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刘少奇、王光美与群众运动:以四清为例 萧喜东 -- bshu

共:💬5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刘少奇、王光美与群众运动:以四清为例 萧喜东

刘少奇是最极端的群众运动--文革群众运动的直接受害者。1963-1965年的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可认为是文革运动的前奏,而这个运动,主要是由刘少奇

领导的。文革群众运动造成了刘少奇的巨大的个人不幸,同时文革也暴露出群众运动的

严重问题,也造成后来人们对群众运动的厌恶和冷淡。而常常较少被论述的,是刘少奇

本人的工作作风对文革群众运动的影响,特别是通过他所直接领导的四清运动,其政策

、方法和遗留下的矛盾,对后来文革中矛盾冲突的影响。事实是,刘少奇、王光美在四

清运动中的工作方式和他们在文革初期的表现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对中国群众运动经

验教训的总结,离不开对刘少奇与群众、刘少奇与群众运动的关系的考察。

  先从四清之前发生的一个故事中来考察刘少奇和群众的关系,这其中包括刘少奇走

“群众路线”的方法,刘少奇的群众观,刘少奇对待干部、群众的方式、处理矛盾冲突

的方法,等等,这一故事,就是1961年刘少奇的湖南蹲点调查。

  这件事的来由是:1960年1月13日,毛泽东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兴调

查研究之风。广州会议结束后,刘少奇于4月1日至5月15日到湖南的宁乡、长沙两县农村

进行了44天蹲点调查。刘少奇先在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塘生产队呆了五天,9日到湘潭

市郊荷塘公社许家垄生产队,三天后,即4月12日,来到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在这

里刘少奇蹲点18天,是他整个湖南之行蹲点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在后来的多次讲话

中反复提到的地方。之后,刘少奇回到故乡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作了七天调查,又继

续看了一些地方后,回到长沙,结束了调查。①这次调查,成为刘少奇“模范执行中央

决定、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重要资历,成为他后来在各种会议上发表讲话的题材

,也成为他订政策、发批示的参照。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刘少奇提到:

“我到湖南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凭的就是这次调查。

  在这里加以特别考察的,是刘少奇在天华大队长达18天之久的蹲点调查,这不仅是

因为很多文章和传记材料较详细地记载了刘少奇在天华大队的的活动情况,也因为刘少

奇在这里蹲点时间最长,对当地事务涉入最深、影响最大。这里所根据的材料来源,多

数是文革后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文献,个别是文革当中群众组织的出版物上所发表的相关

材料。

  天华大队原来是湖南省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树立起的一面“红旗”。刘少奇来以前

,中央曾派出胡乔木和人民日报的调查组在这里调查了一两个月,调查组认为这里是生

产生活搞得比较好的典型,并向中央写了报告。然而,刘少奇通过18天的蹲点调查,却

得出了和中央调查组不同的结论,认为这个队有问题,生产和其他工作并不是最好的,

而是中等,并且和大队总支书记发生了严重的面对面的冲突。下面,我就根据有关材料

,避免其中明显带主观判断的部分,将有矛盾冲突的信息加以分析、取舍,将材料还原

成尽量完整、尽量客观的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个故事中的个别细节,在198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和刘少奇在有关四清运

动的几次讲话中所透露的略有出入。先来看前者。

  按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1998年出版的《刘少奇传》和其他官方记述,天华大队

受“左”的错误的影响,粮食连年减产,平均主义、虚报浮夸现象严重存在。当地干部

采取统一口径、弄虚作假等手段,隐瞒实情。因此,先前的胡乔木和中央调查组没有反

映真实情况。刘少奇在蹲点的18天中,首先连续召集大队干部座谈会和生产队干部座谈

会,徵求对公共食堂的意见。开始时,干部们都言不由衷,欲说又止,广大干部、群众

受历次政治运动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不敢讲真话。为了克服干部们“左”的思想的束缚

,刘少奇努力打消他们的顾虑,反复诚恳地请求他们说真话,干部们终于被刘少奇的诚

恳态度所感动,纷纷诉说公共食堂的坏处。刘少奇还走访了社员家庭,把群众对食堂的

批评归纳为八条,讲给社员听,大家都很赞成。于是,刘少奇在天华大队总支委员会会

议上说,食堂办起来是大错误,“不是我们提倡散,而是群众要求散,要允许群众有这

种自愿。”之后,刘少奇正式对当地公社、大队的干部说:“请你们立即宣布解散食堂

!”②

  这里,我们关心的不是公社食堂成败的问题(而天华大队食堂是否和其他地方的食

堂一样彻底失败,这是有疑问的,下面将要谈到),而主要是政治精英和群众的互动方

式的问题。让我们特意来看一下有关记述对当时情景的生动描写:

      “食堂解散了!”消息传出,许多群众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大

    家都当作特大喜讯奔走相告,很快就传遍了附近的社社队队。

      “这是什么人开的恩?”

      “听说是省委工作队。”

      “没有听说传达中央文件,省委工作队有多么大的权力?”

      “是刘主席亲自下的命令!”

      感激、喜悦、疑惑。但“食堂解散了”确是实实在在的。

      束缚在群众身上的枷锁被砸开了,人们能不笑逐颜开,能不欢呼

    雀跃吗!③

      ……

      天华人民从心里感谢刘主席。他们说“这回真是来了青天”“刘

    主席和我们想到一起了”。④

  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情节的描写,很自然地就纳入了中国封建传统的“清官”乃

至“明君”话语:一位高高在上的皇上或大官,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才发

现民生艰辛,且恐于当地恶吏的横行霸道,敢怒不敢言。皇帝(或清官)的临幸惊讶和

感动了苦难中的小民,他们跪地痛哭,一股脑地将苦水倒出,皇帝(或清官)开恩,凭

举手之劳,就解决了民众的倒悬之苦,万众欢腾,齐呼“皇帝万岁”,或“真是来了青

天”。

  有关刘少奇湖南调查的官方记述,和以上话语的各个细节都是吻合的:比如:轻装

简从,住在老百姓家里,睡门板铺禾草,亲自到社员家中访察,启发诱导社员讲真话等

等。还有两个细节突出地表现了人民共和国的这位“青天大老爷”的“体察民情”的形

象:一是在东湖塘公社调查时,用脚撩开山坡上一堆风干的人粪,来察看有多少没消化

的草和草根,二是在天华大队施家冲社员座谈会上,取下篮布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恭敬

敬地向大家鞠躬。共和国主席察看农民的粪便、向社会最底层鞠躬的描写,表现了在九

天之上的高级官员对九地之下的民间躬亲访问的反差,更从反面突出了精英和群众之间

的森严等级。

  刘少奇的湖南考察被誉为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典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强

大的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传统。翻开刘少奇的著作、讲话,他对群众和群众路线的

论述比比皆是,看上去似乎和毛泽东的差别不大。然而,仔细解读,并参照刘少奇在湖

南调查中的工作方法,我们能看出一个微妙但重大的差别。1955年,毛泽东号召领导同志都下去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时,自己

并没有去实地考察,而是根据各地的调查报告编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另一方面,毛泽东除了强调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外,他更强调:将传

统意识中的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念颠倒过来。他说,群众是

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应该是指共产党领袖和一般的精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软弱、愚昧的群众,需要开明的政治精英去领导和拯救,而问题在于让民众永远脱

离软弱、愚昧的状态,让民众组织起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救民于水火,与增

加民众自己手中的权力,前者是拯救,后者是赋权,虽然都能给民众创造福祉,但却是

两件非常不同的事情。在中国革命的民主革命阶段,这两件事并没有冲突,都体现在中

国共产党的革命造反之中。在共产党以人民的名义掌握国家权力之后,两种群众观、两

种不同的对群众的工作方法,就渐渐显露出来,并发生矛盾冲突。

  在毛泽东心目中,“给那部分社会地位低下、‘愚昧无知’的人以更多的权力”的

方法,就是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解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言论的解

放,因此,赋权的主要手段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而在其他很多中国共产党人

心目中的群众路线,是经过封建传统的“明君”、“清官”的棱镜过滤过的“爱民如子

”意识、“为民请命”意识、“青天老爷”意识。

  刘少奇湖南调查的官方记载,无论是否准确、是否片面,都反映出:刘少奇倾向于

将群众理解为可怜无助的子民,而他很乐于以至高无上的中央领导人的力量去解民于倒

悬,使他们恢复到“安居乐业”的理想状态。官方记载的描写也加强了这种渲染,比如

下面这段描写:

      少奇同志听着社员们的这血与泪的控诉,再也坐不住了,他气愤地

    说:“既然已到了这个地步,你们过去怎么不提意见,现在还是胆战心

    惊不敢直说?”

      “谁敢说哟,上面说公社食堂是社会主义阵地,是向共产主义过渡

    的桥梁,谁说食堂不好,就是拆桥,就是破坏社会主义阵地,就要被戴

    上右倾分子帽子,就要受到无休无止的批判,如果今天不是你刘主席,

    我们的这些心里话只能让它烂到肚子里……”

      这位社员的哭诉,又使少奇同志冷静了下来,是啊,不能怨这些善

    良而宽厚的群众。我们的群众多好啊,他们已经到了饥寒交迫的地步,

    还在默默地忍受着。⑥

  接下来的情节,就是刘少奇宣布解散食堂,群众奔走相告。感谢大慈大悲的领袖,

将饥寒交迫的群众,复原到感激涕凌、安居乐业的群众,仍象以前一样善良而宽厚,继

续忍受着其他世间的不平。这一段描写,于其说是对公社食堂的控诉,不如说是对下层

群众安于被宰割的谦恭态度的赞美,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党员必须作

驯服工具的论述,和这种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刘少奇没有安排让更多的社员去控诉,更没有安排不同意见之间的辩论。控诉和辩

论并不是刘少奇的目的,从上至下施行大兹大悲的仁政,才是目的。控诉和辩论将赋予

群众权力,将使他们自信,将使他们摆脱“善良而宽厚”、“默默地忍受着”的状态。

但这不是刘少奇所要的。

  既然不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就要由党和精英来“体察民情”,来“为民做主”,

刘少奇指示调查组讲究工作方法,注意群众情绪,注意他们说话的语气,从中发现问题

。如你提出一个问题,群众“是鼓着眼睛,还是眯着眼睛,是笑脸,还是哭脸,是昂着

头,还是低着头”。⑦群众变成了不会说话的婴儿,要由父母官们去解读其表情。干部

群众一开始说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因为或是被当地干部所胁迫,或是被“极左”所禁

锢,不敢说真心话。这真描绘出一个封建传统秩序下的民众状态。总之,群众就是这样

一群软弱无助的不幸者,一些沉默的群氓。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