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京津准备了六十年的大洪水来了 -- 北纬42度
我还是那个观点:DRG是医疗数据化的起点。医疗大数据化是二次医改的核心。
医疗最难的是做评价:你如何评价医疗质量(临床效果,治疗花费,患者体验,医疗水平),如何评价医生,如何评价科室/医院。
我们不可能靠【主观】来评价吧,得有【数据】支撑吧。
所以如果有心观察医改,咱们把角度放高一点,站在【数据化】的角度来评价医改。
===========================
为什么说DRG是医疗数据化的起点,因为DRG基于【病种】,将医疗服务分成了数据化的三部分:
1、患者情况(对应医疗服务的输入):这里面包括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等),患者疾病情况(主诊断,基础病,过敏,并发症情况,残疾等等)
2、中间过程(对应医疗服务的过程):主要治疗手段(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治疗方案(手术名称等等)
3、临床结果(对应医疗服务的输出):治疗时间,治疗效果(治愈,转院,死亡,出院等等),出院时手术切口愈合等级(一级愈合,感染等等)
一旦所有的医生/科室/医院,按同样的标准执行这些简单的三部分后,借助DRG工具(病种分级,CMI指数等等),一个对医生/科室/医院的简单评价体系就可以尝试建立了:
这个医生的治疗效率如何:单位时间治疗多少患者
这个医生对某一病种的临床水平如何:治疗患者中患者一半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比例如何,医生的CMI指数如何,患者【治愈率】或正常出院率如何,平均治疗时长如何……
=============================
以上只是简单举个例子。我觉得有河友总结的很好:主观上你没办法对医生的医疗服务进行评价,但是你可以让医生互相之间(客观的、数据化的)对比,得出一个相对性的评价。
一旦可以对医生/科室/医院/医疗本身进行数据化评价,而且评价的成本不高(数据化的优势),那很多现在觉得无解的事情就容易做了。
而随着医疗数据化(准确的说应该是全民健康大数据)的更加深入:对医疗中间过程的信息更完善(现在太简单了),对医疗输出的信息加入患者评价/专家评价,那么未来医疗将会大变。我们在2015年就尝试做了一款APP来做某一单一病种的全诊疗数据库,效果超爆,很多临床专家赞不绝口,可惜我们没有资金来撑,所以后面改成了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最后干脆下线了。但这个尝试的方向是没有错的,只是太超前走在了政策前头。
===========================
回到您所担心的那部分:
经过集采和医保谈判,说实话【国际医药集团】在中国政府面前真的不够看,现在的重点是培育中国自己的医药集团,中国在一些高端医疗上(譬如肿瘤治疗)的医疗水平一直不敢说是世界一流,主要原因不是医生水平不够,而是没有前沿的医药支撑。我之前一直的观点是,净化了医疗体制后,医药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而且国内生产技术发展也到了这一步了,未来世界前20的医药大厂,中国起码占一半才对。
【医疗集团本身搞精英化贵族化】在数据化医疗面前就更加不能看了。这种趋势其实已经开始有了,我认识的几个医学博士,在我跟他们描述了数据化医疗的进展后,都是变得忧心忡忡,他们直觉就明白我说的绝不是瞎话。中国本身的医生产出数量绝对是高的,也就是事实上不存在【医生资源不够】这种情况,只是【医疗投入】不够大才导致医生相对短缺。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9 层
🙂河友干脆再开个主题贴讨论DRG可好? 5 审度 字1243 2023-09-20 04:26:16
🙂开主题贴太累了。有空的时候吧。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1 亮子 字325 2023-10-02 07:30:02
🙂个人感觉 DRG方向错误 3 vongarnet 字305 2023-09-19 08:53:45
🙂你说的确实是drg工具导向的问题 11 chuchong 字1239 2023-09-20 20:23:44
🙂如果按照设计可以落实 确实可以减支增效 5 vongarnet 字342 2023-09-22 08:57:03
🙂好问题,马克一下 2 拜吨 字294 2023-09-18 05:08:45
🙂以前就说过你“虚”、“伪”、“假”,还真是一点么说错。 8 雪夜弓刀 字160 2023-09-18 08: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