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水门事件(一) -- 梦秋

共:💬68 🌺2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五)

      水门事件(二十五)

      本篇之后的内容涉及水门事件后期的法律纠纷。由于我对美国法律知之不多,手头资料有限,可能会出现某些错误,敬请原谅。

      尼克松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安装录音系统并不是一个让人感到奇怪的举动。在尼克松之前的几任总统都安装过自己的录音系统,为的是在自己退休之后撰写回忆录提供方便的资料。同时,出于安全原因和档案记录的需要,白宫所有的电话系统都能够自动录音。不过,像尼克松那样给自己进行大规模录音的行为还真称得上是史无前例。他不但在白宫安装录音系统,还把录音系统装到了总统前去休闲渡假的戴维营。尼克松在总统任上4年余,到1973年7月黑格将军下令录音系统停止运作之前,一共录下了超过5000盘磁带。

      尼克松首先是个政客。政客对于秘密的理解是不同于常人的。他一方面可以下令手下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大规模监视和调查,另一方面却希望自己的言辞能够成为某种有利于自己事业的证据。政客希望,一切人的秘密,包括政客自己的秘密都能为我所用。1969年,在刚刚就任总统一个月后,尼克松即下令拆除了前任约翰逊总统安装在白宫里的录音系统,然后按照自己的要求安装了一套新的录音系统。此举表明了总统对周围环境的极端不信任,同时也隐隐约约暴露了他心理状态当中阴暗的一面。从后来他对手下的言行来看,总统非常多疑而且顽固。即使是布兹哈特和黑格等为他鞍前马后奔波效力的人,总统也常常向他们隐瞒事实。布兹哈特和黑格,甚至许多政府高官,例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一直认为尼克松在水门事件是清白无辜的。所有的违法行为,都是因为总统受到了霍尔德曼、厄利希曼和科尔松等人的蒙骗才得以进行下去。这些天真的想法直到事情向反面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被完全打破。

      离总统越近的人,就越容易产生总统无辜的这种错觉。但是能够接近总统的毕竟是少数。老百姓身处局外,心里却清楚得很。1973年6月初的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已经有67%的人相信总统参与了水门事件的掩盖活动——不相信总统参与水门事件掩盖活动的人只有14%。

      不管怎么样,既然证实了录音系统的存在,支持尼克松的人认为可以凭借录音带证实尼克松的清白;反对尼克松的人认为可以从录音带里找到尼克松违法的证据。支持和反对者都希望能够公布录音带的内容,尽早把事件了结。

      在白宫内部,布兹哈特和黑格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尼克松可不愿意这么干。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1973年7月17日,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致信尼克松,要求他交出有关水门事件的5盘录音带和其他相关文件(这5盘录音带是根据迪恩的证词上的相关日期确定的)。尼克松对此的回应是断然拒绝。

      7月23日,委员会表决通过决议,通过传票方式要求尼克松提供录音带。独立检察官考克斯也在这一天同时要求白宫提供录音带(这次要求提供9盘录音带)。考克斯的命令具有强大的法律作用。他明确表示,录音带作为法律证据,将用于对尼克松那几个已经辞职的副手提出刑事指控。至此,司法和立法部门同时向行政部门提出同一要求,三权分立体制的互相制衡得到了充分体现。

      白宫内部对此的对策发生了小小的分歧。不知事情深浅的总统特别法律顾问布兹哈特极力劝说总统交出录音带。但是总统演说撰稿人布坎南表示反对。不但如此,他还提出了一个相反的建议:销毁录音带。这个想法颇有点破罐破摔的味道。布坎南觉得销毁录音带后可能会引起国会和司法机构的强烈反弹,但是事情就此一了百了,硬着头皮扛两天也就过去了。布兹哈特和黑格对总统还抱有一线希望,认为总统此举就是承认了自己犯罪,断断使不得。再说,考克斯已经发出了传票,如果此刻销毁录音带,就是妨碍司法调查,这会给考克斯进一步追查的口实。

      7月26日,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录音带。

      双方陷入对峙的僵局当中。水门委员会和考克斯的对策是把事情拿到华盛顿地方法院西里卡法官处,希望西里卡作出裁决,强制要求尼克松交出录音带。

      拿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平素态度再强硬的法官也不得不考虑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冲突的后果。从行政关系上来说,考克斯是尼克松的下属,他无权发出僭越总统的命令。但是独立检察官的“独立”地位,又使他在发布命令的时候不会受到任何行政关系的制约。考克斯本人的行为表明,他认为他的职责来源于后者:在独立检察官的身份上,“独立”的意义要大于“检察官”。因此,他有权行使任何在法律框架内检察官所拥有的权力。

      考克斯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已经接近“狂妄”。这位哈佛法学教授公开宣布,他正在考虑一个“学术问题”,那就是是否能够在美国总统遭到国会弹劾之前受到美国司法部门的正式的刑事起诉!这种下级通过法律手段起诉有司法豁免权的上级的疯狂想法只有哈佛的书呆子才会想得出来。可是这个书呆子不但这么想,还很现实地采取了让白宫感到非常丢脸的行为。在7月23日下令要总统交出录音带的这一天,考克斯在警察的护卫之下来到白宫,亲自把传票发到白宫接待人员手里——当然,按照白宫的规矩,考克斯和警察们在进入白宫的时候交出了手里的武器。

      为了对付来自参议院和独立检察官的传票,总统宪法顾问莱特(也是一位法律教授)作出了一番解释:如果司法机构迫使总统服从他们的意愿,那就意味着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构将被司法机构彻底制服。缘此案例,三权当中的行政机构将不再作为与司法机构平行的一极存在,而将蜕变成为司法机构的从属。三权分立制度的互相牵制作用将不复存在。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美国的国家制度的立身之本也将受到动摇。国本当然是不能动摇的,所以如果总统仍旧拒绝独立检察官的要求,那法庭可以要求司法部更换检察官,或者更换检察官的起诉罪名。

      言下之意,要就是考克斯走人,要么他最好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

      总统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僵局已经演变成为宪法危机。西里卡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不能够贸然地表示对考克斯或者总统的支持,但是这样的僵局必须打破。他把包袱部分推给水门案件的大陪审团,要求大陪审团成员表决尼克松是否可以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考克斯要求上交录音带的命令。结果大陪审团以23比0的票数通过决议,认为总统的“行政特权”说不成立。西里卡获得了道义上法律上的支持。大陪审团的决议也赋予了他强制执行考克斯命令的权力。

      但是西里卡还是不敢随意动用这项权力。他采取了某种调和立场。西里卡命令尼克松必须交出录音带。但是录音带并不先交给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也不马上送交考克斯。录音带先交到法官本人这儿,由他作出评议之后(即对录音带是否涉及国家安全和总统名誉作出评估)再根据考克斯的要求送交特别大陪审团。

      只要交出了录音带就等于政治自杀,这一点总统知道得很清楚。他坚决不同意西里卡的方案。西里卡这个老滑头干脆一脚又把球踢回给了总统和考克斯。1973年8月29日,西里卡作出了最后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录音带,除非“总统能够和独立检察官在庭外达成某种和解”。

      无论如何,西里卡的裁决都具有前后的一致性,那就是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这是法院的底线。缓冲的空间存在于总统与检察官达成和解的可能性。但是总统和检察官之间的对立,看着两边要互相爆炒的劲儿,尼克松和考克斯要达成庭外和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考克斯倚仗着大陪审团的决议,对总统说了硬话:想不交录音带,除非解散大陪审团。但是总统无权解散大陪审团。

      两边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总统的对策是,打官司!先把状告到上诉法院,让上诉法院裁定西里卡的裁决是否合法。

      10月12日,上诉法院以5比2的票数作裁决,西里卡要求尼克松向考克斯交出录音带的做法符合法律规定。总统必须在一周之内作出决定,是继续上诉到最高法院,还是向考克斯缴枪投降。

      缴枪投降?尼克松才不干哩!

      关键词(Tags): #水门#录音带#检察官
    •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四)

      水门事件(二十四)

      水门事件的调查进展到了6月份,事情真相已经很清楚了。大部分人的心中只存在着一个疑问,既然总统的手下的心腹干将几乎全部卷入了这起丑闻当中,那么总统究竟与丑闻有什么瓜葛?每一次在水门事件委员会公开听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电视直播的时候,几乎每一个观众都会这么思考。这也正是委员会所要寻找的答案所在。

      5月22日,针对水门事件委员会调查尼克松利用中情局阻止联邦调查局对水门事件调查一事,布兹哈特得到授权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4000字的总统声明。声明中承认了此事的存在,也承认了窃听国防部工作人员的“休斯顿计划”的存在。但是总统和他手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安全”。

      4000字声明发表的一个星期里,局势出奇的平静。这样的说法似乎没有引起任何方面的反弹。总统的这次试探性的进攻好像得手了。

      其实不然。

      6月3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又上门来寻晦气。

      《华盛顿邮报》在报导中声称,迪恩准备在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作证,说尼克松完全卷入了掩盖水门事件的行为当中。迪恩此前还未正式公开总统与掩盖水门事件活动的关系。这一次作证,说明迪恩已经豁出去了。他公开声明,不管他是否能够全部或者部分司法赦免,他都将在参议院宣誓作证。

      宣誓作证,是以宣誓者的个人名誉和信用为保证,如实回答询问者提出的一切问题。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任何敢于牺牲名誉和信用,在参议院公开作伪证者将在事发之后身败名裂。虽然参议院作证无司法效力,但是在道德法庭上,作证者将一样受到真相审判。

      《华盛顿邮报》报导说,迪恩从1973年1月到4月,他至少和总统有过35次会面,讨论如何处理水门问题。不仅如此,迪恩还作证说,总统答应向因水门事件而入狱的被告们提供总统赦免。这样被告们就不会在大牢里苦度漫漫长夜。最要命的是,迪恩交代说,总统还答应向被告们提供“封口费”。

      封口费的总数是100万美元。总统说他可以支付这笔钱。

      如果说“总统赦免”还是一种画饼充饥的行为,“封口费”就是不折不扣的既成事实,是证据。

      《纽约时报》则报导说,有消息认为,迪恩在1月至4月间与总统会面的时候设法将双方的交谈录了音。“每一个人都在给另外一个人录音”,《纽约时报》援引消息来源的话说。

      这是有关录音问题的第一则公开消息。正是这个问题将尼克松的政治生命置于死地。

      1973年6月25日,迪恩在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正式作证。他宣读了一份长达245页的声明,将他对尼克松和白宫了解到的一切全部灌给了正在收看现场转播的电视观众。此后四天,他逐一回答了委员会成员的问题。他所交代的一切对于读者来说已经不算陌生:窃听、破门而入、秘密资金、政治洗钱、政敌黑名单、捣乱行为、管道工、妨碍司法调查、掩盖事实真相等等。

      这些事实通过一个白宫高级官员说出来,对于电视观众的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迪恩的证词有一个根本的弱点:那就是这些证词全部是孤证,是迪恩本人的一家之言。在几个投向法官背叛尼克松的政府高官当中,迪恩的证词最有杀伤力。即便如此,仍然不足以让委员会认定尼克松参与了掩盖水门事件的活动。迪恩的证词是一种回忆,还没有充分到可以作出法律上的结论。调查总统,需要更多的旁证和实证。可是这些实证在哪儿呢?

      迪恩成为尼克松的死敌。尼克松也在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各种资料反驳迪恩的言论。水门事件委员会更是挖空心思,四处传唤白宫高官和前政府人员,试图从这些人身上掏出更多情报。白宫将自己手中有关资料整理出来后,挑选了一部分认为不利于迪恩证词的文件,送交了水门事件委员会。

      谁料到,白宫此举是聪明过了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尼克松亲自挑选,齐格勒、布兹哈特等人编辑的资料实在太详细太精确,让水门事件委员会里的参议员们疑窦顿生。

      1973年7月13日,水门事件委员会传唤霍尔德曼的前任助理,现任联邦航空局(FAA)局长的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Alexander Butterfield)出庭作证。委员会向巴特菲尔德出示了白宫提供的各种材料。里面包括总统和迪恩每一次见面的时间、日期、地点、会谈人员,还有迪恩与总统交谈的详细记录。

      迪恩和总统交谈的详细记录,准确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委员会成员:“我认为这些详细的谈话记录来自于总统的日记。”

      巴特菲尔德回答:白宫有很多方式记录总统每天的活动。

      接下来给巴特菲尔德出示了一段1973年3月21日总统与迪恩的交谈记录(此时巴特菲尔德已经离开白宫)。谈话的内容是亨特想厄利希曼索取更多封口费的事情。交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都让巴特菲尔德感到非常吃惊。他突然问道:

      “你们是从哪儿弄到这段对话的?”

      委员会成员回答:这是由布兹哈特提供的。难道还有其他人可以提供这样的记录吗?委员会成员反问道。

      巴特菲尔德回答:不,他只是觉得这段对话实在太详细了。总统虽然记忆力很好,但还不是一个能够把每个句子都清清楚楚记下来的人。

      委员会成员问道:那你认为总统平时能够这么清楚地写下这些备忘录吗?

      巴特菲尔德:不,他不这么认为。

      委员会成员:那这段记录来自哪儿?

      巴特菲尔德:不知道。

      问题就这么轻轻带过。委员会成员没有追问下去。但是隔了一会儿,委员会一个成员似乎想要维护总统的清白,提了一个模糊的问题:迪恩回忆说他觉得白宫可能存在着一套录音系统。因为在4月15日他面见总统的时候,总统曾经将他带到办公室一角低声谈论有关给予科尔松总统赦免的问题。这个举动给了迪恩一个感觉,好像有人在录音偷听他们的谈话,总统试图避开录音系统的追踪。迪恩是否清楚自己在说什么?(Is it possible Dean knew what he was talking about?)

      巴特菲尔德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不,迪恩不清楚这一切。实际上,在总统的办公室的确有一套录音系统,由特勤机构负责安装和操作。除了技术人员,只有四个人知道这套录音系统的存在。迪恩并不知情。

      也就是说,总统把他在白宫办公室里和他人交谈的每一句话全部录了音。这个喜欢让手下安装窃听器窃听他人交谈的总统,把录音机装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这就是为什么布兹哈特能够将迪恩3月21日与总统的交谈记录地交给委员会的原因。

      既然如此,尼克松与白宫高官们多次交谈、讨论如何掩盖水门事件的事情也一定被记录在录音磁带上,除非他们在白宫里用笔谈,用哑语交流,或者“以目示人”。

      委员会所苦苦寻找的铁证,在白宫的录音机上。总统做梦也没想到,他在进入白宫之初安装的录音系统,最后成为结束自己政治生命的绞索。

      7月14日,巴特菲尔德公开作证并详细解释了白宫录音系统的功能。知道白宫有录音系统的人其实不止四个。据最后的了解,总统、霍尔德曼、霍尔德曼的助手希格比、巴特菲尔德及其副手、总统私人助理布尔、齐格勒等少数人知道白宫的录音系统。但是,即使是总统最信任的助手厄利希曼、迪恩、科尔松等人都不知道录音系统的存在。这一点充分表现出了总统为人多疑、狡猾和虚伪的一面。

      7月23日,独立检察官考克斯下令,要求白宫交出有关水门事件的录音带。致命一击终于来临。

      关键词(Tags): #水门#作证#录音
    •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二十三)

      水门事件(二十三)

      开始填坑喽。有鲜花的拿花来填,没花的……嗯……自己跳下来吧!

      阶段性总结

      如果把整个水门事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的话,第一阶段应该从1972年6月17日到10月15日。这个阶段以发现有人破门进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为始,以《华盛顿邮报》发表未经证实的新闻遭到白宫抨击而终。在这个阶段,水门事件仅仅是总统竞选运动中发生的小小花边新闻。虽然新闻记者处于全面攻势,牵扯出了非法竞选资金和总统手下政治间谍和破坏活动“管道工” 组织(plumber)等情况,但是整个案件之后隐隐存在的巨大政治阴谋和蓄意掩盖这些阴谋的企图并未昭示于天下。在这个阶段里,能够制衡总统行政权力的国会和法院基本上无所作为。

      因为《华盛顿邮报》的报导失误,随之而来的总统竞选当中尼克松又轻松获胜连任,水门事件的第二阶段以尼克松政府由守转攻开始。但是尼克松的攻势并未维持太久。1973年几个阶段性的事件使得事态急转直下。首先是一月份法院对直接参与水门案件的七个被告的审判揭开了整个事件的冰山一角。接下来,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Patrick Gray)在听证会上的误言以及麦科德(James McCord)为了减刑向法官西里卡(John Sirica)主动坦白将尼克松置于绝对不利的境地。随着4月份总统圈子当中的核心人物迪恩(John Dean)向法庭缴械投降,大批尼克松的心腹人员纷纷中箭落马。1973年4月30日,总统被迫批准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Bob Haldeman)、总统国内事务助理厄利希曼(John Ehrlichman)以及司法部长克莱迪恩斯特(Richard Kleindienst)辞职,并解除迪恩总统特别法律顾问职务。此前因此去职的总统心腹还有“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米切尔(John Mitchell)、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总统助理科尔松(Charles Colson)等人。

      水门事件的第二阶段,新闻记者们的努力已经退居其次。国会和法院等机构开始行动起来,利用手中的合法权力对总统手下进行全面的调查。总统及其手下滥用权力,大肆进行窃听、监视和迫害政治对手的行为被逐一曝光。大量证据表明,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之后试图掩盖事件真相,妨碍司法调查。

      水门事件的第三阶段从5月17日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又称艾尔文委员会)开始第一次公开听证。虽然这个委员会成立之初并没有预料事件调查会最终对总统产生极端不利的影响,但是委员会的调查工作实际上一直围绕着总统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展开。最后事情无可逆转地导致了对尼克松的弹劾案。

      第三阶段的进展就是本节以及其后章节所要描述的主要内容。

      1973年4月30日是尼克松政治事业的分水岭。在这一天里,他失去了几乎全部最忠实的政治助手。白宫的顶梁柱大半坍塌,只剩下他的新闻秘书齐格勒留在身边。至于那位前总统国家事务助理,现任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此公倒是知道如何在合适的时候和他抢风头。霍尔德曼与基辛格素存芥蒂。眼下前者去职,基辛格心中如何考虑不得而知,但是他肯定不愿意多管白宫这个烂摊子。

      5月3日,身心疲惫的尼克松躲进他在迈阿密比斯凯延海滩(Key Biscayne)的休假别墅,将自己与公众彻底隔绝开来。不但如此,意气消沉的总统谁都不肯见,连自己的妻子都拒之门外。这让一直追随他的齐格勒(Ronald Ziegler)心中焦急万分。霍尔德曼去职之后,白宫没了大管家,几近陷入瘫痪状态,一直由齐格勒勉力支持。一个无所作为的总统领导的一个不能运转的白宫比一个被恐怖分子用飞机撞成废墟的白宫更加可怕。齐格勒几番努力之后,在霍尔德曼推荐之下,前基辛格高级军事顾问,亚历山大.黑格将军(Alexander Haig)临时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

      在这项任命之前,黑格本来要转任陆军副参谋长一职。他是穿着军装进入白宫的。基辛格对这项任命大为不满。这倒不是因为基辛格小家子气,非要和霍尔德曼的推荐过不去,而是因为基辛格觉得黑格是个只会说“yes sir”的人(也就是唯唯诺诺,对上级意见和命令从不存疑)。老奸巨猾的基辛格从来就不打算和霍尔德曼等爱惹是生非的人混在一起。但是今天白宫已经糜烂至此,他早就嗅出了风向不对,希望总统身边有个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护着主子。黑格显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一个1969年还是上校,1973年在48岁时成为四星将军的军人,除了身陷在白宫这个大泥潭里,还能指望他干出啥成绩呢?

      但是尼克松想基辛格询问谁才是合适的白宫大管家时,基辛格聪明地沉默下来。

      迪恩被尼克松炒掉之后,总统仍旧需要一个特别法律顾问对付来自国会的调查和协调白宫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立场。他找来了国防部的法律顾问布兹哈特(Fred Buzhardt)。70年代以来,军方每次在国外捅了马蜂窝,布兹哈特总有份参与他们的善后工作——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给美国大兵揩屁股,例如美莱村惨案、五角大楼文件案、军方空袭柬埔寨和军火承包商贿赂案等等。作为军人,布兹哈特在接受总统任命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要是他知道他今后的角色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接受这项任命之前一定会三思)。他和黑格将军的位置将使他们两人成为水门事件第三阶段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5月4日和10日,黑格和布兹哈特分别走马上任。

      尼克松在砺兵秣马准备对付下一轮的进攻,他的对手们也没闲着。迪恩告诉法官西里卡,他曾经将部分白宫的秘密文件转移到自己的保险箱里。西里卡从他那儿拿到了保险箱的钥匙。保险箱里的秘密文件虽然与水门事件没有直接关系,却暴露了尼克松进行大规模政治间谍活动的起源——即1970年尼克松对国防部工作人员进行窃听的“休斯顿计划”(Huston plan)。同时,国会对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情报部门交出了与水门时间的有关材料。中央情报局的资料表明,尼克松早在1972年6月23日,水门案发的一周之内就与心腹人员开始讨论如何将司法部门对水门案件的调查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联邦调查局自从格雷下台,换上了新任代局长拉克绍斯后,新官要做的事情就是清算自己前任所作所为,同时在前任“未竟”的事业上再推一把。但是拉克绍斯所推的这一把是负力,对尼克松没有任何好处。5月14日,联邦调查局宣布,在白宫厄利希曼办公室保险箱里发现了17盒磁带,全部是尼克松手下监视、窃听新闻记者和白宫官员谈话的记录。

      一时间,双方公开和暗地里的较量如风云涌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5月17日,参议院水门事件委员会开始第一次听证会。水门事件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是非常明确的:

      一,确认到底是谁批准了对国防部官员的非法窃听计划(即休斯顿计划,包括“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秘密调查)

      二,确认究竟是谁要求中央情报局插手水门事件调查以阻止联邦调查局继续追查来自墨西哥的秘密资金(听起来很复杂不是?不要忘记迪恩曾经要求中央情报局出面,承认水门“窃贼”们的资金和技术得到来自中情局支持。如果中情局答应了迪恩的请求,联邦调查局对秘密资金的调查就会撞到中情局这堵大墙上,弄得大家都没趣。)

      三,确认到底是谁批准了对政府官员和新闻记者的秘密窃听

      四,确认政治间谍和破坏组织“管道工”在白宫内部的组织和工作方式,同时调查“管道工”与艾尔斯柏格受到政治迫害一事的联系

      这四项调查听证任务招招指向尼克松政府的死穴,不由得让尼克松心惊肉跳。参议院显然还是对这种穷追猛打的做法感到不满意,又祭出了一项新招。因为司法部前任部长克莱迪恩斯特自己卷入水门丑闻以及另外一个政治捐款丑闻之中,参议院对司法部的工作态度极其不信任。5月18日,参议院通过一项议案,责成现任司法部长理查德森(Elliot Richardson,克莱迪恩斯特的继任者)任命一位独立检察官,独立地,不受任何行政干预地开展水门案件的司法工作。

      当天,理查德森任命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考克斯(Archibald Cox)担任独立检察官一职。

      考克斯这个新职位的行政关系非常奇怪。他是理查德森任命的,对理查德森负责。理查德森本人是尼克松政府官员,必须对尼克松本人负责。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尼克松是考克斯的上级的上级。但是考克斯是独立检察官,不受任何行政势力的干扰,这就意味着除了任命他的理查德森,任何人都无权过问考克斯的工作。即便是理查德森本人,也只能在人事任免上可以支配考克斯,对他的工作概不能过问。我们随后就会看到,这种合法的上级无法管理下级的现象将给尼克松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

      关键词(Tags): #水门#总统#检察官
    • 家园
    • 家园 【原创】水门事件(外一篇)

      水门事件(外一篇)

      真对不起,朋友们。俺这段时间四处奔波,无心写作。手头材料又多少有点零乱,编辑整理出来挺费功夫的。整个写作只好耽搁一下。今天在这儿给贴两张照片,算是补交一份作业吧。

      咱们先看看闻名于世的水门大厦。

      点看全图

      水门大厦是一处庞大的建筑,位于华盛顿波托马克河畔。除了水门饭店之外,整个建筑群还包括政府机构和公寓设施。水门公寓里的房客地位尊贵,其中有共和党参议员,1996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鲍勃.多尔等人,不过水门公寓里的女房客更加令人瞩目一些。在水门案发的时候,公寓里居住着陈纳德将军夫人陈香梅。现在的著名房客则是美国国务卿康多丽扎.赖斯。对了,莱温斯基也曾经入住此处,可惜不知道是谁给她支付的房租。我打赌,希拉里.克林顿一定不喜欢住在此处。

      主导整个水门事件前期报导工作的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

      点看全图

      两个记者经历不同,个性迥异。伍德沃德(穿花格衬衣者)生于中部伊利诺依州,思想相对保守,是个注册的共和党员。他受过良好教育,但是据说他的英语当中带有浓重的口音,让人听上去觉得他是个乡巴佬。虽然他有一支快笔,写作速度奇快,可是语病太多。伯恩斯坦(打电话的那位)是个犹太人,大学的辍学生。就个人经历而言,伯恩斯坦在水门案发时已有近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是个老报骨。他在工作当中胆大无比,奇招迭出,有着非常独特的新闻感觉,就是有时候几近无赖,大有早期狗仔队作风。

      水门事件被搬上银幕。主演演员是大名鼎鼎的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福德。

      点看全图

      这两位长得端端正正,仪表堂堂。霍夫曼与伯恩斯坦非常神似,雷福德则比那伊利诺伊州来的土包子帅气多了。可惜,水门事件不是好莱坞电影,其缘起、发展和结束远远不是一部120分钟电影所能够概括得了的。电影剧本编写非常失败。任何一个对此案不了解的人,都无法看明白电影。俺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竟然梦周公去了。

      按照我国传统,现在是轮到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了。这张照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点看全图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创了国际政治关系的新篇章。其中的意义无须我在此班门弄斧。不过,此刻的尼克松不见得轻松。在他到达上海的第二天,《纽约时报》的记者杰克.安德森扒出一则丑闻,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企图通过非法捐款换取尼克松政府干预反垄断法的立法过程,为自己争取有利地位。这则丑闻后来成为司法部长克莱迪恩斯特辞职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尼克松辞职的水门丑闻的组成部分。

      让我们回到水门事件上来。

      发现可疑问题的水门大厦保安弗兰克.威尔斯,就是他报的警:

      点看全图

      作为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威尔斯几乎是所有与水门案件有关人员当中下场最惨的一个。他没有遭到任何政治迫害,但也不像水门涉案人一样通过回忆录或者其他方式从案件当中获得滚滚财源。2000年,威尔斯罹患脑癌去世。去世时年仅52岁,身无分文。

      如果有人非要和威尔斯一块诉苦的话,此人一定是亨特。

      点看全图

      亨特是中央情报局的老牌特工。据说参与组织了入侵古巴的“猪湾事件”。还有人说他参与了刺杀肯尼迪总统的阴谋。为此,他在晚年辩解说,曾经有人想拉他入伙,但是他高风亮节给拒绝了。肯尼迪总统之死至今迷雾重重,堪称20世纪未解的重大悬案之一。亨特究竟在案中扮演何种角色,现在已经被他带入坟墓当中了。2007年一月,亨特去世,终年88岁。亨特在水门事件中无可避免地尝到了铁窗之苦。与同案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妻子因为在穿梭传递水门案件封口费的过程当中失事身亡。其中百味,相信亨特自己知道。也难怪后来他勒索尼克松大笔封口费。

      晚年的亨特因为糖尿病被截肢,双目失明。这样的日子无疑是极其痛苦的。

      尼克松手下有三位心腹大将,分别是特别助理科尔松:

      点看全图

      总统国内事务助理厄利希曼(看看他的形象是不是有点像《黑客帝国》里的特工史密斯?)

      点看全图

      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

      点看全图

      因为有着明显的德国姓氏,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被称为总统手下的德国牧羊犬。这三个大将在水门事件当中无一例外地全部倒台,并被送进大牢。

      总统鹰犬还包括米切尔:

      点看全图

      尼克松手下分为两派,以科尔松和米切尔为一派,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为另一派。两派的关系说不上融洽。米切尔担任“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主席一职后,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就通过总统在“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当中大量安插自己的亲信,企图架空米切尔。米切尔本人则对霍尔德曼和厄利希曼在政治间谍方面表现出的无知和低能嗤之以鼻。许多“管道工”,包括利迪和亨特以及麦科德对这两个德国牧羊犬的间谍水平表示出深深的怀疑。

      对了,说到了亨特这个“黑风双煞”之一,得说说另一个天煞星利迪:

      点看全图

      一看这行头,就知道利迪是块又臭又硬的茅坑石。在水门事件当中,唯一没有向法院投降的只此一人。也因为如此,他被判刑最重。很多年之后,此人依旧痴心不改。当今社会,难得找到这样的死硬分子,不由得俺不佩服。

      尼克松倒台的最主要原因是两个人对他的背叛。一个是在水门现场被抓获的麦科德:

      点看全图

      作为前联邦调查局人员,“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安保负责人的麦科德,骨头实在是软了一点。经不住被法官接二连三的恫吓,他就把自己知道的有限详情全部招了出来。虽然西里卡威胁说,如果不招最多可以判处30年徒刑。可是到了最后,那位死硬到底的利迪也不过被判两年半而已。嘿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站在局外人立场,俺的确觉得麦科德缺少一点革命意志。当然,换了俺就另当别论吧。

      另一个背叛尼克松的是约翰.迪恩:

      点看全图

      约翰.迪恩被任命为总统的特别法律顾问的时候年仅32岁。这个青云直上的年轻人是总统策划掩盖水门事件活动里的中心人物。老谋深算的尼克松没想到自己会被这个年轻人所出卖。而出卖总统的原因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在监狱里少呆几天。一句老话,怎么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说到“出卖”,也许这个词语带着过重的贬义色彩。迪恩很清楚自己面对着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身后的总统权力虽大,但是能够扛得过法律的压力?

      在整个水门事件当中,联邦调查局和司法部一直在磨洋工混日子。联邦调查局代局长格雷甚至要求将水门事件的官方调查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格雷

      点看全图

      格雷这么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迎合尼克松的需要,这样自己的乌纱帽上那个无比难听的“代”字就可以去掉。谁不想名正言顺地干第一把手?他也许此后可以享受着像胡佛那样的威名,成为国内安全机构的头头。他甚至有可能像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没上台前那样,被人们编排出一个“灰衣主教”的头衔并以此沾沾自喜。但是格雷失败了。他的黯然下台标志着联邦调查局过去五十年来独立王国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总统手下的另外一个跳梁小丑是他的新闻秘书齐格勒:

      点看全图

      此公是尼克松主要的谎言扬声器,也是总统在面对新闻记者时的重要挡箭牌。他对尼克松保持了终身的忠诚。

      在水门事件当中,法官西里卡是迫使尼克松缴枪投降的主要人物。他的主要事迹会在后文当中提到。

      西里卡(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出,尼克松遇上这尊瘟神,真个是交运华盖!)

      点看全图

      西里卡以62岁高龄出任审理水门案件的法官,此后蜚声法律界。在此之前,他不过是华盛顿特区地方法院的首席法官而已。对于他在水门案件当中表现出来的勇追穷寇的精神,有人猜测他的动机是为了摆脱自己籍籍无名的状态而最终留名青史。这么看,他的目的是达到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西里卡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体制的成功。在这个体制当中,一个人的正当目的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而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当中,国家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简而言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诉求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

      参议院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对尼克松在掩盖水门案件中的行为进行了彻底调查,并导致国会提出了总统弹劾。委员会主席艾尔文功不可没:

      艾尔文(中间执铅笔者)

      点看全图

      虽然艾尔文委员会的产生本身是一种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这种政治斗争,单靠《华盛顿邮报》水门事件就不可能进行到底。如何将政治互动转化成为有益国家的动力,而不是血淋淋的政治内讧,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最后要提一下这个神秘人物:

      点看全图

      右边的这位是伍德沃德,左边的是……您猜猜看?

      对了,他就是“深喉”。他的身份已经在2005年正式曝光。谜底已经揭穿,但是俺不想在现在就说出他的身份。有心的朋友自己查一下就知道了。不过,千万不要拿着大喇叭在俺的一亩三分地上四处乱吼就是。

      好了,照片贴完。鲜花哪里地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你的,拿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