,吉野与济远的战斗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济远舰在此战中的表现扑朔迷离。在国外对此战的报道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对济远舰曾经进行顽强抵抗的纪录,另一方面,也多少暴露出了济远舰在战斗中曾率先脱离战场的事实。

    日方《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済遠」はたまらず戦線離脱を図った。それに続いて、「広乙」も戦線を放棄した。”(济远被迫开始脱离战线,随后,广乙也放弃了战线。)

    《日清战争实录》中称“交戦数分後「済遠」は西方に遁走を開始”(交战开始几分钟后,济远就开始向西方逃走),此时,正是广乙舰冲向日军编队的时间。

    《简氏海军年鉴》中《Battle of Asan, Sino-Japanese War, 1894(牙山之战,中日战争,1894)》一文写道:“While this was going on the Kuang Yi, disregarding orders to retire, attempted to charge and torpedo the enemy. In this, of course, she failed, and, being on fire, most of her crew killed or wounded, she ran ashore”(但是广乙舰的战斗还在继续。不顾撤退的命令,它试图冲向敌舰并发动鱼雷攻击。它的这次攻击,显而易见,失败了,并且,被击中起火,大部分它的舰员阵亡或者负伤,它被迫抢滩搁浅。)

    《铁甲舰的战斗》一书中,英国作者则这样描述济远逃离后广乙舰的战斗“Although retreat in this outnumbered and outgunned situation may have been sensible, the Tsi Yuen's captain would repeat his "avoid the enemy" tactics with less honor at the battle of Yalu. The Kuang Yi, a more lightly armed and unprotected ship, stayed to fight to the bitter end, perhaps covering the escape of the cruiser, and was sunk by the Japanese.”(尽管在这样数量和火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撤退情有可原,但济远舰的舰长在此后的鸭绿江口海战中再次不名誉地表现了一次这样金蝉脱壳的战术。广乙,一艘要小得多而且没有装甲的军舰,留下来继续战斗直到最后一刻,或许它的努力掩护了巡洋舰(济远)的撤退,而它最终被日军击沉。)

    而中国方面的报告,则含糊不清。济远舰的航海日志中描述广乙未战先逃,曰“(七时)四十三分半,倭督船放一空炮,广乙即自行驶去。”但是,方伯谦在回到威海时给丁汝昌的报告却与此矛盾,称“午时我船整理炮台损处,倭船紧追,我连开后炮,中伤其望台、船头、船腰,彼即转舵逃去。但见广乙交战中敌两炮,船即歪侧,未知能保否。”

    个人认为,方伯谦这段报告中对广乙舰的描述,因为是战后的第一时间提供,所以包含的信息中真实成分较多。

    济远舰脱离战线,确有和吉野战斗力差异较大的原因。虽然由于广乙双方在吨位上相差几乎一倍,济远只有老式架退炮,而吉野装备新式管退速射炮,射击速度相差四五倍之多。而且,济远并非一味逃跑,而是且战且走,由于吉野的炮弹连连命中济远,造成极大破坏,日舰骄横轻敌,靠得太近,结果被济远舰突发150毫米尾炮,接连命中(双方对济远接连命中吉野都有记载,但对于造成的损失则说法不一)。坪井航三就是在连连中弹的情况下发令收队的,估计是怕济远舰发动更加凶猛的反击。

    遗憾的是济远舰只是尽快地脱离战场(这大概也是方伯谦最后望见广乙的时刻,其时广乙已经在和秋津洲,浪速两舰的战斗中负了重伤),于是日军赶来的浪速舰和吉野舰一同追击济远 – 这是有个奇特的现象值得注意,速度最快的吉野反而落在了浪速的后面。其原因是坪井航三被济远舰的尾炮打怕了,让浪速先上自己掩护呢,还是济远舰打进其机器舱的一弹损坏了什么设备,或者另有什么战术安排,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看到济远舰并没有反击的意识,坪井航三认为自己过于紧张了,随即下令各舰自由行动。此时秋津洲舰即试图追击广乙,不过,它发现广乙撤退的路线很有特点 – 广乙是走浅滩水道驶向朝鲜海岸,它的吃水浅可以通过,吨位大,吃水深的日舰却不敢贸然通过。日军“见广乙船身已毁”,“航速明显下降”(因两台蒸汽机中的一台已毁)遂放弃了追击。能够看出广乙“船身已毁”,可见方伯谦的“但见广乙交战中敌两炮,船即歪侧”或为真实。而林国祥这一招明显在大东沟海战中被来远靖远两舰照搬,面对比自己吨位大的敌舰,两舰也是驶向浅滩,使敌不敢贸然靠近,然后相互支援与敌鏖战,终于坚持到战斗结束。

    实际上,此时的广乙舰已经不堪驾驭,其上官兵阵亡三十余人,负伤四十余人(广乙全舰编制仅119人,已经伤亡大半),阵亡者集中在右舷120主炮周围和舰桥上下,直到第二天日军发现广乙残骸时,依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积尸(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对阵亡将士的遗体收敛做得极其糟糕,大东沟海战后,有的阵亡者遗体几天后才发现)。舰长林国祥在指挥战斗时身后忽中一巨弹,炸飞的碎木将林身边的舵手击毙 – 从广乙舰布局可以看到它的舵轮在开放式舰桥二层中央,说明此战中林国祥并没有进入装甲指挥所,而是在这个危险但是视野开阔的地方指挥战斗。最终,广乙舰在十八家岛海岸搁浅。由于本舰已经失去战斗力,而周围又没有其它中国舰艇可以救援(另一艘中国军舰威远在前一天已经开船返威海卫),为了避免装备资敌,林国祥下令引爆弹药库,焚毁军舰后,上岸寻找原在当地驻扎的陆军。因叶志超部已经北退,林被迫分所部为两路,大副率数十人经当地朝鲜官吏帮助撤往平壤,林国祥与其余十几名水手到海边找船,为英国军舰亚洲号所救返回烟台。第二天,日军发现了广乙残骸,经检查认为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丰岛海战和广乙舰的生涯至此降下帷幕。

    尽管林国祥在丰岛海战中表现出色,但是,他和广乙舰的战斗经历一样,始终不曾受到足够的重视。说起来,这恐怕和海军中的派别之分有关。林从福州船政毕业后,曾任琛航舰舰长,邓世昌时任其大副,两人的操舰带兵受到时人好评(林的专业水平一直没有荒废,1894年大阅时广乙舰射击命中率达到70%以上,成绩极佳),但是,到甲午战前,邓世昌已经是记名总兵中军副将,相当于海军准将,指挥英制高速巡洋舰致远号,林其它的同学更得到留学机会,多已带大舰,而英语比中文好的林国祥此时级别却仅仅是守备(少校),所率领的广乙舰也比其同学指挥的战舰小得多。这是因为邓世昌等人依靠上了北洋水师这棵大树,成为最有权利的总理大臣李鸿章的嫡系,而林国祥则去了偏处一禺,只有地方财政支援的广东水师,这明显影响了他在海军中的晋升和机会。实际上,李鸿章对于北洋以外参加甲午海战的“客军”相当优待,比如将仅有的五门速射炮全部安装在广东水师来援的军舰上,对大东沟海战中临阵脱逃的广甲舰管带吴敬荣不加惩处等,但是,客人就是客人,本质上依然不能如主人一样受到同等待遇。林国祥脱险后一度被任命指挥济远舰,在威海卫之战中,曾多次参加对日陆海军作战,战后奉命监造海圻,海天二舰。这两艘军舰成为中国重建海军的主力,其装备的200毫米主炮至今没有一艘中国军舰能够超过 – 随着导弹武器代替火炮,大约,今后也不会有军舰能超过了。然而,林此后仅仅是回到广东水师,担任左翼都统,直到1908年病逝,这个位置,在广东海军中可说是不能再重要了,但在当时闽系控制的全国海军中,又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想到甲午战后福州船政第一期的学员仅剩屈指可数的几人,林国祥的命运不能不让人慨叹,不知道他当年拿了姐姐的钱到福州考海军学堂的时候,可曾想到这样的结局。

    还是用《简氏舰船年鉴》创始人弗雷德.T.简评价丰岛海战的一段话来收尾吧:

    “This battle, save that it began the war, was a quite unimportant event, and has never been regarded in the Japanese Navy for more than it is worth. It is chiefly interesting on account of the pluck exhibited by the Chinese captain of the Kuang Yi, and for the fact that in it Togo of the Naniwa first came to the front.”(此战,除了宣布这场战争开始以外,仅仅是一场不重要的战斗,在日本海军的历史上也并未受到重视。如果说到它的闪光之处,那就是广乙号上那位中国舰长表现出的英勇气概和浪速号上的东乡平八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

    [完]

    附:对广乙舰搁浅照片细节的考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发现若干值得注意的历史事实。

    海战中,秋津洲舰曾报告炸断广乙舰的桅杆 -- 秋津洲纪录为广乙逼近准备放雷时击中,但此后广乙攻击浪速时日军曾记录看到广乙的三根桅杆从烟雾中出现,故此这次击中应该发生在日军两舰夹攻广乙过程中。广乙舰共有三根桅杆,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舰的前桅和后桅虽然倒下但都在,因为军舰不可能带着横倒的桅杆长距离航行,所以这应该是林国祥带领部下破坏残舰时放倒,而不是日军击中损毁的,据此可以推断广乙被击中摧毁的是中央桅杆。

    这艘舰首部和尾部明显不在一个平面上(若在同一平面应该看不到尾部甲板顶部),根据日军报告广乙舰舰体在三分之二处折断,这可能是造成其尾部甲板扭曲的原因。所为折断,推测应为龙骨被折断。我推测其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广乙主要火炮都在后部,所以弹药库也在后部,林国祥引爆弹药库,可能造成龙骨折断;第二,广乙舰座礁时,其前后受力不同,在海浪作用下可能形成杠杆效应而折断其龙骨;第三,广乙舰可能在前面的战斗中龙骨受损,座礁后最终断裂。.

    此外,还可以看到其舰桥比照片和模型要少了一层,推测广乙舰最高一层舰桥应该为木制结构,在最后焚舰的时候被烧毁坍塌。

    如果放大其中若干部分,还可看到一些细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广乙舰舰首的放大部分,标着1字的位置就是保护舰首的穹甲,可以看到广乙舰的穹甲不是覆盖整个舰首的,其中段有一段开口,推测这里是广乙的锚机位置,同时,这里还有一根简易吊杆,可以用来为广乙前部发射器吊装鱼雷。从日军士兵的比例,也可推测广乙舰的大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广乙舰残骸中部,标有2的部位,可以看到倾倒的前桅,也可以看出这根桅杆上没有桅盘,记载广乙桅杆上装机关炮应是误传;标有3的部位其上方可以看到残存的舵轮,这应该就是林国祥的指挥位置和舵手战死之处;标有4的部位应该始中桅,已经荡然无存;标有5,6的两条小艇,按照记载分别来自日舰摩耶,高千穗,看到这里出现如此之多的日舰番号,表明朝鲜南部海岸的制海权掌握在日军手中;7是广乙右侧的120毫米速射炮,由于广乙最后的战斗是和后方追来的敌舰作战,而这门炮却炮口朝前方,结合此处人员死亡很多的纪录,推测该炮的旋转装置已经在战斗中被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广乙舰尾部,标有1的部位是备用舵位置,此处原有两个大型手操舵轮,已经荡然无存,标有2的是广乙舰尾部150毫米炮,怀疑最后击中浪速的一弹就来自此炮。该炮炮管明显被破坏;标有3的位置可以看到倾倒的后桅,1和3之间船体破坏严重,应该是弹药库所在位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图左侧可以看到钢甲指挥所,上面的长条形开孔可以观察外面的情况,但是视野狭窄。向右倒的应该是前桅。向前方还可以看到保护舰首的穹甲和吊放鱼雷的简易吊杆。根据和装甲堡的高度对比,我一度推测这是从舰桥第一层向前拍摄的照片,但看侧面的围栏,又觉得象第二层,这就需要有识的朋友帮助鉴定了。

    关键词(Tags): #甲午#广乙#林国祥#简氏元宝推荐:MacArthur,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