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北志---北朝志---第三章(未完,填坑中) -- 南北朝大蟑螂

共:💬33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其二十八:代国的复国

还是回来说说逃到了贺兰部的拓跋珪。

在逃到了贺兰部不久,拓跋珪的母亲,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贺皇后也随之赶到。这个时候贺兰部的大人叫做贺讷,他和贺皇后为同胞兄妹关系,同为什翼犍的女儿辽西公主所生―――这里不妨再来看看早期拓跋部落混乱的血缘关系,按说什翼犍的女儿辽西公主所生的女儿应该属于什翼犍的孙辈,可是这样的贺皇后却偏偏嫁给了什翼犍的儿子献明帝,还生了一个儿子拓跋珪,无语…,在代国崩溃后,他留居拓跋的故地大宁,统领原属拓跋东部的诸部。在拓跋珪投奔之前,他将自己的属地经营的有声有色,隐隐有和刘库仁刘卫辰鼎足而立的态势,如此咄咄逼人的姿态,甚至连前秦也不得不正视了他的存在,将之封为鹰扬将军。

兄妹相见后,贺讷一方面念及亲情,另外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拓跋珪的利用价值,对于这对坎坷的母子自然是青眼有加。甚至在欢迎会上,贺讷也为老不尊的和自己的外甥开起了玩笑,“‘官家复国之后当念老臣。’太祖笑答曰:‘诚如舅言,要不忘也。’“《魏书.列传第七十一》,这个虽然是个玩笑,但对于复国这么大的问题,刚刚脱离险境的拓跋珪的回答实在是有失公允。贺讷本人倒是一笑了之,可贺兰部落中的其他人却并不都是如此的认为,而在这其中,甚至还有着拓跋珪的另外的一个舅舅,也就是贺皇后的兄弟,贺讷的弟弟染干。

染干这个人,虽然名义上也算是拓跋珪的舅舅,但是,和贺讷不同的是,他并不是辽西公主所出。因此,对于远道而来的拓跋珪也远远说不上什么亲情。加上这个人有一向有着野心,眼看着贺讷因拓跋珪的到来而不断的吸纳对原代国带有好感的流亡人士而不断壮大,心里自然是急躁万分,但是,畏于辽西公主一系在贺兰部中的庞大势力,染干也不能轻举妄动。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和拓跋珪虽然表面上依旧是和气无比,可实质上却是在不断的恶化。这就好像一个不断在增加货物的骆驼,不管骆驼本身是多么的强健,可一旦所背负的货物到达了它所能承载的极限,那么,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羽毛,也可以将它送去天国。这就是西谚所谓的“一根羽毛压死骆驼”的由来了。

而到了贺兰部之后的拓跋珪却是如鱼得水一般。和刘库仁刘卫辰两部本为前秦起监视和控制拓跋余部的情况不同的是,贺讷治理下的贺兰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前拓跋代国的遗族的聚集地了,而以拓跋珪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招揽人手自是相当的便利。这么数日下来,拓跋珪的实力是一天比一天的壮大。终于有一天,引起了染干的严重不满。在被一根羽毛彻底压垮的情况下,染干率领众围攻拓跋珪,打算就此置拓跋珪于死地。这个计划本是很好,但染干却偏偏忽略了一个人,这就是拓跋珪的母亲贺皇后。在得知自己以及自己的儿子被自己的弟弟围困之后,她一面派人通知辽西公主,一面马上亲出行营,在正准备下达进攻命令的染干面前做痛哭流涕装,拖延时间。“后后弟染干忌太祖之得人心,举兵围逼行宫。后出谓染干曰:‘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杀吾子也?’”《魏书.列传第一》。

染干没有料到这一手。一时没了想法。事实是,尽管他对拓跋珪在暗中扩展自己的力量极为不满,但是,他也不敢得罪以贺皇后背后的辽西公主的势力。要知道,虽然这个时候,贺兰部已经颇为壮大,可是以辽西公主为代表的故拓跋代国势力依旧是相当的强劲,这还不算贺兰部中对故拓跋代国带有好感的大人和贵族。在一阵忙乱之后,乘着辽西公主也派人来求情的当口,染干无奈之下宣布退兵,将此事不了了之。

这个事情虽然在辽西公主以及贺皇后的斡旋下告一段落。在染干而言,此事或是两不吃亏,但是,先前臣服于贺兰部的故拓跋代国臣属部落们却并不如此认为。经此一事之后,不少部落开始认为贺兰部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有些胆子的,都开始转为投靠拓跋珪了。这就让贺兰部的实力无形中有了很大的亏损。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贺兰部落一部之主的贺讷自然无法坐视。但是,和他的弟弟染干一样,对于自己的母亲辽西公主,他也是要畏惧三分。加上他这个人,又颇为优柔寡断,兼有妇人之仁,要他当机立断,把拓跋珪这个祸根斩尽杀绝,那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于是,在和谋臣们商量了许久之后,他决定干脆就让拓跋珪就此复国继承拓跋代国的大统。这一手段也不可不说是毒辣非常。而何以见得呢,关于这点,倒不妨再来参考参考塞北目前的势力划分。

正如上文所说的,此时塞北正是一种三足鼎立的情况,分别是刘库仁部刘卫辰部以及贺兰部。而其中刘卫辰部为拓跋代国的世仇,两方势同水火,自不需再说。刘库仁部这个时候的首领为本来就和拓跋珪间隙非常的刘显,假如拓跋珪此时复国,想要两者和平共处,那也是及其困难的事情。贺讷在这个时候让拓跋珪,用意不可以不说是相当的阴险了。

但是,尽管机心非常,在表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足的。在应对染干上门争问为什么要让拓跋珪得偿所愿的时候,他到底还是装成一个好人样,说出了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语来,“帝,大国之世孙,兴复先业,于我国中之福。常相持奖,立继统勋,汝尚异议,岂是臣节!”《魏书.列传第七十一》。人心非常,真是不能不防。

于是,在公元386年,在贺兰部等部族的支持下,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呼和浩特市东南)召开了部落大会,正式宣布复国。而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87年,拓跋珪将新生的代国的国都迁到了故都盛乐。

尽管名义上复国成功,拓跋珪和贺讷之间的表面往来依旧和和气气。但是,正如世界上并没有不散的筵席一样,以贺讷染干为首的贺兰部和新生的代国之间关系实在已经是伤痕累累。而等到一根必定要到来的羽毛加上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关系终于宣告破裂了。而这个羽毛,则是来自刘库仁部的奴真。

奴真其人,本是代国时期臣属拓跋部的一个小部落的王子。在代国崩溃之后,他带领族人投靠了刘库仁部。但这个人对于代国可以说是相当的怀有好感也和童年时期的拓跋珪相处颇为友善,因此,在野心极大的刘显继承了刘库仁部之后,他的日子也变得不好过了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听说代国的直系继承人拓跋珪因为刘显所逼出奔贺兰部之后,他马上带领族人全族远徙,投靠据说正在不断的招揽故代国旧臣的拓跋珪。

但是,当到了贺兰部之后,奴真却发现此时的情况有相当的变化。打算投靠的拓跋珪,此时业已在名义上离开了贺兰部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新代国不算,在贺兰部中,却赫然有着在代国崩溃时期失散的兄长犍和去斤。这就让奴真的部落发生了分裂,其中一派主张继续由奴真来管理部落,而另外一派则主张应该长兄为先,犍统领部落更为妥当。

发生在奴真部落中的冲突,看似是一个小部落的继承权的争夺问题,可实际上却涉及到了拓跋珪和贺兰部之间的利益关系。事实上,尽管在投奔贺兰部之后,拓跋珪利用贺兰部的资源在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成功的复国,但另外一方面,他也不得不小心应付来自贺讷方面的责难。虽然名义上复国成功,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在经历了刘显一事之后的拓跋珪在人情世故上进步的已是太多。

于是,尽管奴真本人并不情愿,但是在拓跋珪的示意下,在保留了本部落和新代国的臣属关系的前提下,他还是拱手交出了部落的统治权。而拓跋珪和贺兰部基于自己的利益的直接交锋,也以拓跋珪的暂时退让进入到了下一回合。

在得到了部落的统治权这么一个大蛋糕的情况下,自代国崩溃以来就一直失意的犍却得意忘形了起来。考虑到这么几年一直在贺兰部的庇护下生活,他特别打造了一匹金马,并让去斤送给贺讷。去斤和犍送礼给贺讷,这在道义和人情上都还说的过去,可糟糕的地方就在于,去斤在回来的时候,却正好撞上了心有所图的染干。两人一阵叙旧后,染干直奔主题,他明确的要求去斤和犍脱离代国的附属臣服自己。

等到去斤回到部落之后,他马上请求犍召开部族会议商讨是否放弃和拓跋珪的关系而倒向贺兰部的问题。这就掀起了涛天大浪。在会议上,奴真勃然大怒。“父为国家附臣,世效忠贞。我志全名节,是故推让。今汝等无状,乃欲叛主怀贰。”《魏书.列传第十一》,他的话说的甚是冠冕堂皇,可他的心理,其实也不难猜到,一直就和拓跋珪关系密切的奴真,如果部落投靠了贺兰部落的话,作为部落前领袖的他的处境势必更为尴尬,这由如何是他所能忍受的。而更进一步的,在这个不欢而散的会议之后,奴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乘着两人刚回部落,尚且羽翼未丰的当口,以此为借口,将两人处死。

奴真枉杀其兄,这个消息传到了染干的耳朵后,这个贺兰部的重要人物对此的反应自然是异常的震怒。他马上带足了人手,前去代国处,打算擒杀此时已经率部投奔了拓跋珪的奴真。他以为拓跋珪必不敢公然的包庇凶手,因此人手也没有带上很多。但是,这次染干却再度失算了。在听闻事情的整体经过之后,拓跋珪已是意识到也无法再坚持和贺兰部保持微妙关系的立场了。而在染干出兵的消息传来之后,拓跋珪更是尽起新生代国的全部兵力,和染干对峙了起来。这就让染干大惊失色,在明摆着实力相差太大的情况下,染干无法可想,只得愤然离去。

奴真事件,给新生代国和贺兰部带来的打击都是异常的严重。与新生的代国而言,日后的日子无疑要艰难了许多,而与贺兰部而言,虽然这个恶果并没有很快的到来,但是,距离整个部族被彻底的消亡的日子,也并不是太遥远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