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国民政府在建立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努力 -- 查理五世

共:💬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国民政府在建立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努力

    自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仅在沿海城市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也逐渐普及到了内陆乡村,以

    克罗地亚模式在全国建立乡村卫生体系,目标是每一个乡都拥有卫生

    院。抗战前,江西省几乎每一个乡都建立了卫生院,为农民提供免费

    的基本卫生服务(包括生产),其他各省也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乡级

    卫生院。抗战后,县、乡一级的卫生院的数目超过了1958年。

    中国在抗战中人口员流动达数以百万计,由于在战前战中建立了公共

    卫生体系,却基本上没有流行病的大规模爆发,这与同时期的苏联形

    成了明显的对比。1931年江淮大水,国民政府组织了医疗防疫组为灾

    民注射各种流行病疫苗达200多万人次以上,治疗病人达30多万人次。另外,对灾区民众逐户注射预防霍乱的疫苗,并清除垃圾,打扫

    卫生,消毒、净化饮用水源。灾区疟疾流行,卫生防疫组特设卫生工队,实施调查防治及宣传工作,在各地散发了巨量的金鸡纳霜片,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打破了大灾后必有大疫的传统,死亡人数得

    到了有效控制。1930年代中央防疫所生产的疫苗不仅自给有余,还对

    外出口至台湾、朝鲜、香港及东南亚。国民政府为建立公共卫生体

    系,聘请当时世界著名卫生学家国联卫生组织专家拉什帕尔作为中国

    首席卫生顾问,国联卫生顾问团主持了这一庞大的计划,一直持续到

    抗战期间。在战争期间建立了许多流行病隔离营,这是中国战争期间

    没有流行病大规模爆发的重要保证。在抗战期间,却是中国公共卫生

    发展最快的时期。1941年,据卫生署统计,贵州84个县中已经有76

    个建立了县级卫生中心;1944年,四川省的140个县中有116个建立

    不同程度的卫生系统。

    1920年代后,以前在中国历史上常常造成数以十万甚至百万计死亡的

    烈性流行病――霍乱、鼠疫、天花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在城市中已

    基本消失,在乡村中也只是在小地区范围内流行,不再形成全国性或

    全省性的流行病。这也于当时的疫情申报、控制系统的建立密切相关

    的。

    这是我凭借记忆随写的例证,其实有关这一问题可以参见当时的国联

    文件及国民政府内政部文件,美国一些学者在此方面也有专门的研

    究。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努力,中国死亡率包括婴儿死亡率从1920年

    代起开始了持续的下降(有统计资料证明的)。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

    的成绩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突出的。另外要记住中国是一个幅员达千

    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亿的世界第一大国,在公共卫生的建立和改善

    方面无法不加分析地与那些人口仅千万或百万的小国进行比较的,那

    些小国很可能通过国际一支或数支医疗队的支援改变了全国的死亡模

    式,如1950年代的斯里兰卡,由于国际的医疗援助,提供了疟疾疫

    苗,几年内死亡率下降了一大半,而在中国这种奇迹是不可能发生

    的,除非向中国派遣十万支同样规模的国际医疗队。我想这应是一个

    基本的常识。

    参考文献:

    Liu, J. Henry.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f Far-

    Eastern Countries on Rural Hygiene: preparatory

    papers : report of China. Geneva : League of Nations,

    1937.

    Lucas, AnElissa. Chinese Medical Modernization. Praeger

    Publishers. New York. USA. 1982.

    Nathan, Carl F. Plague Prevention and Politics in

    Manchuria. 1910-1931.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Schneider, Laurence A.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the

    China Found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Science & Medicine. Vol. 16. 1982.

    Seifert, Harry E.. Life tables for Chinese farmers. 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Vol. 13(3). 1935.

    Yip, Ka-che. Health and nationalist Reconstruction:

    rural health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8-1937.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26. No.2. pp. 395-415.

    胡水印:《江西的卫生组织机构》,《中华医史杂志》,第22卷第4

    期,1992年。

    内政部:《内政年鉴》,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耀德:《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医药卫生概况》,《中华医史杂志》,

    第22卷第3期,1992年。

    甄橙:《公共卫生学家什坦帕尔与中国的农村卫生》,《中华医史杂

    志》,第27卷第2期,1997年4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和一下,三十年代初直至抗战的农村的土地问题――我的一点印像

      以前看过民国23年的统计年鉴,发现当时农民们的生活并不像宣传的那样糟糕。说一下,大致记得的。有土地的农民岁入从两、三百到五、六百大洋不等。没有土地的农民,分两种情况,长江以北,自耕农(有土地的农民)占近80%,无地的佃农占不到20%的样子。长江以南,自耕农占60多,佃农占不到40%的样子,但江南比较富饶,有些省份,佃农的生活竟然会好过一些北方的自耕农,至少一般来说也是能吃饱穿暖的。所以,当时大多数农民并不是活不下去了。让他们活不下去的与其说是国民党的统治,还不如说是日本人的入侵。而且国民党也实施了一些措施来保护佃农,比如,降低地租,由政府主持分发一些无主之地给无地的佃农,保护佃农合约的公平等等。这一套措施,后来国民党在台湾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说句题外话,让张五常名震天下的佃农理论,就是研究台湾佃农合约成功的原因。也就是凭这篇论文,让他得以进入芝加哥,认识了科斯和弗里德曼,得以有机会,在以后大吹特吹。用他的话说,加州长堤当年不过是一个小茶寮,而当时芝加哥则无疑是少林寺。从少林寺出来的人,牛皮哄哄一点是很正常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