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野狐禅之茶余饭后 】塞尔顿海 Salton Sea -- 水风

共:💬32 🌺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湮没的往事与迷茫的未来——评塞尔顿海一文(一)

塞尔顿海地处Imperial 盆地的中央地带。这里也是科罗拉多沙漠的一部分。同死谷一样,这里也是低于海平面的。目前的塞尔顿海平面在平均海平面65米以下。塞尔顿海有New, Whitewater, 和 Alamo以及几条细小的支流流入。年流入量为一百3十万英亩-英尺。总蓄水量为7百5十万英亩-英尺。

下面是这个地区的卫星照片,可以看到整个科罗拉多沙漠在加州以及墨西哥的分布。塞尔顿海就在图片中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作为一个地处沙漠地带的内陆湖,稀少的降水量以及高温所带来的高蒸发量,使得所有的这类湖泊都摆脱不了干涸掉或者成为季节湖的命运。无论是曾经绵延万里古罗布泊、还是巨无霸般的大盐湖,最后都是这样的一个下场。在20世纪之前的塞尔顿海,因为地处科罗拉多河的下游,偶然的科罗拉多河泛滥,会暂时性的带来一些淡水,使得面积稍微扩大一些,很快,大蒸发量使得这个季节性的湖泊逐步变小,甚至消失。

这个现象因为人类的一次偶然失误而得到了改变,1905年,因为大量的降水和积雪融化,科罗拉多河漫出了河堤并最终造成了南部堤坝的崩溃。科罗拉多河开始将绝大部分的流量倾入Imperial 盆地,这个决口直到两年之后才被完全堵上。泄漏所留出来的水无路可去,都汇集到了Imperial盆地的中央的Lake Cahuilla,也就是塞尔顿海的前身中。Lake Cahuilla 据认为一度是非常大的水体,其水线一度在300年前达到了在今天的塞尔顿海平面之上13米多。这两年的大量淡水补充,使得Lake Cahuilla的面积重新扩充。这个浅浅的大湖,被改名为塞尔顿海。

大量的淡水迅速改变了原来湖中的盐含量,使得原来的季节性盐水湖,变成了含盐量较低的淡水湖。这迅速吸引了附近的居民,尤其是从邻近的墨西哥地区。人们开始在这里开荒种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小城镇逐步发展起来,到1907年,Imperial Country 正式从San Diego地区中独立出来,成立了一个新县。到1920年,塞尔顿海逐步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实际上即使到今天,塞尔顿海也一直是迁徙鸟类和涉禽的一个重要栖息地。

如果没有人类的迁入,塞尔顿还很可能和300年前的Lake Cahuilla一样,逐渐干涸掉。只留下些许的痕迹。但是,因为旅游和蔬菜水果生产的发展,附近的居民数目大幅度上升。下面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塞尔顿海的照片。可以看出这个小小的湖泊附近聚集了多少的耕田和居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所有的这些居民都是在20世纪后迁移过来的。最初的移民是被一家称为加州发展公司的以移民开垦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所招募来的。当时这家公司雄心勃勃的要建立一个大的殖民中心,并且花大力气开垦引水隧道。这些计划里面甚至包括了一条从科罗拉多河引往墨西哥的引水隧道计划。虽然那条计划最终被取消,但是因为那条计划中的隧道已经开挖,并且延伸到了Imperial 县,这条隧道就作为引水灌溉隧道成为了Imperial以及邻近县的最初灌溉水源之一。由于经费问题,这条隧道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被建立起来,所以也很快的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目前运行的那条引水隧道是后来又重新开挖的。但是不管怎样,大量的移民,尤其是从墨西哥来的新移民或者偷渡者,开始在这里扎下根来。

新移民们的这条引水隧道,每年连绵不绝的从科罗拉多河引入淡水,这些水在浇灌了高尔夫球场和果园农田之后,涓涓细流,汇入了塞尔顿海,延续了这个脆弱湖泊的生命。尽管这样,随着持续的蒸发,塞尔顿海的含盐量逐步上升。到了上世纪30年代,其含盐量已经升高到了千分之2以上。加州农渔部的好事者,为了进一步吸引旅游者,在50年代向塞尔顿海里面引入了海水鱼类。绝大多数鱼都是肉质鲜美,并适合垂钓的鱼类。而这些鱼类的主要食物,则是从30年代开始就引进的大西洋沙虫(?pileworm,这个翻译也许错了,请哪位高人指点一二)。如果没有这些鱼类,塞尔顿海也永远不会成为大众的焦点。他只会像大多数人口聚居的内陆湖一样,在被大大的污染和损坏后,默默无闻的干涸掉。

看到这里,妖道不仅掩卷叹息,这还是在所谓热爱野生动物和高度注重环境保护的美国。如果没有这些鱼类后来悲惨的命运,生活在塞尔顿海附近的居民们,其中72%以上的是西班牙裔,恐怕只有默默无闻的忍受自己的苦难命运。同样,这种人为造成的,或者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所造成的灾难,恐怕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悄无声息的发生,然后成为过去。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所谓的灾难都是小规模的,对于大尺度的自然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历史的尺度上,地球上的气温曾经一度到过平均20几度。不要说几亿年前,几百万年前,就是在几千年前,华北地区还是覆盖在浓密的亚热带雨林之下,这里还生活着诸如犀牛、大象等典型的热带生物。如此说来,现在的温室效应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长江口三角洲地区直到夏周时代还是汪洋一片,无非就是淹一点么。

对于大自然来说,这当然没有什么,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就意味着大问题。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说,即使人类再折腾,也比不了侏罗纪以及史前大时代的几次大灭绝,那些大灭绝曾经将陆地生物抹去了95%以上,连海洋生物的种类也下降了50%以上。只要有时间,大自然可以恢复,而且会变得更好。现在输不起时间的不是大自然,而恰恰是我们人类。据说当温度再上升5度,人类的可耕地面积将减少10%,对于自然来说,对于那些已经被人类灭绝的,或者将要灭绝的,或者被这种选择压力所大大增强的某些生物来说,完全没有意义。而对于人类来说,这将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获得有可能减少10%。而这也将意味着有很多人要饿肚子,甚至营养不良而死去。正如每个个体在统计数字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1。但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却是可以决定他的命运,决定一生的幸福。

塞尔顿海可以消亡,因为它本来就要消亡。对于自然来说这就是天经地义,但是人类输不起。如果任由塞尔顿海消失,吃苦的不仅仅是所谓的迁徙鸟类,这些鸟们,多飞一段路,干我们人类什么事?而周围的14万居民,以及因为干燥的湖床而造成的巨大的污染源而受影响的邻近地区的居民们,他们将如何生存下去。

人类总以为大自然是既脆弱,又顽强的。这没错。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他们就可以恢复,即使是那些人造橡胶,塑料等制品,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还会剩下什么?但是人类呢?面对大自然的种种变化,因我们而起的,和不由我们控制的。我们能不能撑得下去。塞尔顿海只是人类所面对的这千千万万的困难的一个缩影。国内的污染问题,所有的大型城市、几乎所有的中等城市以及大多数的小城镇的生态体系已经完全崩溃了。很多的农田的生态体系也已经或者接近崩溃。当然,很多人认为我们也并不靠这些体系来生存。但是,这是真的么?

一个生态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无序随机选择,而是自然的选择过程。自然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就是能量最低,或者说用最少的能量输入来维持。这样的一个体系,其形成是经过了千万年自然演化而来的。我们不敢说,这种体系一定是最佳的,但是自然的体系一定是最稳定的。稳定的意思就是,任何对于这种体系的改变,都必须输入更多的能量。而改变所得到的体系,也必将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农产品价格一定要上升,因为相对于以前的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社会用来生产同样的产品所需要的投入要大大的上升了。你把这个称做人类的进步也罢,称做生产力的发展也罢。也许有人要反驳,个人的生产力不是大大上升了。大家只看到了最后的结果,却没有看到为了得到这种生产力的上升,个人在前期付出了多少学习,社会用了多少代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构建了这种体系。即使这样,人类现在一年所消耗的自然能源,赶得上1800年之前所有消耗能量的总和。

人类之所以要维持住一个高发展的速度,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这种高投入的维持方式。因为地球或者说自然本身,已经完全不能够提供如此多的能量或者能源。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或者说继续维持住自身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得已的,才千方百计的想发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产生和利用能源。我在从青藏铁路开始谈起中说过,人类在跟自己赛跑。当自然的跑道到了尽头的时候,人类开始了在自己铺设的道路上继续飞奔。人类已经发现,自己的这条路,跟以前得那条路很不同。以前的路,自己只管跑就是了,而这条路,自己需要一边跑,一边来修建和维持,而这种修建和维持,都是需要消耗能量和能源得。而跑得越快,这条路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来维持。很快,人类就会发现,除了维持住这样的一条路之外,他们什么剩余的能量也没有了,那个时候,只能有三个选择,要么回头在自然的路上继续跑,但是那条路已经几乎不存在了。要么换一种生活方式,抛弃目前的这种一往无后的做法。要么就一直跑下去,跑到自己崩溃。

未来如何,我不知道。

关键词(Tags): #塞尔顿海#评论# 自然元宝推荐:四月一日, 通宝推:然后2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