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学校?香港高校激发"鲶鱼效应" -- 烛影摇红

共:💬9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

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教育,不管是哪国的教育,都必须对下面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一,人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尽管谁都想要培养全才,但在“短暂的”学校教育中是不可能的,必须有所取舍。如何取舍,教些什么,是第一个问题。

  二,如何衡量教育的效果,是第一个问题。不要忘了,教师也是人,也要吃穿用住,他们的经济利益是要与教育的效果直接联系起来的。

  先让我们看看应试教育对这些问题是怎么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应试教育的回答是,教那些容易教的,教那些容易出效果的,教那些效果容易衡量的。那当然也就是书本知识。所以应试教育是专门提高学生的知识量,特别是书本知识的。第二个问题,应试教育的回答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

  在教育中,其实有三种活动主体:学生(既是受教者,又是被考者),教人者(一般的学校老师),考人者(教研室、命题组里的老师)。前面我们说过教师的经济利益是要与教育的效果直接联系起来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应试教育下,能培养出状元的老师就是名师,状元出的多的学校就是名校。对教人者(一般的学校老师)来说,其从事教育活动的眼前目标就很自然会变成培养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变成提高升学率,当然就要提高学生的知识量,特别是书本知识了。而对考人者(教研室、命题组里的老师)来说,则是要尽可能使具有不同知识量的学生在考试中拉开水平,也就是要让考试保持“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考试的书面性,考试就更加集中于对书本知识的考察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一定难度的考试——详尽的备考和大量的练习——提高了的(平均)成绩水平和升学率——更高难度的考试和对知识量的更高要求——更详尽的备考和强度更大的练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