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雄文推荐--银翼,中国空军训练作战体系探讨(上) -- 大葱一根

共:💬9 🌺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银翼,中国空军训练作战体系探讨(中3)

◆与"八一"飞行表演队擦肩而过的教练-8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也曾打算用练-11替换歼教-5。当今世界上大多数飞行表演队都是用高级教练机作为表演机,原因主要是教练机的低空性能比较好,适于在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高度做各种特技动作。其次,教练机相对飞行速度较小,在表演时给人的感觉比较舒缓,不像高速战斗机那样来去匆匆。再有就是教练机外形多为海豚状流线型,视觉效果比较优美。而且,其噪音相对战斗机大推力发动机而言也要小很多。因此,教练机成为各国飞行表演队的首选机型。至于美国、俄罗斯都使用战斗机进行表演,那是因为他们的航空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实力优势,终究能像美、俄那样造出不但作战性能优异,而且低空低速性能出众的F-16、苏-27这样飞机的国家不多。

"八一"表演队也想尝试用教练机进行飞行表演,并上报空军、军委请示使用当时还称呼教练-8的练-11来替换歼教-5。这个报告得到了上级批准,接下来空军曾专门安排张信民、冯义等三名飞行员专程赶往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实地考察K-8,也就是使用美国发动机的巴基斯坦型。经过十几个架次的试飞,飞行员们整体感觉作为一架中级教练机,K-8是合格的,但作为表演用机,与歼-7E相比,K-8的冲击力不够,主要是发动机声音小,飞行速度低。由于一些观念上的不同,当时许多在国外飞行队当作优势的特点,在中国恰恰被当作不足,但这并不是致命的问题。

做编队飞行的时候,由空军飞行员驾驶的K-8很难做整齐的密集大编队飞行,尤其是在做小半径编队转弯或编队特技动作的时候,不是有飞机"掉队"就是编队"解散"。而当时的K-8还是使用加雷特TFE731-2A原装发动机。使用加雷特原装发动机的K-8编队飞行情况还要好一些,基本能保持住小编队不散,如果使用国产发动机情况就很难预料了。在表演飞行的实际使用中,发动机要经常调整油门改变推力,以适应不同的飞行状态,但对于这种教练机而言,发动机不够灵敏,推力变化响应迟缓是它的固有缺憾,也就是说飞行员油门推上去,而发动机推力没有瞬间跟上,要稍微等一下推力才能上来,而编队转弯飞行时外侧的飞机要想跟上编队必须瞬间加大推力提速,恰恰这时候发动机推力没跟上飞,造成飞行编队解体。

  出现这个现象,发动机的问题是一个方面,这可能也与空军飞行员长时间养成的驾驶习惯有关。但是后来的实际操作证明使用国产发动机的练-11就连密集小编队都难以维持,探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中国航空业最大的"心病"一发动机上。据说K-8系列飞机中就发动机而言,美国型号性能最佳,乌克兰的型号虽然在数据表上强于美国货,但实际使用中性能要逊于美国货,况且练-11使用的涡扇-11各项指标还要略逊于乌克兰原装产品。

由于发动机的影响,练-11的性能参数也有所降低。其实这种教练机使用的小推力涡扇发动机本身就存在这个缺陷,再由于中国表演队飞行员根深蒂固的高速情节,极其不适应使用这种飞行特性的教练机,在其潜意识里更喜欢使用大推力喷气发动机的机型,首先就对K-8有了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再有,对于表演队而言,因为配件保障问题,他们要求一定要用国产发动机,可是当时装国产发动机的教练-8才刚首飞,就当时国产发动机令人遗憾的表现而言肯定与表演队无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80年代美国"雷鸟"来中国的精彩表演在军方高层心目中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心中自然不明就里的认定中国空军的表演队也一定要用现役国产战斗机作表演机才能在各方面不逊于人。刘华清副主席在总结各方意见后一锤定音,选中歼-7E放弃K-8,至此,教练-8无奈的与表演队道别。

随着三代机时代的来临,中国空军的训练体系又经受了一次炼狱般的考验,同时也暴露出无奈的尴尬。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格局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对传统军事理念的颠覆性冲击,特别是巴尔干战事之后,中国军队高层对航空兵的认识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让三代机尽快形成战斗力成了我军最为紧迫的任务。而这时候国产三代机还在试飞跑道上,引进的三代机也以最快的速度装备到作战部队。

新飞机来了,谁去驾驶呢?那些种子教官们最繁忙的时候来临了,这也让人深深感到飞行员的培训不比引进飞机的谈判难度低,培训出合格的飞行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了结的事情,而真正形成战斗力更是任重道远。

90年代初首批苏-27进入中国空军装备序列,能使用这种新装备的理所当然是中国空军的王牌部队,这些部队的飞行员也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空军中整体水平中技术最突出的。但是,当飞行员们怀着新奇和兴奋的心情跨进苏-27座舱时才感到这种先进飞机的脾气秉性和他们早巳习惯的国产二代机有着很大的区别,要适应两代不同战机之间的性能差异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飞多练。

本来想买过来马上就能形成战斗力的新型战斗机却成为飞行员"适应性飞行训练"的"超级教练机",面对这种局面高层痛下决心,索性利用这批新飞机搞一次飞行员轮训,让那些有可能的飞行员都来提前"感受"一下驾驶三代机的感觉。首批进口的苏-27都被高强度使用,训练飞行密度是空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因此这批飞机也早早的到达了使用寿命。

通过这段时间空军深深感到,合格有用的人才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形势吃紧的情况下更是需要大量有用之才能够及时顶上去,这种局面不仅是在空军,在整个解放军内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因此中国军人喊出了"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口号。仅从这句口号上就能感觉出来,其实那时候的现状是"装备等人才"。

  对中国空军来说,耗费昂贵、先进的苏-27的大量航时用于飞行员熟悉新飞机的性能,无疑是最大的浪费,但也是迫于无奈,因为中国没有一种型号的教练机能让飞行员尽快熟悉三代机的飞行特性。而这仅仅是对于进口歼击机的情形,接下来国产三代机也即将入役,批量生产指日可待,到那个时候就不可能只让富有经验的尖子飞行员来驾驶新机了,新飞行员接手三代机的时刻即将来临,用什么型号教练机训练飞行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研发能够直接与三代机衔接的高级教练机。

  练-11虽然性能不错,但它终究难以承担三代机飞行员的培训使命,生产厂家宣称练-11是高级教练机,而用空军内部的说法只是一种十分出色的中级教练机,与其真正的高级教练机还存在一定差距。练-11下来的飞行员不是不能上三代机,而是因为两种机型的性能跨度过大,那么飞行员在三代机上的适应时间就要托长,延长基础训练时间无疑是缩短飞行员真正的飞行寿命,这不划算,而用真正的作战飞机用于这种基础训练更是不划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