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绅士”战争说起 -- 博扬

共:💬18 🌺7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海洋作战体系思维杂想-2

海战是什么?钢铁、烈焰、狂涛、血肉横飞……让我们暂时放下这些刺激感观的词汇,它们更适合小说作者和电影编剧,我们所需要的,是原始的、理性的思维。

风帆时代,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蒸汽机时代,日、俄对马海战;二战,美、日太平洋海空战;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时间上的间隔使得上述文字除了“风马牛”之外,看起来很难再找到什么词来能将其联在一起,然而,他们之间却又的的确确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是共性,在多变的表相之下,往往埋藏着某种可以稳定存在的本质的东西。

决策者——( ?)——目标

抽象的说,战争行为本质的目的在于对敌人实现能量过程的完成与反完成——至此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起点(战争行为的决策者)与终点(能量过程完成与反完成的客体或者说是目标),下一步,笔者需要找到什么来把它们连起来。

前工业时代以及这之前的海战的经典场景:负责瞭望的水手在水天线处发现敌舰烟囱的黑烟(或是风帆);两方进一步接近直至完全进入对方视野,之后,通过对方的航速、航向,炮手开始对目标进行定位瞄准;射击开始后,双方不断的进行着占位和归避,炮手们则要通过目标参数和弹着点,不断修正射击诸元,让尽可能多的炮弹命中对方。

二战太平洋战区的经典场景:担负巡逻任务的侦察机发现对方舰队,迅速通过无线电通报对方方位、航速、航向……;己方航母放飞更多的侦察机来进一步核实情报,并通过测算,为攻击机群给出飞行参数;经过一段距离的飞行,目标舰队进入飞行员的视线,攻击机群展开,归避对方战斗机和高炮的拦截,并不断修正航向,直至向目标投下炸弹或者鱼雷。

想象中苏、美海战的场景之一:通过海洋卫星、巡逻机和A-50预警机的不断修正,苏军获得美航母编队航行参数;在舰空导弹、雅克以及苏霍依舰载机的掩护下,“逆火”和“奥斯卡”们进入到了发射阵位,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掉了所有的反舰导弹;在图-95、苏-33的引导下,SS-N-19/12和AS系列导弹向美舰扑去……

从感观上,以上场景中所包含的是各种机动、射击、破损以及舰船的沉没,而这之中所隐含的,首先则是一个连续的信息过程:侦察——用肉眼看到黑烟,用侦察机或卫星或其他什么发现敌方舰队的踪迹;定位——通过肉眼观察敌舰航迹和弹着点,通过雷达追踪锁定目标;引导——修正火炮射击诸元或者导弹、鱼雷的航行参数。以量化的角度来加以描述,这是一个对信息不断获取、处理、反馈的过程,而信息量则在逐次加大,信息范围则不断具体化。

这之后,是一个能量作用的过程。具体的介质,最初是黑火药,再则是TNT,现在是黑素金、燃料空气炸药、贫铀……,未来也许是激光、经过加速的粒子或是其他什么,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对敌方战争平台施加能量,使其被破坏。

我们发现,处于同一技术时代的两方的战争平台,如果单就能量作用过程来看,就如同两个拿着铁锤互砸的鸡蛋——能量作用过程在整个战争行为中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结果而非一个决定性的过程存在。所有的战争行为中,在以上那个“结果”实现之前,决策者通过战争平台的机动力、防御力、火力、信息力及持续力所作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在战争行为的决策者与他的目标之间建立起完整的信息过程,并阻止对手作同样的事情。一旦这一过程被建立了起来,那作为结果的能量过程就可以发生。

剥离掉海洋作战多变的表相,各个级别的战争行为事实上所围绕的都可以被视作是该级别信息过程的完成与反完成,决策者不断的通过获取信息,对其进行某种处理进而进行反馈,依次完成侦察-定位-引导这一信息过程——将军去实现战略级别的信息过程,而士兵在具体战斗中所作的,也同样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个战术级别的信息过程。

战场环境

很显然,“信息战”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信息过程的完成与反完成则是战争行为生而有之的主题。

战场上能量过程的完成与反完成是信息过程完成、反完成的结果,而这里所说的战场环境,是对为建立完整信息过程所提供的具体条件的描述。为己方建立完整信息过程构建适宜的战场环境,同时破坏对方的战场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1904年对马海战,东乡平八朗著名的“U”形转弯命令,使得北风中的硝烟和浪花不至影响到炮手的视线,而其实质便是通过改变战场环境,实现己方信息过程的完成与反完成。

技术对于战争运作方式的一个改变是:最初战场信息的获取都是基于可见光、声波这样的自然形态下的介质,战场环境基本在人力的控制之外——当然,优秀的指挥官还是利用了各种条件,在战场环境上获得不对称的优势——无线电、雷达、声呐、网络等技术不断介入到战争中之后,人工形态下的信息过程成为了主流,技术对战争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力度得以空前的提升,而至此,从历史的角度说,围绕对战场环境施加影响的“信息战”概念的提出,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出于“能量作用”这个战争行为的结果考虑,往往会使得我们中很多人的注意力过于专注于各种物理小平台——主观意识中,我们总是习惯于走捷径——并围绕他们来展开这方面话题的讨论与思考。这样的思维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在头脑中有意或无意得将战争行为曲解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指标的对比——如果交战双方战争平台在技术上存在差距,那就很难再在什么地方找到战争行为的后果的不确定性。非常明显,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思维是一条岔路。

对下一场战争的谋划,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有利于己方作战体系的战场环境和如何破坏敌方的战场环境。所谓以劣胜优,其实质就是破坏掉敌技术占优的战争平台所依赖的战场环境,而使其更有利于与己方。八年抗战,刨去中共军队的战斗意志、革命化的性质这些因素,仅仅从最抽象的战争行为来进行分析,八路军、新四军在与日军作战的过程中,正是通过了运动战、游击战这样的具体战术手段,破坏了日军战争平台的优势环境,使得日军无法建立起预先想定的信息和能量过程,从而最终实现了优劣转换。

战争平台机动力、火力、防御力、信息力及持续力等因素的提高,其意义在于可以较之以往更高效的在决策者与目标之间建立起完整的信息过程,而这一“提高”的前提,是作战平台是否处于一个合适的战场环境之下。从这点考虑,对于中国海洋作战体系的观察和研究,决不应仅仅限于某一型新型战斗机或是一艘新近下水的战舰。相应的,在我们面对占有技术优势的海战体系的潜在威胁之时,在考虑如何实现对其战争平台实现能量过程的作用、反作用之前,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或是某种技术的重点提升再或是非技术手段,来恶化敌方战争平台的战场环境。除此之外,这里所谓的“战场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对于各种战争平台的优劣的评价标准:

一种战争平台的好坏,某种程度上不在于起与类次平台在同一技术指标上对比的结果,而在于其是否可以与潜在的战场环境所匹配。这决定了在可能的战争中,作战体系建立起完整信息过程的可能性。而具体技术指标的高低,决定的则是在前述前提得以满足之后的效率问题。

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还原到现实中来,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的整体技术实力落后于潜在对手很多,那么,单独的技术追赶就很难保证彻底的解决近期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要的,就不应是盲目的“技术攀比”,在认真研究“JDAM”、“战术战斧”……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先预见到未来战争我方的战场环境可能要较之此前的“经典”局部战争会有很大的不同。而作战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基于这个潜在的“非典型”的战场环境。

另一方面,在我们“惊叹”F-22、“佛机尼亚”的性能的同时,还必须看到的是,作为战争平台,他们并没有跳出“战场环境”的理论,就如同恐龙同样也没有跳出自然法则一样,从这点说大可不必对它们产生图腾式的崇拜。当然,技术比较还是实实在在的改变了战争行为的具体形态,但是也许,开发外空间武器、再如式飞行器等技术,对中国而言会更加的有意义。甚至,或许我们可以将战争行为的定义从现在的“钢铁碰撞”、“血肉横飞”进一步的拓展开来——所谓战争的本质,不在于流血,而在于政治,新的“战场环境”将摆脱现有人工介质的影响……当然,到这已经超出了这里我们所讨论的范围。

解析“谋略”

再次回到基于原始概念的抽象思维中来。为了理解起来方便一些,这里,我们还需要再重新描述一遍战争行为:决策者——将军,或许是士兵,获取到战场上某些印象,进而通过大脑的判断得出一些概略的、模糊的信息,如是敌是友、多少船,大致航向……等等,这就构成了信息过程中的侦察环结;进而通过机动、隐蔽等手段获得更多的印象,得出更为具体的信息,完成对目标的定位;完成定位过程之后,进一步的举动使得信息开始变得更加充实、精确直至可以支持起能量过程——即进入到引导过程……直至最终实现对目标的能量作用。其间,在目标与决策者之间,通过某种介质形成了信息过程的完成、反完成。不同的技术时代,改变的是介质,从可见光发展到激光、无线电。但是,信息过程的起始点始终没有改变——是人的大脑,头脑的判断,最终决定了信息能否从概略变得具体,从而实现完整的信息过程。相应的,某种对大脑的误导,将使得信息过程无法被完整的建立起来,作为介质,永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

我们的祖先正是掌握了这其中的玄机,从而造就了东方式的谋略军事文化。说到底,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一种产物,是“人类之子”,人的大脑作为信息过程的终端,这点始终不会因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所以,单纯的依靠仅仅作为信息介质的“技术”,绝对无法完整的实现信息过程的完成与反完成。或者说:谋略在战争中的应用空间不会应技术的发展而被压缩,技术所改变的,只是由于信息过程具体介质的变化,而导致了谋略具体形式的变化。具体的说,现代战争条件下,“谋略”形式的改变在于他更多的体现在战役、战略层面,更多的实施于战前,或者说具体的战术级别的战争行为之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通过卫星,可以顺利的观察到我的行踪,但我仍可以通过兵力的反复、无规律的调动,不断的军事演习,使你无法正确的判断出我的军事行动的具体时间和方向,也就是无法在战略层面建立起完整的信息过程,那你战术层面的技术优势就要被大大的抵消掉。再如:你拥有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我没法和你比,但是信息的判断是来自与大脑,这个至少我们不会有太大的差距。我可以通过佯动、假目标等方式大量的“制造信息”给你,从而最终淹没掉真实有用的信息——你还是无法单靠技术建立起完整的信息过程。

实际的情形当然远要比这两个例子复杂,但本质上没有差别,东方式的军事谋略就应如流水一般——遇宽则扩,遇狭则窄,遇石则分……,从青铜到钢铁再到硅片,这一内涵始终未曾有过改变。

总而言之,技术永远无法抵消军人和政治家的大脑,无论你的技术是否先进,要想赢得下一场战争的胜利,你都要比别人更加的“聪明”。作为孙武、韩信的后代,中国人是最有资格的,也必须继承并增值我们祖先的这笔无形的财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