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们家乡几件失传的绝活 -- 水风

共:💬45 🌺8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对民间艺术保护不够
    • 家园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不过也许别的地方还有什么人还能做出你说的那几样绝活吧?其实好好想来,咱中国多少绝活都已经绝迹了呢。唉!这就是现实,叫人无法改变的现实~~~

    • 家园 这些手艺似乎需要的知识不是很多,应该可以恢复的

      唯雕只是讲究巧,以现在的技术实力完全可以制造出相应机械自动工作,人只需输入相应代码就行。或者手动操作。

      我对铸造不熟悉,但既然古时候造的出来,现在应该也造的出来,我不知道这技术的关键是温度,材料比例的掌握还是模具,总之现在成型加工研究挺受重视,研究一千年前的技术,且一直有流传,应该不难。

      金泊的制作也是一样,辅以有限元分析就可以极薄的金泊,金子的延展性很好。

      所以也不用难过,技术关键是要有人需要,否则就是屠龙之技

      • 家园 工艺品的价值在于神韵

        有时候你看一部书法作品,那里面的字有些地方不尽人意,比不上我们计算机来的工整。但是它有神韵,有些可以拨动你心弦的东西,这是一切的工业化产物所没有的。

        另外有些东西,不是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够解决的。我懂得不太多,但是我知道有些铸造技术就是非常巧妙的利用一些小技巧,然后达到让人目瞪口呆的效果。就像围棋里面的妙手,几个步骤的次序稍有变化,就完全是另一幅局面。这些完全是经验,现在有好多人不服气,说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做出来了,我们怎么会做不出来。

        试举两例,

        一,龙山文化的黑陶,大约4500年前的作品,最精致的一例,三层镂空雕刻,每层薄比蝉翼,比鸡蛋皮都薄。使用粘土制成,但是怎么做出来的,不知道。

        二,青铜器件,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例,失腊法一次浇铸成功,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手艺,何必求买美国人的高精密机床。

        这里面的技巧也许就是几句话,但是是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心血总结。你不知道,那你再走一遍吧,用不了几百年,也许几代人就够了,可能把那失传的绝技再找回来。

        • 家园 我觉得您忽略了一个工程问题

          能做出来,和能大量投产是两个概念

          司母戊鼎以及很多文物属于皇家用品,在那个年代为皇家制作贡品是不惜工本的,一窑里也许就出那么一两件合格品,其余的全都砸掉。或者是极度消耗原料,投入产出悬殊的工艺才能制作出这些奇珍。

        • 家园 有点疑问

          “司母戊大方鼎为例,失腊法一次浇铸成功”

          我记得:

          司母戊大方鼎是用20多块范浇,耳等部位是拼铸的,不是失蜡法一次浇铸地。

          龙山黑陶的原料分为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不应该只单存的说是粘土,因为粘土不仅仅指这三种,几乎所有高古陶器都可以说是以粘土为原料的。

          BTW:一般这样说也没问题,但是上面您谈到了失腊法这专业概念,所以,陶土原料也以细分为妥,您以为呢?

          • 家园 谢谢指正

            想不到在这里碰到了行家,我是记错了,真是惭愧。要不然让大家知道了错误的知识多不好,多谢多谢。出了一身的冷汗。

            司母戊大方鼎是用范浇,耳等部位是拼铸的,不是失蜡法一次浇铸地。失蜡法的作品是四羊方樽,但也是分铸后合铸的。

            另外,龙山黑陶根据年代不同,其原料也有差异,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质地,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期。我举的那例,应该属于细泥,属于黑陶文化最巅峰时期的作品,估计是利用河道里面的澄泥制成,因为华北的黄土并不是高黏度的土,并不是很适合做陶器。如此薄的厚度不可能是黄土所为。

            因为小弟在这里找不到趁手的资料,所以只凭自己的记忆瞎写,多有错误之处。再次感谢方家的指正。

            • 家园 水风兄客气了。

              我哪里是什么行家呀,只是自己喜欢和接触的比较多一点点的缘故。

            • 家园 其实有可能古代的技术失传是因为那技术本事有问题

              现在是工业社会,技术不仅要求水平高,还要求效率高,就是有实用性。但古时候可能不这样,象铸造鼎什么的,可能是当时部落首领的卫星项目,关键是造出来,成本是不考虑的,所以我们只知道古人铸出了九鼎,但谁知道为这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呢。也许当时铸造失败才是正常,只有偶尔情况下才成功。至于别的精巧东西我想还是需求太少,我在故宫见过一张凉席,是把象牙劈成细长条编成的,这也是应该算手艺吧,但谁会作呢,作出来又有谁要呢

    • 家园 原来有个同事在古建队工作,有一天肚子疼,老师傅就“偷”了半张金箔,吃下去,好了。不知有没有医学原理。
    • 家园 现在一切都向钱看,也难怪。

      你说的核雕之类的,徒弟除了肯学、不贪外,还得有艺术细胞,而且有创意。

      其他的如铜印、金箔之类的手工艺,也是因为来前不快的原因吧。再说,国家对这样濒临绝迹的技术没有意识到出台专门的政策来予以保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