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侃九十年代初的中国足球 -- 网师园

共:💬36 🌺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聊聊90年代初的申花队

最早看申花的球,是90年代初的万宝路杯邀请赛。办了好几届,印象最深的是有辽宁对和墨西哥内卡萨队参加的那届。两队90分钟踢成了3:3,至今仍记得赛后新民晚报的球评标题:“一场恶斗崭崭崭”,因为这场球实在太精彩了,这标题真是再确切不过。也是在这场比赛中,记住了辽宁队的中场核心孙伟。评心而论,申花队在邀请赛中的表现和她在国内足坛的地位还是蛮相称的,就是能踢出几场好球,但不是冠军的命。这可能和申花偏软的球风有关,“软脚蟹”这个绰号还是蛮贴切的。

那时的申花队有着细腻的技术和不错的整体战水平。比较出色的有王刚,小三毛唐全顺等,更重要的是队员的球风都差不多,配合起来比较默契,所以踢的好时,真有行云流水半的感觉。2号王钢是后卫中的异数,他司职右边后卫,脚下活确比国内许多对的前锋还好。他在右路的助功是申花重要的进攻手段之一。和后来的吴成英不同,他的助攻主要是利用自己的技术,而非速度,传中球的落点极佳。主教练王后军有小诸葛之称,对新人的培养往往独具慧眼。申花在万宝路杯邀请赛也涌现了一批新秀,包括刘军和申思,这两人在日后成了申花中场的主角。当时,刘军的表现似乎更抢眼些,从他身披10号球衣也可以看出王对他是寄于厚望的。

职业联赛第一年,上海足坛风云突变。申花临阵易帅,徐根宝取王后军而代之。有小道消息说是因为申花集团觉得王的要价太高,而徐则称虚而入。总之舆论上是贬徐褒王的多。徐的第一堂训练课,原队中的主力老队员,除了成耀东和李晓,其他人悉数缺席。范志毅那时,资格还不够老,当不在此列。徐确实手腕强硬,那批闹事的老队员从次后就再也没出现在申花队的阵中,从此淡出了足坛,错过了中国足球发展的“黄金”时代,人生的际遇有时真是很无奈。

一批娃娃兵代表着上海队,这支中国足坛的传统劲旅参加职业化后的第一年联赛,恐怕是谁事前都想不到的。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素有“软脚蟹”之称的上海队居然祭起了”抢,逼,围“的大旗,真让人要感叹世事无常。

记得有一次和北京队比赛,只看到一穿绿衣的北京队队员在中场带球,几个申花的白衣小将围了上去,那北京队队员技术了得,在人堆中左突右冲,并拼命护住球,可就是突不破这数人包夹的重围,想传球也看不清圈外的队友。只见场上一白色人团中包着一绿点,移到左来,又移到右,不一会儿,人团散开,一白衣球员带球疾进,一绿衣球员到在草坪上。最后比分是3:2还是4:3偶记不清了,反正是申花胜,曹限东为北京队在最后关头进了一球。那时所有和申花队交过手的队伍都说不适应申花队的打法。这“不适应”让申花在第一年联赛中拿了亚军,让许多一开始不看好申花的“专家”大跌眼镜,也让徐大出风头。

95年的申花达到了她的高峰,谢晖,祈宏,吴成英三剑客的涌现,范大将军在前场的出色表现,李晓的宝刀不老,再加上刘军,拉德,萨沙这批攻守兼备的队员和总在下半场发威的超级替补申思,使申花队具备了惊人的攻击力。号称大半个队都是攻击点,得分点。进攻手段多样化,有远射,有配合,有头球,有抢点。一度有十连胜的佳绩,而且,许多场次是大胜对手。那时,看申花的球是一种享受,是看申花水银泻地般充满激情的进攻,是看对手疲于招架,即使摆出铁桶阵,豁出脸去踢难看足球也防不胜防的无奈。95年的申花令我们上海球迷扬眉吐气,惊喜不已。相信许多球迷也是从那时起成为申花FANS的吧。

盛极而衰,95年以后,队中长期被掩盖的矛盾随着夺冠而暴露了。范的目中无人,徐的霸道作风,申的委屈都是这些矛盾的导火线。内耗中,前场的攻击力下降了,而后防不稳的老毛病随着攻击力的减弱,暴露的越发明显。7连平让申花失去了冠军,也让徐走下了教练的位置。

96年以后的申花迷失了自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申花在不屑的抛弃了“抢,逼,围”之后,确再也找不到一中属于自己的,鲜明的风格了。从斯托依科夫,到彼德,到拉扎罗尼再到徐短命的复出,申花陷入了一种轮回。申花在各种风格中摇摆,或者说是踢到哪算哪。决策层认识到了“抢,逼,围”的不足,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替代品。及至重又请回徐,彻底承认了前一段各种试验的失败。

可惜此时的申花以不是当年那批毛头小子了,徐再也没有足够威信象以前那样进行管理了。而此时的甲A也不是当年的甲A了。不出所料,徐的复出以失败告终。甚至连“抢,逼,围”都救不了申花了,何其难勘。

坦白的说,徐是有功于申花的,当年“抢,逼,围”一贴猛药治愈了申花的顽症,取得了佳绩。可是徐只有这两下子,申花队传统的技术风格,是徐没有能力传承下去的。而这也种下了徐的败因。“抢,逼,围”离开了一定的技,战术水平是走不远的。95年的申花能夺冠,除了应用“抢,逼,围”,更重要的是队员的技术水平还都不错。这确是王后军打下的基础。刘军,申思,朱棋,祁宏等都是王培养出来的,徐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摘了桃子。所以说,申花夺冠,王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劳。我以为,没有了王后军对技术风格的坚持,忽视了对新秀的培养,这才是申花今天困境的主因。

看看后来的新人,忻峰,李诚铭,卞军等,有几个人的脚下技术是过硬的?他们已经踢不出上海队传统风格的球了。不要和王钢,唐全顺一辈比,就是和申思,刘军一辈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一蟹不如一蟹呀!投入上去了,申花却衰落了,这似乎也是今日中国足坛的缩影。我怀念万宝路杯上那支秀气的申花队,怀念95年那支激情的申花队!

PS:还想特别谈谈刘军。申司与刘军是上海队中场一左一右,两个进攻发起点。申思名气大些,我却认为申思不如刘军。申思防守能力差是公认的,这也是他在国家级球队不得宠的关键。刘军正相反,他在中场的防守是很积极的,一旦丢球以后,他的回抢可以用拼命来形容,他是个很负责的球员。进攻上,申思有一套,任意球也不错。可刘军也不差,他在右路底线的传中球落点极佳,而且发挥稳定,很少出现被对方后卫逼在底线,传不出球来的情况。这是因为刘军有一绝招,就是他能在高速跑动中传中,所以就不须停下作调整动作。这令对方后为很难防。踢过球的朋友都知道,在高速跑动中,将行将出界的球钩回来,踢到禁区中理想的落点是一项很难练,却很实用的技术。王当年要培养他为中场核心,还是有眼光的。刘军也是国家队中,上场次数,时间不多,却场场发挥稳定,有良好表现,可就是不被重用的球员之一。有时,国家队的用人标准是很令人迷惑不解的。

拉拉杂杂,谈了很多,不过说了些我的一孔之见,让大家见笑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