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部伪棋史,蒙蔽天下人(修改于2007年2月) -- 燕来

共:💬34 🌺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一部伪棋史,蒙蔽天下人(修改于2007年2月)

一部伪棋史,蒙蔽天下人(修改于2007年2月)

围棋发祥于中国,“尧造围棋”的事迹记载在战国时期的古籍《世本》上(战国,时在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从尧舜时期到民国初年,悠长久远的中国围棋历史上书写着“子多为胜”这几个大字(“子多为胜”见于北周写本《敦煌棋经》,北周,时在公元557年—581年)。“子多为胜”乃是历朝历代中国人的围棋观念,它是四千年围棋历史的真相。

但是,从20世纪初叶至今近百年期间,“地多为胜”的日本围棋观盛行于世,人们奉“地多为胜”为公理去解释“子多为胜”的中国古棋,于是就制造出一部伪棋史。这部伪棋史,说什么中国四千年的传统围棋是“地多为胜”的围棋,并且在关于“地”的认识上曾先后存在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概念。这部伪棋史,它控制了宣传机构,占据着主要渠道,广泛地流传着,一手遮天地蒙蔽了普天之下的人们。

这部伪棋史向人们讲述了围棋规则的三次所谓的“划时代的进步”:

第一次划时代的进步是日本人取消了座子和数空时扣除基本眼位的规定,用日本计目法取代了唐代围棋的数路法。取消数空时扣除基本眼位的规定,表明了日本人认识到基本眼位也是地,而唐朝棋人是否认基本眼位也是地的。因此,日本棋人同中国唐代的棋人相比,虽然仍视子与单官为非地,但在“地”的认识上还是有了重大的进步——伪棋史如是说。

(燕来注,日本棋人取消座子恐怕算不上什么进步,因为在唐代以前,如东汉时期的围棋可能也是没有座子的。1954年河北望都东汉墓出土的棋盘是17道的,其上未标出星位,据此可猜测东汉时期的围棋有可能是无座子的。而取消数空时扣除基本眼位的规定,则是出于对唐代围棋的根本性误解,详情见后文。)

第二次划时代的进步是明代棋人用还棋头数子法取代了唐宋数路法。虽然在明代数子法中仍保留了基本眼位非地的错误认识和座子制,但明代棋人认识到单官与子也是地,而唐朝棋人是否认单官与子也是地的。明代棋人同唐代的棋人相比,在“地”的认识上也有了重大的进步——伪棋史如是说。

第三次划时代的进步是近代与现代的中国棋人用“子空皆地”的中国现行数子法与应式计点法取代了明清时期的还棋头数子法,取消了还棋头,取消了座子制。中国现行数子法与应式计点法认识到各方的活棋是地(子);认识到单官也是地,故要收完;认识到各方的空(包括基本眼位)也是地,属各方自己;认识到公气也是地,由双方均分,其关于地的概念的说法“子空皆地,空属邻子”终于实现了“达成361”的圆满(陈祖源语意)。因而,中国现行数子法与应式计点法最科学最合理——伪棋史如是说。

按照这部伪棋史的说法,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的百代以上的棋人始终未能认识到各方活棋的基本眼位也是各方的地,是多么愚昧啊!笔者愤曰,按照日本棋人和现今中国和世界棋界人们对中国古棋的错误认识而作出的曲解,其中的谬误怎能算到中国古棋头上?又怎能成为我国围棋先贤的过错?

(请阅《日本棋人千年的误区与盲点》、《中国棋界百年的耻辱与悲哀》等文)

这样一部伪棋史,蒙蔽了普天之下的人们。它的流传,使子多为胜的唐宋数路法围棋规则与明清还棋头数子制围棋规则受到了误解蒙上了冤屈遭到了损害,使中国传统的优秀围棋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历代围棋先贤受到了嘲讽。

笔者看到,那些编写、宣传、散布伪棋史的人们当中最具影响力者恰恰又是一些真心热爱围棋且学识丰富,品格高尚的人,他们是:吴清源、池田敏雄、应昌期、赵之云、陈祖源、杨佑家及中国国家体委中国棋院属下的规则专家们……,真是令人倍感痛惜!

上列诸位棋界名人,都是围棋学的大专家,都为围棋付出很多心血,作出重大贡献。笔者视其为良师益友,心怀敬重之情意。但,有位西方哲人说的好,“吾爱吾师友,吾更爱真理”。在某个方面某件事情某个问题上握有真理的人,直率坦诚地指出其师其友相关的错误,不正是对其师友的真心敬重吗?因此,我要在本文作不虚伪不客套的批评,惟愿实事求是,无愧于心。应昌期和赵之云两位先生已经逝去。我在内心深处相信,若他们今天仍然活着,他们是一定会尊重围棋的真历史,一定会弘扬祖国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优秀的“子多为胜”的围棋的。

世界围棋界的名家大腕们怎样向人们讲述伪棋史?

应氏规则的著作人,围棋学专家应昌期先生关于围棋的历史有如下的说法:

“围棋胜负的计算以地域多寡为准,地多为胜乃千古不易之定理”。“关于地域定义之演进,有三个阶段。宋朝以前,惟路是地;明朝以后,惟子是地;1974年起,子空皆地。”

应昌期先生认为,唐宋的围棋“惟路是地”,因其视活棋的基本眼位为非地,故以数空法来计算胜负时要扣除其中的基本眼位;明清的围棋“惟子是地”,因其视活棋的基本眼位为非地,故以数子法来计算胜负时产生还棋头。(明清围棋数子法之还棋头,等价于唐宋围棋数空法之扣除基本眼位。)(请参阅《计点制围棋规则》第十三版)

2005年7月,应氏围棋基金会秘书长杨佑家先生在围棋天地杂志发表题为《从“以空为地”到“子空皆地”》的文章(见于《围棋天地》2005年第14期),重申了应昌期先生的见解。可以有理由认为,应昌期先生的说法同时代表了中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欧美及世界各国各地棋界主流社会人们的意见。

应昌期先生将中国传统的“子多为胜”的围棋说成是“地多为胜”,将子与单官非地、基本眼位非地等错误观点强加在唐宋围棋上,将基本眼位非地之错误观点强加在明清围棋上,都是与历史的真实不相符合的,是在根本上站不住脚的。

赵之云在其《中国数子法的演变》一文中这样写道:

“唐代围棋数路时要扣除每块活棋的基本眼位,在唐代棋人看来,因为任何一方都不能用子去占领己方的留作基本眼位的空点,所以各方的基本眼位便不是各方的地。唐代棋人这样做是有其道理的。”接下来,赵先生很风趣地打了一个比方来对“基本眼位非地”加以解释,他说:“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有气而活着——但你能说他呼吸的空气是他的财产吗?”

赵之云先生以为唐代围棋存在着“基本眼位非地”的认识,他是错误的;但,赵之云先生在其内心深处是赞同我国古棋规则的。虽然他也认为日本计目规则取消唐代围棋扣眼位是一种进步,中国现行数子规则取消明清围棋还棋头也是一种进步,但他想要强调的却是中国古人的认识也是有其道理的。

陈祖源先生的态度则不同,他是反对我国古棋规则的。他认为唐代围棋扣眼位与明清围棋还棋头都是没有道理的。陈祖源先生在批判关于古棋中所谓的“基本眼位非地”的说法时,也用了个比喻。他说,“人们不能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上建房居住,但你能说洞庭湖与鄱阳湖不是中国的领土吗?”(陈祖源语意)

陈祖源先生于2003年9月1日发表文章说“我倾向于一般的说法,即日本规则是中国古代的规则,即围棋传到日本去的那个时代的中国规则。就像日本的和服、奈良的建筑,保留的中国唐朝时的风格甚至比中国还更好一样。虽然中国规则后来变了,但由于交流太少以及传统的惰性等原因,他们一直没有变。而一旦成了传统就更难变了。”

(文见http://bbs.sports.tom.com/bbs.php?forumid=111&threadid=10487&page=1 )

陈祖源先生以为唐代围棋是以比目法来计算胜负的,他的这种将子多为胜的比路法与地多为胜的比目法混为一谈的认识是错误的;其关于“(地多为胜的)数目法是中国的古代发明”之说法,也是错误的。

池田敏雄先生在其《围棋规则提案》中关于中国古棋的说法如下:

数子法规则I

规则7 计数规则:一方的盘面子数就是该方的得点数,通过比较双方的得点数决胜。

注释

数子法规则I与中国以前的规则一致。为了争点数,一方把其对手分成的块数越多越好。所以按这种规则下出的棋总是趋于激烈的分断和扭杀。(摘自Leibniz的译文)

可见,在池田先生眼中,中国明清围棋的还棋头数子法是“惟子是地”的规则(在这个方面,池田先生与应昌期先生基本上是一样的)。按照“一方的盘面子数就是该方的得点数”这个说法,因一方的基本眼位与公气不是盘面子数,故不是该方的点数。

池田先生对于中国明清时期围棋的诠释是错误的,将子多为胜的中国古棋误认为是地多为胜的,是错误的;将基本眼位非地、公气非地等关于地的愚昧观念加在中国古棋之上,也是错误的。

吴清源先生,这位可敬的20世纪围棋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宗师关于围棋规则发表了总结性的意见,他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目前中国实行的围棋规则最为合理。其中,子与空相同对待这一点是中国规则的根本。”

吴先生在评选最为合理的围棋规则时,完全是站在“地多为胜”围棋的立场上,因而将我国传统的“子多为胜”的围棋排除在外。这真是令人遗憾啊!

放眼今日的世界,日本棋界正在大力向欧美、向世界各地传播着日本式的围棋。这是在伪棋史的背景下进行的宣传活动,虽说普及围棋是一件好事,但在宣传中将错误信息和愚蠢概念输送给广大群众却又是一件憾事。让我们来看一看,日本棋人是怎样宣传围棋的,是怎样向世界讲述围棋的根本的吧。

先看一下日本计目制规则关于地域概念的说法:

日本规则中第8条(地)这样写道:“某一方的活棋所围住的空点称为‘目’,目以外的空点为‘单官’。有单官存在的活棋称为‘双活棋’,双活棋以外的活棋的目称为‘地’,地的一点即为‘一目地’。”

日本计目制规则关于地的概念的说法,简单说就是“惟目是地”这四个字。“惟目是地”,这是十分愚蠢的错误认识。棋盘上的361个枰点永远都是地,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是十九世纪(含)前中国百代棋人不言而喻的认知。棋局结束后,日本规则不再承认棋子占据的枰点和未收的单官及双活棋的单方眼位仍然是地,是多么荒谬!难道说,在棋局进程中这些不是“目”的枰点被消灭了,不再存于于棋盘之上了?

再来看一下日本围棋规则的理论和逻辑:

在“惟目是地”这样的认识下,日本棋人对其围棋规则中的程序与操作手续作出了如下这般的的解释:

(1)为什么在对局过程中要保留提子?

因为各方被提掉的每一枚棋子都是该方的1目负地,所以要妥加保留勿出差池。

(2)为什么不收完单官?

因为单官非地(是无用的驮目),收单官之着毫无意义,所以不收单官。

(3)为什么要将棋局过程中各方被提取的棋子和棋局结束后清理出的死子填回到各自的围空中?

因为各方被提掉之子和死子都是其负地,故应回填。每回填一枚,就使其所围之地减少一目。

(4)计算胜负时为什么只数空不数子?

因活棋所围住的空点(目)是地,故要数空;因子非地(有棋子生存于其上的枰点不是地),故不数子。

日本计目制规则视子(棋子占据的枰点)为非地,视单官为非地,视双活棋的目为非地,并且在视子为非地的同时更荒唐地视提子与死子为负地,是不是没有搞清地的概念呢?以争地为目的来下围棋,却搞不清地的概念,这样的错误难道可以无视吗?

日本计目制围棋规则荒谬到如此地步,真何其愚蠢也!

中国古棋是“子多为胜”的围棋,笔者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呢?

有,那根据就是被称为《敦煌棋经》的北周写本《棋经》,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经。其《棋制篇第六》中有这样一句话:“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

“子多为胜”——大约一千五百年前,一位先贤手写在白羊皮上的黑汉字,乃是如山的铁证!

(请阅拙作《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

围棋历史上有两个问题是:唐代围棋的数路法,为何要在数空时扣除其中的基本眼位?明代以后的围棋,为何在数子前先要还棋头呢?

现今世界围棋界做出了错误的回答。这错误的回答就是——中国古棋是“地多为胜”的围棋,但在地的概念上有着基本眼位非地的错误认识。

那么,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怎样的呢?正确的回笞就是——中国古棋是“子多为胜”的围棋,从来就没有什么“基本眼位非地”的认识,因基本眼位是气而非子,故唐代围棋的数路法(实为数活子)要在数空时扣除其中的基本眼位;明代以后的围棋,在数子前先要还棋头。(请阅《计活子围棋规则》)

要正确地认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围棋,一定要立足于子多为胜的中国围棋观,若抱定地多为胜的日本围棋观,以地多为胜为公理来解释子多为胜的中国古棋,就很难把唐宋数路法和明清还棋头数子法的道理搞明白讲清楚。

可以有把握地认为,日本棋人对唐代围棋的根本性误解乃是伪棋史产生的根源。日本棋人对中国古棋的错误认识是什么呢?日本棋人的错误在于把唐代围棋的“子多为胜”的数路法误认为是“地多为胜”的数空法,并将“活子与单官为非地”、“提子与死子为负地”、“基本眼位非地”等关于地的错误概念强加在唐代围棋之上,宣告唐代围棋是“惟路是地,围地多胜”的围棋。

棋盘上的每一个枰点都是地——这样简单的道理,难道说创造了围棋的中国人几千年都搞不清吗?

人们可以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围棋中读到,“气是与棋子紧邻的空点”,“棋子有气则存,无气则亡”,“两眼活棋”即“一块独立活棋的两个基本眼位是敌方棋子无法侵入的空点,是不会被消灭的气”……等等。这些信息表明,中国历代古棋视基本眼位为地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一方的基本眼位就是该方拥有的敌方棋子无法侵入的空点,这些敌方棋子无法侵入的空点成为该方棋子的气,它们不是该方的地是什么?

日本棋人,你们说唐代围棋视基本眼位为非地有什么根据呢?某些跟在日本人屁股后面盲目地走着的中国棋人,你们说明清围棋视基本眼位为非地有什么根据呢?

围棋是人类文明的一颗明珠,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需要真实的历史。历史是重要的,不容歪曲,不容忘却。

那么,围棋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答曰,围棋历史的真相主要有以下四点:

(1)围棋是我国先贤的伟大创造,源既远流又长。数千年以来(从尧造围棋到清末民初),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所下的都是计活子的围棋,都是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以“子多为胜”为准则来判定胜负,以“子路皆子,眼位非子”的真知为依据来做棋和数子(唐宋数路法和明清还棋头数子法都是计活子的简便算法)。

“子多为胜”(以生存棋子为目的来下围棋)是中国人传统的围棋观念;而中国的围棋观念,乃是中国古棋的根根本本!

(2)日本人用其“地多为胜”(以争地为目的来下围棋)的围棋观念来解释唐代“子多为胜”的围棋,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逻辑混乱,这正是日本人对唐代围棋产生根本性严重误解的根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惟目是地,地多为胜”的日韩两国计目制规则。日本人学围棋,一千年没学懂(韩国人也一样)。

(3)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那时的中国棋人,向日本棋人学习棋技棋艺的同时,也学习了日本愚蠢的围棋规则。他们抛弃了祖宗先贤留下的围棋“子路皆子,子多为胜”的真理,数典而忘祖,臣服于日本。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子空皆地,地多为胜”的中国现行数子制规则和应氏计点制规则。

(4)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赵秉义(字子良)先生发现了中国古棋“活子多胜”的真理,并倾尽全力宣传之,凡三十余年。其言行,其品德,其对围棋的真爱,感人至深!

1989年,笔者独立地写下了《计活子围棋规则》和《大解放围棋规则》(初稿),此后,又为实现“地多为胜”围棋规则的统一写下了《计枰点围棋规则》。现在,笔者的围棋学著作《围棋大革命——围棋的统一、复兴与解放》正在作最后的修改和编辑(其中的数十篇重要文章可在“燕来围棋文集”中见到)。

全世界各国各地的热爱围棋的朋友们,在今天这伟大的信息时代,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破伪立真,拨乱反正,共同书写围棋历史的新篇章!

祝福围棋,走向统一,走向世界,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繁荣昌盛,永永远远!

请阅与本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章:

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

宣传计活子,批判数死子

日本棋人千年的误区与盲点

中国棋界百年的耻辱与悲哀

请进入下面的地址,阅览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系列文章:

燕来围棋文集(古风围棋文化网)

http://www.gf99.cn/wq.asp

燕来围棋文集(中国围棋网)

http://blog.weiqi.cn/index.php/130/action_spacelist_type_blog.html

围棋大革命(TOM棋圣道场)

http://blog.tom.com/blog/index.php?username=yanlai_zhang

燕来围棋文集(西西河中文网)

http://www.cchere.net/user/%D1%E0%C0%B4

燕来围棋文集(网易的博客)

http://blog.163.com/yanlai_zhang

燕来围棋文集(搜狐网)

http://89yanlai.blog.sohu.com

燕来围棋文集(新浪网)

http://blog.sina.com.cn/u/1052466433

按地址进入后,每篇文章都给了链接。

关键词(Tags): #围棋#伪棋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