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芳香的黑血(二) -- 冰冷雨天

共:💬61 🌺2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芳香的黑血(八)

      英国历史上有几间很有名的咖啡屋,首先就是伦敦的乔纳桑咖啡屋(Jonathan's Coffee-House)。这是一间以其老板乔纳桑•迈尔斯的名字命名在1680年开设的咖啡屋。

      点看全图

      (乔纳桑咖啡屋)

      从理论上来说股票交易在皇家交易所里进行。但是皇家交易所的空间容纳不了蜂拥而至的股民们,(请回想一下十年前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中国各股票交易市场那万头蜂拥的景象);加上那时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股票交易没有什么法规可循,整个交易在很大程度上除了金钱游戏之外就是设局骗人,因此老有“行为不轨”的人被皇家交易所驱逐出来。到了十七世纪,就干脆禁止在皇家交易所里进行股票交易,因为那时的股票交易和“诈骗”也确实是不容易区别。而且那个倒霉的皇家交易所没事还老是失火被烧掉,想做也做不了。

      这些多余的人和被驱逐的人和没处可去的人就都聚集到了交易所边上的乔纳桑咖啡屋。这个咖啡屋一开始倒不炒股票,是搞拍卖的。有一个有名变态的“蜡烛拍卖”的规矩就诞生在这家咖啡屋。在蜡烛里面插上一根钉子,点上蜡烛,钉子周围的蜡融化了钉子就倒下来,拍卖的价格就是这时候的价格。船舶,木材,咖啡,香料什么的都用这种方法进行拍卖。

      1698年,皇家交易所被火烧了还没有重建起来,有个叫约翰•卡斯塔因(John Castaing)的人在乔纳桑咖啡屋贴了一张伦敦的股票,期货和保险的价格表,这一下像臭肉招苍蝇似的把玩股票的全招来了。早期股票交易的怪事几乎离不开这个乔纳桑咖啡屋,经济学中“泡沫”这个字的由来就是来自1745年的南海泡沫事件和随泡沫破灭之后的恐慌。经典物理学的鼻祖牛顿在投机泡沫,损失了两万英镑的身价后发出了一句同样经典的哀叹:“I can calculate the movement of the star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men.(我能计算行星的运动,但不能计算人们的疯狂)”,这句话应该为所有投机者牢记。

      点看全图

      (抢购南海公司股票的人们)

      这幕南海泡沫的主剧场就是这个乔纳桑咖啡屋。后来这间咖啡屋在1748年被大火焚毁,原来在乔纳桑咖啡屋出没的150名股票掮客组成了一个股票交易俱乐部,盖了一座自己的房子叫“新乔纳桑咖啡屋”,后来大概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才改名为“股票交易所”。这就是伦敦股票交易所的由来。

      原来的老乔纳桑咖啡屋呢?股票掮客跑了以后,又来了一批博采的。那地方又成了伦敦的赌博中心,一直到1778年再一次被大火烧了以后才寿终正寝。

      除了乔纳桑咖啡屋以外,从事股票交易的咖啡屋还有很多。但其他咖啡屋从事的只是特定的股票,比如船舶及运输业的股票就主要在弗吉尼亚和波罗的海咖啡屋(Virginia and Baltic Coffeehouse)进行。

      在咖啡屋里可不仅仅是炒股票和赌博,前面就说过乔纳桑咖啡屋搞过拍卖。实际上拍卖是咖啡屋的大宗生意,现在排名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历史也是排名第一第二的大拍卖行克里斯蒂(Christie's)和苏富比(Sotheby's)就是从伦敦的咖啡屋里走出来的。

      说得这么热闹,看惯了星巴克的现代人可能会纳闷:不就是个小咖啡屋吗?几张桌子几张凳子能干得了那么多事吗?能,请看伦敦的咖啡屋到底是怎么回事。

      点看全图

      (1843年的伦敦Chapter咖啡屋)

      怎么样,是不是现代写字楼的架势?这间Chapter咖啡屋是一间很有名的咖啡屋,它的有名倒不是因为商务活动,而是因为其文化活动,这个话题以后再说。现代写字楼就是从咖啡屋而来。十七世纪伦敦咖啡屋典型的内部则是这样的:

      点看全图

      (1660年左右的伦敦咖啡屋)

      从伦敦的咖啡屋里走出来了股票交易所,拍卖行和期货交易所,当然也有博采。但是谈到伦敦咖啡屋走出来的行当时一定要谈到的则是另一种更奇怪的行当。

      关键词(Tags): #咖啡屋(嘉英)#乔纳桑咖啡屋(嘉英)#Jonathan's Coffee-Ho(嘉英)
    • 家园 【原创】芳香的黑血(七)

      可是信息从何而来?十七世纪的时候,不要说没有传真机,互联网,连电话,电报都没有。甚至,连邮政制度都没有!虽然早在1687年英国就设立了国家邮政制度,但说实话只有最富有想象力的人才会去指望那个初生不久的邮政体系。能够指望的上的是咖啡屋邮政。所谓咖啡屋邮政是来自咖啡屋的特性之一就是人们的聚散之处和谈天说地的地方,这样操着同样乡音的人们很自然地会往同样的咖啡屋集中。谁要想往哪儿捎封信,到哪个地方的人常常聚集的咖啡屋找到会前往那儿旅行的人的概率是最大的。同样,带来了故乡的亲人信件的那个人,此时就在这儿喝着咖啡呢。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邮票是“黑便士邮票”。但是经常能看到的这种说法:“邮政之父——罗兰•希尔爵士的‘便士邮政法’,引发了一场世界邮政的重要革命”就有点夸大其词了。从表面上似乎这种说法能够成立:比如在“便士邮政法”成立以前,从北方的利物浦到南方的伦敦,一张信纸是11便士,而如果热恋中的情人写了两张信纸,那就是22便士了。考虑到当时的周薪大概是20先令(1先令为12便士),这种邮资制度确实太贵了些,“便士邮政法”的一便士均一制确实是一种“革命”。但这种“革命”只是国家邮政的革命。实际上从1680年开始,咖啡屋邮政系统的邮资就已经是一便士了。罗兰•希尔只不过是采用了私营邮政系统的邮资制度而已。

      点看全图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咖啡屋邮政系统不仅是邮资便宜,在邮递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各个咖啡屋都有投递用的集信袋,寄信人只需要把信件放入袋中,到时候就有人来收集,分类和分发。而英国国家邮政系统是到1683年才采用了咖啡屋邮政系统的做法,而最初被指定的邮政局就是各个咖啡屋。

      不仅国内邮政是这样,海外邮政也是这样。比如有一个咖啡屋叫牙买加,就像名称一样,聚集的客人中大多和牙买加贸易有关。在那儿不仅可以得到来往于牙买加的船舶和货物的消息,他同时也是与牙买加有关的邮政局。

      因为邮政系统是从咖啡屋而来,所以以后英国邮政部的一大任务就是把咖啡屋从邮政系统里赶出去,但遭到了咖啡屋们的顽强抵抗。在海外邮政方面,咖啡屋的影响一直到1799年才被消除;而在国内邮政方面,直到“便士邮政法”成立,邮资全部进了国库才算把咖啡屋从邮政系统里轰了出去。

      商人们知道世界各地的商品价格差异,利用这种价格差异获利。但商人们无法制造这种价格差异。和产业资本不同,商业资本无法直接剥削生产者;和君主不同,商人们也无法运用政治权力来获取金钱。商人的武器就只是金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筹集金钱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发行股票和买卖股票。

      早在1565年托马斯•格礼夏爵士就创立了皇家交易所(Royal Exchange),后来在1666年的伦敦大火中被烧毁,1669年重建,但是在1838年还是被大火烧掉了,现在的皇家交易所是1844年建造的。

      皇家交易所一开始是作为期货交易的场所,但后来股票贩子们也在皇家交易所里活动。

      点看全图

      (第二代皇家交易所)

      点看全图

      (第三代皇家交易所)

      现在皇家交易所不从事证券交易,基本上是个高档商品像Hermès, Molton Brown, Paul Smith, Haines & Bonner 和 Tiffany购物中心。

      现在号称世界四大股票交易市场之一的伦敦股票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成立于1801年。和所有资本主义的特征一样,股票交易也散发着咖啡的香味,尤其是这个股票交易所几乎就是从一间咖啡屋来的!

    • 家园 【原创】芳香的黑血(六)

      在某种意义上,咖啡有点像后来的电视,甚至现在的互联网,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派生产物。咖啡不是生活必需品,只是嗜好饮料,和茶,酒一样,如果采用一些原教旨主义宗教的广义分类法,甚至可以把咖啡列入毒品之流。

      和茶,酒这些从远古时代就伴随着人类的嗜好饮料相比,几乎和资本主义同时诞生的咖啡饮料身上带有更多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它并不是仅仅作为单纯的商品被动地为时代和社会接受,而是在那个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的年代作为一种催化剂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1652年,意大利人帕斯卡•罗西在伦敦挂出那块简陋的招牌时绝没有想到他是在拉开一个传奇时代的帷幕。

      点看全图

      (喝咖啡的英国淑女)

      那块招牌上写的是:“THE VIRTUE OF COFFEE-DRINK FIRST PUBLIQUELY MADE AND SOLD IN ENGLAND BY PASQUA ROSEE”,(首次为公众在英格兰制造和销售的咖啡饮料的优质)。这里面有一个字最有先见力:“PUBLIQUELY”——为公众的,不是为某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

      在东地中海从事咖啡生意的丹尼尔•爱德华从土耳其退休回到伦敦以后,把喝咖啡的习惯也带了回来。这种黑色的散发着不知道是芳香还是恶臭的液体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在厌倦了每天喋喋不休地讲述东方风情以后,爱德华让他的仆人罗西开了一家咖啡屋。

      一半是好奇,一半是新鲜,咖啡屋立即生意兴隆。虽然这是一家很简陋的咖啡屋,但没有了酒馆的喧嚣和吵闹。最重要的是咖啡屋和阶级层次鲜明的酒馆不同,咖啡屋提供了一个不分阶级阶层的集合场所,就像招牌上写着那样:“PIBULIQUELY”——公众性。

      兴隆的生意马上遭到了周围酒馆老板的嫉妒和反对,他们找出了一条理由:罗西不是英国公民。这种非国民卖的散发着恶臭的液体必须立即禁止,愤怒的酒店老板们向市政厅提出了请愿。同样是退休的LEVANT商人的市政厅参事哈吉斯想出了个解决的方法:让他的仆人鲍曼和罗西合资。

      但是不久罗西就因为不知详情的“不法行为”被英国驱逐出境,这家咖啡屋就成了鲍曼一个人的产业。

      当时的时代是生产在发展,而社会跟不上这种生产的发展,生产要求社会形成一套适合于生产的社会运作方式和政治体制。咖啡屋的这种公共性和开放性,注定了这种尚未成型的社会运作方式和政治体制要在这种空间产生,同样不可避免的是咖啡也带上了这种这种社会运作方式和政治体制的血腥和原罪。

      资本主义将原来直接与生产和流通不发生关系的信息引入了生产和流通领域。资本主义的象征之一就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所看不见的大量“写字间”(OFFICE)的存在。在这些写字间里劳动的人们(不妨将他们称作“信息工作者”)都是从事信息的收发和分类,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和流通不需要他们,起码是不很需要他们。

      当时的大英帝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巨大帝国,在全球所有的海洋和荷兰进行着商业资本主义的竞争。从东印度到西印度,商业竞争就是各地商品差价的竞争,信息在这种竞争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谁能更多更快地掌握更新的信息,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在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资本积累阶段,信息工作者还不具备租用正式写字间的财力,更主要的是社会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信息工作的重要,信息工作在社会分工中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也不能使用向现代写字间那样的封闭式空间,他们需要的是廉价和开放的工作空间。付出一杯咖啡钱就可以不受打扰的咖啡屋对这些信息工作的奠基人和开路先锋来说是最廉价的乐园,而咖啡屋的公众性和开放性还提供了酒馆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需求。因此要找某一个人得到信息服务,只需要知道他所在的咖啡屋就行了。

      点看全图

      (早期的咖啡屋)

      就这样,咖啡屋在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家园 问个问题:速溶咖啡日本还有人喝么?

      是这样:当年至少在国内挺时髦,主要是雀巢和麦氏,麦氏口感极差,先倒了牌子。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喝雀巢,后来改喝上海咖啡厂出的“上海咖啡”,麻烦在于得煮。以前当兵时天天喝这个牌子,所以产生了感情——虽然后来南美的、美国、欧洲的咖啡(煮的那类)也喝过,但还是觉得“上海咖啡”(铁罐装的那种)顺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