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jue一篇 戏说两句草书。 -- 任爱杰

共:💬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和jue一篇 戏说两句草书。

    有一个关于草书的著名笑话。

    据说有一位张丞相很喜欢草书,但是写的有些出格。 大家都讥笑他的书法不佳, 丞相倒也毫不在意。一天,他偶然拟得一佳句,立即挥毫疾书,可谓是满纸龙蛇飞舞。写罢,他令侄儿誊写一遍。

    当侄儿动手抄写时,膛目结舌,无从下笔。 他只得拿着手稿去问丞相:“伯父,我不认识您写的字。 请告诉我这是些什么字?”

    丞相反复地看了许久,连自己也不认识,便责备侄儿说:“你为什么不早来问我?到现在我也忘记写了些什么!”

    (原文: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呵呵,这是草书不能实用的最大问题。汉朝文书通行的是章草而不是今天我们常见的草书。如果用今草来进行公文往来,保密性到是很好的,就可惜会出现笑话里的那种情况。

    下面是章草的样子,大家可以比较和今草的区别。

    章草范例 皇象:急就章《玉烟堂帖》(三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草书既然兴起,汉朝人的字自然是越写越潦草。于是出现行草,jue 贴里的张芝就属于行草的开创者之列。

    行草范例:张芝:草书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芝这家伙要么有点变态,要么家里太穷。这家伙生活的年代,纸张已经发明很久了。但是他好像买不起纸或是怕纸张割破手(Paper Cut.)得破伤风,于是动起了家里布匹衣物的脑筋。他把家里的衣服布匹都用来练字,写完就把衣物放到大锅里煮一下,去掉墨汁后又拿出来用。这么做的环境污染不小。史书上说他练字要跑到池塘边上练。结果墨汁把池塘都染黑了。我看光是一枝毛笔是染不黑池塘的,多半是这家伙把煮衣服的污水排放到池塘里去了。如果放在今天,肯定是要给环保局罚款的。不过,张芝要是生在今天的话,可以把字写在汗衫上卖钱,这样就一举三得,又能练字,又能解决经济问题,还不污染环境。

    到了唐朝,草书越来越潦草,不但中国人潦草,连外国人也潦草起来。唐玄宗的时候渤海国派人来见唐玄宗。按说这渤海国以前也属于大汉,但是独立日久,没了管束,字就越写越糟糕了。递上来的国书写的潦草不堪。唐玄宗看了半天不知道人家到底在骂他还是在夸他。只好召李白来看。李白正好多灌了几杯黄汤,于是要求杨国忠捧砚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结袜,昏昏沉沉之中写了一篇更加潦草的文字,还给来使。来使一看,全都不认识,再一看李白的派头,只好认为自己没学问,捧了照会,灰溜溜回国去也。这就是著名的“李太白醉草吓蛮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字的不好不用怕。潦草到谁也认不出来的字可以为国争光的。(不好,砖头横飞,赶快戴上俺的钢盔。)

    不过唐代的确是草书的大发展阶段。最出名的草书大家是张旭。凭心而论,张旭的字在他写的某些东西里还算认的出来,例如下面这张《肚痛贴》

    草书范例: 张旭:肚痛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篇字的全文是“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看起来当时得了盲肠炎之类,所以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继续。结果这幅字被后世评价为一气贯之,轻重由心,气韵天成。看起来还是当名人的好。随便一个便条也会得到高度评价。一笑。

    不过张旭其他的字就有点道士画符的味道了。例如下面这一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幅字真正象一幅写意画了。张旭的字的特点是笔划连绵。有时候两个字看上去象一个字,有时候一个字又看上去象两个字。其实我相当怀疑当初说出这个观感的评论家到底是在恭维张旭还是在讽刺他。呵呵,幸亏张旭没有生在清朝。不然的话,万一把“雍正”写成了四个字就要掉脑袋了。

    其实张旭虽然号称“草圣”,作官样文章时写的字一样中规中矩。例如下面这一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是既然张旭开了狂草的头,自然有人青出于蓝。和尚怀素就终于把草书发展到了谁也看不懂的地步。传说这家伙为了节约用纸就种了万株芭蕉,要练字了就随手摘一片芭蕉叶来写字。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芭蕉叶的生长速度跟不上他的写字速度,很快就出现了供应不足,只剩下不成尺寸的嫩叶了。怀素是出家人,慈悲为本,不会干把芭蕉剥光的蠢事。于是他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把墨宝留在了新鲜叶片上。让广大芭蕉都受到文化的熏陶。

    怀素的狂草对后来的和尚们影响很大。本来,象在一张纸上鬼画符这种东西是道士和儒生的专利。由于怀素的关系,和尚们也开始把便条写的没人能懂。并吹嘘这体现了禅的精神。一笑。

    狂草范例:怀素:自叙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自此,草书的形态大致确定。后来虽然有黄庭坚,祝枝山,徐文长等大家出现,但也就是在两位唐代草圣的圈子里打转而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现在好像非常推崇怀素,让人不解

      怀素是还不错,但也不至于有这么高的地位啊。

      难道跟太祖有关?

      还是因为什么人都可以以狂草的名义乱画一通?

      • 家园 怀素毫无疑问是俺的至高偶像

        练习草书断断续续地也有15年多了,入手的是孙过庭《书谱》,继之以怀素的苦笋、食鱼、论书诸贴。兴之所至地写过一些黄庭坚、王觉斯、祝允明,和一些二王书札。(旭公的四贴和素师的自叙太难,一直没敢碰。)颇为沾沾自喜。

        数年前拿着自己的一些东西去向一位前辈请教。前辈毫不客气地将我批评了个一文不值。主要是徒具其形耳,线条功力太差,墨法单调,而章法一道还根本没有入门。说得俺沮丧已极。前辈瞩余千万不可贪多务得,要写好草书,要踏踏实实画上几年时间盯着小篆(邓完白,练线条的圆转)和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可也。于是用工至今(惭愧,仍然是断断续续的)。

        写过一段便深有感触,素师的小草千文,初看平淡已极,实则功力深湛,含义隽永,远非一般书家可及,也大大高于其早、中期的作品。(说句不客气的,毛主席也只是学了个皮毛)草圣诚非虚名也。

      • 家园 有这等事?我只知道目下最流行的是米芾、黄庭坚和王铎。
    • 家园 好文章。

      我对纸的历史不了解,根据我的知识,张芝时代好象纸的使用并不普及,希望高手说说。

      我记得“太白醉写”时,是杨夫人磨墨。

      另外,我隐约记得张芝好象是一个大书法家(死活想不起名字了)的外孙,这对他写好书法可能有帮助。

      • 家园 是说索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

        张芝的外婆是谁,俺也不知道。。

      • 家园 张芝的时代,纸张应该已经普及了

        张芝的生年不详,死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也就是说,他是东汉末年人。

        纸是东汉蔡伦在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但是根据现在的研究,纸在西汉已经出现,蔡伦只不过是改进了当时已经存在的造纸术,将成本降低了而已。

        所以到张芝成名的时候,纸张应当已经是普及的东西了。

      • 家园 再多说一句

        大草,即狂草的主要功能是艺术性的。可以说和实用毫不相干。

        张旭写《肚痛贴》的时候,恐怕肚子疼的正紧,随手而写,不属于艺术创作。不过这随意之笔,倒是有些自然之气,也可见平日功力。我等就算肚子不痛,认真写来,恐怕才真的是“鬼画符”。

    • 家园 【鼓掌】好!一点补充

      图文并茂,好东西!这也是于右任先生要推动“标准草书”运动的根本原因。

      一点补充。阁贴中所传的张芝的诸贴多半是唐人伪托的。三国时代还不可能出现这样成熟的今草。看看敦煌发现的晋朝遗纸和王羲之的早年作品就明白了。另外传为张芝所创的是“今草”,而非“行草”。行草出现在楷书以后(西晋)。

      • 家园 多谢。

        张芝的东西我只传来一张。其他几张都在jue的原贴中。

        我也不太相信那是张芝的真迹。其实从汉朝能够传下来的书法真迹极少。二王的那些贴子到底是不是真的也很值得怀疑。

        另外要请教一个问题,现在看到的很多贴子都是碑刻拓片。我们知道那些书法家肯定不会自己去当石匠。那么这些拓片是否真正反映了作品的原貌呢?

        • 家园 所以一定要看真迹

          我的体会:网上看过N次图片,到得原本面前仍是目瞪口呆,不一样得很。那个韵味,,,

          碑刻肯定不能表现原本的神韵。拓本又不如碑刻。拓而又拓。。。

          拓本的珍贵程度与它什么时候拓以及是原拓的第几回复制有关。很多碑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识之字是越来越少,这样早期的拓片就很重要了。

        • 家园 碑刻与原作

          关于拓片是否能反映书法作品的原貌,简单的答案是“不能”。

          1. 写字讲究三法 - 笔法、墨法和章法。摹勒上石后就仅存了一些章法(这里的章法包括了字的建构,行的组织与通篇的章法),笔法和墨法荡然无存。而笔法墨法中又蕴含着一些书法艺术中最精妙的东西

          2. 取决于刻工好坏。刻贴传下来的东西中荒疏的东西实在不少。沙孟海先生评价北碑时就说,要分清三类碑 - 写手刻手俱佳的,如张黑女;写手好,刻手不好的,如【忘了】;写手刻手都不好的,如【也忘了】。

          3. 刻贴还有一刻再刻的情况(clone's clone's clone),最有名的就是阁贴。越到后来越没法看

          古代没有照相印刷,摹勒上石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古人的这番煞费苦心保护并传播文化遗产还是值得感激的。

          • 家园 木版水印

            最好当然是原作。但价格和真伪都是问题。下真迹一等的是木版水印,笔墨感非常好。我最近两年陆陆续续收了一些民国至当代书画的水印作品,现在墙上就挂着吴昌硕的墨荷与潘天寿的花鸟,还有一些齐白石和黄宾虹的册页。

            荣宝斋和朵云轩以前是制作木版水印的主要书商,但现在书店的老师傅告诉我这门手艺也快失传了。一是成本高,如我墙上的墨荷虽然只有黑色和红色(印章),但两种颜色的层次不少,做这幅画起码要刻上20多块板子。但销量又不会大,成本很难收得回来。二是愿意学这个手艺的年轻学徒越来越少。要做好这门精细活,要求艺人有极好的笔墨工夫和雕刻工夫,现在越来越难得了。

            日本也有做木版水印的,价钱高得惊人。见过一次日本做的八大的一些册页小品,水平着实不错,装裱也精致,但价格都在数千或万元人民币以上了。

            • 家园 珂罗版也不错,可惜现在全世界的珂罗版胶片都停产了。

              看过一个复制法海寺壁画的节目,他们用的是一种电脑方法(不懂电脑印刷,说不清楚),印出来放大N倍看不出色点,据说比珂罗版好。

              二玄社搞的复制非常好,曾经近距离看过几张,和画册比是另一种面貌。称为“下真迹一等”应该没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