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胡溪涛、吴苕溪在人民网谈“几代人的航空梦” -- bshu

共:💬17 🌺10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的一些疑问

我不知道吴苕溪、胡溪涛是哪方面的专家,在这个领域的地位。他们的一些看法我是很认同的,比如引进技术和合资不能够振兴中国的航空工业。

不过对于运十以及中国制造大型干线飞机,我认为不现实。现代航空工业已经非常国际化,是所有传统工业中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中国的工业还没有能力和欧美竞争,即使我们有市场,市场规模也比欧美小很多很多。制造的飞机根本无法和空客、波音竞争,即使进行保护,也做不到。而且现有机制下,航天工业必然需要国家巨额投入,现有中国的经济体系没有办法保证一下子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超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竞争力并不佳,主要依靠国家保护才能黄金万两),此外民航需要的是几乎100%的安全保证,抛去媚外因素,大部分人也不愿意乘坐运十这样的飞机,那航空公司也不愿意购买,市场如何启动呢??

抛去市场因素,中国科技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即使俄罗斯也无法在民用大型飞机占有一席之地,何况中国。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如果80年代中国不放弃运十,中国现在满天都飞的运十,或者运十甲、乙、丙、丁。当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科研单位的状况根本不能保证科研水准,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我在科学院研究所的大院长起来的,80年代中期,父亲从国外名校拿了Ph.D回来,10年之内家里几乎没有多少人民币存款,而我家还是挺节俭的,除了喜欢吃,几乎没有别的方面花销。父亲只能靠短期在国外的访问学者攒一些钱,如果想买点大件还要把外汇换过来。当时有点能力的年轻人几乎都走了,出国了的也没听说有回来的。这样的条件,根本不可能保证科研水平的上升。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几年,科学院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次晚上散步,我父亲很高兴得跟我说现在收入涨了不少,我问他,如果早几年这样,是不是很多人就不会走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只说了句:“是呀”。我想说的是,全国科研一盘棋,你不能指望一个运十能比其他的科研项目有更好的命运,特别是运十并不是像两弹一星一样的不需要市场支持的项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