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欣赏】《历史,另一种选择》作者龙德施泰特 授权转载 -- 思考得人

共:💬45 🌺6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21-220 上部完

(211)

辽宁。铁岭地区。

这期间,取得锦州大捷的华北联军,乘胜向伪满洲国大举突击,重兵包围了奉天的、由后宫淳大将指挥的第三方面军。

5月初,泰勒空降纵队的出现显然出乎日军的意料。迄今为止还没有如此规模的空降部队投入过中国战场。几天里,辽北的天空中绽放着数不尽的伞花,满洲人从未见过的大型滑翔机,也象扑食的巨大兀鹫,在东北平原上无声地滑翔降落。有的虽然撞破了,但还是从肚子里开出装着炮管的吉普车!

震惊来自多方面——没人了解,“土八路”竟有了这样的规模的伞兵。

在远东,这就是此时装备最先进的部队。

空降地点选择良好,过程中没有遇到抵抗——这是吕正操支队“打前站”的结果。伞兵群迅速集结后,秦基伟的103支队立即向日军铁岭阵地扑去。

没有准备的日军往往被伞兵吉普战车上的大口径机枪打成了蜂窝,聪明点的则被压制在掩体和房屋中不敢露头。

伞兵们显然比日军更熟悉也更敢于近战。日军的步枪无论射击如何精确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发挥作用。伞兵们先扔手雷然后扫射,遇到掩体就用火箭筒或者57毫米无后坐力炮进行轰击。这样的程序被不断重复着,日军士兵被分割成不同的小集团加以包围,并最终逐个被消灭。

夺取铁岭之战,从发动攻击到战斗结束只有紧凑的45分钟,空降部队基本没有伤亡,一个大队的日军全部被击毙,俘虏伪军1000余人。

伞兵纵队随即按照“五群制”原则组成坚固的五角阵型,抵御新京和奉天南北两个方向的反扑的敌人。

3天里先后空降和机降的5个旅级战斗群拱卫着核心部位的炮兵群和后勤支援群,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都受到两组以上火力的交叉阻击。从奉天突围的日军很快就龟缩回去。

驻守新京的日本第30集团军当然不能眼看后宫淳司令长官和44军被包围,即时出动援救。但他们更对新型的伞兵纵队的装备和实力缺乏了解。

两个出动的日军野战师团在铁岭空降兵五角阵前碰壁流血,反复攻击一再受挫。战车第一师团仅存的那点97战车被对方的57无后座力炮在数百米的距离上就打得七窍生烟。偶尔实现的步兵突破很快又被优势火力所瓦解。

泰勒将军在铁岭阵地前,实践着他当年对日本考察时总结出的理念——以物质摧毁精神,用火力摧毁意志。

星野利元中将对望远镜中看到的伞兵纵队那种轻便到可以吊挂在树上、装在吉普车上射击的奇特的新型武器——无后座力炮,简直一筹莫展。自己那些笨重的火炮往往第一轮射击后还没来得及转移阵地,就被对方的攻击机和反击火力炸成废铁。

拥有制空权的一方,作战组织显得得心应手。每天都有大型运输机给伞兵纵队五角阵地的核心机场空运或空投物资。而丧失制空权的日军,感到自己沦落到当年缺少空军的中国军队那种无奈、任人欺凌的地步。

眼看着对手的阵地象生了根似的不可动摇,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对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感叹说:“莫非我们真是碰上了一道‘铁岭’吗?”

秦彦三郎讷讷地答道:“这种情况只怕是乃木军神再生,也一筹莫展啊。”

(212)

辽西平原。彰武——法库。

这期间,林彪带领的摩托化第4兵团,用装甲兵和火箭炮迅速歼灭了锦州、黑山的日军118师团。“神炮手”赵章成旅长大大地感叹了一回:迫击炮的效率真的被“喀秋莎”和美式114火箭炮给比下去了!那种几分钟就形成的一片火海,在摧毁日本兵抵抗意志方面,效果奇佳。

在电话里,他向司令部大声疾呼的是:“弹药!弹药!他奶奶的这玩意儿什么都好,就是糟践东西啊——两个汽车连的弹药只够保障一天!”

林彪司令员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注意节省。”但随后还是给他临时配属了一个汽车营。

预计一个星期的战斗只打了3天,俘虏人数也大大超出以往。武士道的日军也开始习惯当俘虏了——这里面多数是新近被征兵的、有家小的中年人。

4兵团此时正在实施大幅度的战略迂回。从葫芦岛上岸的辎重车队紧随兵团一起行动。大部队到达新民、彰武一带,又利用空运物资,进行整顿补给。

虽然机械化的程度还很低,但这已经使得4兵团手忙脚乱了一阵子。后勤司令洪学智每天熬得两眼血红,也没有使林总那张严肃的脸上露出笑模样。最后,“铁打的洪大个子”终于体力不支,被抬进了野战医院。

接替他的后勤好手邱会作中校又熬得夜夜失眠。

但是这种前赴后继的努力没有白费,逐渐打造了一支过硬的后勤力量。

4兵团没有因为后勤不畅而拖住后腿,10天里实现了千里跃进。

这种推进速度和后勤方式,完全出乎了关东军以往对八路军的了解和预料——汽车、装甲车上的“土八路”犹如长了翅膀,一再出现在不可能出现的地方!以至于大本营原有应战方案中的战略动作一个都作不出来,部署都被打乱了,这对执行预案一向教条和机械的日军相当致命。临时应急计划又都不奏效,后宫淳大将把参谋幕僚们天天骂得狗血淋头。

12日,乘坐着专为中国生产的美式“道奇T234”卡车和M-8“灵提”装甲车的前锋韩先楚纵队,已经包围了奉天西北80公里的法库。距离铁岭激战中的伞兵纵队只有50公里了。

日军在法库小镇驻有一个联队的兵力,构筑过一些防御体系。虽然空军轰炸摧毁了日军的重火力阵地,但是日军退入街巷仍然造成一些麻烦。日军躲在各种能够藏身的地方射击。

韩先楚于是立即将部队分成若干小队,以班排为单位在每条街道与日军展开争夺。巷战中,日军的“有阪38”对比八路军的“卡尔迅式”冲锋枪可是大大吃亏。日军偶尔拣到的冲锋枪被当成宝贝,留到最后反击时使用。

火焰喷射器也开始大行其道。八路军的6人编组的轻型战斗班也在巷战中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

抵抗没有持续很久。有些地方发生了短暂肉搏。日军的刺刀拼得不错,但是缺乏临场应变能力。由于步兵操典中规定肉搏前要退出子弹,所以多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八路军的冲锋枪在自己的身体上开洞。

而日军联队仅存的"重火力"--掷弹筒也被“灵提”装甲车的扫射抹去了踪影。日军开始用房屋内的平民作为人质继续顽抗。不能使用重火力直接轰击,八路军士兵们便炸开房屋的墙壁给日军突然打击。当地百姓也开始奋起反抗。在他们的指引下战斗很快结束,韩先楚纵队付出伤亡是18人牺牲、37名士兵重伤、轻伤100余人。当地平民伤亡近200人。

一路上,第4兵团还接受了满洲国伪军大量投诚。这期间东北和朝鲜各地也纷纷发生人民起义。华北联军也没有放松扩编的步骤,编出了十几个新兵教导营,“三查三整”之后,迅速补入战斗部队。兵团总人数反而比刚出发时多了。

4兵团路过锦州、北宁、彰武等一系列城镇时,好奇的市民都争相围观“土八路的小坦克”。

一个见过点世面的、穿着黑制服、打着白绑腿的伪警察,不敢在街上露面,趴在警署窗户后面悄悄对他的同伴说:“小鬼子没法不玩儿完哪。瞅瞅这八路的家什吧,不管是苏联货还是美国货,可都比日本人那个强多了。”

“咋能看出来呢?我看个头也不差多少啊?就是炮管长一点……”同伴问。

“这你就外行了。哪怕就长那么一揸※,那炮弹可就狠多了!能穿三尺的砖墙!鬼子那小短炮也就在人家钢板上砸个小坑…… 短就不好使啊。”

 ※“一揸”,是人手张开时,从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

“嗯哪。有理。你说,八路坦克咋不像日本那样,有那些小圆豆豆呢?”

“傻老弟呀,那叫铆钉!小鬼子坦克都是铆钉铆上去的,人家八路可都是焊的……还得说,美国大鼻子舍得下本钱呗。有家底没家底就是不一样。”

“这又差到哪儿呢?不都是铁皮整的么?”

“哎呀妈呀,差喘了!结实跟不结实呀!铆钉那个,一炮就散架了。人家那个,你多昝看着崩的满天碎片似的?打坏了,人也能从里头爬出来。这就少死多少人呢……小鬼子没法不完哪。”

“那,那王哥你说,咱咋办呢?缴枪投降——人家都不要咱们。”

“没辙。伪警察!你想想,赶明儿还不叫老百姓给你插个令牌游街?扒皮抽筋都算轻饶了你。毙了咱们,人家都嫌浪费子弹。”

“依我说,赶紧褪了这身衣服,换件老棉袄,扎根草绳子,回老家种块地去得了,我娘都七十多了,媳妇还拉扯着仨孩子……我,我真废物啊……”

(213)

营口。大石桥。

在奉天以南方向,后宫淳大将也陷入困境。

关东军仅有的一个第11常备师团已经被调到铁岭前线。其余特设师团担负奉天守备。在营口、海城一线只剩下地方守备部队、宪兵队和满洲国伪军。

巴顿第3兵团登陆之后,美军独立坦克旅迅速袭夺了大石桥镇。由于地处交通枢纽,日军在这里驻留了一个守卫联队。邓华纵队同样在巷战中消灭了这股日军。鬼子兵领教了八路军手中美式火焰喷射器的威力,在碉堡和掩体里被烧得哇哇乱叫,四散奔逃。缺少汽油的关东军还没有这种装备。

巴顿没有停顿,象骑兵似的使用坦克是他的信条。在缺乏阻拦坦克手段的日军面前他更是感到驰骋的快乐,当天下午,部队又拿下了海城。

“不停顿地攻击!不许构筑防御阵地!只有必须补充油料和弹药时,才算暂停攻击的信号!”巴顿命令道。

行动的同时,海军舰队和舰载航空兵对沿岸进行了猛烈轰炸,同时后续纵队连续登陆。至5月5日凌晨5点,经过40个小时的战斗,共消灭日军及附属人员13650人,切断了辽东半岛到奉天的通道。5月7日,巴顿第3兵团25万全部人员及其设备安全登陆。

当晚召集的作战会议上,巴顿将军提出的要求是:

“从明天开始,全军要向着鞍山、辽阳、本溪,不间断地前进!各部队自行作好安排,睡觉和吃饭都要轮换交替进行。落后就要受到惩罚——我手中预留了撤消5个行动迟缓的指挥官职务的名额!”

老百姓对这支短时间内消灭了日本人的强大部队非常好奇。新式的军装,带着红蓝双色臂章,步伐整齐、铿锵有力。士兵都穿着军靴,脸上透着杀气,这可是过去任何中国军队都不曾具备的。他们一时不敢相信,但是事实告诉他们,这的确是中国人自己的军队。

虽然还不知道是谁统领部队,百姓仍然夹道欢迎,进驻的每个城市都万人空巷。有些脸盆和桌面都被临时用来代替锣鼓……

"13年了!中国人自己的队伍又回来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说出了心声。的确,日寇铁蹄下13年的亡国奴生活,这一天让东北百姓们等得太久了。

7日下午,陈庚副司令在营口市中心广场上对当地市民宣布,除大连外,辽东半岛正式解放了。口才出众的陈庚将军在宣讲政策的时候,不时激起阵阵掌声。有些了解点历史的文化人,还在私下传播这位将军15年前在北伐战争中,亲身把蒋介石总司令背下火线的传奇经历。

一位更熟悉那段历史的长衫眼镜人士纠正道:“那次是东征陈炯明哦,不是北伐。”

……

入城阅兵式进行着,人群沸腾着。百姓们第一次觉得有了自己的强大军队的保护。

精良的装备、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空前的规模,即便是日本人全盛时期也是远远不能相比的,人民感觉吃了定心丸。许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亡国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巴顿将军戴着三颗星的钢盔,走到欢迎人群面前,一一握手。

这个举动后来受到在场新闻记者们的好评,成了不少报刊的标题照片。

几个胆怯又好奇的孩子试探地向这个魁伟又和蔼的、如同神话故事里的金刚、门神一般的大鼻子将军,伸出小手。看着他蹲下来跟自己说着和气而听不懂的语言,感受他的明确的善意……孩子们欢跳着跑掉了。

巴顿搜空了自己和副官的每个口袋,伤心而后悔地说:“该死!怎么一块巧克力都没有!”

巴顿还邀请罗荣桓政委,公布一系列“占领军政策”,罗荣桓笑着说,我们还是叫做“解放政策”吧。巴顿点头称是。

文职部门很快组织了一个军事管理委员会,并将日军的储备粮食拿出一部,分发给饥荒中的当地百姓。

入城式只是少量部队,大兵团的持续攻击作战随后开始。

按照“不停顿攻击”的原则,航空攻击机部队连夜派出了500余架次轰炸机对奉天周围日军阵地、以及朝鲜与辽东半岛邻近地区的交通线、日军集结地、补给基地进行了3天的大规模的轰炸。日军损失惨重,护航的战斗机击落日本飞机62架,夺取了周边1000公里范围的制空权。

那些“连巴顿夫人都能开”的坦克,和这句广为流传的话,确实对八路军的小战士们有着巨大的激励和刺激作用。第3兵团里没有坦克手匮乏之虞。

海上来的补给也显得更加充裕。巴顿开始抱怨卡车不够。

巴顿兵团已经不像林彪兵团那样,还使用落后的“波特(BT)”坦克,260辆清一色的“斯图亚特M3A3”,又快又轻便,通过桥梁时无须担心。日军的反坦克枪和37战防炮造成的损害几乎可以忽略。

巴顿呵呵大笑地对前来观战的史迪威上将说:“这些日本毛毛虫比那些狗娘养的德国鬼子好打多了!”

史迪威面色严峻的告诉他,不可轻敌。卡尔迅已经牺牲了。

巴顿愕然半晌,收敛了笑容,默默地摘下了钢盔,肃立一分钟。

(214)

日本千叶。内阁临时办公处。

在东京不堪使用的情况下,内阁搬到了这个小城。

外相东乡茂德奉天皇的旨意给日本驻莫斯科大使佐藤尚武发去了一封密电。

“天皇陛下极其渴望尽早结束战争。如果敌对行动继续延长,只能加深交战国国内亿万无辜人民的无比痛苦。天皇对此深为关切。然而,如英、美坚持要求无条件投降,为维护帝国名誉及祖国生存,日本将被迫全力战斗到底,这只能引起继续流血,使日本遗憾万分。因此,帝国政府出于对人类幸福的真诚关怀,希望早日谈判,使和平得以恢复。为此,近卫公爵将携陛下亲笔信前往莫斯科,请苏联政府为此行提供方便。”

佐藤大使不相信这种行动能产生什么好的结果。他在圣彼得堡曾呆过9年,自1942年初以来就担任驻莫斯科大使,他对苏联人是深有了解的。

每天一个城市的毁灭,使日本更加迫切而不现实地希望通过苏联出面为和谈斡旋。几天后东乡再次致电佐藤大使称:

“局势急转直下,必须尽快澄清苏联的态度。请再作努力,并即复告。”

不愿出让领土、百般犹豫中的日本仍在抱着幻想,对“和平代价”不肯作出决定。5月下旬,莫洛托夫向盟军透出口风——日本已经无心作战,苏联打算采取行动。

实际上,美国通过破译日本密码,也掌握了这一动向。

中美表示:拒绝任何国家的调停。但对苏联参战,表示谨慎欢迎。

但是中国重庆政府坚决反对苏联向满洲出兵,明确宣示,那涉及中国主权。潜台词是,这样岂不是帮了中共的忙,减轻了他们在东北的消耗……

丘吉尔首相则同意保留天皇制度。但不愿邀请苏联参战,认为没有必要。

5月25日,中美英三国外长在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举行会议,发出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后通谍。会后发表了《澎湖宣言》。

5月末,盟军的来自苏联的情报系统的报告说,斯大林元帅已经指示远东军区:“对日本投降后的远东格局,迅速作出有效准备和有利安排。”

(215)

满洲平原。

5月下旬,华北抗日联军发动又一轮攻势,在公主岭、四平一带与日军展开激烈装甲战。史迪威飞抵四平,亲临现场。他对4兵团的运动歼敌作战很有兴趣,也想亲眼观察一下泰勒的伞兵五角阵型。

巴顿将军虽然第一个进入了奉天,但此时林彪兵团已经在四平一线作战。锋芒直指新京长春了。巴顿于是为语言不通、难以高效率地指挥中国部队苦恼,开始抱怨美军在中国大陆投入部队太少。

他的工作主要成了训练坦克兵。虽然他不会厌倦这种工作,但在激战方酣的时刻,他总觉得不过瘾。他的3兵团任务是解放辽宁全境,同时插向朝鲜北部,策应这个半岛南端的盟军登陆作战。他让陈庚将军制订了一个歼敌20万的计划,目前完成的还不到三分之一。

使他略感得意的是,两天前他派出一支装甲快速部队,逼近了关东军的战时指挥部——通化。这再次打乱了日军的部署。按照地域划分,那里可是属于……呵呵,4兵团,那个年轻的林彪将军的地盘,但这个林彪保持习惯性沉默,好像他也没有生气……

四平。晓东“国高”中学,4兵团指挥部。

林彪也有他的苦恼。在公主岭进攻战中锋芒受挫,史迪威并不担忧,还乐呵呵地鼓励了几句。将军走后,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彪破例向参谋长肖劲光倒了几句苦水:

“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够先一步拿下奉天?攻坚武器不够呀。人家巴顿手上是一个全新美式装备的装甲师。我们呢,不过是一个轻装甲旅,除了灰狗装甲车,就都是苏联旧坦克。油料又总是紧巴巴的。”

肖劲光颇有同感:“3兵团离港口近,补充也就方便。我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是不是史迪威将军有点偏心哪?想尽可能地让巴顿将军立功吧?”

林彪摇头。“话不能这么说。史老头我跟他一年多,相信他是公正无私的。问题在于我军装甲机械化人才也不够。所以做事不能操之过急。再有,巴顿那一套鼓励部队‘不停顿进攻’、不构筑防御阵地、轮换吃饭睡觉、各部交替掩护的套路,行之有效,我们要学。”

肖劲光问:“林总,为什么那天史迪威司令要把2兵团周士第装甲旅调给我们,而你没有同意呢?”

“首先是中央也不同意。刘邓2兵团扫荡中原,任务也不轻。同时,还要防一手——有人亡我之心不死啊。”

“明白了。老蒋可是有3个装甲师呢,咱们只是3个旅。一旦拿下南京、武汉,他们的矛头所向可就令人深思了。”

“今后战争中,技术兵种、技术人才,我们必须严密注意,优先培养。”

“林总,最近情报表明,苏联有对黑龙江沿线日军防线动手的可能……您认为呢?”在苏联学习过军事的肖劲光转了一个话题。

“从军事角度,不必反对,乐观其成。从政治角度,不该赞同,以防隐患。但决定应由上级作出。”林彪的回答概括、洗练。

某一天,巴顿3兵团7纵队司令员邓华因为一件公务来到4兵团司令部。邓华是受到林彪几次提拔的干部,邓一到,林彪就笑容满面地握手,让坐。随后林彪拿出地图摊在桌上,圈圈点点,指指划划,不解之处就请邓辨认,解说。图解之后就问巴顿的指挥艺术和美军的特点、武器,包罗巨细,不厌其详。

邓华心忧前线,又担心误车,其时如坐针毡,几次抬腕看表,欲辞不能。

林彪其时竟心无旁骛,视而不见。最后一次,邓华又看表让林彪察觉了,林问邓有什么事?邓说:林总,巴顿将军那里还等我速回,我还得赶路......。

当时林彪的脸色就沉下来了,手一摊,你走,走。

邓华忙不迭地一出门后,林彪抬手掀翻了桌子。

不过,林彪根据自己部队“五群制”的编制特点,摸索了一套作战经验。这种编制本来是针对打入敌后的防御任务,但他把它灵活地用于攻击。在两翼突破时,兵团以下每一建制都可以有更充足的成建制预备队投入撕开的敌阵缺口。中央突破时也有利于形成利斧劈开防线后一鼓作气的重锤打击。不断以新的完整建制打进敌阵纵深,对敌人的震撼和摧毁来得更大。

善于战术总结的4兵团参谋部很快把这些新战法推广到基层部队。

但在军事学术史上,由于这种原则暗合了前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战略理论,而且规模见小,只是属于战术层次,因此没有算作林彪的发明。

奉天——这时已经改名沈阳。

一次在前清故宫大殿,由民间商会组织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巴顿被作为特邀嘉宾参加。

缺少心理准备的他带着丑陋又心爱的小狗“威利”,心不在焉地回答着提问,心里在憧憬另一次装甲进攻。

当被问到一年前的草原坦克战时,他顺口答道:

“是啊,那一回很顺手。那次我只有120个美国车组。那可是个他妈的装甲战的好地方啊!——我是说蒙古。我真希望,随时再到那里去指挥战斗。”

问他在那里……同谁战斗?

巴顿象是喝醉酒了似的回答:

“谁都可以。比如说,苏联吧。据说他们的坦克很棒。我想我们的也不错。”

由此引起的一场轩然大波,竟然迫使他被召回国,并再次付出一颗星的代价。史迪威急得跺脚,也无法替他掩饰。

(216)

中国南方战线。

5月底,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国军收复了武昌、汉阳。汉口在激烈巷战。关内日军最后一个野战集团第11军被毁灭笼罩着,苟延时日。横山勇中将已经受到撤职处分。

这期间一个不愉快的信号是,因平汉线当中的几个路段接收问题,国军汤恩伯部与华北联军刘伯承部发生了连级、后来是营级的摩擦。双方互有伤亡。

由于魏德迈和史迪威的及时努力,制止了事态的升级和扩大。

6月1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

在关麟征、杜聿明两军的装甲兵和卫立煌野战兵团共60万人的合力攻击下,南京守敌日军15万人史无前例地开城投降。

“中国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元帅献出了他的军刀。

这次成建制的大规模投降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给这个岛国长期固化的“忠节”观念带来了一系列微妙的心理变化。许多蒙昧的日本兵从此相信了确实有“缴枪不杀”这回事。投降正式列入了日本的选择菜单。

为此,在战后审判时,畑俊六的辩护律师为他争取到了从轻发落。

非正式的传闻说,这个胜利有着内部线索、其中包括戴笠的“军统”组织的若干功劳。某几个老资格的日本亲华人士也发挥了作用。但这时没人肯透露他们的名单。这些说法在这一时刻也没有人去深究。

朝鲜南部城市,光州机场。

“我想,日本人准备投降了吧? B-29把他们烧得很惨。"象拳击冠军似的强壮的副驾驶焦尼中尉说。“他们也许死腻了。”

“恰恰相反。”领航的约翰少校接上去。他今天文质彬彬,象一个名律师。

“我看他们换了新招数,日本人没有死的概念。唯一办法是把他们杀光。”

李梅将军没有参与他们的谈话,仍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方式——带队起飞。B-29上面有10个人,这种飞行不会寂寞。

从5月下旬开始,盟军已经可以利用朝鲜南部新占领的光州和全州机场。

于是大批轻型轰炸机直接参战。航程完全不再成为问题。

远程的重轰也就此可以减少油料、增加携弹量。

美国第3、第5、第7舰队的舰载航空兵轮番竞技,日本上空的防空警报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整天安静反而被视为不正常了。

这就提前实现了李梅的设想——每日摧毁两个城市。

(217)

6月2日下午,佐藤大使请求立刻会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几个星期来,这位外长一直避而不见佐藤。

5时前几分钟,当佐藤进入雄伟庄严的克里姆林宫时,强作镇定。

他被领到莫洛托夫的书房,还来不及用俄语向外交委员致意,莫洛托夫把手一挥,打断了他:

“我这里有一份以苏联的名义给日本政府的通知,我想向阁下转达。”

凭着多年的外交生涯,佐藤本能地想到这是一份宣战书。虽然这并不出他之所料,但是这成为现实,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莫洛托夫起身离开办公桌,在一张长桌的一端坐下来。佐藤被示意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椅子上坐下。莫洛托夫开始宣读一份文件。

朦胧中,佐藤只听清了最后一句话:

“……鉴于以上所述,苏联政府宣布,自明日,即6月3日起,苏联认为自己已处于对日战争状态。”

日本要求苏联调停和平,却收到了苏联的宣战书。

接到这一声明后,铃木首相犹如遇到闪电过后的霹雳——虽然早已预想到那震耳的声音,但还是被它的终于到来而震得发呆。

当天晚上,布防在桦太、千岛群岛、北海道的日本第5方面军即受到苏联远东军区和太平洋舰队的全面攻击。满洲边境和朝鲜北部也发生激烈交火。

日本海也不再是日本的内湖了。

关东军负责对苏作战的第一方面军喜多诚一大将在牡丹江前线失踪。后来查明是被苏联第88特别教导旅——原东北抗日联军周保中、李兆麟领导的部队设下埋伏,打伤后生擒了。

北海道的小城网走市,竟然当天被登陆的苏联红军占领!小樽和札幌也受到牵制性的舰队炮击和空袭——日本已经没有一寸宁静的土地。

千岛北端的占守岛、幌筵岛发来的苏军登陆电报,已经无人理睬。

……

雪片般的战报,象两年前的捷报一样在大本营各个参谋的桌上堆积。

所不同的是内容和反响——那时的战报引起的回声是一片“班哉!”而现在的回声则是低低的“八嘎”。

……汉城失守。奉天失守。南京失守!汉口在激烈巷战。长春遭到围困。满洲里边境守军一溃千里。新加坡发来告急电报。通化的关东军总指挥部(地下式)灌满了水,无法使用……

联合舰队覆灭之后,陆军,特别是海外派遣军已经是皇国的唯一支柱。现在陆军也要几乎不存在了。两只手都被打断的人,怎样生存?更何谈抵抗?

所有的飞机工厂、造船所均已中断生产。

皇宫和内阁都无法维持电力供应,使用蜡烛。

港口被水雷彻底封锁。夜航派往釜山的近卫师团第二旅,触雷沉没,2000人再次葬身海峡。那已是最后的精锐……

粮荒已经使乡村中公然出现“食人尸”现象!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正在向城市蔓延!

即使“玉碎”,也终有无玉可碎的那一刻啊。

颤颤巍巍的铃木首相,泪眼昏花地再次恭请“天皇陛下圣断”。

与此同时,蒋委员长致电罗斯福总统。

他指出:“如果苏联参战、进入朝鲜、满洲、登陆北海道等,将使形势复杂化;欧战尚未结束,宜早日了结日本,不必拘泥于形式,给予投降者适当体面……”等等。“还盼总统阁下首肯”。

罗斯福没有正面答复。回信中却谈及对占领区域划分的设想。

这是因为,秘密破译所提供的情报分析,已经使罗斯福心中有数。

另一个反对让步的盟军将领是蒙巴顿上将勋爵。他是盟军将领中对日本态度最强硬的。他说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

“一般说来,我不是怀有报复心理的人。然而我总是感到,如果我们手软,日本领导人将会利用你没有给他们以粉碎性打击这一事实,向他们的下一代灌输这类思想:即日本是被科学而不是在战场上被击败的。……如果我们不强硬,他们最终还会卷土重来,发动下一场战争。”※

※ 引自《英伦之豹——蒙巴顿传记》。

战后,他访问的踪迹遍及世界,却惟独不肯去日本。

6月10日,天皇裕仁终于发表《投降文告》。

(218)

6月10日 清晨。

东京上空积聚的阴云还没有因为阵风而消散。

全体国民在前一天晚上就接到通知,今天要聆听“玉音”。

面带饥色的市民们三三两两从自家湿漉漉的防空洞中钻出来,积聚在街头临时架设的高音喇叭下静静等待。

在新加坡、金兰湾、海南岛榆林、以及日本本土各地的海港中,帝国的水兵在甲板上集合,空着肚子等待着。

朝鲜釜山阵地里,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尽管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还是被军官驱赶、咒骂着,勉强站成了队列,等待着。

8时许,在低沉得宛如哀乐的《君之代》之后,一个中年男子的沙哑声音在日本列岛上空响起:

“朕深鉴于世界之大势于帝国之现状,欲以非常之错置,收拾时局,兹告尔忠良之臣民:朕已命帝国政府通告有关各国,接受其《澎湖宣言》和联合公告……”

市民和士兵们麻木地听着文绉绉的“玉音”,有的人还难以理解其内容,可是更多的人却知道:战争终于结束了。

没有人欢呼,只有人流泪。

有人流泪是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想起了那些死在遥远的岛屿、热带丛林、黄土高原、蒙古戈壁、或者海洋深处、甚或是自己面前的父亲、丈夫、情人和儿子们;也有人流泪是因为帝国竟然真的战败了,一亿国民的血汗、自从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以来对大国不败的神话,“开拓万里波涛”的雄心,以及天照大神的庇护,都在这一瞬间化为乌有。

(219)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灯光一直亮到黎明。最高统帅部的全体成员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很明显,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将进攻的重点转向满洲中部、萨哈林南部、朝鲜北部和北海道北端。也就是这里和这里……可惜远东部队的机动能力目前不够,汽车十分缺少,原有的老式坦克装备也大多淘汰给中国八路军了。远东军区空降兵也只有刚组建的一个团。”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有点遗憾地阐述着总参谋部对于远东地区下一步行动的意见。

斯大林点了点头。

“马上告诉前线,不要因为日本投降而放松。即使只是步兵部队,也要向南,再向南,直到遇到……”他在这里顿了一下,“直到遇到中国军队为止,不要停下来。各级政工人员要向士兵们说明,现在是为40年前的我国在那片土地上蒙受的耻辱报仇的最好时机。北海道一定要占领,宗谷海峡一定要控制!”

“斯大林同志,是否不要再抽调乌克兰那几个军了?情报分析表明,德军似乎在那个方向要有大的动作,最近叛徒弗拉索夫的军队在那里活动猖獗……”朱可夫建议道。

斯大林静坐片刻。“至少把近卫伞兵师派到远东去。对日本,即使象征性的占领也是必要的。德寇这边,要想办法作个先发制人的打击。”

同一时刻。

从大同和重庆,内容几乎一样的电报向前线各地飞去。

“各部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并严令日伪就地驻留,一切物资设备,不得破坏,静候我军受降,且不得接受我军以外之命令。如有不遵照上述规定者,坚决消灭之。”

伦敦。唐宁街。

邱吉尔首相对于日本投降丝毫不感到惊讶。因此而引发的相关具体事务,自然有帝国参谋长会议去处理。即使东南亚战区的大规模受降,也是迪基——蒙巴顿勋爵早就作好准备的。

他只是在电报纸上写了一行似乎与此无关的话:“我想知道,用中文绘制的巴尔干军用地图,是否已经准备完毕?”

(220)

6月20日,马歇尔五星将军代表罗斯福总统,出席远东太平洋战争结束的受降仪式。

启程前,他签发了一道命令:暂缓1945年度的征兵计划。这是根据参谋部反复分析和推演得出的结论——目前的战争态势和进展,美国陆军(包括陆军航空兵)保持700万人已经足够,完全不需要原计划中的900万人。海军也可以控制在250万人以内。※ 这样将会节省一大笔资源和经费。

国家战略上的一个调整——顺势而又自然的调整,就转化出这个结果。

※ 史实是,美国二战陆海军总人数达到1200万人。

另外一项布置,是要求计划处迅速作出太平洋战争各项物资消耗和人力损失的统计报告。

最后,他专门指示有关部门,通知所有在航的、装载武器弹药、原计划运往中国的船只,一律改航中东和波斯湾。这是他和总统一起反复商量过后的决定。

启程前,马歇尔还作了一件多年没有作过的事:

他自己走到五角大楼附近街边的一个报刊亭,买下了10本上个月那一期的《时代》周刊。

掏出口袋里的硬币的时候,他的心情是肃穆的,久久地注视着这期周刊。

封面,就是那张后来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

——在卡尔迅遗体担架旁的合影。

背景是中美、国共两军在朝鲜群山港,月山里海滩会师。

画面上是一片血色的黎明。烟尘在远近蛰伏。

手臂吊在胸前的詹姆斯·罗斯福上校、包扎着头部和左耳的粟裕将军,还有对日作战曾失去一条腿的张灵甫将军,共同在牺牲的卡尔迅将军遗体担架前,合影留念。

质朴的合影上,没有胜利会师后的喜悦。

每个人脸上的痕迹,都是浓重的硝烟与哀伤。

“剑齿虎行动”,这次残酷而悲壮的作战,加深了中美、国共两支部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一只浸透了卡尔迅血液的小小的布袋熊猫,摆在镜头前担架的洁白床单上。

“……正是黑和白组成了自然与和谐……这本是中国的象征……”

马歇尔感叹地默念着蓓姬说过的这些话。品味着她话里的“哲学”。……不久前,她的卡尔迅为了这份象征,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东京湾结束了对日本受降仪式后,马歇尔飞到中国青岛。

这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即使战火也不能掩盖她的容貌,不必整容,仍然是那么风姿绰约。

炮台山上,两栖纵队营地的一片布满柏树林的山岗上,战士们正在筹建一座卡尔迅纪念碑。马歇尔代表罗斯福总统,和朱德将军、宋子文部长一起,为纪念碑破土奠基。

这位五星上将在10本《时代》周刊上亲手题名、签名,又交给史迪威和魏德迈。

马歇尔请他们务必亲手转交给名单上的李宗仁、陈诚、白崇喜、薛岳、卫立煌、关麟征、杜聿明、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这10位著名将领。

马歇尔含义深长地叮嘱道:

“请他们好好收藏这幅照片吧。珍惜这份来自火和血之中的友谊。”

马歇尔喉咙喑哑,但抬头望向远方。“我想,在以后的岁月里,卡尔迅的名字,应该成为中国军人之间,停止内战的信号。”

(上部完)          2005年3月初稿,7月定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压缩 27 层

    • 181-190 2 思考得人 字33405 2005-08-12 12:30:05

      • 191-200 1 思考得人 字23732 2005-08-12 12:30:40

        • 201-210 2 思考得人 字22016 2005-08-12 12:31:17

          • 221-220 上部完 O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