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古代】桐城六尺巷 -- 扔石头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古代】桐城六尺巷

    居家过日子,免不了要与左邻右舍打交道,有时还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引起矛盾。如果双方各执一端,争强斗气,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一方气量大一点,眼光远一点,就可以化解矛盾,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在西西河不也一样吗?

    这里给大家说一说“六尺巷”的典故。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后街,今属安徽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明清两代有关六尺巷的传说较多,但仅桐城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据可考,有地可寻。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时仍为张英子孙住宅,且张英一生为人宽厚,晚年归隐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或遇挑柴人,都以礼相让,让墙的事属张英,实为可信。

      1956年毛泽东主席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此诗,旨在告诉苏联当局,国与国之间只有遵守和平友好的准则,才能推进两国的友好关系。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流传广泛,已成为激励来者、感化子孙的有形教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