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继续讨论:如果不能取消高考,那如何改革高考? -- 晨枫

共:💬119 🌺6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凡是都有一个judgement在里面

                如果都有硬性、量化的标准,还要人干什么?电脑自动推荐不就行了?我对中国高考最大的反对就是片面以来量化的标准,而忽略所有非量化的因素。人的能力、才华、品德不是单用数字就可以表达的。推荐只是一个思路,如果有更好的做法更好。

        • 家园 当然不是高考后行贿了

          而是让人知道哪位考生是什么人的子女。要不然人家怎么知道呢。

          • 家园 这在大学申请的时候就应该一并注明,不必等高考后

            如果慈善行为以一贯之,孩子今年要考x、y、z大学,早就可以在申请的时候一并注明,大学申请的表格里也可以有这么一栏。类似的还有“三代校友”之类。

            • 家园 这个就有点过头了吧

              根本上人才选拔的原则还应该是按照才能选拔,对于某些特殊的方面可以有所偏颇,但不能过头。现在高考考卷全部封装,名字不外露,参加高考出题判卷的老师直系亲属中不能有当年参加高考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他们徇私舞弊,看到自己的亲朋子弟参加高考就乱给分。尤其像语文作文一类的,本来没有统一标准,手底下一松高低10分很容易。而且更大的麻烦在于如果有私仇的怎么办呢?制度上的改变不但要看利还要看弊,是不能留有钻空子的余地的。

              现在各大学调档线订得够松了,我高考的那年北京地区清华调档线不过550。上了这个宽松的调档线再去活动不迟。这个调档线都上不了,也不配再奢望什么特权了。

              • 家园 我们说的是两回事

                大学录取的时候连名字也看不到吗?那除了考分,还有什么资料可以看到?那样的话,用电脑自动录取,岂不更能避免作弊?

                在加拿大,大学申请绝对是连名字一起呈交的,大学负责录取的人看得到名字、分数和所有有关资料,他们有时还要向推荐人核查。连名字都没有,推荐信和核查从何谈起?志愿服务、课余成就都是具体的,都是有名称、地点、时间的,把名字也去掉?

                • 家园 嗯,这个当然同意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当然这些都是注明的,高考阅卷结束名字栏也是解封的。我的意思是高考阅卷不能徇私,调档线也是死的,档案调入后各方面不妨去施展自己的神通。

    • 家园 中国现阶段的高考改革不太现实

      在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已经变成唯一相对公平的衡量学生水平的方法了。您提到的那些方法恐怕只能给关系户打开门路而已,只有偏题怪题这个才是正经需要考虑的。如GRE修改完了以后就还是有效果的。

    • 家园 高考

      首先应该改变一考定终生,任何满18岁的人都能考,这个貌似已经在做,但是没有看到什么效果,很多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点重新再来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一个应该增加每年高考的次数,比如一年两次,一批是春季入学,一批是秋季入学,学生可以多些选择,可以多次考,然后取最近几次中的最高分做成绩,比如可以规定2次考试算一个“赛程”取其中,最高分。

      这样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可以先工作2年再去考,可以攒足学费再去考。

      那个什么已高中成绩参考的,我认为完全不能搞,整个给腐败提供机会,不知道要生出多少猫腻来,听起来好听而已。

      还有一个现在所谓成人大学和自学考试我认为完全是狗屁,就是大学卖个文凭,学生化钱买个文凭,浪费时间金钱,取消自考,把夜大学真正办起来,应该和全日制大学就是通过高考的大学一样,完全的标准,要求,师资投入……

      说白了,改革高考,目的就是保持一个“向上的通道”,让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

    • 家园 在中国,关系才是生产力

      高考是有弊端,但是当前情况下,没有高考,很难无法保证公平。即使在如此严格的高考招生政策下,尚还有各种招生内幕时有发生。如果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不知道会黑到那种地步。在我看来,高分低能至少比背景和关系更公平。

      实际上,这完全是资源不足造成的。西方国家,即使不上大学,高中毕业基本上也能找个体力劳动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收入也不低)买个小房子(或者)租房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在中国,上大学和高中毕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差异太大(指都是给人打工那种,不比较有自己Business那种,因为那与学历没有太大联系)。

      现在的大学,宽进严出都很难实现:大学里每学期的考试之后,说情的人是络绎不绝啊。除了严格的量化指标,还有什么办法保证招生的公平?

      • 家园 在中国,改革与适应永远是一对矛盾

        如果没有适应,就没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没有改革,就没有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也没有今天“中国崛起”的话题。过于强调一个而忽略另一个,恐怕都不是好事。像山西的黑窑,这是现实,要改很难,但不改行吗?不行,有多大困难都得改!这不是杀几个杀鸡儆猴的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但也是一个必须改的问题。高考也是一样,事关国运,长此以往,国运堪忧。

        • 家园 del

          del

        • 家园 可以说,高考的改革比山西的黑窑牵涉的面更大更广

          为了保证公平,此问题目前无解。最简单的例子,南京某大学的学生大学四年只利用暑假作研究,发表的SCI收录文章比一个大学教授四年发表的文章还多,毕业后去普林斯顿都研究生去了。有心人一查,第二作者是北京某大学的教授,这个教授不是别人,是他爸。我非常怀疑第一作者(儿子)对文章的具体贡献,也许不过就是打打字而已。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很多,怎么说?要是大学招生也这样干,怎么杜绝这样的越厨代庖?目前高考监考还是很严格的,至少代考的难度比这样代写文章要难很多,作假更不容易。

          在找到防止作弊的途径前,其它方法都不可行,因为在中国,关系才是生产力。只要有利益,作假的方式是层出不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