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坐看高楼平地起 - 乱谈房地产(序) -- 禅人

共:💬96 🌺39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确实,

        房地产开发中,侨汇房是最早开发作商品房销售的品种。以上海而言,最早的侨汇商品房出现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由中企公司和港商合资建设。从土地而言,和尚推断的没错,侨汇房用地都是国家“无偿”划拨的。所以某一段并行时间里,侨汇房对外销房销售有些负面作用,因为侨汇房一概是标作“永久产权”。

        其实华侨用房还有更“古老”的做法,五十年代就在用了,套用集资建房的概念,老古董了,不提了。

        上海第一个批租,是在虹桥开发区。受让方是日本的孙氏企业,就是孙仲理。

        • 家园 我说小A一定在外滩或虹桥呆过的嘛!

          那块地,记得后来好像晒了好几年的太阳,与它的楼名倒是名副其实(为啥不让俺露笑脸?表情符号尼?)

      • 家园 下河来带给作者的第一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建筑面积带来的一点小技巧就是

        大家都先选中间的。当年小新参加分房的时候,就心里暗笑,边上多清静啊。

        俺们单位有个总工,每次被老婆“教育”的时候,起码要惊动左邻右舍四户人家甚至八户人家,影响多不好啊。。。。

      • 家园 花催下文
      • 家园 这篇文字很有价值

        许多人今天看上海的房地产开发商,就如强盗小偷。

        其实,上海的这一路开发并不容易,真还少不了

        这些房地产开发商。

        香港人敢到上海这么疯狂的炒楼花,一个原因是他们

        见过,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知道大陆政府对外的信誉,

        很靠得住。

        这几天我下载了一个七十年代遭批判的纪录片。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这里有大量的七十年代

        上海的镜头。看看这个电影,再看看今日上海,

        比较能够对上海的变化有个正确的概念,翻天复地。

        • 家园 呵呵,安东尼奥尼当初因拍纪录片《中国〉

          被定为反华小丑,我小学时代语文老师还曾经布置过大批判作文呢。可笑的事,当初请人家来拍,以为这老头左倾色彩,会唱社会主义好咧,岂料老头写实主义得很,尽拍些小脚女人特写,还有上海弄堂晾衣杆上彩旗飘飘啥的,文革中宣部怎不老羞成怒?至于上海的变化,不必于70年代比,就是与90年代初比,也是翻天覆地了,去年路过母校,连校门都找不着了。

          • 家园 我们小学时还唱过一首歌呢

            内容差不多都忘了,只记得几句:

            “中国人民有志气,气死安东尼奥尼”。

            那个年代,有意思啊~~~

          • 家园 【原创】上海发展得很晚。七八十年代,以至九十年代初都差不多。

            大概是95年到05年这十年,翻天复地。

            去年回去,开车到洋山港,雄伟。开车沿新通的

            中环走一圈,两边在建的高楼连绵不断,我心下

            也是吃惊,如此造法,房价还要上涨,是有钱人

            都涌到上海来了?

            • 家园 94年的时候回国出差

              因为几个客户的项目都在浦东,去到那里,到处尘土飞扬,实实在在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几年后再去,大不一样了。某些后进外商本世纪初才睡醒去赶搭大中华经济快车,转了一圈回来后大呼惊诧。我说你可知,我出来的时候浦东是啥样的吗?那时从外滩隔黄浦江眺望,对岸基本是农田一片,不过十年。人家呆了半晌 ,回了一句,太可怕了...

    • 家园 二、起步 - 开发区搞搞新意思

      老邓老早就讲过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国家在石头没摸准踏牢之前,也不敢一下子定出许多法律法规,万一缺乏经验弄出些空头支票不得兑现,效果适得其反,反正等石头摸出些道道能过河了再定章程也不迟,这就决定了经济改革往往是政策先行而法律滞后的局面。政府同志开始试探着搞搞房地产新意思,应该是从开发区起步,而早年的一些官办开发区,开始的时间远远早于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当然也更早于1988年的修宪。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搞开发区的政策是有的,房地产法律嘛,么得。

      最早的开放发区在广东福建,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人大就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分别设置经济特区,当然,那时的人大和政府脑筋还没转到房地产方面来,也没房地产这个市场概念, 当初的出发点主要是用办特区鼓励外商、华侨和港澳同胞(80年台湾还属戡乱时期,台胞不在欢迎之列)来大陆投资设厂兴办企业帮忙挣外汇。不过特区搞工业园、商贸区的做法,不外乎政府首先跑马圈地,其次由政府出钱设立开发公司,进行土地平整,再次大搞基建,开通水、电、气、道路、通讯等各项公共设施,以对外提供“三通一平”或“五通一平”的建设用地,经营公用事业,或着进而在园区内兴建经营厂房、办公楼、公寓等出租。即便当时没有搞房地产这一清晰的概念,这类公司实际上就是国营大地主大开发商,后来政府一度把通过这类公司对外提供建设用地的行为,称为土地“批租”。咦,那时宪法不是还没修呢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一说得若干年后才出来呢么?那政府咋就自说自话对土地批那个租了捏?同志哥别较真了,听说过来华投资的外商整不明白国内这个那个道道又不得不说服自己接受的时候一句名言吗?“This is China !”这就叫整得明白上,整不明白也得上,不然就别来做生意,明白不?噎死!好,噎死了,算你聪明。不过由于早期中国缺乏房地产方面的法律规范,权属不清,外商多租用厂房或缴付土地使用费,而土地使用费是分级分类按年缴付,类似地租,也不包括征地拆迁安置费用和基建设施费用,与后来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地价不同,且这类外商多为生产型企业而非开发商。至于海外房地产开发商,此时还论不到他们正式进场,政府自己还没整明白究竟该怎么弄尼,这一领域对外商开放自然还有待时日,所以80年代的开发区和房地产,大都是官办公司的天下。

      可以说,正是政府80年代在开发区搞搞新意思,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搞出点房地产市场的雏形来,心里有了底,国家关于房地产开发的立法,才如十月怀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出台。在经济特区诞生大约十年后,建立开发区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有了一个正式的法律名词,叫做“成片开发”。随着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外商也被允许涉入在中国搞土地成片开发,进而在各地大肆兴建豪华楼宇别墅,中国房地产开发的新纪元,终于正式启幕。

      下一节预告:

      三、商品房 - 侨汇房、内销房、外销房

      • 家园 这个不得了提一下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这里的所谓“惊喜”还是新东东嘛(或者是偶孤陋寡闻)?不管如何,做到先花者皆有份,可真正算是NHWHDJH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