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再见老六—深度追踪中国空军最后一种有实战战绩的功勋战机的服役史 -- 晨枫

共:💬21 🌺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再见老六—深度追踪中国空军最后一种有实战战绩的功勋战机的服役史

再见老六

——深度追踪中国空军最后一种有实战战绩的功勋战机的服役史

空军中校 戴旭

歼-6已经“盖棺”,但尚未“论定”。对它的功过评述不是笔者能够担负的使命,充其量只能代表个人观点,浅议一二。

英国战略家富勒说:“除非历史能教给我们如何去展望未来,否则军事史只能是一部人类的血腥浪漫史。”那么,一部富有骑士色彩的歼-6征战史,在中国空军踏上新世纪征途的时候,将“教给我们如何去展望未来”呢?

★ 无心插柳的功勋名机

到2005年,中国空军已成立56年,其中与歼-6有关的时间占了80%。歼-6的诞生是中国空军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其意义远比后来击落几十架敌机重要得多。应该说,依靠苏联的军事支持,中国空军在朝鲜战争时的装备性能与美军基本持平。但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美、苏都研制出了超音速战斗机。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全面对峙,国际形势动荡的年代里,必须在空军主战兵器上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否则就可能在政治性的军事较量中付出重大代价。

歼-6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在西方全面技术封锁和禁运下,在整个国家实力和航空工业基础全面落后于世界的形势下,新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利用苏联的技术援助,采取“克隆”仿制的捷径,迅速赶上世界空军的发展步伐。歼-6的问世,使中国主战飞机的性能与美、苏等国的差距缩短为8年左右,而与其他欧洲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但在歼-6这块里程碑后,中国空军再没有走出多远。歼-6长期居于主力位置,就是中国空军发展建设停滞和失误的见证。以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空军一直在整体上停留在战术层次——确切地说是“防空”军的形态。正是中国空军顶层设计和发展实践的失误,无意中“天降大任于斯人”,将歼-6锻造成一代功勋名机。

★ 难以评价的歼-6

歼-6的战绩与国土防空胜利直接联系在一起,国土防空的胜利,不是由歼-6和空军独自取得的。但作为那个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歼-6的战绩显然象征着新中国已经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空中长城。国土防空胜利的最大历史意义是:它向世界宣告,在中国军队有了在陆地和海洋上大规模驱逐敌人的力量之后,现在也可以独立捍卫自己的领空。100多年来中国顾此失彼,陆海空疆域屡遭入侵的历史就此完结。

在歼-6的身上,展现出了中国空军部队优良的军政素质,特别是飞行员的勇敢牺牲精神。这是朝鲜战争的血火锤炼出来的中国空军的“军魂”的延续。从抗美援朝到国土防空,事实一再证明,勇敢——当然是科学许可的范围内——是可以弥补、抵消技术差距的。不然便无以解释亚音速歼-5击落F-4超音速战斗机和歼-6 在负速度差和极限高度上连续告捷的战例。

透过歼-6在国土防空中的突出表现,也可看出中国空军在那个年代的总体军事水准。

中国空军在20世纪60-70年代的防空作战,是国家在总体上处于和平状态下的特种作战。这种战争样式的主要特点是政治性强。即使是一场极小规模的作战,也常常牵动国家防空体系的全局和国际斗争的大局。而且这种作战范围广,形式复杂,空军必须坚决执行国家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严格遵守不示弱、不主动惹事、不出国境、不入公海的作战政策。可以说,美、蒋空军对新中国空军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严格而全面的政治“考试”。而新中国空军在艰苦卓绝的“应试”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但是,放在世界空战史的大参照系下,从军事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中国空军的成就是比较有限的。中国空军不过是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战斗,而没有直接参与任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就军事影响和战术价值而言,中国的歼-6无法像此前曾经培育了众多王牌的苏制米格-15一样,昂首走入世界空战史。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看待歼-6取得的那些已超出军事意义的胜利,我们会看到朝鲜空战和国土防空中中国空军的“侥幸”成分:美国从来没有与中国爆发公开的直接的战争。这一“政治掩护”是中国空军得以和美国空军进行空中格斗型对抗的前提。英国空战史专家钱特说:“华盛顿对作战行动实施非常具体的控制,几乎无法使盟军取得任何胜利,特别是严重地影响了盟国空中力量的发挥。”中国空军这一时期个别、零星的空战胜利,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整个空战态势的不对称:中国方面是集全国空军之力、以多兵种、大机群严阵以待;而美军方面则完全没有有组织的空中作战行动。要么是非作战性质的侦察,要么是因为迷途误入的单双机短时入侵。面对中国空军有计划、有组织并有着强大地面引导、保障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美军分散、孤立,失败是必然的。不能把这些“局部”的格斗胜利等同于中国空军对美国空军“整体”的胜利。

毫无疑问,歼-6和中国空军国土防空作战中的重大历史功勋是应当铭记的,它锻造了一个民族英雄主义的新传奇。但歼-6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事实上充当新中国头顶上的“钢盔”,则是中国空军甚至中国军队巨大的历史悲剧。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时期,由于内忧外患,不仅造成中国政治和经济上的新一轮的闭关锁国,也使军事上自朝鲜战争后刚刚开始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中断。中国空军在把美、蒋空中骚扰阻断的同时,也把世界空军先进的作战思想、作战手段和技术发展, “防”在了中国的空域之外。

严格地说,中国空军在朝鲜战争中只是实习和体验了一下现代战争,而不能算是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空中战争。中国空军只在战争后期进行了部分空中格斗,遂行了两次小规模空中轰炸,对五次战役的直接军事贡献几乎为零。知道战争结束,志愿军的步坦协同已经进行得相当熟练,但在二战中就广泛应用于个强国军队中的空地协同进攻,则一次也没有。可以说,朝鲜战争时的中国空军,甚至还没有达到一战后期的战术水平。

朝鲜战争来得如此突然,压力如此巨大,以至于中国不得不以应急的态势参加战争,国土防空作战的接踵而至,又客观上促使这一思维惯性以更大的动力牵引着中国空军,沿着错误的建设方向“加力”前进。中国军队有着悠久的地面作战的历史传统,但对于完全舶来品的空军却相当陌生。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以地面战略的习惯性思维指导空军建设和作战。加之深受苏联军事思想的影响——苏联是反对和批判杜黑的学说的,那个年代的中国没有谁去研究杜黑和制空权,思考合理的空军兵种、机种构成,提出独立的空军理论。

越南战争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的揭幕之战,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启示,一如后来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中国国土防空作战的后期,空军事实上是以战略威慑和局部参与的方式介入了越南战争。由中国空军权威理论专家1998年编撰的《世界空军史》这样评价越南战争对中国空军建设的启示:“越南战争的空中作战……较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指朝鲜战争)的空中作战,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必须高度重视运用空军,把空军作为常规战争中的主要打击力量。越南战场的实战情况表明,现代空中力量以它特有的高速机动能力,远程续航能力和猛烈攻击能力等优越条件,而成为战争中的一把利剑…… 必须高度重视夺取和保持制空权的斗争……必须不断更新和改进航空武器装备……必须重视实施合同作战……必须重视电子战在战争中的地位……必须不断完善指挥控制系统……”

即便是从知己知彼的战略常识出发,中国也该密切关注近在咫尺的美国军队作战思想和作战手段的巨变。但埋头于文革内乱,被政治狂潮淹没的中国空军几乎没有意识到那些“启示”中的任何一点。就空战建设的顶层设计而言,中国空军仍然是沿着朝鲜战争中空中格斗的思维,继续关注歼击机;而美国和苏联却从越南战争中看到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的价值——这是建设战略空军的物质基础。事实上,朝鲜战争后,中美空军都进行了急剧的扩张,但彼此的重点却完全不同。到1957 年,美国战略空军部队由100架飞机增至3000架,而中国空军始终只重视歼击机。1954年中国空军拥有28个航空兵师(歼击机师18个);到1971 年发展到50个航空兵师,歼击机师达到35个。美苏(俄)至今已发展了三代战略轰炸机,但中国在1964年仿制成功轰-6后,40多年中再未有任何发展。进攻性战机停滞的背后是进攻意识的缺失,也是对空军本质认知能力的低下。

此时的中国空军就像一架发动机突然停车的飞机,落在后面,知道几十年后才“重新开车”成功。

对“防”字的过分强调,导致中国空军在一些战术的运用上也格外的“拘束”和保守。国民党空军的侦察机和战斗机几十年的时间里一再骚扰大陆,但大陆的战机却一次也没有去“骚扰”过台湾。杜黑极力反对空战,主张夺取制空权要靠空中进攻,力争把地方的飞机消灭在机场上和工厂里。他的形象比喻是,与消灭空中的飞鸟相比,捣毁鸟巢和鸟蛋的办法更有效。但中国空军却反其道而行之。笔者至今仍不明白:与其苦思冥想拦截国民党的各式侦察机,为什么不派战机一举将其摧毁在台湾的机场上?新中国空军是有这样的装备和实力的,只是没有进攻作战的理论和作战意识而已。

中美双方对空军作用的认识和理解,从越南战争期间两国投入的空军装备和使用的方式也能清晰地看出来:中国主要投入的是歼-6(前期和后期有部分歼-5和歼 -7),进行的是防空格斗型的空战。而美国一改朝鲜战争以传统陆战为主的战法,集中空军、海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航空部队,使用各型飞机遂行战役或战斗。战争后期,美国几乎将空袭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以炸迫和”。

从宏观的、总体的战略角度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空军在同时代对空军作用的认识和整体使用,我们作何感想?让我们于那些戏剧性的场面和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之外,作一回全景式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毛泽东说:如果美国在越南被打败,那就意味着它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打败。然而,一向料事如神的毛泽东这回没有说对。美国在越南失败之后,军事上就再也没有失败过。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从越南的撤军是“铁幕政策”的失败;从军事的角度看,越南战争只是美国空军新型武器和新战略战术的试验场。相比于某型飞机性能的提高,美国的这种“实验”对人类战争史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很显然,美国没有把与中国进行的那些零星的小空战当回事,更没有把中国的主力战机歼-6当成主要对手。但中国仍然对那些单机机炮格斗式的胜利,涂以政治的色彩,大力宣扬。接替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的吴法宪更带头喊出“歼-6万岁”,“歼-6打遍天下”的口号。这种刻舟求剑式的思维像茧壳一样把中国空军封闭起来。一个大国的空军司令,不是出于对国家责任感去关心本军中的战略发展,却像一个无知幼儿为一种过时战机喊出这样天真的口号,综观世界空军史,无出其右者。“文革”对中国空军的发展的摧残和贻误无以复加,其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吴法宪当司令期间得以具体“实施”的。重政治、轻军事,忽视理论的风气弥漫并长期毒害空军。只不过那个年代的中国没有遭遇大战,所以,吴法宪等人对空军的毒害和贻误才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中国空军与世界空军的差距是在歼-6服役的时候缩短的,但也是从歼-6担当中国空军主力战斗机的时候拉开的。歼-6的原型米格-19,在苏联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但中国却在歼-6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这是重大的战略失策。当美国空军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大力研制新类别的军用飞机时,中国空军歼-6家族近亲繁殖般的改型也在忙碌地进行着。直到1986年,歼-6才完全停止生产。20多年中,歼-6的生产数量超过4000架。由歼-6还衍生出了强-5和歼-12。强-5是中国空军目前唯一的强击机,已服役40年且尚未被取代。在特殊年代,强-5一度被作为氢弹载机,和轰-6一起成为中国空基核平台,而歼-12的研制则以失败告终。

我想多说几句歼-12。

歼-12是中国航空工业摆脱仿制,第一种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力量研制的小型喷气战斗机,为后来中国独立研制战斗机奠定了基础。但歼-12的研制仍然是中国军方对于空军发展方向认识偏差的延伸。“小歼”的研制计划是吴法宪等人鼓吹“开展空中游击战”思想和“歼-6崇拜”的直接产物。歼-12的确做到了小、轻、灵,但重量体积小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由于重量限制,加上其机头进气布局,歼-12的电子设备被大幅压缩,没有机载雷达,无法进行视距外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这几乎直接导致歼-12最后胎死腹中。

80年代初,设计师曾向海军航空兵提出以歼-12担当“岛载机”:利用其短距起将的特点,改进后放到国防边疆的岛屿上,承担大陆基地歼击机航程不足而无法担当的国土防空任务。到90年代初,国内论证发展舰载机,设计师又极力推荐歼-12改进方案。进入“九五”规划以后,设计师又提出以F-22为作战目标的新型空优歼击机设计蓝图,但此方案仍然无法解决小机体与多设备、多航油的矛盾,最后不了了之。

从歼-6的众多改型和歼-12的夭折,能看出中国空军的另一个失误:忽视电子技术的运用。

越南战争中革命性的精确制导武器出现,在它的背后,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战争指挥自动化系统即C4I的出现。C4I的核心是各种侦察卫星和大型计算机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支持下,预警机担负空中指挥,空中进攻集群化。每次行动,必有预警机协调行动,空中掩护群、电子对抗群、空中保障群、突防压制群、攻击轰炸群同时升空,各司其职。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事实:战术合同化、指挥自动化、武器精确化的现代空军形成了。它已经有了独立遂行空中战役甚至空中战争的基本能力。空中作战从此成为体系对体系的对抗,平台对平台的对抗成为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是新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中国空军也朦朦胧胧地看到:无论是主战装备,还是作战理论,自己都已落在世界后面。但此时,中国空军中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单纯用于格斗的歼击机被世界各国空军视为华而不实的奢侈品。由于现在歼击轰炸机的有些能力已超过原来战略轰炸机,能在无歼击机掩护的情况下独自作战,又具有和歼击机相近的机动性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各国基本上不再研制专门的歼击机。

早在1921年,杜黑就指出:“一个国家只拥有准备用于空战的空军不仅危害国防,并且被剥夺了对地方目标发动进攻的一切可能性,将陷入严重的空中劣势。”但60年后,中国空军也没有谁在意他的这句忠告。

1974年西沙之战中,面对一个傀儡政权的一艘不强大的驱逐舰,中国海军进行了一次并不值得夸耀的“以劣胜优”的传统式的海战。战前,空军独立第5团曾派出歼侦-6对西沙群岛进行了航空侦察。但不知为何,战争真正开始时,却不见了空军的踪影。是战争规模太小,杀鸡勿用牛刀?但这场战争是毛泽东亲自决策的,并不是一场战术行动;是经验问题?空军是有着一江山三军联合作战的光荣往事的。如果说这是海军的任务,那么曾有着辉煌空战记录装备有轰-6、强-5和水轰 -5的海军航空兵为何不担当主力,为何不提供空中支援?为什么非要来个匪夷所思的“以劣胜优”?堂堂大国,何以津津乐道对一个蕞尔小邦的“以劣胜优”,这一直以来是笔者的一个“学术”疑问。技术问题?战术问题?作战指导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心理问题?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没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影响了海军航空兵对自己对空对海基本使命的潜在认识?错过这次机会,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战史上,在其最本质的地方——空对舰(地)攻击的记录里,只能继续尴尬地保持“清白”了。发生在政治狂热年代里的这次小海战,不能不让人忧虑:中国军队的作战艺术,是不是在新一轮“军事闭关锁国”中退化了。如果“深究”下去,我们也许能从中看到:中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近海制空权的争夺或可倚赖,但对在保持制空权的情况下掌握制海权的能力,却不免令人担忧。

在拥有强大空中力量的情况下,中国海军打了一场原始的平面海战;同样是在拥有强大空中力量的情况下,5年后中国陆军又进行了一次原始的平面陆战。1979 年的边境战争规模仅次于朝鲜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大规模的战争。但无论小战大战,思路如出一辙。把这两场战争结合起来观察,20世纪70年代中国军队战争观念的陈旧程度就一目了然了。

12年后发生的海湾战争,美国调往战场的地面部队和固定翼作战飞机,与中国空军在1979年动用的地面部队和飞机数量差不多。但是,动用同样规模的军事力量,中国是怎么打的?美国是怎么打的?战争的结果全世界都看到了。有人评价马岛战争时期阿根廷军队打的是昨天的战争(其实阿军主要是电子装备不如英军,作战方式还是很先进的),那我们打的是哪一天的战争?问号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差距!差距!差距岂止是在作战装备上?!

20世纪80年代,歼-6已近“烈士暮年”。就是从1979年的那场大规模边境战争中,世界发现,中国空军是全球大国中唯一的战术防御型空军。它几乎没有前进。不仅装备,从观念到体制,从理论到训练,一切都在起点的不远处停滞着。

当世界空军已在依据飞机特点编组空中进攻集群时,中国空军还被分成功能相同的方块,挂在陆军大军区的编制下。当中国空军发现它错过一次世界空军质变的时期时,世界空军的第二次质变正在到来。当今天所有人都从一系列现在战争中认识到,空中战争是系统对系统的对抗时,中国空军发现,由于长时间过多地关注同一类机型甚至同一种作战平台,中国空军的装备和作战体系几乎是支离破碎的,在衡量现在空军作战能力的34项指标种,中国空军有相当多的部分是空白。

★ 认识和反思中国空军最好的“镜子”

当然,在中国空军“误入歧途”的整个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从1949-1969年,中国一直处在“国土防空”中。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没有过的。整个60-70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战略环境最恶劣的时代。中国作出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判断。国家四面受敌,军队枕戈待旦,加之总体防御战略和国内政治畸形、对现代军事特点认识肤浅等因素共同作用,致使空军防御原则走向绝对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应该予以批判的。同样是四面受敌,同样是枕戈待旦,同样是坚守防御战略,1967年的以色列以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6天之中就把一场巨大的战争威胁粉碎在地面。行文至此,我无法不想起以色列空军。几乎和中国空军情况一模一样的以色列空军的发展,是对照、认识和反思中国空军最好的“镜子”。

以色列从1948年诞生之日起就面对外部军事力量的扼杀,这和新中国何其相似。但是,以色列没有长期地面战争史,也就没有历史传统的包袱。相反,由于有着二战的经历,从一开始,以色列的建军思想就是“现代化”的。即使是见过初期的七拼八凑,立体军队的构架仍是一目了然。

以色列历任空军司令都由具有战略远见的优秀军人担任。魏兹曼是以色列国第一任总统,也是以色列空军的奠基人之一,他多次强调“把最好的送给空军!”而第三任司令陶科夫斯基主张:未来战争中首要的目标是消灭对方空军,然后才是侦察和支援地面部队;资源有限的国家,必须具有质量上的优势,尤其是飞行员。这是基于杜黑《制空权》的见解,但又依据以色列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化的发挥。在他的带领下,一支正轨、高效、精锐的以色列空军出现了。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发起闪电大空袭,将埃及空军作战飞机的80%、约旦空军的50%、叙利亚空军的30%击毁于地面,战争第一天就彻底掌握了制空权。这次被称为“沙漠中的珍珠港事件”的空中突袭行动,是二战后最成功、战果最大的一次。以色列空军把夺取制空权和支援地面作战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使空中力量的加之得到最大体现,被军事专家称为正确使用空军的典范。英国中东问题著名评论家理查德.艾伦说:这种惊人、迅速而彻底的胜利,在严格的意义上已是一种闪电战了。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年份:1967年。这一年,也是中国空军的歼-6频频在自己的领土上击落美机的年头。这一年能打出这样战术水平的军队,只有以色列,连正在进行越战的美国军队都无法与之相比。不客气地说,直到12年后的1979年,中国军队仍然打不出这样的水平。

50年的时间里,世界看到的都是一支数量少、质量高、战斗力惊人的空军;一支永远保持进攻精神的空军;一支常胜不败的空军。在为它的祖国赢得“世界最小超级大国”称号的同时,也赢得“以色列长臂”的尊容。以色列空军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首先是先发制人,永远进攻的战略思想。以色列国防战略的核心是:实力威慑,先敌打击。首先控制天空,剥夺敌人的战争主动权。以色列的国土小得没有资格进行防御作战。它只能进攻。一位以色列的军人说,他们败不起,只能胜利。对手败10次还是对手,而以色列败一次就什么都不是了。并且这胜利还要是很快的胜利,以色列的国力打不起持久战。空军,进攻,因此成为必然的选择。以色列空军有一句名言:最好的防御是在敌国首都的上空。

其次是精益求精、以质胜量的做法。现实依然注定以色列空军永远处在数量劣势,因此它必须拥有质量优势。残酷的战争现实使以色列空军认识到,武器装备的先进与落后,直接关系战争胜负。 1955年,时任空军司令的陶科夫斯基在写给国防部长达扬的一封信中说:对地方武器水平的每一点提高,我们都必须相应采取最起码的措施。否则,作战勇气再足也无法克服客观技术上的差距。50年来,以色列空军一直在装备上走在它的所有对手的前面。

在编制和使用上,精明的以色列人也做足了文章。以色列人创造了作战飞机高强度出动的世界纪录:美国空军引以自豪的单机再出动时间是20分钟;埃及是3-4个小时;而以色列达到96%!埃及前总统纳赛尔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敌人的空军力量比其编制兵力要大三倍!

三是破旧创新,出奇制胜的战法。创新是以色列空军的灵魂。他们不仅特别追求最新的武器装备,更追求不拘一格的战术、战法。特别主义发挥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创造性,而力戒教条、保守。1981年6月7日下午,以色列奇袭伊拉克核反应堆,创下世界空军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这也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又一个年头:1981年。此时中国空军刚刚参加完一场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空中威慑,正在回味几乎一无所获的“心得体会”。中国空军比以色列空军不幸的是没有那么多参战机会。虽然新中国也经历了一系列边境自卫反击战,可惜中国空军也一直无缘“上场”,它甚至连“替补队员”都不是。笔者多么希望,21世纪的某个未来时刻,历史能赋予中国空军一个历练的机会,弥补20世纪的遗憾。

同样是一穷二白,同样是外部环境恶劣,为什么以色列空军发展成了一支世界先进空军,而中国空军却没有?原因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能找到这个“原因”,我们就不能说掌握了未来中国空军发展的钥匙。中国空军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但以色列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怎样理解各自国家、空军的特殊性和世界空军建设普遍性的关系?

以色列空军是空中力量天然的形象和注脚。从某种意义上说,看懂了以色列空军,就看懂了空军和国家的关系,就看懂了未来空中力量时代的全部含义。

笔者以如此冗长的篇幅叙述以色列空军是想说:中国军队一贯强调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句话的正确性不应该只体现在战场上。一个高明的军事发展战略,胜过十个以劣胜优的战役或战斗。和平是战争的相对静止。在和平时期的发展战略,也是比战场上更能展现“人的决定作用”的地方。

★ 中国空军的“谜团”

歼-6时期中国空军发展的长期停滞,直接决定和影响了今天中国空军从装备、编制到理论全面落后的现状。

而这一“现状”甚至引起世界第一空军强国的“困惑”与好奇。前不久,美国军事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空军之谜》。文章说:“中国被普遍认做是下一个超级大国。在过去10年间,中国经历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并着手进行大范围的国防建设。然而,中国的空军仍然非常弱,其作战能力大大低于美国空军。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武器库主要由从俄罗斯进口的侧重于防御的战斗机组成,轰炸机的缺乏以及继续依赖进口飞机,让美国的国防计划制订者感到困惑。中国显然满足于依靠导弹来投射力量,这与美国有关空中优势重要性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在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国防分析人士开始关注美国有关独自依赖空军与使用空军、避免友军及外国平民伤亡之间的辩论。在最近的出版物中,中国军事院校的将军们详细讨论了与空军有关的话题——其中包括美国战略空中优势的组成情况以及如何减少或抑制其优势。中国的观察家还注意到,科索沃战争与阿富汗战争使美国人坚信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空军的效力与日俱增。

中国一直限制国内的飞机生产,而宁愿投资研发弹道导弹、高射炮以及监视与侦察设备……在后冷战世界,空军被证明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而中国对这一军种相对的忽略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中国空军学说与美国空军学说的分歧成为另外一个谜团。美国学说强调取得和保持空中优势,而中国学说强调先发制人和使用计谋……特别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军方只有在与装备更好的敌人争夺制空权时才会考虑到空军。美国在面对国内外装备不如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当的敌人时,至少会考虑部署轰炸机,并且很可能决定使用轰炸机。而中国的学说似乎把这反映派出在外。中国对空军的讨论限制在通过使用高射炮、导弹以及通过形形色色的信息站来压制敌方空军的进攻。

文章最后说:“我们应该把中国在飞机制造和飞行领域中的谨慎归结于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在空军主导的时代,中国特许发展从地面发射的导弹而不是飞机和飞行员呢?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文明因素——文化的、政治的和历史的影响逐一进行考查,这些文明因素的作用仍然鲜为人知。如果把文化与政权的特色考虑在内的话,中国对空军态度的内在逻辑就变得清楚了。”

当美国人对“中国对空军态度的内在逻辑变得清楚”的时候,笔者仍然处在困惑中。到底“为什么在空军主导的时代,而中国对这一军种相对的忽略”?笔者以为是中国农耕民族的特性、重守轻攻的军事历史传统和现时代长期的陆地防御性战略,共同制造了美国人所谓的“谜团”。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天性内敛。所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建立过世界性的帝国。秦始皇灭六国定天下,国力军力何其强盛,但面对北方匈奴,却修起了防御性的万里长城。以修长城的人力、物力,多少匈奴灭不了?重守轻攻的基因,遗传了一代又一代,终至积贫积弱;而积贫积弱的境地反过来又更加无力采取进攻态势。这样负反馈的恶性循环,影响所及,使新中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本质上还是没有脱出几千年军事历史的传统。具有防御特性的陆军,天然地暗合了农耕民族的心里特性,所以新中国依然重陆军,并且不自觉地按陆军思维,把空、海军这两个天然进攻性的军种无意识地异化、建设成两支在不同的自然空间防御国土的力量。

中国军队曾经有过两个最著名的口号:“三打三防”和“新三打三防”。前者核心是打坦克和防原子,是陆地上的防;后者则是针对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防敌空中进攻。新三防(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查监视)当然是防,而新三打(打隐形飞机、打武装直升机、打巡航导弹)本质上还是防,因为打的都是已经到达了头顶上的敌人。既然是“打”,为什么不打敌人的本土,打敌人的空军基地和航母集群呢?说到底还是没有进攻意识。

不仅美国人对“中国空军之谜”不解,很多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的中国人对中国的大陆军主义也颇有微辞,认为现代战争已清楚地呈现出空中力量决定战争胜负的特点,为什么中国军队还有这样的恋“陆”情结?我认为,这还涉及到新中国的创建史——那其实就是一部陆军史。从红军、八路军到解放军,本质上都是单一的陆军并且基本是步兵部队。建国后直到1979年的一系列边境战争中,又是陆军担当主角。新中国陆军久经战争历练,表现卓越的事实,不能不影响新中国领导人对未来中国军事发展的思考。在这样一部不算短的新中国军事史上,空军则鲜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东西”,因此造成人们对空军的不信任感。试想,如果中国空军也有着其他二战大国空军那样的战绩,中国还会对空军“这一军种相对忽略”吗?长期以来,中国空军(还有海军)一直处于辅助的支援陆军的配角地位。就军事观念而言,这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的军事认知水平上。历史的不幸,由于惯性的误导,也贻害了未来。

中国空军自朝鲜战争以来,在整体——首先是作战思想,其次是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上——一直落后世界空军先进水平40年左右。空军的实力弱小,独立遂行现在战争的能力低下,反过来更加依靠陆军。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当世界军事史上空中力量时代到来时,中国陆军束手无策,而中国空军则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这就是今天中国军队整体现状和困境,或者说是有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发起的原因和现实背景。在中国军队跨越式发展口号的背后,是世界先进国家军队的跨越式领先。差距不是同一军事时代的一步两步,而是一代两代的“代差”!

★ 21世纪中国新型空军

发生于20世纪末的中国改革开放,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华民族的农耕特性。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海外利益迅速扩展的现实和捍卫能力的脆弱,已经对原有陆地防御的军事战略提出挑战。21世纪初,中国海洋警报频传,传统海洋强国日本和海空强国美国的咄咄逼人,台独的嚣张挑衅,又从另一个方面刻不容缓地迫使中国反思并更新传统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退让不能换来和平,清朝亡国之殷鉴不远;固守无为,只能束手待毙。出路唯有变革图强。

是重新认识并恢复空军(海军)本性的时候了。一支完善的军队,也不能只拥有防御的力量,还要有强大的攻击能力。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以78天空袭和零伤亡的结果结束了科索沃战争。这一年,在纪念中国空军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写下“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攻防兼备的人民空军而奋斗”;以此为契机,中国空军开始了“加力”起飞,“切半径”追赶世界空军先进水平的大动作。

200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推进有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跨越式发展的口号。以此为象征,中国空军的世纪大转型开始进入冲刺阶段。

在苏-27/30等进口现代化战机大批服役的同时,歼-10也已进展到近列装的程度;下一代更先进的战斗机正在研制中;大型预警机在加紧试飞;中国式C4ISR系统建设进展迅速。与这些 新装备同时进入中空军的,是崭新的空中战争观念。

2004年,中国空军提出建设空天一体、信息火力一体,在各种作战样式中全面参与,能在全空疆作战并可实施远程反应的“战略空军”的口号。在这个新世纪 “宣言”中,中国空军甚至小心翼翼地提出,在某种情况下,准备实施单独作战。这不是什么新观点,但对于中国空军,这是破天荒的。

2005年,歼-6全部退出中国空军编制序列。与此同时,21世纪中国新型空军的蓝图清晰地浮现出来。后歼-6时代,是中国新空军的重塑时代。歼-6退役,退掉的不仅仅是老旧的装备,同时也“退”掉了陈旧的中国战争观念、保守的军事思维。以此为序幕,21世纪中国军事史将会有全新的开篇。

原文贴在方方的航空小筑

外链出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