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尝试游记 金庙和降旗秀-阿姆利则(AMRITSAR) -- 佃户

共:💬34 🌺3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锡克教的简介

(一)錫克教的歷史

主後十六世紀印度(India)西北地區出現了新興宗教 -- 錫克教(Sikhism)。這個具民族性的宗教,除了印度人和英國人認識之外,大多數人均感到陌生。

“錫克教”是源自印度北部旁遮普語(Punjabi)的“錫克”(Sic)一字,意思是“門徒”。原來錫克教教徒均自稱為“Sic或Sikh” ,借以表明信奉錫克教﹔而“錫克教”就有這種門徒團契的意思,實際上是神聖的共同體。在《錫克教徒生活方式指南》的引言中,錫克教教徒定義為:“錫克教教徒信奉單一的神、十位上師、錫克教聖典和錫克教其他經書。此外,他們必須相信錫克教洗禮儀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他們基本信念是將個人的私生活與錫克教教徒社會一員的共同生活互相關聯。”

(1)起源

在主后十世紀以后五百年間,回教教徒(Muslim)接連以武力入侵印度北部的旁遮普(Punjab),使當地的印度教教徒受蹂躪,民眾飽受戰禍的苦難。主后十六世紀經過印度北部回教教徒和印度教教徒大戰后,回教君王巴布爾(Babur)於主后一五一九年在旁遮普建立了蒙兀兒王朝(Mogul Dynasty)﹔他的孫兒阿克巴(Akbar)十八歲就統治了印度大陸。阿克巴是一位偉大而寬容的統治者,他實施了宗教自由政策,對印度教教徒與回教教徒一視同仁,更將土地贈予錫克教上師阿瑪達斯(Guru Amar)的女兒,以建立錫克教聖城安立查(Amaitsar)及金殿。

“錫克教”出現之前,印度教教徒及回教教徒的宗教活動較傳統和被動,個人信仰十分冷淡。但在變動的社會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改革運動相繼出現。主后十二世紀,印北的宗教改革家杰得夫(Jaidev)大力主張嚴謹的宗教生活﹔十四世紀則有羅摩蘭達(Ramananda)創立了昆細奴派(Uishuite Sect),提倡“自我解脫論”,實踐“個人獻身”,反對種姓階級不平等制度。他的門人卡比爾(Kabir)將其思想發揚光大,直接影響錫克敬的創始人那納克(Nanak)。卡比爾出身于印度,精研印度教,卻反對印度教的“偶像崇拜”、“苦行主義”及“沐浴恆河”的宗教習俗,且主張對回教的上主忠心,注重道德生活的實踐,綜合了回教及印度教信仰。他重視靈性生活,認為應由上師(Guru)指導信徒生活。

主后十六世紀,錫克教的宗教運動與西方殖民主義相遇,英國殖民政府便借錫克教教徒協助殖民官員處理印度教與回教的事務,故錫克教得以不斷發展。

(2)創教者及其發展

根據神話和歷史記述,錫克教創始人那納克上師(1469 -1539)生於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屬貴族階級之剎帝利(Kshatriya)。他是一位詩人,自少年時便喜愛思考人生問題﹔十六歲結婚,生了兩個兒子。后來,他放棄職業,醉心宗教,拋棄雙親和妻兒,實踐瑜加托缽化緣的生活。他三十歲時得了“蒙召往上帝的宮廷”的宗教經驗,且表示:“我所跟從的道路,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回教,而是來自上帝的道路。”自從他獲得上帝的啟示后,以“上師”身分在印北旅行說教達二十年,以詩歌的說教形式呼吁民眾信奉真名(The True Name)。錫克教的重要文獻Ganam Sakhis描述其傳教的足跡遍及印度、西藏、斯里蘭卡(Sri Lanka)和麥加(Mecca)。那納克於一五二0年組織教團,訓練門徒,差遣他們往各處傳教。他於一五三九年第二代上師安加得(Angad)上任不久便逝世。自一五三九年至一七0八年先后有十位“上師”領導錫克教。

一六七五年第十代古賓信(Gobind Singh)上師登位,積極改革錫克教,將信徒加上“猛獅”(Singh)的稱號﹔他又將入教儀式由洗足禮(Chain Amit)改成劍洗禮(Khande ka Amit),并成立卡爾沙(Khalsa)團契。此外,他將其父親特巴哈杜(Tegh Bahadur)上師的詩篇加入阿第格蘭斯(Adi Granth)的聖典中,定名為《格蘭斯沙希伯》(Granth Sahib),成為錫克教不能修改的正典。后來他宣布終止以“人物”為中心的上師聖職(Guruship),改為將“經典”賦予“人格”的地位,并且稱它為“格蘭斯沙希伯上師”(Guru Grauth Sahib)。因此,這部經典成為錫克教教徒靈性的准則和政治的權威象征﹔此后,每一所錫克廟堂,都有一本格蘭斯沙希伯上師作供奉和研讀使用。

自第十代古賓信上師死后一百年間,錫克教沒有出色的領袖,教務進展起伏不定。直到一七九九年蘭日信大王(Maharaja Ranjit Singh)出現,便興起了一個標榜神權政治的“錫克教帝國”。一八三九年他駕崩后,內部產生權力斗爭﹔同期,英國殖民政府第二次派遣軍隊與錫克教教徒戰爭,一八四九年錫克教帝國瓦解,印北地區也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現代的錫克教已成為一個國際性宗教,全世界的錫克教教徒約有二千萬,大都居住在印度與巴基斯坦(Pakistan)昔日印北的地區,更有部分教徒僑居昔日英國殖民地如澳洲(Australia)、新西蘭(New Zealand)、馬來西亞(Malaysia)、香港、南非(South Africa)和英國(United Kingdom)等地,都有錫克廟﹔部分教徒正向加拿大(Canada)和美國(USA)遷移。由於錫克教教徒都是印北人,故其宗教富印度色彩,亦缺乏普世宣教的使命意識﹔加上禮拜時亦保守地用旁遮普方言為主,使之更封閉在民族宗教的范疇里。

(二)錫克教的信仰

錫克教的信仰核心是上師,按印北旁遮普方言有兩個解釋:一是指上帝是永恆的真上師,二是指上帝的仆人是上師。上師是指不受“生死輪回”所控制,又能彰顯上帝本性的神仆,所以錫克教教徒相信從第一代到第十代的上師全部具有相同的上師精神,他們的教訓就是啟示上帝真名的上師話語。這種上師精神和話語,從第十代上師古賓信以后,就傳承給“經典上師” -- 格蘭斯沙希伯。

(1)錫克教的經典

格蘭斯沙希伯上師是富有“神格”和“人格”的宗教經典,亦是教徒信仰和膜拜的中心。該經典用一百八十年完成,內容分為三十一段,包含五干八百九十四首詩,共一千四百三十頁。每逢年中的慶典,信徒便抬著聖堂(Gurdwara)中的經典上師出來巡游,又在歷代上師的誕辰及聖徒殉教日,到聖堂里誦經兩日兩夜,又把經典上師從頭到尾誦念一遍。每個信徒家庭都可擁有一部經典上師,并要放在特別地方供奉。經典上師之內容分為兩個重要部分:《真言頌》和《詩中之詩》,包含錫克教的基本教義及協助解脫的方法。

(2)錫克教的神學思想

創教者那納克上師的教訓十分單純,就是將印度教和回教的部分重要教義綜合起來:“上帝是唯一的創造主,他以絕對主權來統治宇宙萬物,人類都應該敬拜他。”他避免采用印度教對神靈的稱呼,叫上帝為“真名”。“名”是神的完全表達,“真名”就是“真理”。上師是上帝真理的傳遞者,是信徒靈性的向導與楷模。上師絕不能和上帝混為一談,或說是上帝的化身,但那納克就不幸地被信徒抬舉為創造者,宣告他是至高無上的神。因此,不但錫克教的經典被神化,連那納克上師本人也被神化了。

從他們的經典顯示,上帝是永恆的,既創造又能破壞﹔但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卻有限而無常。“人”是善、惡兩種本性的綜合品,因此人有罪﹔罪人執迷於塵世,不喜愛上師的教導。罪人和聖人死后的命運卻不同,罪人死后再墜入生死輪回,聖人死后即停止輪回而與上帝合一。他們相信被造的物質世界是無常和有限的 ,是一種幻象(Maya)﹔故宇宙是絕對不真實地存在,這種幻象的見解與傳統印度教之吠陀(Meda)哲學思想很接近。由於宇宙萬物是變化不定的幻象,人的生死來自業感輪回,所以人只有借著冥思來接近上帝,投靠真名和上師的指引便可脫離生死輪回的束縛。

(三)錫克教的特色和宗教生活

錫克教認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他們反對印度教和回教繁復的儀式,并且反對偶像崇拜、禁欲行為和在恆河沐浴,或往阿拉伯(Arabia)麥加朝聖。信徒要牢記上師的教訓,培養高超的品格和內涵,在入會禮儀中,要立約不可奸淫,要工作、奉獻金錢、幫助人、敬拜“真名”﹔他們更要參與社會服務,不向政治壓力低頭,為爭取獨立自主而武裝起來,為奉行的真理而進行聖戰。

他們敬拜的地方是聖堂,中文翻譯為錫克廟,亦叫“上師之家”,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信徒進入聖堂要脫鞋打坐,男人戴上“頭巾帽”(turban),女人頭上披著“紗巾”(chiffon)。

“禮拜”時信徒走近“經典上師”,跪在它面前叩頭,額要觸地,以表虔誠順服,稍后便獻上金錢或食物,向上師感恩,退下后在會眾中打坐,面向“經典上師”,并跟隨司會的長老唱“經典上師”內之經文或詩篇,會后有團契愛筵。信徒要加入“卡爾沙”團契,表達他們是純淨者,愿意結盟,不分階級,實踐團結、友愛和彼此服務,團員不分男女,男性加上新名字“猛獅”,女性加上“公主”(kaur),他們持守五種清淨的記號(簡稱“5K”):

A。留長發(keshdhai) -- 不剃發(戴頭巾帽)

B。梳頭發(kangha) -- 帶梳子

C。穿短褲(kachk) -- 特制褲子

D。帶鋼鐲(Kara) -- 帶手鐲(表達永恆團結)

E。佩匕首(khande) -- 帶特制短劍。

此外,他們要持守五戒:

A。不偷盜

B。不奸淫

C。不抽煙

D。不吸毒

E。不叛教

宣誓完畢,要行劍洗禮,此后就要穿戴“5K”記號來表明身份。

錫克教的主要節期有美拉斯節、上師節和一些印度的節日。他們有四個朝聖的地方,都在印度北部地區。他們很重視生命禮俗,凡嬰兒誕生、男女婚姻、死亡殯葬均舉行特別的宗教禮儀。綜合而言,錫克教是一個非常有系統組織的宗教,教條清晰,實踐容易,涵蓋面很廣,并且落實於人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甚至運用暴力以抵抗迫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