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请指正】小岗村与三农问题 -- 多余6688

共:💬182 🌺443 🌵9新 💬172 🌺18 待认可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番薯是个好东西,可以说明末有番薯,那么农民起义不会那么多

满清的人口增长,主要就是依靠红薯的在中国的流传。

只是北方保存难度大一些,所以必须和玉米、高粱、粗杂粮等结合。

就是南方贫苦地区也得依靠番薯解决饥饿,基本也是吃不饱。比如井冈山的南瓜粥红薯饭。就是米不太够。

可能南方平整富裕地区稍微好一些。

基本上就是南方粗粮番薯,北方粗粮是番薯+玉米+高粱+土豆。

遗憾的是当年工业技术差,不能把这些粗粮制成面粉,而且含水还有点多,所以,无法均匀满足全国需求,没有也无法有统一的配送体系,各地军阀也不会允许蒋介石进行调度。

解放前的大型贪污粮食是常态。

假日归客的吹牛皮美好解放前生活根本不存在。否则他家亲戚还外出个毛。

就是新中国首先初步解决了粗粮随便吃,之所以感到不足,一是油水少,主要是解放前的标准太差了。

甚至粗粮的高产都是因为种子而做不到。

是新中国的农业科技体系提高的粗粮产量和稳定了粗粮产量,然后才有细粮良种改善。这个要在70年代才逐渐成熟。

袁隆平虽然属于粮储体系,但是口感不太好,实际上开始进入粮食供应体系不多,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杂交粮食体系,这些还是靠毛时代传统体系的。

传统近缘杂交体系见效快,袁隆平远缘杂交属于未来式。

可以承认,在建国初期,中国人口增长和粗粮的大规模产出食用是很有关联的,还有人均寿命增长。

正是这个时期导致了新中国人口在毛时代计划生育(一家两个娃不强制)和人均寿命高增长(30岁)的基础下,较高水平和质量的人口增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