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民主和兄弟争雁--兼与胖兄争鸣 -- 林小筑

共:💬95 🌺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伯爵也来了

现代的社会科学比如经济学、政治学是要求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的,以保证每一步的论证没有逻辑矛盾。我个人的感觉是民主制度会好一点,但这只是一个猜测,我觉得你的帖子里说得太绝对了。在理论上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明民主优越性的文章,我还没读过。这个一方面是由于model投票过程有相当的技术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对民主制度是怎么运行的知道的很少,但我们对专制制度是怎么运行所知的几乎是零。比如public opinion在专制政体也同样是发生作用的,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没人研究过。

老兄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没有回答我问小筑兄的问题--既然理论上大家都无法证明,各国实践结果如何?

另外我们对民主制度如何运行知道得很少这个结论不知道老兄从何得出的?愿闻其详。“public opinion在专制政体下也是起作用的”,不能用来等同与“public opinion在专制政体下起到足够的作用”,而后者才是我们关心的。不然就好象我跟你说“跑比走快”,你说“我走不也是在前进吗”一样。

我在另一个帖子里举过一个关税的例子来说明在民主制度下政策同样可能被扭曲,让少数人收益绝大多数人受害。煮酒正熟认为在资源和财富分配方面,民主确实更优。他应该看看美国最近的Highway bill。其中$231m被用来在Alaska建通不到任何地方的桥,来为当地的共和党拉选票。

没有人说民主制度是完美的,民主国家也不是乌托邦。任何一个制度,只要制度化,就一定会被manipulate,关键是看这个制度本身对这种manipulation有没有自我监督,自我纠错的机制。我们说的民主制度较优,指的是总体上更有可能,不表示任何一件事民主都保证产生较优的结果。

拿老兄说的Bridge to Nowhere这件事来说,首先,拨款之所以通过确实如您所言是拉选票,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民主政体的代表靠选票上台,当然要对选民负责。其次,花二百多亿修个桥连通一个只有五十人居住的小岛,确实不切实际,本来可以有轮渡等其他更为便宜的选择。但是区别仍然在于反馈机制,Alaska的其他选民如果认为自己的交的税太便宜了那50人,那么下次可以不选这次投了赞成票的议员,非民主体制下面,老兄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么--如果老兄要争辩说非民主体制下面就不会花这么多钱修这个桥,那就随便拿一个别的什么花冤枉钱的例子来好了,可别跟我说这样的事情没有。

你这里论证的问题在于这些发达国家除了日本以外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政策方面极其类似,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时他们在技术上追赶英国比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占优势得多。因此可能是其它这些相似性而不是民主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用统计学的术语说,你用的不是一个random sample。用这些国家和一千年以前的中国相比也是不适合的,因为经济,技术等其它重要的参数都发生了变化。比如中国社会动荡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然灾害和饥荒,这不在那时政府的控制之内的。一般对民主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都没发现有significant的关系。

不明白老兄这个“一千年”的限定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您所描述的这种复杂度,不正说明社会科学是没法象自然科学那样严格证明的吗?因为所研究的对象系统没办法隔离,也没办法任意固定其中的大多数参数。

中国社会动荡表面上看都与大的自然灾害和饥荒重合,但是那是因为靠高压维持的脆弱的社会稳定在丰年时尚可维持,大的灾害到来,一触即溃。自然灾害、饥荒不是中国特色的国情,说中国社会动荡是因为自然灾害就如同说一个人突然倒地身亡,医生一句“心肌梗塞”就完了,不去仔细探究此人平时的饮食锻炼等等生活习惯一样。

同时你对民主的定义是什么呢?独立战争前的美国算不算民主?南北战争前的美国算不算民主?妇女获得选举权之前的美国算不算民主?六十年代民权革命之前的美国算不算民主?类似的在英国1831年第一个改革法案通过前,只有很少数人有投票权,1867年改革法案通过前都是记名投票,大多数人必须按当地贵族的意愿投票,直到1888年改革法案通过后,英国才有近似于今天的选举制度,二十世纪之后,妇女才有选举权。如果用稍微强一点的标准,这些时期都不应该被称作民主制度

不知道老兄“稍微强一点的标准”具体是什么,我认为是算的。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预先规定好一个游戏规则,大家都接受,可能一开始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参与,但是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规则对所有人是一视同仁的,而后来老兄说到的各种改变,都是该系统按照游戏规则自我反馈修正的结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