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想起住鸳鸯楼的日子 -- GraceUSA

共:💬37 🌺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小题大作之--好帖子的气韵

这篇帖子气韵很好,让读的人感觉就坐在对面听GRACEUSA徐徐道来,神情语态都能从文字里寻摸出来。

不是人人都有萨苏这样丰富的人生趣味和娴熟的讲故事技巧,但 真性情,和真实的人生体验,人人都有,建议斑竹将此帖加精,作为西西河BBS帖子的典范,以大力促进河友的灌水技能的提高。

发现了一些吴方言的痕迹/footprint,呵呵。

气泡多得[GLOW=255,RED,3]嘞[/GLOW]

[GLOW=255,RED,3]特为[/GLOW]跟我说

我的经验是:人通常只有在使用第一语言时才能最妥帖地描摹叙述事实。对广大河友的建议:尽可能用自己的第一语言组织思维并输入文字,在不大影响别人阅读的情况下不要顾

忌使用方言。圣人有言:灌水灌水,一以灌之。若三心二意,水道断流了,可扯不上苻坚什么事。又好比java的源代码的编译,先编译生成bytecode,到执行时由号称是Just In Time的interpretor逐段解释运行,还是不很如人意的。

Reference(仿语迟的[汉文化扫盲]):

1.一以灌之

应当是“一以贯之”,出自论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当然孔子的道和解放前出现的一贯道的道非同道也。

2.苻坚 投鞭断流

前秦符坚将攻晋,太子左卫率石越以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伐。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可大话在战场上作不了数。

调查分析

为啥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扫帚”一说,字面意思很值得质疑:一边是重敲猛打,另一边是表面拂拭而过。应当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之误。

可能的解释

a.该常用语源自中国北方,著者因为习惯用第一语言(家乡方言)思维灌水故不常使用。纯属记忆出错,使用不当。

b.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牺牲了生态环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河流污染问题就日趋严重,洗衣的传统工具棒槌也日渐式微。而著者现在生活的米国纳米技术已开始应用到衣服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世界范围的水资源的短缺和纳米新材料的普及,人们将使用扫帚清洗衣物。常用语的与时俱进

c. 棒槌的第一功能被洗衣机取代以后,其第二功能--迅速消除家庭内部不安定因素,通常是上一代主动施加给下一代--曾经成功转移到扫帚上(更确切说是笤帚柄)。近十几年二十几年来,中国家庭内部的旧秩序已不复存在。常用语的历史标本化

请踊跃跟贴回答调查问题。

关键词(Tags): #小题大作#好帖子的气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