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侃九十年代初的中国足球 -- 网师园

共:💬36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怀念当年看球的时光啊

      对现在的中国足球在没有兴趣啦

    • 家园 出营啦!
    • 家园 欢迎

      欢迎到体育版。

      喜欢小彭,可惜啊

    • 家园 国奥队还不错
    • 家园 难得还有人记得高仲勋...

      延边历来足球氛围浓厚。长春高校一打联赛,说朝语的比说汉语的还多。职业联赛初期,延边以30万人口,仍在甲A挺了好几年。队中除高仲勋外,李红军长期担任国家队主力后卫;此外还有任意球出众的金永洙。

      延边队比较排斥本民族外的队员,当年姜峰出走辽宁,在吉林队(当时吉林队就是延边队)中受到教练及队员排挤也是原因之一。

      有一年联赛,延边队屡次遭遇疑似黑哨。之后便到北京去反映,当场裁判受到处理。其后有南方某支球队遇类似情况时也向上申诉,被斥之:你以为自己是少数民族?

      • 家园 金永殊还是金光柱?

        高仲勋是那届国家队里少有的能控制球,调整比赛节奏的中场,虽然速度慢,有点黏,但是还是有动如脱兔的意识的(象瓦尔得拉马?)

        李红军以170(还是更矮?)的身高打左边卫,其速度,意识实在是没得说,也算勇猛。

        倒是你推崇的金光柱(或许是金永殊-这歌们儿是前锋吧),我觉得有点傻傻的,特色不足

      • 家园 哎,现在印象最深的却是他那句满怀悲愤的

        “中国足球,没戏啦”

    • 家园 【原创】聊聊90年代初的申花队

      最早看申花的球,是90年代初的万宝路杯邀请赛。办了好几届,印象最深的是有辽宁对和墨西哥内卡萨队参加的那届。两队90分钟踢成了3:3,至今仍记得赛后新民晚报的球评标题:“一场恶斗崭崭崭”,因为这场球实在太精彩了,这标题真是再确切不过。也是在这场比赛中,记住了辽宁队的中场核心孙伟。评心而论,申花队在邀请赛中的表现和她在国内足坛的地位还是蛮相称的,就是能踢出几场好球,但不是冠军的命。这可能和申花偏软的球风有关,“软脚蟹”这个绰号还是蛮贴切的。

      那时的申花队有着细腻的技术和不错的整体战水平。比较出色的有王刚,小三毛唐全顺等,更重要的是队员的球风都差不多,配合起来比较默契,所以踢的好时,真有行云流水半的感觉。2号王钢是后卫中的异数,他司职右边后卫,脚下活确比国内许多对的前锋还好。他在右路的助功是申花重要的进攻手段之一。和后来的吴成英不同,他的助攻主要是利用自己的技术,而非速度,传中球的落点极佳。主教练王后军有小诸葛之称,对新人的培养往往独具慧眼。申花在万宝路杯邀请赛也涌现了一批新秀,包括刘军和申思,这两人在日后成了申花中场的主角。当时,刘军的表现似乎更抢眼些,从他身披10号球衣也可以看出王对他是寄于厚望的。

      职业联赛第一年,上海足坛风云突变。申花临阵易帅,徐根宝取王后军而代之。有小道消息说是因为申花集团觉得王的要价太高,而徐则称虚而入。总之舆论上是贬徐褒王的多。徐的第一堂训练课,原队中的主力老队员,除了成耀东和李晓,其他人悉数缺席。范志毅那时,资格还不够老,当不在此列。徐确实手腕强硬,那批闹事的老队员从次后就再也没出现在申花队的阵中,从此淡出了足坛,错过了中国足球发展的“黄金”时代,人生的际遇有时真是很无奈。

      一批娃娃兵代表着上海队,这支中国足坛的传统劲旅参加职业化后的第一年联赛,恐怕是谁事前都想不到的。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素有“软脚蟹”之称的上海队居然祭起了”抢,逼,围“的大旗,真让人要感叹世事无常。

      记得有一次和北京队比赛,只看到一穿绿衣的北京队队员在中场带球,几个申花的白衣小将围了上去,那北京队队员技术了得,在人堆中左突右冲,并拼命护住球,可就是突不破这数人包夹的重围,想传球也看不清圈外的队友。只见场上一白色人团中包着一绿点,移到左来,又移到右,不一会儿,人团散开,一白衣球员带球疾进,一绿衣球员到在草坪上。最后比分是3:2还是4:3偶记不清了,反正是申花胜,曹限东为北京队在最后关头进了一球。那时所有和申花队交过手的队伍都说不适应申花队的打法。这“不适应”让申花在第一年联赛中拿了亚军,让许多一开始不看好申花的“专家”大跌眼镜,也让徐大出风头。

      95年的申花达到了她的高峰,谢晖,祈宏,吴成英三剑客的涌现,范大将军在前场的出色表现,李晓的宝刀不老,再加上刘军,拉德,萨沙这批攻守兼备的队员和总在下半场发威的超级替补申思,使申花队具备了惊人的攻击力。号称大半个队都是攻击点,得分点。进攻手段多样化,有远射,有配合,有头球,有抢点。一度有十连胜的佳绩,而且,许多场次是大胜对手。那时,看申花的球是一种享受,是看申花水银泻地般充满激情的进攻,是看对手疲于招架,即使摆出铁桶阵,豁出脸去踢难看足球也防不胜防的无奈。95年的申花令我们上海球迷扬眉吐气,惊喜不已。相信许多球迷也是从那时起成为申花FANS的吧。

      盛极而衰,95年以后,队中长期被掩盖的矛盾随着夺冠而暴露了。范的目中无人,徐的霸道作风,申的委屈都是这些矛盾的导火线。内耗中,前场的攻击力下降了,而后防不稳的老毛病随着攻击力的减弱,暴露的越发明显。7连平让申花失去了冠军,也让徐走下了教练的位置。

      96年以后的申花迷失了自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申花在不屑的抛弃了“抢,逼,围”之后,确再也找不到一中属于自己的,鲜明的风格了。从斯托依科夫,到彼德,到拉扎罗尼再到徐短命的复出,申花陷入了一种轮回。申花在各种风格中摇摆,或者说是踢到哪算哪。决策层认识到了“抢,逼,围”的不足,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替代品。及至重又请回徐,彻底承认了前一段各种试验的失败。

      可惜此时的申花以不是当年那批毛头小子了,徐再也没有足够威信象以前那样进行管理了。而此时的甲A也不是当年的甲A了。不出所料,徐的复出以失败告终。甚至连“抢,逼,围”都救不了申花了,何其难勘。

      坦白的说,徐是有功于申花的,当年“抢,逼,围”一贴猛药治愈了申花的顽症,取得了佳绩。可是徐只有这两下子,申花队传统的技术风格,是徐没有能力传承下去的。而这也种下了徐的败因。“抢,逼,围”离开了一定的技,战术水平是走不远的。95年的申花能夺冠,除了应用“抢,逼,围”,更重要的是队员的技术水平还都不错。这确是王后军打下的基础。刘军,申思,朱棋,祁宏等都是王培养出来的,徐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摘了桃子。所以说,申花夺冠,王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劳。我以为,没有了王后军对技术风格的坚持,忽视了对新秀的培养,这才是申花今天困境的主因。

      看看后来的新人,忻峰,李诚铭,卞军等,有几个人的脚下技术是过硬的?他们已经踢不出上海队传统风格的球了。不要和王钢,唐全顺一辈比,就是和申思,刘军一辈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一蟹不如一蟹呀!投入上去了,申花却衰落了,这似乎也是今日中国足坛的缩影。我怀念万宝路杯上那支秀气的申花队,怀念95年那支激情的申花队!

      PS:还想特别谈谈刘军。申司与刘军是上海队中场一左一右,两个进攻发起点。申思名气大些,我却认为申思不如刘军。申思防守能力差是公认的,这也是他在国家级球队不得宠的关键。刘军正相反,他在中场的防守是很积极的,一旦丢球以后,他的回抢可以用拼命来形容,他是个很负责的球员。进攻上,申思有一套,任意球也不错。可刘军也不差,他在右路底线的传中球落点极佳,而且发挥稳定,很少出现被对方后卫逼在底线,传不出球来的情况。这是因为刘军有一绝招,就是他能在高速跑动中传中,所以就不须停下作调整动作。这令对方后为很难防。踢过球的朋友都知道,在高速跑动中,将行将出界的球钩回来,踢到禁区中理想的落点是一项很难练,却很实用的技术。王当年要培养他为中场核心,还是有眼光的。刘军也是国家队中,上场次数,时间不多,却场场发挥稳定,有良好表现,可就是不被重用的球员之一。有时,国家队的用人标准是很令人迷惑不解的。

      拉拉杂杂,谈了很多,不过说了些我的一孔之见,让大家见笑了。

      • 家园 那次万宝路杯俺也看了

        那支辽宁队相当于辽宁大连联队,里面N多后来大连队的球星,实力超群。不过这次比赛也算是老一代球员的谢幕式,辽沪当时场上的不少大腕后来在开始的联赛中因为各种原因风光不再了,孙伟后来还是转会回大连了,跟着也退役了。

        上海队那次比赛李龙海(好象是这名字)表现很好,被吹捧了一阵子,不过世事无常,可能因为被吹晕了,李成了倒徐干将,被一拍子拍死,后来只好在甲B乙级混了,而且也不知道是因为上海人的外地恐惧症还是上海足协宁可在手里闷死也不放人的政策,倒徐失败后的那些人都没去外地甲A俱乐部。他们绝对算是最衰的,甲A联赛的开办绝对是给以小撮人先富起来的机会,当时中国培养足球专业运动员的单位很少,同期国奥队全国选拔时有资格的好象就百十人,他们这些正值运动生涯高峰期的机会多好啊!参加甲A收入和以前那根本就是不同数量级。这帮衰人中最衰的应该是唐全顺,老唐曾拿过全运会或旧联赛(反正这些比赛也是一码事)最佳射手,据他说奖金就几百块钱,后来没混几年退役,靠专业知识干起了赌球的营生,事发后进了提篮桥接着给政府和难友讲球

        京沪职业化以来第一次交锋是上海主场,上海4:3赢的,俺怎么记得最后一个球是邓乐军进的?那场比赛安看得现场,还是主席台附近,角度超好,北京队队员技术很好,这从他们传接球的处理就能看出来,可惜架不住对方狼多,杨晨因为范志毅楞没抢到一次第一落点,上海进的球中有一个就是当时的小范带一帮兄弟从北京队后场中卫脚下抢到机会的。还有一球是上海远射砸守门员李长江脸上反弹再被跟进队员打进的。北京队员明显被上海队员的狠劲吓住了。后来第二轮北京主场赢了上海,好象还是个大比方,进了4,5个球,徐执教的时候北京上海是谁主场谁赢,比赛也都很精彩,经典的至少有北京的9:1,上海的雨中榜首争夺战。不过这种地区对抗到底不如欧洲的地区德比大战,再加上中国足球商业化也不高,双方没什么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现在火药味已经淡多了

        • 家园 我怎么记得李龙海是留下来的

          不过后来折返跑的时候比较衰,没碰倒汽水瓶子,从此退役了,不过他那时年纪也不小了。

          倒徐的都是年纪大的球员,比较年轻的好象就一个邱京巍。

          • 家园 我还真不敢保证了,这个消息是听同学说的

            这个同学又是听他朋友说的,这个朋友原来是上海某体校的,有些上海队队员他认识人家,人家看他眼熟

            • 家园 呵呵我也是努力回想了半天。刚才网上搜了下,我们谁都没错

              好象是一开始李龙海也想跟着林志桦郑彦唐全顺他们一起造反的,后来被劝住了,就作为队中为数不多的老队员留了下来,没想到最终因为体测还是没打上联赛。

              这么多年的事情了,我也是因为那个倒霉的瓶子才依稀记得这件事的。当时新民晚报里写道:李龙海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只瓶子

              • 家园 想想那个体能测试真搞笑啊

                12分跑步说了,此跑根本和踢球时的跑动不搭界,摸瓶子游戏倒是反应持续冲刺能力,可你干嘛让人用手?

                记得陈耀东好象摸瓶子是弱项。

                还有老兄记得甲A的一次体能测试规则出BUG吗?当年吉林有一场比赛没办法了让守门员符宾去打中锋,还好老符争气没对比赛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否则他可是没参加过体能测验啊!全国人民也是过了几天才反应过来的

                • 家园 其实对这个12分钟跑我一直吃不准

                  有的说这个考试对足球专业运动员,就象给物理专业大学生考初中历史,虽然专业不对口,但要是考不及格也是不应该的。

                  还有一方的意见和你一样,足球是变速短程+折返跑,好象足球运动员的肌肉走向都和练长跑的不一样。跑不及格很正常。

                  我其实是有点倾向前者。羽毛球也是不停变速短程+折返跑,但他们过12分钟跑肯定很轻松,所以足球运动员没理由过不了。但同时也否认不了有高洪波这样的特例存在。

                  插一句,其实老上海队那帮人那时候离开也就对了,就他们的体能,除了王钢张卫华,其他人是打死也过不了12分钟跑的。

                  苻宾的事情没印象了。我以前也就看看有上海队的比赛,不过也有近十年没有怎么看过了。

      • 家园 怕逼抢恐怕是中国球队长久的毛病了。

        自从81年世界杯预选赛附加赛上中国在狮城以1:2负于打法野蛮逼抢凶狠的新西兰以来,就一直有这个心理恐惧了。所以韩国队才会长久以来是中国的苦主。

        其实中国队以前技术还是很不错的,但自从抢逼围的成功之后,路越走越偏。抢逼围简单粗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上手又很容易,又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申花的成功自然被很容易被大家所效仿,大家都抢逼围,申花的抢逼围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大不了大家一起抢,谁怕谁。可惜了那几只南方走技术流的队伍,天生身体素质劣势抢不过北方球队,怎么办?引进北方球员,也打抢逼围!于是乎,就更没人注重技术了。从小时候开始,教练就偏好身体素质好的年轻球员,长此以往,就成了现在这个局面,身体素质上去了,技术都丢光了,根本找不出几个能和前辈相提并论的人。同时,也引发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超龄问题。显然,超龄球员身体素质会更好一些。这些要说起来,就是很大片大片的文章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