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本作家自杀文化心理浅析 -- 晓喻

共:💬1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日本作家自杀文化心理浅析

    翻开日本近现代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令人不解的现象,即不断有才华横溢的日本作家自杀身亡.从明治大正时代直至今日,就有北村透谷、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田中光英、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名作家采取自杀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多层面的研究,即从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层面进行考查思索。人类社会是极其复杂的社会存在也是错综复杂的,作为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具体的人更是各式各样。同样是名作家自杀,原因却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若把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来审视,从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从日本作家的生死观、审美意识来考查,那么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不妨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来探讨一下日本作家的生死观,考察一下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

    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条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学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美学观念.比如人们常提到的“物哀之美”,“虚无之美”,“毁灭之美”就颇具特色,很有代表性。中日两国人民对待生与死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国人认为”死亡”是与“丑”、“恶”、“可悲”联系在一起的,死便是人生的终结。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就有类似“人死如灯灭”、“盖棺定论”等词句。然而日本人却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种美”,甚至比生更美,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如何的死去,都可以成“佛”。这种对死亡之美的赞美,在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枕草记》、《古事记》、《徒然草》以及俳句大师们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小松伸六就以《发现了美的人们》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评论明治大正年代以来日本自杀身亡的作家们。他认为这些自杀的作家的死是美的,他们体现了日本的美。再说,剖腹自杀是日本人的一种特有的死亡形式,在外国人看来是极其残忍的,但在日本作家笔下,却屡屡成为美的象征。

    芥川龙之介、宰治等人的自杀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据说太宰治先后自杀三次未遂,最后一次终于如愿以偿。尽管他们的自杀形式各异,但都把自杀视为最完美的人生终结,他们把自杀身亡视为对美的一种追求。芥川龙之介在他的遗书《给一旧友的手记》中写到:“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中映现出来的。”川端康成在《临别的眼》一文中也提到了好多文人以平常之心对待死神的降临,其中谈到一名前卫派画家古贺春江是说:“他认为再没有比死更高级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对待自杀这一现象,日本人与我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自杀往往与畏罪、丑恶等表示贬义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日本去几乎看不到这类字眼。当1970年三岛由纪夫自杀以后,有的评论家就认为:三岛在文学上一直追求的美,通过他本身戏剧性的死而得以实现。从日本作家和文人对待自杀的观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在日本传统审美价值趋向中,有一种强烈的崇尚毁灭之美、死亡之美的倾向。自古以来,日本文人认为赏樱较之含苞待放、满树盛开之日,莫如落英缤纷之时。他们特别钟情于赞美三日即落的樱花,飘零无依的红叶,瞬息即逝的晨露。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日本作家作为美的及至,美的化身来描绘的情景,常常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死亡场景。例如, 芥川龙之介在《地狱图》中描绘画师良秀目睹其女儿被火烧死时的场面。

    日本作家为何对表现“死亡”如此的感兴趣呢?为何有那么多的作家“以身试死”呢?其实,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限界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和阶段。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日本的佛教思想,尤其是佛教中“虚无”、“万物如一”、“轮回转生”这样的传统观念对日本作家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小松伸六所指出的,在日本作家的传统中似乎有一种透过死亡和黑暗来观察人生的佛教思想。透过死亡和黑暗来思考人生的传统,可以上溯到歌唱“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平家物语》、把世俗的人和家庭喻为“河中流水”的《方丈记》、强调“人世无常”的《徒然草》和出家人西行,游吟俳人芭蕉的无常感文学。川端康成在这一方面是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贯彻着日本文学传统的美的意识,他笃信佛教中的禅宗,对禅宗的教典推崇之极。他在《文学自叙传》中写道,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上佛典. 川端康成对“万物如一”.“永生不灭”、“轮回转生”这样的一些传统的佛教思想尤其崇拜。在他看来,人世间万物的生与死是无常的,,生为死之开端,死为生的开始,甚至视死亡为完美,是一种高尚的艺术。日本评论家山本健吉研究川端康成时说, 川端康成面对死者的世界,不知何时产生了生的感情,死中的生、生中的死,总是深深地潜藏在他的作品中。

    综上所述,我们探讨了日本作家自杀的文化心理因素。不难发现,象川端康成这样由死来认识生,由虚无来思考存在,视万物皆空的日本作家,最终以自杀的手段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以达到他们所苦苦追求的“美“的境界,就不足为奇了,而是一种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综合因素而产生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