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影视剧里的好人与坏蛋 -- 朴石

共:💬21 🌺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影视剧里的好人与坏蛋

    把电影电视中好人坏蛋的脸谱回放回放, 发现差别还是挺大的, 而是变化过程也挺好玩的。(基本脸谱来源:电影电视)

    一、 五、六十年代:

    正方代表人物:董存瑞,王成,杨子容,赵一曼,江姐,李向阳 .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战场

    人物特点:出身苦大仇深,文化水平平均较低,长相高大英武,政治觉悟高,对阶级敌人刻骨仇恨,对劳苦大众情深意切,作战机智勇敢,英勇顽强,往往以壮烈牺牲完成好人的诠释。另一特点是个人感情上从不显山露水,人物结局时近于神圣。

    经典口语:“***,这是我最后一次党费。” "***革命到底"

    “***,你这个叛徒。”

    “为了新中国,前进”“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反方代表人物:胡汉山、刁得一,松井队长。。。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战场

    人物特点:出身封资修反,文化水平平均较高(特别是鬼子翻译,留学生水平),长相一定要歪鼻子鼠眼睛,对劳苦大众刻骨仇恨,作战顽强不叛变,往往以失败死亡完成对坏人的诠释。

    另一特点是不择手段,总有很典型的道德缺陷伴随,人物结局时让观众大快人心。

    经典口语:“八个牙露,死拉死拉的有。”“小孩,米西米西的有。”

    “***副官,是我回来了吗?呵呵,我胡汉山又回来了。”

    “顶住,给我顶住。”

    “人生如梦,转眼已是百年”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些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是脸谱最明显的,一眼就人出来谁是好人谁是坏蛋,特别是辨认谁是叛徒,谁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好人时,:)想想也是,战争年代非敌即友,就是枪炮说话,反映在电影上就是你死我活,人物都带一个字“狠”,而且人物往往是集团的代表,阶级阶级,你死我活。

    自己记忆中的经典《大浪淘沙》 《林海雪原》 《上甘岭》

    二、 六、七十年代:(这里把建设和文革时期放一起了。)

    正方代表人物:铁人(工人),赤脚医生,警察,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工作岗位

    人物特点:出身苦大仇深,文化水平平均较低,普通劳动者,长相高大英武,工作狂热,学马选积极分子, 经常和破坏落后份子斗争,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分,往往以保护集体财产而壮烈牺牲完成好人的诠释。另一特点是个人感情上从不显山露水。

    经典口语:“大娘,这是我应该做的。”

    “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听毛主席的话。读毛主席的书,永远跟党走。”

    “你这是剥削阶级的思想。”

    反方代表人物:地主(地主婆),想发财的动摇分子,隐藏特务,神职人员、老学究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夜深人静偷偷来到破坏现场

    人物特点:形象龌龊,往往是表面点头哈腰,背后咬牙切齿。干的坏事有:偷发电报,烧公社草垛,给鱼儿喂毒药,藏翻天帐,拉拢腐蚀干部,做小买卖发小财。结局往往是干坏事被揭露,在众人面前弯腰接受群众批判。

    经典口语:“天还会是我们的。”

    “我错了,我认罪”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角是工人和农民,被打倒一方已经无力反抗,只能接受被监督改造,整体上人物脸谱简单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屏幕上塑造人物的道德观,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典型代表就是雷锋、王进喜。

    自己记忆中的经典《雷锋》《创业》《今天我休息》

    三、七、八十年代: (文革后)

    正方代表人物:平反老革命,知识分子,归国华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对比强烈,先甜(文革前)--中苦(文革中)---后展望未来。

    人物特点:出身来源一般是文革受冲击最大的阶层,文化水平平均较高,其中的知识分子,背景一般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一腔爱国热情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但在文革中倍受打击,但仍然不放弃理想和奉献,事迹情节变化曲折,往往以再次扬起希望的风帆完成好人的诠释。

    另一特点是个人感情开始显山露水,儿女情长的情节多起来了。再一类就是老革命被迫害的故事。

    经典口语:“过去了都过去了。”

    “万恶的四人帮。。。”

    “****”(然后久久对望,热泪盈眶,话语哽咽。)

    反方代表人物:蓝衣(黑衣)人物(负责迫害的人)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一辆黑车钻出来,夹个文件袋

    人物特点:严肃肃穆,语言不多,但对好人的打击致命。他们没有个性,没有表情,冷冰冰的,硬硬的,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但他们只是符号,代表力量和权利。结局是他们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不是死亡而是消失),正因为这样,没有复仇的故事,只有控诉。

    经典口语:“****,你被逮捕了。”

    “****,老实交代你的历史问题。”

    这一时期的电影从控诉到反思,知识分子作为主角大量出现了,作为普通人本身的描述明显增加,比如《小花》那片子,好人的个性一面开始凸现。这一时期,各种题材的影视都出来了,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个黄金期。再有就是外国片开始进入。我记忆中看得第一部来自美国的片子是《摩登时代》,武打片由《少林寺》开始,也开始红火了。农村生活,工厂生活的好片子也很多。回头看那段时间真象万花筒,无论是生活还是思想,变化之快让自己都吃惊。

    自己记忆中的经典《牧马人》《人到中年》

    四、八、九十年代

    (从这里开始,人物开始复杂多变了,特别国外片改变了许多固有的脸谱。)

    正方代表人物:1、改革派厂长经理,高级知识分子,老外,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企业、办公室

    人物特点:

    1 正面、出身来源一般是受过高等教育了,满腹经纶,指点江山,挥斥方酋,一般年纪都不大,一心要走改革的路,但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结局一般是正在进行式,留下一个个的悬念。至于老外和专家的出现,那一般讲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反映改革派厂长经理的改革力度,往往离不开用专家,用外资的艰苦努力。

    经典口语:“血总是热的。”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反面代表人物:官僚,懒惰还捣乱的职工,传闲话的大嫂。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电话里,办公室,大街,车间

    人物特点:

    头发花白,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抓住改革中的小乱子捣乱到底,气得好人一个人到江边苦苦思索,到最后了,总会出来个更大的改革的好官来压这个保守的官,至于被触犯了利益过来捣乱的职工,采取手段就是骂街,告状,造谣(特别是桃色的谣和经济的谣,)

    然后就有工作组什么的来找麻烦,最后嘛,肯定是没事情了。人物无论好坏,总体来说不会真刀真枪干。

    经典口语:“早就说这样要出乱子,他就不听。”

    “有我****,你就别想乱来。”

    自己记忆中的经典《新星》《血总是热的》

    2、纯净校园里面浪漫的爱情故事,独侠猛士打遍天下,《红高粱》一类代表被压抑的野性开始扩张。这类片子逐渐占领了上面一类片子的位置。

    正方代表人物:花季青年,偶像明星、蛮族野人

    人物出场典型环境:校园,偏远农村,大导演大腕偶像开始凸现,

    人物特点:

    英俊的少年在一个美丽的地方爱上一个漂亮的公主,然后就爱呀爱呀爱,直到一个男方或女方的家长反对为止,然后就哭呀苦呀的,然后要么感动了家人,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要么一方得了绝症,出了车祸,反正要把观众眼泪榨干.

    武打明星,影视偶像,国外大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共同特点一般是故事简单(一个很厉害的家伙打一大帮地痞流氓,打一个排的恐怖组织),打斗激烈,场面宏大,看完就忘。偶像里面演老大的一般特酷特酷,总能把人物玩出花来,例如《上海滩》就是,还有李连杰的黄飞鸿等等。

    《红高粱》是一个起点,原始的欲望和力量以大红的色调表现出来,个人的色彩压过了理想和主义。

    经典口语:“**,我爱你。”

    “喝了咱的酒呀。。。。”

    反方代表人物:保守的父母,地痞流氓,恐怖分子

    人物特点:

    就是编故事需要出现的角色,一类人物是有些偏执,古怪,可笑,在生活中看不到;另一类坏人就是坏人,出现到死亡就是“阿”的一声惨叫,武打片和枪战片里到处都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谁,怎么来的。

    经典口语:“你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娶我女儿,休想。”

    (挥手一枪)“阿。。”(然后一个前空翻掉下楼。)

    自己记忆中的经典《霍元甲》《上海滩》《欢颜》《红高粱》

    一直认为91年是个分水岭,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也进入了关心自我的年代。85-95期间的电影电视里的好人坏蛋是无法确切说清楚的,不同的电影有了不同的观众,一直严肃、沉重了百多年的中国人第一次可以脱离了严肃,脱离了大事情,大环境,开始关心自己,(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小圈子),反叛、狂放、无所顾及,游戏人生也由此开始.......好人和坏蛋的脸谱也彻底模糊了......

    最近看了两部不错的电视连续剧, <士兵突击>和<恰同学少年>, 耳目一新的同时也隐隐约约有种轮回的感觉. 想起以前写过的这个帖子,改改放到河里漂一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