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请指正】小岗村与三农问题 -- 多余6688

共:💬126 🌺318 🌵4新 💬125 🌺12 待认可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请问假日河友你觉得饶平种不了还是中共不准种番薯?

番薯是个好东西,番薯也不是个好东西。类似的还是土豆马铃薯。更强悍还有个木薯。 @懒厨 兄说饶平穷街番薯都没得吃,那么,饶平种不了番薯还是中共计划经济不准饶平种番薯?饶平人都富得天天能吃上高端的大米了,反倒穷得吃不上更贱的番薯?那么,正常的逻辑思维,理应对这个矛盾的理象产生疑问吧?

红薯加进大米里煮饭煮粥,现在是城里人养生的做法,以前,起码我们那,是为了骗嘴,让红薯更容易吃下去。或许现在有点时空错乱了,不过没关系,假日河友你记忆还是靠谱的,请问你这话,我该理解成大米比红薯好,还是红薯比大米好?如果有足够的米煮足够稠的粥,当年的假日归容河友,是否觉得得加点红薯才好吃,才吃得饱?

由好到差依次是白米饭,掺番薯的白米饭,掺番薯的稀粥,稀粥,没有米的番薯。

关于咸菜,青黄不接之时,的确没啥正经的蔬菜。这个青黄不接之时,在我们粤北大约就是农历一月未到二月上旬,第一个能吃的,就是苦麦菜了,每年都有十多二十天要吃苦麦菜,只有苦麦菜,然后就是春菜,即油麦菜。后面就空心菜,多起来了。青黄不接时,我们那里习惯就是酸菜或咸菜或菜干。并且,那个时候,一直到夏未,没有番薯的,只有番薯干,生干或熟干。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番薯是个好东西,可以说明末有番薯,那么农民起义不会那么多

    满清的人口增长,主要就是依靠红薯的在中国的流传。

    只是北方保存难度大一些,所以必须和玉米、高粱、粗杂粮等结合。

    就是南方贫苦地区也得依靠番薯解决饥饿,基本也是吃不饱。比如井冈山的南瓜粥红薯饭。就是米不太够。

    可能南方平整富裕地区稍微好一些。

    基本上就是南方粗粮番薯,北方粗粮是番薯+玉米+高粱+土豆。

    遗憾的是当年工业技术差,不能把这些粗粮制成面粉,而且含水还有点多,所以,无法均匀满足全国需求,没有也无法有统一的配送体系,各地军阀也不会允许蒋介石进行调度。

    解放前的大型贪污粮食是常态。

    假日归客的吹牛皮美好解放前生活根本不存在。否则他家亲戚还外出个毛。

    就是新中国首先初步解决了粗粮随便吃,之所以感到不足,一是油水少,主要是解放前的标准太差了。

    甚至粗粮的高产都是因为种子而做不到。

    是新中国的农业科技体系提高的粗粮产量和稳定了粗粮产量,然后才有细粮良种改善。这个要在70年代才逐渐成熟。

    袁隆平虽然属于粮储体系,但是口感不太好,实际上开始进入粮食供应体系不多,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杂交粮食体系,这些还是靠毛时代传统体系的。

    传统近缘杂交体系见效快,袁隆平远缘杂交属于未来式。

    可以承认,在建国初期,中国人口增长和粗粮的大规模产出食用是很有关联的,还有人均寿命增长。

    正是这个时期导致了新中国人口在毛时代计划生育(一家两个娃不强制)和人均寿命高增长(30岁)的基础下,较高水平和质量的人口增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