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不是有“知识”就能叫“知识分子” -- 大明湖

共:💬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何为“知识分子”

三、何为“知识分子”

美国学者布鲁斯·罗宾斯在他的《知识分子的根基》一文中说:“‘知识分子’这一术语在‘德雷福斯事件’时期便被广泛使用,并具有政治和职业两层色彩。”[2]这“两层色彩”就是我们理解知识分子的两条基本路径。本文以上也说,知识分子概念具有双重性,所谓双重,就是指职业和职业之外。因此,谈论知识分子,既不能忽视职业,更不能离开职业以外,否则,都将造成知识分子概念上的偏差。

知识分子首先是一种职业,这从这个词在法国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如此。左拉是一个小说家,是一个以卖文为生的人,因此,他的职业就是写小说。在这一点上,“知识分子”的概念不同于俄国的“知识阶层”,贵族不是职业,是身份,它不需要以职业谋生,而是靠世袭吃饭。仅从职业一维,中国知识分子承袭的是法国传统而非俄国。比如,胡适作为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受聘于北大,拿的是教授薪水,吃的是教书饭,从职业上讲,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了。

职业之所谓,乃谋生之方式。以谋生论知识分子,似乎缺乏“左拉”式的亮点。但,不必小看这一点,至少,知识分子则必须从这一点谈起。因为,正是出于谋生,知识分子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社群而存在。只要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仕”和现代读书人的多种选择稍作比较,职业化知识分子的独立意义也就浮现出来。在现代知识分子职业分流以前,“士”作为古代知识分子与皇权体制没有分流,只有合流,他们统统被整合到皇权体制的网络中。当年唐太宗看到应举士子在考场上鱼贯出入,情不自禁地说“天下之士入吾彀矣”。“入彀”说白了就是知识分子为体制所收编、豢养和御用。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除了应试及第,卖身体制,实在也没有其他的社会空间可供选择。在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与体制是依附性的“毛皮”关系,并没有错。50年代以后,毛泽东要求知识分子统统下乡,并风趣地说:不下乡就不“开饭”。这一细节很“生动”地表明了50年代后知识分子与体制的关系又回到了现代以前。

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分化,尽管首先是一种谋生方式,但意义却在于它启动了知识分子对于体制的脱离,或者说它为知识分子摆脱体制而独立提供了某种可能。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不同,就在于现代以来的社会空间大于体制空间,而传统社会则是体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完全重合。当体制空间缩小自己的权力范围,从而腾出一个不受权力制约和干涉的社会空间时(用形象的说法就叫“小政府,大社会”),知识分子就可以在体制空间外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当然,它也可以自由地选择进入体制。只有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才可能具有曼海姆所谓“自由漂浮”和“非依附性”的特点。就像当年左拉们向体制挑战时是完全独立于它一样,20年代末,胡适、罗隆基在上海批判国民党,也是外在于当时的党权体制(胡时为私立性质的中国公学校长,罗则是私立光华大学教授)。那时他们是自由的,说他们自由,首先就是因为他们可以不吃国民党的饭,因而也不(直接)受其牵制。知识分子没有职业上的独立则不足以言其他,正是在职业生成的意义上,笔者才倾向于把胡适等视为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而把康、梁还原为中国古代的士,尽管是末代之士。

“五四”时期,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面对的大都是处于文盲状态的社会大众,对比之下,它的文化面貌是很清楚的。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普及,社会大众一旦摆脱无文化状况,情况就变得微妙起来。今天,像《现代汉语词典》用“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解释知识分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明问题了。假如今天有一个大学生,读完了商学院,又在银行的电脑前谋得一份文职,他同时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但你能说他是知识分子?90年代,一位当时影响很大的作家(王朔)在谈论知识分子时,说:“知识分子的概念不应该只局限于过去的内涵上。这个社会必将出现新型的知识分子。”什么是这位作家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呢?他没有直说,却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许多从商的人都受到高等教育,也有研究生毕业的,硕士博士的。”言下之义,这样的人就是新型的知识分子。可是,这种新型却不通。读过大学的人去做生意,从职业上讲,应该是商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哪怕他是硕士或博士。按照以上逻辑,在一个知识有所普及的社会,我们面临的尴尬可能是,不是“谁是知识分子”,而是“谁不是知识分子”。

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前提性的条件,即“以知识为业(包括文化)”。所谓以知识为业,主要不是指一个人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而是指一个人以教授知识、传播知识、研究知识、生产知识乃至创造知识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因此,以上例举的银行职员所以不是知识分子,不是因为他没有(专业)知识,而是因为他只是将他所掌握的知识纯粹向实用方向发展,他之运用知识,仅仅是对知识的消费。如果以研究知识、传播知识、教授知识为职业衡量,那么,知识分子的职业取向,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种形态:进行自然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研究的泛属“科技型知识分子”,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中就业的则为“传媒型知识分子”,从事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并长期据守学院和研究院的又叫做“人文型知识分子”。比较难以称谓的可能是作为“精神生产者”的作家、艺术家了,是不是可以权宜性地称为“文人型知识分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