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目不识丁”巡抚张曜—— 海宁陈家拾遗之五(上) -- 渤海陈氏

共:💬14 🌺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目不识丁”巡抚张曜—— 海宁陈家拾遗之五(下)

五“目不识丁”?咸丰帝在内外交困下一命呜呼。而战乱依旧。同治元年有一个御史刘毓楠上本奏告说张曜“目不识丁“何以理得一省藩署云云。于是诏改总兵驻守南阳镇(正二品)。虽未降品级,但此奏确是失实,这时的张曜通过发愤学习,在蒯夫人的嗔教点拨下,不废书史,而且习字,因是青壮年才发愤学习,字法颜平原。因有了同治年间这一改,使他知不足而发愤。还请人刻了一个闲章,上镌“目不识丁”四字,佩以自励。当然这种做法并非他发明,在此百年前,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时,下面主编经部的总头头,戴震曾经多次会试不中,只有一个举人功名。而参编四库全书的文人多近二千,不是一榜贡士就是二榜进士。一个举人算得什么,就自称布衣,以示自己见识之高。当了总兵主要任务仍是打仗,主要对手仍是捻军,战场仍以河南为主,也涉及鲁皖鄂等处,无了藩司权力,军饷难免不济,好得比公,性尚善,当官不言治产事。(不置私产),能团结人,所得廉俸辄散尽,礼贤下士,士争往归之,(清史语)。不过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天京失守、部分军队散入北方与捻军合。僧王不知虚实在麻城(湖北)失利。虽张曜领兵救之,七战皆胜,但僧王被流弹击中头部死于马下。当时清廷中央议定张曜“养寇遗患”,罪命不小,不知太平军散入江北后一度以马军为主,史载有的居然一卒有骑2-3匹(换马不换人,力不乏),僧王的马队优势尽失。更为火器流弹所伤有一定的偶然性。僧王一向一马一口刀自为勇夫。战必亲临故有此失。幸好此时河南巡抚吴昌寿为其上表表白。张曜自动请假说要回乡探亲才算暂熄风波。其实这段史实的大背景是同治年(1864年)天京被破后,清廷实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举,老湘军以曾国荃为头大部遣散。曾国藩也只是尾巴夹得紧,暂时仍立朝中,因为十余年前奉旨办团练之时,就有廷议:“在藉侍郎匹夫耳,一呼万应,恐非朝廷之福”。张曜既非湘军,确系僧格林沁保举培植下,战场上拼下来的武将与曾左李彭等当时文臣出身的所谓“儒将”并非一路,也在劫难逃。

六、去而复出。前面说到同治四年张曜罢官回家,回杭州弄了点住房(时杭州为左宗棠收,一切都在复建中买房很容易),过起他从未过过的富家郎生活。蒯夫人为他育有二女,在母亲的教育下,也延师读书,朗斋公也能充任助教角色,天伦之乐,果亦融融。谁知好景不长,一年多之后。由于太平军残部与捻军合作声势颇振。在淮北一带卷土重来,朝廷考虑张曜非曾氏弟兄的嫡系老湘军,又正值壮年,所以下旨叫他复出。仍领总兵衔,招集旧部又扩充一部分兵员,当时两方留下游兵散勇颇多,张曜挑有实战经验的将士用之。号为嵩武军。军事实力较强,于同治六年(1867)北出许州,援助守运河的淮军总头李鸿章。以后东主山东南部,西至晋陕,北至黄河与捻军抗衡。当然他的司令部仍在河南。在同治七年捻军基本化整为零,大规模的运动战结束。论功赏黄马褂,于骑都尉世职(1868)。有清一代公侯伯子男以下的爵位是:轻车都尉,云骑都尉。骑都尉,云都尉,同治九年因平原之战功,加之云骑都尉世职。

七、“遇左而荣”。50岁以上的大陆读者一定会想到文革中上海的王洪文。这里的左指左宗棠。如上所述同治七年捻军基本平息。转入所谓的“同光中兴”时期,军人按说又要失业了。谁知东南安,西北边陲又起销烟。回族边民在民族机会主义分子的煽动下,与英俄帝国主义分子勾结,妄图分裂中华多民族的体制。进行疯狂的分裂活动——即阿古伯之乱。慈禧为首的清廷做了少有的几件好事之一(朝命总防讨)就是决定抗击分裂侵略。派以左宗棠为首的军事集团进行剿抚抵抗。这左帅麾下共有三路大军,一为湘军刘锦棠所部(约15万人)二、为豫军张曜所部(8万人)、三为蜀军徐占彪所部。诸位如稍稍留心中华近现代的军事史,就知道这三军的实力。这刘锦棠是老湘军中未被遣散的,实力最强,进疆后所向披靡,张曜较之更稳健。被认为有政策水平,进军后直向伊犁周边作战(时伊犁为俄所占),出兵新疆于同治13年,同治九年已把他的“军衔”提到云骑尉,挂广东提督之名(从未去过广东)。出师前无以为赏就来了个赏带双眼花翎(就是帽子顶上插一根有二个圆花纹的孔雀毛。这是汉官的最高顶带了,有一种三眼花翎只须满族王公才能赏带。现代军事家都明白打仗就是打后勤。当时的情况是:师行乏水草绝幕二千余里。叛乱分子白彦虎一路向俄边境奔循,当然一路筹粮(或称抢夺),大军无以为食,就走一路屯一路,开荒修水利种粮(可见150年前那里还有水源不少。可谓新疆屯垦兵团之前辈。三年后(光绪二年)粮有余,一路转战克吐鲁番。收复乌鲁木齐。阿古柏战败自杀。白彦虎逃入俄国。但仍时有进犯,光绪四年,克定喀什城。至光绪五年战事初定,左宗棠返回北京。左入疆时为表自己决心,抬着棺材进军新疆。出疆时棺材下落无人考问。但所植柳树留至今日,仍被誉为左公柳。正因为有此一节,史家无不恭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左的史家亦然。有的还以此把他与曾,李相别。不过君看看地图,上世纪初中国形如桑叶,后来(1917)外蒙古辖出,形如公鸡。如果没有了喀什鸡屁股就没有了。如当时清廷从了只管(嘉峪)关内之事的意见。鸡就只留了前半只了。左宗棠走后刘锦棠署理钦差大臣。张曜驻节喀什辖西四城直接与英俄势力对峙。他知道光驻兵屯田还不行,又筑城建垣立坛庙,广办义塾。改变文化风气。作长治之计。光绪8年,俄归伊犁。当然是花了银子(900万卢布,见1881年中俄条约)。清廷在新疆设省,巡抚刘锦棠。光绪十年赏张曜巡抚衔晋叙头品。令回关内驻防直隶。前后十年有余,荣归。他非但守疆卫国有功,而且身体力行,搞回汉一家,娶了一个回族女子做姨太太。后来还生有一子,这个汉回共和的结晶后来也成了医生,上世纪三十年代行医沪上。一百多年前时代局限,蒯太夫人也无力阻之,而蒯夫人两个女儿,长女嫁于海宁陈其元为妻,是为吾辈曾祖母,次女嫁于民国总理孙宝琦为妻,都为一时名门。

八、巡抚山东。光绪11年(1885)除广西巡抚,还未上任,因山东治河,命他带部队去山东修水利,次年(1886年)任山东巡抚。他深入实际,凡有言河务者,虽布衣末僚,皆延致咨询。民或遇灾,筹粟赈济。疏入海口挑淤培埝。一年有300天以上奔走河上。唯恐失之。三年后水利初成。同时建海岱书院于青州,葺洙泗书院于曲阜 ,士民德之。(可能源于幼时失学)。山东初定光绪14年又襄办海军,明年命会阅南北海军至烟台,闻台湾巡抚刘銘传称病辞职。自告奋勇上表要去守台湾(山东是大省。北洋重镇,此请属以繁调简)。皇太后及皇帝为之答之优诏。二年不到,1892年(光绪十七年)在河工堤上疽发于背,回济南就医,没有几天就死了(败血症可能最大)。临死前还写信给首相李鸿章,首言山东为北洋门户一定要造炮台以备不测之需。次言新疆军备军需之重。恐缓不济急。死讯报到北京,皇太后及皇上也觉意外。清史上曰“上震悼”赠太子太保,谥勤果,予建祠。(海宁陈氏三个相国都没能 建祠)。死之日百姓巷哭失声。丧归,倾城以送,诏令子端本(亦说是嗣子)袭爵为男爵。后来也做到道台,这种升职袭爵也可见优隆之意。

东水先生曰:少失怙持大不幸也,幼年失学挫莫大亦。自强不息,闻过则勉,成材之道也。功高不居,财不肥私。花甲之外尚劳于河工,思为国守疆。死无余财,惟留清名。当为楷模。今正值年度高考收尾之时,当与落榜者共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