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也说《繁花》 -- 达闻奇

共:💬760 🌺4396 🌵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谈一点防疫之细节

现在河里比较干,话题不多,我来随便找一个蹭一蹭。

事先声明,我在防疫的底线是你可以躺,但你不能像22年底那么稀烂地躺。

-

我个人对防疫问题看得比较细节。

我能理解:

全球化时代外向型经济,这两者合在一起,就没有自我隔绝病毒的可能性。

这种观点,但我同时认为还可以分析得更细节一些,甚至得出不同的观点。

新冠开始在我国到处破防,其根本原因并非Omicron强大的传染力,而是我国把入境隔离时间从14+7改成了7+3。Omicron是21年11月开始出现的,上述政策是在22年6月28日,什么时候开始全国大面积破防,大家回忆一下便知。所以有理由相信,如果保持14+7,那我国的防疫是可以继续维持的。

有人会说,14+7太长了,反人性,不合理,不改不行。这是合理的观点,也可以解决,不过我们先谈谈一下反方的观点:14+7影响的人没那么多,而且如果大家知道后来发生的事,知道12月1月会有200%的超额死亡,不知几百万人逝去,14+7的代价真的付不起吗?

假如一定要缩短14+7,那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减少时间,一个是增大活动范围。时间可以逐步减少,观察其效果,是不是有必要从14+7直接减成7+3,步子是不是太大扯到了蛋,这个大家可以讨论讨论;增大活动范围的方案,既可以是健康驿站,也可以是大家谈到的红区绿区。这里还是一个取舍的问题,能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照顾大部分人,想办法补偿被牺牲的人?

至此,我国靠组织抗疫的努力失败了。

再往下看,接下来就是四处破防之后,常态化核酸的时候,能不能优化一下?能不能走出一条用科学抗疫的新路?常态化核酸要花很多很多钱,但不是付不起的代价,以前做过简单的计算:

如果社会上大部分人3天做一次核酸,入境隔离1周,就能完成清零,生活基本不受影响,那按照核酸混检3元的成本,也就是

3元一次*(365/3)天*(14*70%)亿人=3600亿

这个数字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降低。与此同时,再拿出几千亿补贴那些受到影响比较大的人们,比如卡车司机等,合起来算1万亿,从事后来看,这比买卖难道不划算?

更有意义的点在于,如果选择“科技抗疫”,那任何一点科技进步都可以大幅改善体验,降低难度——比如新的检测方式,如果3天内就能确定检测出来,那就可以只隔离3天而完成清零;如果检测如果改成吹气,那也会大幅改善体验。

可惜到这里也被放弃了,标志着科学抗疫也失败了,我们正式躺平。不过躺平也有躺平的方式,对吧,你硬在死亡率最高的冬天这么躺、这么刷超额死亡,不是自残行为么?

这个大家都懂,就不赘述了。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谈细节,在每一个关键环节,本届都用自己的糟糕的能力,做出了最差的选择。

如果我们跳出细节,退到一个宏观的视角,你又会发现,导致这一切的,实则和某人的行为方式分不开。

整个防疫过程,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在指导整个过程——决策者始终怀有某种侥幸心理,认为病毒要么会减弱,要么会消失,从来没有把这场斗争当成一场“持久战”来打。

为什么会做出上面的选择?还不是因为侥幸心理,让他们去信那些符合他们期待值的话?

病毒从来都是客观的,如果不能造成大面积死亡,其进化方向根本没有“症状变轻”的选择压,他们为啥要信99%无症状?外国的超额死亡就放在那里,医疗挤兑也就放在那里,为啥要信躺平可以不大量死人?

如果能把这场仗当作一场持久战,那有的是办法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尊尊知道2022年12月和2023年1月我国要承受数百万超额死亡这个现实,然后把他送回2020年4月武汉解封的那一刻,他难道不会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

而躺平要出现大量的超额死亡,难道是什么无法预期的事吗?

-

反正个人认为,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躺平都是必然的。

全球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也应该考虑到我国具体的经济结构。我国有14亿人,而且是世界工厂,和新加坡那样又小又外向的经济体是完全不同的。

总不能说,要到了60亿70亿人,我们才有条件无视外部环境,搞清零吧。

更重要的是,躺平1年了,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来说,收获了啥好处?

通宝推:偶卖糕的,土地革命,葡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