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读《现代性与大屠杀》( -- 马前卒

共:💬46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是米国人的就转到每个米国论坛去!)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作者:Jagdpanther

有个朋友爱吃巨无霸,经常拽着我在牛约市的大街小巷寻找餐厅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叫麦当牢的店,门面不大,但卫生条件不错,不过巨无霸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餐厅经理也拎杯可乐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份巨无霸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餐厅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餐厅的经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美刀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餐厅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巨无霸,现要现做。经理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做,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我们的桌上有一个麦乐鸡,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个麦乐鸡?”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个老板引以为荣的麦乐鸡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经理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番茄酱,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ARMY!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1936年授衔时的少将。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四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牛约州的。”

 “哪年入伍呀?”

 “39年,就是开战那年。 101师,就是后来的吼鹰师。”

“您还记得你们那时的团长是谁吗?”

“辛克上校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巴斯通尼,那是一个法国的小村庄,德国需要它,101师奉命守护它。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坚持下来,他们受令继续坚守阵地。经受了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村子。曼施泰因后来写道:“我们守住了巴斯通尼,德军后来再也没有从这个村庄走过。”

我们给老人插香肠,倒啤酒,继续我们的话题------ “经历了珍珠港事件?”

“是呀是呀,条顿人的坦克厉害呀,我就是在广场上受伤后才乞讨的啊!”

“那您参军四年应该是军士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军士。”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一个银色战伤勋章,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教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国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教

会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教会协助云云。

教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餐厅经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

“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餐厅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南人好咧,当年在AV国他就知道东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 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四年兵的,我还是个共和党员哩,我怎么能......?”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img]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是德国人的就转到每个德国论坛去!)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作者:伪枪手·6volt

有个朋友爱吃Tellerfleisch,经常拽着我在慕尼黑的大街小巷寻找餐厅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叫Augustiner Keller的店,门面不大,但卫生条件不错,不过Tellerfleisch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餐厅经理也拎杯黑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份Tellerfleisch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餐厅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餐厅的经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欧元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餐厅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Tellerfleisch,现要现做。经理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做,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我们的桌上有一个Dampfnudel,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个Dampfnudel?”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个老板引以为荣的Dampfnudel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经理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番茄酱,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W H!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1936年授衔时的少将。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四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巴伐利亚慕尼黑的。”

 “哪年入伍呀?”

 “39年,就是开战那年。 大德意志步兵团,就是后来的大德意志装甲师。”

“您还记得你们那时的团长是谁吗?”

“隆美尔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Lutschessa村,那是一个苏联的小村庄,德国需要它,大德意志师奉命守护它。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坚持下来,他们受令继续坚守阵地。经受了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村子。曼施泰因后来写道:“我们守住了Lutschessa,苏军后来再也没有从这个村庄走过。”

我们给老人插香肠,倒啤酒,继续我们的话题------ “参加了柏林集 会?”

“是呀是呀,斯拉夫人的坦克厉害呀,我就是在广场上受伤后才乞讨的啊!”

“那您参军四年应该是军士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军士。”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一个银色战伤勋章,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教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国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教

会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教会协助云云。

教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餐厅经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

“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餐厅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南人好咧,当年在舒尔茨他就知道东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 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四年兵的,我还是个社会民主党哩,我怎么能......?”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啊!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所有还有点良心的大鸡屁帝国黄民,一定要转发到鸡屁国所有论坛去 老王

有个朋友爱吃包子,经常拽着我在东京的大街小巷寻找中华料理店餐厅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新宿,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包子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餐厅经理也拎杯绿茶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个包子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餐厅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餐厅的经理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百円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餐厅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餐厅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包子,现要现做。经理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做,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个花卷,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个花卷?”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店里这个密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个小老板引以为荣的花卷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经理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花生浆,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黄字还可以辨认----天皇胆兵团!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1895年授衔时的海军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10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北海道札幌的。”

 “哪年入伍呀?”

 “35年,就是快开战的那年。近卫第一师团.”

“您还记得你们司令是谁吗?”

“山下奉文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大日本皇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李蒙峡谷,那是在美军必经之地的山谷,大 日 本帝国需要它,第1师团奉命把它拿下来。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攻下来,他们受令坚守阵地。经受了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阶段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阵地,直到受命撤回。山下奉文后来写道:“我们守住了李蒙,美军直到日本军转入游击才占领这里。”

我们给老人递花卷,倒绿茶,继续我们的话题------ “参加了226政变?”

“是呀是呀,统制派的人多呀,我就是在226受审后才被派到前线的啊!”

“那您参军10年应该是大佐了,怎么是复员呢?”

“参加过政变啊,当不了尉佐。”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一个战伤勋章,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复原军人组织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国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组织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教会协助云云。

教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餐厅经理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餐厅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南人好咧,当年在杰克逊维尔他就知道东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 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10年兵的,我还是个大 日 本皇民哩,我怎么能......?”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