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数学教材事件,气得睡不着觉 -- fy8064

共:💬98 🌺713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睡前消息440期文稿:用了十年才修改,谁在乎教科书?

睡前消息440期文稿:用了十年才修改,谁在乎教科书?

原创 马前卒 任冲昊 睡前消息编辑部 2022-06-03 22:15 发表于上海

大家好,2022年6月3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440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5月2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插图事件,承认存在人物丑陋,设计粗糙的缺陷,宣布今年下半年一律更换新教材。5月31日,教育部成立调查组,调查教科书问题。

图片

早在这一轮教科书争议之前,3月24日,督工你曾经以小学教科书为主题做了一晚上直播节目,分享30年前的小学教科书插图,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18397

督工你对现在的教科书质量有什么看法?

图片

3月份直播的时候,我晒自己的小学教科书,很多年轻的观众感叹当时的教科书有深度,夸奖编写团队花了心思。观众的表现间接说明,现在的小学教科书制作用心程度在下降。这次被抗议的数学教材,我看了一下,的确制作简陋,配图一看就是外包工作的风格。

2019年的时候有个外包新闻,不知道观众还记不记得。张家口万全区凑奥运的热闹,投资4000万拍一部宣传自己的水幕电影。外包了五六层之后,导演只有十万元的预算。而且这十万元还只是合同价,一分钱预付款都没有。后来导演陈熙把4000万变十万的过程发到一个同行群里抱怨,终于拿到了5万5。最后的4.5万,是新闻上热搜之后才付的。所以,某些看起来高大上的项目,具体负责执行的人未必能拿到和项目相称的资源。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主体是算术逻辑,插图是辅助项目,做成这个样子有点意外,也不太意外。

图片

但是,张家口的水幕电影,通过外包压缩了绝大多数预算之后,几个月就成为全国知名的丑闻。这次的教科书插图,大范围使用了十年,覆盖了差不多一亿儿童,影响了中国近一半家庭,到今年才逐渐通过网络讨论形成有效抗议。这说明大多数网民,包括大多数家长,其实也没那么在意教科书插图。

就算在教育部已经出面要调查之后,我身边的人也没把教科书问题当回事。我1998年参加高考,从小到大的同学出生年份是1978年到1982年,从2002年开始,我这一代人陆续结婚生子,到2015年基本结束生育周期。从时间来看,我的子女,加上我同学的子女,起码有一半用过这套数学课本。现在事情已经上了热搜新闻,但我在同学群和家长群里几乎没看到什么人抗议。

图片

同时,我在朋友圈还观察到一个反向的指标,对教科书事件反映激烈的人,几乎都没有正在读中小学的子女。或者反过来说,有类似年龄段子女的朋友,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跟踪事件全程。

作为几十年前的小学生,作为一个00后学生的父亲,我从个人视角来解释一下教科书事件的现状。

我读小学二年级是1987年,当时农村小学超过一半的老师是民办教师,都是之前自己读了中学,成绩不算太差,但考不上师范学校,直接以民办身份回来教小学。这些老师很努力,很辛苦,但能力真的有限,大多数不具备独立编一份合格期末考卷的能力,更不要说自己给学生提供课本之外的习题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q4y1d769

当时农村的小学生要读县里的国办中学,要参加考试筛选,小学高年级就有应试压力,所以师资力量稍微强一点,往往是某个读过师范的老师拿着一两本课外习题集,用上十年八年不变,就能在附近几十里成为有名气的老师。低年级的老师,有的连教育局发的配套教学参考书都看不懂,能对学生课本上的习题正确批改就不错了。要是数学老师发现学生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或者语文老师发现学生用了一个课本上没有的形容词,肯定要拿出来当榜样说好几年。我就经常听老师介绍这些优秀的学长。

图片

所以,在20世纪,国家统一编写的教科书和配套教师参考书是中国大多数中小学教育水平的上限,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凭据。教科书必须在考虑基层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达到最高水平,否则就会影响下一代人的思考能力。

当时教科书的任务还不仅仅是按照科目传授知识,更要给学生塑造综合的世界观,直接传授生活乃至工作常识,因为学生没办法从其他途径了解世界。1987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600元左右,我周围的矿工一个月收入几十块到上百块,算是绝对的高收入阶层。但是,一半以上的工人家庭,分到了几十平方米的房子,但是没有什么文化消费。我去同学家,在各个房间走一圈,除了孩子的教科书之外找不到任何能称为“书”的东西,如果有报纸,多半是从车间办公室带回来包东西的。至于农民家庭,90年代到21世纪初还基本是这个样子。彩色电视机普及到中国普通家庭的速度,比教科书之外的书籍更快。一度中国最畅销的报刊,是登载电视节目预报的电视报。

图片

所以,当时的教科书不仅要强调特定知识的准确性、通俗性,还要兼职做通识教育读本。教科书的插图、应用题、人物背景,都要考虑能给普通中国儿童带来什么额外知识,建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传递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我上次直播的时候举过例子,我用过的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传授“飞、机”两个字的时候,配图很简单,但表达的细节很精准,概括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航空工业能量产的飞机型号。

我们再一起看一下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插图,从水平尾翼和机头的形状看,左上方的编队是歼5飞机——中国能仿造的第一代国产战斗机。右上方是先进一点的歼6——80年代初的空军主力。最右边比较卡通的双翼机是小型运5运输机,结构简单,是当时中国制造工艺最成熟的机型。右下方比较胖的直升机是直5型直升机。左下方最显眼的大型民航客机,虽然忽略了发动机,但外形基本对应中国唯一能造的大型飞机——运十。

图片

这说明,当时的语文课本除了要教孩子识字,还要考虑到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近距离看过飞机的现实,给学生做航空科普,输出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插图显然是认真讨论过的。

再看当时的小学《自然》课本,对应现在的“科学”课,每一册都配有成本很高的彩色照片插图。其中只有一张图和航空工业有关,就是强-5攻击机的正面照。

图片图片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空军和民航的量产机型,除了进口之外,基本上都是仿造外国旧装备。比如说前面语文课本展示的型号,歼5飞机仿造了苏联米格17,歼6仿造米格19,运5飞机仿造苏联的安2飞机,直5直升机仿造苏联的米-4直升机。最大的运10,外形来自一架在新疆坠毁的美国波音707飞机。其他的飞机,比如轰6,轰5,也是刚刚仿造到原版水平。

只有强5飞机不太一样,虽然原型也是米格19,但是机身前半部已经完全重新设计过了,进气道从正面改到了两侧,有利于提高飞行员搜索目标能力。所以,当插图篇幅只够展示一种飞机来科普升力原理的时候,出版社编辑选择了强5飞机,而且重点展示中国原创的前半部气动外形。从这张图片的选择来看,我认为编辑肯定和航空专家团队讨论过配图,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了最有深度的一张。

要了解80年代的教育资源,不能只看国家公布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更要看基层的实际情况。还是用我小学二年级那一年的例子,1987年长春市郊区有一份教育资源调查,列举了南关区的教育资源。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88689088495756564850484952

1987一整年,长春市南关区只分来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无论小学还是初中,都严重缺乏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到了城乡结合部,幸福乡八一小学12个教师,只有2个公办教师,其中一个是校长。净月乡的第74中学,23个公办老师,只有5个人有对应的师范学历,6个语文老师共用一本1.5元的字典。大多数学校没有学生阅览室,根本就没法开展课外阅读。

1987年的吉林省GDP增长率是22.5%,仅次于广东。当时长春是中国仅有的两个汽车生产中心之一,在全国的相对地位远远高于21世纪,从长春的数据,可以理解1987年全国平均的教育资源是什么水平。

图片

这份调查和我1987年的记忆是一致的,当时大多数学校没有阅览室,或者只是一个应付检查的摆设,父母也没有给小学生买青少年书籍的习惯,学生普遍处于阅读饥渴状态。任何一本有可读性的书在班里出现,会在几个星期内流转几十个人,直到全部有阅读习惯的人都看过一遍。

和这些稀少的青少年读物相比,教科书提供的信息量就很重要了。学生不仅要看自己的教科书,哥哥姐姐的旧课本也要拿来翻一遍。我在小学二年级左右,就把同时期的小学六年全部教科书都看了一遍,很多更早的老教科书,我上课没用过,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多数人都一辈子生活在家乡的年代,教科书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看世界的第一个窗口。

1998年9月我到上海读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第一个十一长假,全班集体外出旅游,第一站选了南京长江大桥,原因是我们这一代人用了共同的小学课本。一年级语文识字部分的插图塑造了共同记忆,导致南京长江大桥的文化地位远远超出了经济地位。

图片

现在回头看,无论是从美术角度评价,还是以我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角度评价,教科书的大桥插图都相当精美。但是,我的记忆中不止有高标准的教科书,还有产生这种教科书的历史背景。中学语文课本《孔乙己》有一段话,静静帮我回顾一下: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物资匮乏虽然可以降低消费需求,但也会导致监督力度过剩,消费者都死死盯着极少数可以消费的产品,不允许掺一点水,监督力度比资源过剩的年代强很多倍。当年的教材制作精良,背景是全社会对教科书高度重视。别说层层外包搞腐败,就是稍微放纵一点个人偏好,都要被严厉批评。可不要以为前互联网时代没有较真的人。

我还是举一个1987年的例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登载了一篇论文,标题是《小学语文教材里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图片

http://www.nssd.cn/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88689088495756554850485049

作者对小学语文的插图、课文表现的女性形象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女性扮演负面角色、充当能力差配角的概率明显超过男性。所以论文要求编写语文教科书的时候,注意内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打击女生平等参与社会分工的理想。

面对全社会严密的监督,小学课本的编写者也抱着如履薄冰的态度,必须把每个细节都解释清楚。袁微子先生解放前在开明书店当教育编辑,解放后被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带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55年到1986年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全国语文教材,2022年的小学语文课本里还有20%左右的篇幅和袁先生有关。袁微子70岁的时候,要亲自写文章,对全国人民解释低年级语文生字表和课文的排序问题。

图片

袁微子说,低年级识字,首先考虑大多数学生在农村的现实,先教自然常识需要的字,再教社会常识需要的生字。在社会常识部分,他在核心家庭解体之前几十年就意识到,人的生产劳动关系马上就要超越家庭关系,所以要优先讲每个人的社会身份,把工人、农民、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这些名词尽快教给学生,再逐步讲授复杂的亲属关系。在21世纪回头看当年的教材,不得不佩服袁先生的远见。

图片图片

等到后面出现有情节的课文,袁微子解释说,第四册才开始顺便介绍种树、养兔子的农业常识。但是第二册就用兔子种菜的故事,强调劳动致富的必要性。这是要预先传递思想教育。

图片

图片

袁先生编写这一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提出9年义务教育全覆盖的目标,社会上评价一个人的学历,还有“初小”的概念,就是只读了小学低年级,掌握了基本的识字和算术能力,也有资格独立生活,或者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而当时的乡村小学,往往只开设语文、数学和体育三种课程,所以袁先生和他的同事必须考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输出价值观,给“初小”学历的人也提供最基本的通识教育。这样的小学教材,虽然不可能100%完美,但几乎不可能有明显的缺点。

现在的情况和我读小学的时候不一样了。尤其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根本性变革,就是儿童图书阅读量猛增,在绝对数量上超过了教科书。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的时候,0到8岁儿童的阅读量是每年3.85本,明显低于小学一二年级课本的数量。但是到了2019年,0-8岁儿童的阅读率超过70%,年阅读量上升到9.54本,现在推算应该超过10本,数量已经和小学低年级教材相当或超过。而且,儿童阅读不是从上学开始的,基本上大多数家庭都会在入学之前就买一些童书,再加上现代电子产品的作用,教科书早就不是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了。

图片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27537

所以,无论是对于全社会,还是对于具体家庭来说,教科书的地位都明显下降。家长虽然也会在意教科书的内容,但只要课本在主要方面能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不出明显错误,基本不会有人注意次要方向的内容。如果是语文书的生字表错了,数学书的计算方法错了,肯定会在下发到学校的第一个学期暴露出来,第二年就更换。但如果说某几篇语文课文的顺序倒过来,或者数学课本的插图不美观,家长是完全不会在意的。数学课本用了十年,家长基本不在乎插图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早就不需要语文和数学教科书提供通识教育和美学教育了。

更进一步说,现在有精力有时间参与子女教育的父母,对教科书的态度甚至不能用“不重视”来形容,而是“轻视”和“歧视”。如果学生只是读一遍课本,只能解答教科书上提供的练习题,完全不看其他学科教育类辅导书,不接受额外的练习,成绩几乎不可能在城市中小学排到前50%。按照教育部给大多数地区规定的1:1分流比例,这意味着学生没有上高中参加高考的资格。

图片

那些不想辅导子女学习的家长肯定不关心教科书。其他的父母,越是在意子女的成绩,越是有能力辅导子女,家庭学习进程离教科书就越远。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愿意辅导子女的父母还记得大多数基础知识,最多看一下教科书的目录,就可以开始辅导了。别说教科书的插图,就连正文逻辑他们都不看,默认那是差生才需要的东西。所以,现在教科书插图话题的主要传播群体,恰好避开了中年家长。

有的年轻人现在还没生子女,但是他们读书的时候也经历过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年代,保留了对小学教科书的敬畏感。这个群体从学生的角度会重视教科书的插图风格,同时还没有从家长的身份认清当前教科书的地位,所以最在乎教科书插图问题。我前面说,朋友圈和同学群里面,有孩子的中年人普遍不在意二年级数学教科书的插图问题,反而是没子女的年轻人会关注插图问题,这就是原因。

现代社会有一条普遍规律,无论实体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需要不断从用户获得积极反馈,连续修正细节,才能不断提高水平。如果没有用户反馈,只有生产方的投入和口头上的重视,产品质量一定会出问题。

儿童自己不会联系出版社,当代家长群体乃至教师群体对低年级教科书的态度摆在这里,出版社方面肯定早就感受到了。没有人天天对细节找茬,出版社自己当然也会慢慢松懈下来,随便找个人搞一下就行,如果能顺便给亲戚朋友行个方便,那就更好了。这个态度不仅反映于二年级数学书,其他科目的课本也一样,只是也同样得不到家长的关注。

所以,我认为教育部的调查重点应该集中在工作外包和利益交换方面,而不是深挖什么意识形态阴谋。凡事只会说意识形态,这种人只是急着表达立场,根本没打算解决问题。

如果真想探讨这件事,体验一下并不难。可以在亲戚朋友家里找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主动辅导一下作业,再关注一下中考分流和高考名额分配,然后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教科书质量问题,想法就接地气。

时代变了,中小学教科书的生产方式也在变化。督工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中小学教科书呢?

我算是整体文化产品匮乏和精编教科书的受益者。初中毕业那个暑假,我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课本都读完了,解决了所有普通习题。接下来两三年,每个月我都会逐字逐句读物理教材,把每句话的细节都体会一遍。

图片

比如说物理书的某个定律说了“通常状态下”,我就要搞清楚有哪些“不通常”状态。物理书总结共同点的时候,某个物理现象和其他物理现象之间用了顿号,又和其他物理现象之间用了逗号,我就要搞清楚为什么分类标准有区别。像气体状态方程这一类基于粒子模型的规律,我完全可以从牛顿三定律开始,通过弹性碰撞模型推导出来。

图片

1997年全国物理竞赛,我和同校的一个同学通过了预赛。我俩可能是全省仅有的没有辅导老师,没参加过竞赛集训的人。我凭借读教科书的能力,拿了国家一等奖,理论考试全省第六。不过纸上得到的经验毕竟不行,我实验部分成绩差,加上实验分,掉到第七。这个成绩,现在应该也是平泉乃至承德市参加全国物理竞赛的最好成绩。

但是,你要问我是不是希望回到那个一本书可以包打天下,努力研究细节就能拿全国一等奖的20世纪,我绝对不愿意。因为这意味着个人在低水平的无用知识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牺牲了个人的发展,并没有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

如果我当时能得到更多的物理参考书,得到系统的高等数学科普,有机会自己动手做点实验,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经典物理现象,我就不会浪费时间,反复用初等三角函数模拟微分和积分。如果高考和学科竞赛能测试深层次的科学知识,而不是基于平面几何和错误的电磁模型设计各种偏题,我相信整个中国每年都有几万人能在高考前就表现自己的科学天赋,找到自己的科研方向。

在我现实的人生,物理竞赛只是一个通往大学的终点。但是,在更理想的社会,它本来可以是开启另一种人生的起点。毕业之后很久,当年的老师和同学都会问我,为什么不选择物理专业。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实在是觉得低水平内卷的学习没意思,还不如学点更实际的工程技巧。20世纪的县城中学缺少丰富的高水平学习资料,导致我对现代科学产生了错误认识。

我平时不太喜欢用“内卷”这个词形容社会问题,因为我觉得大多数内卷现象,真实原因是每个人都能平等竞争,给之前的少数受益者带来了压力。说内卷的人越多,恰恰证明社会越来越公平。但在中小学教育问题上,我不得不使用“内卷”这个词来描述当前的危机。

我们的教育部门,一方面通过中考和高考制造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开竞争的知识范围,坚持要用一个上限非常低的知识框架,来考核最优秀的学生。结果必然是那些最努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用不到一半时间掌握教学大纲,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练习各种无聊的解题技巧,和出题的人对耗时间。如果学生想在考试中证明自己的优秀,就必须用各种初等数学去解决在高等数学看来显而易见的问题,用教科书上过度简化的物理化学原则,去构造各种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模型。

这种畸形学习方式,在几十年前可以说条件所限,不得不做。当时大多数老师连教科书都吃不透,能让一小部分学生达到教科书上限就不错了,的确没有资源去满足那些能突破教科大纲的学生。但是现在是2022年,学生数量已经在下降了,我们有能力建设更好的教育体系,给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不应该过度强调一本教科书和单一教学大纲的权威性。

提高教科书质量,这个诉求本身没问题,但如果过度强调单一教科书的重要性,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制作一套高水平的教科书指导全国的教学,既满足学科知识,也满足通识教育,这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对于需要吃几十种新鲜饮食才能长肌肉的运动员来说,压缩饼干的成本就算做到每盒1000块钱,也不是好饭菜。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教科书的质量,而在于不能把中国的前途押在一套教科书上。

图片

前面我从家长的立场,分析了我们对小学低年级教科书的态度。只要希望子女将来能读高中,考大学,我们必然要抛开小学教科书,找更好的参考书,做更多的例题。但是,这种辅导工作分散在一家一户,既没有效率,也不体现公平。家长做的越多,对教科书的态度越轻蔑,增加教学资料的需求就越迫切。

而且这不仅仅是数学教育有问题,语文教育或者其他学科,也早就不能用一本教材覆盖了。家里如果有读小学和初中的孩子,肯定知道,每个年级都有推荐的课外阅读书,有点想法的家长肯定会买。但每家购买,远不如国家给每个年级出一套标准的文学读本,几十本书没必要每人一套,每个班级一两套就行,要求学生交换阅读,到学年结束的时候统一交流阅读体验,肯定要比现在分别购买省钱,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团结性。

最重要的是,必须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育的知识范围上限,理科成倍地增加高考和中考覆盖范围,用深度、广度,替代现有考试的解题技巧,让优秀的学生,分数和普通学生拉开几倍的差距。高考语文,我希望把时间延长到一整天,取消选择题和背诵题,直接给几十份现代文和古文阅读资料,让学生自由选择能看懂的材料,做5篇以上的作文。既考验学生的阅读效率,也考验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授课方面,要实行各年级共享的选课制度,允许有能力的学生尽快突破自己的层次,去学下一个层次的内容。比如数学,小学生三四年级,就应该结合算术和简单方程,给能接受的学生传授解析几何概念;中学生可以选考高等数学。

语文教育可以压缩识字阶段,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网络文学和时事新闻,开展内部辩论赛,练习用语言文字描述当前社会的能力。

物理化学现在的教学方式,和牛顿以来的学科发展史很相似,但现代人应该可以绕过物理发展史,直接传授一些更简化,更本质的概念,比如说光的折射,衍射,就完全可以避开初等几何的解释方式。现在初中的物理化学,传授的内容很多是定性分析概念,但优秀的学生肯定能掌握全面的定量分析能力。到了高中,理科教育完全没必要强调手工计算,可以直接设置MATLAB一类软件的选修课。这才是21世纪高科技时代教育的样子。

如果教材体系建设的思路换了,也就没人纠结某一本小学数学参考书的质量了,因为教材不再是低配版的百科全书,只是庞大教育体系中,随时可以替换的一个小部件。

督工你希望教育打破单一教学大纲,不再是每学期只学一本固定教材,这是不是会大幅度提高教育成本?

有回报的投入,花多少也值得。没有回报的投入,花一分钱也是浪费。从现在家长纷纷绕开低年级教材,购买大量课外辅导资料的现实看,我们花在统一教材的上的钱,肯定有一部分被浪费了。至于学生花在练习低水平技巧上的时间,显然是更大的浪费。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国家,我们必须认为年轻劳动力的时间是最重要的财富。和这些每天都在浪费的财富相比,教育经费翻两番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钱。

我最近几天在辅导我儿子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内容,为了应付中考,我不得不让他去做很多关于求根判别式的计算题。但以我大学教育和后来的工程师经历来看,如果不结合抛物线讨论二次方程参数的意义,不引入圆锥曲线和极坐标内容,现在练习的解题能力,还不如打王者荣耀的技巧有用,最起码玩游戏还要考虑团队配合。我们能接受这种内卷浪费,为什么不能花点钱,让每个中学都有高等数学选修课呢?

图片

每个时代的教育,都要和生产力水平适应。比如说70年代快速普及初中教育,每年培养上千万能在初中考六十分的学生,给接下来一代人创造“世界工厂”提供了合格劳动力,也给中国产业升级提供了足够的外汇。那个时候,我们的技术设备不是仿造苏联、就是仿造西方,高端原创研发能力相对不那么重要。

但是现在流水线装配逐渐被机器人取代,如果劳动力只有基本的纪律性,只能读写说明文,只能做算术计算,这些技能和文盲也区别不大。以后的生产力瓶颈,主要是看企业的原创和研发能力,所以必须从中学开始,就给有创造力的学生提供快速进步机会。

就算总有一部分劳动力要从事简单工作,要保住他们的就业,现代社会也是通过高技术研发,才能制造容错率高的工具,让普通人可以零基础快速学会操作,在简单岗位上发挥出高效率。越是操作简单的工具,包含的技术含量越高。如果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简单劳动力不知道要工作几十年,才能赚来买劳动工具的外汇。

去年夏天之前,全国的教育辅导机构已经雇佣了上百万的教师,给全国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提供额外教育服务。这说明公立教育发展不足,人民群众已经开始用私人购买的方式取代公立教育了。只是有中考和高考这两个上限卡着,私人辅导班教的也是低水平下的无用解题技巧。我倒不惋惜这些辅导班被解散,但上百万的教师,本来可以教点更有用的东西,公立教育可以把他们雇佣起来,把额外的教育需求补上。

中国的媒体经常嘲笑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公立教育,说他们为了政治正确和员工福利,压低了教育水平,减少了知识密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多数西方国家,或者通过选拔,或者通过建设私立学校,给高水平学生提供了独特的上升渠道。在初中以上的教育阶段,欧美国家更多地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到高等教育阶段就开始明显甩开我们,所以他们的研发能力始终领先。中国人将来恐怕不打算像欧美国家那样,引入大量的移民补充研发能力,那就更需要考虑自己的教育改革了。

2022年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依然是在中考和高考之前更勤奋,做了更多的习题,下限高于西方国家公立学校的下限。但是低水平内卷出来的熟练度,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在教学上限方面,我们的学生必须到高考后才能普遍拥有向上突破的自由度,严重影响了博士毕业年龄,耽误了技术员晋升高级工程师的时间。这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中学毕业几十年后,我还经常抽空看看西方国家的初等教科书,经常感慨我当年如果有类似的阅读机会,生活会有什么不同。最近关于教科书插图的讨论,我支持教育部对腐败问题查到底。但我发现,很多人思想保守,停留在文化产品匮乏的年代,无法摆脱自己读书时代对教科书的敬畏感,所以希望重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继续做出能指导一切的统一教材,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方案。

督工你建议扩大中小学教学知识范围,增加高考深度,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有余力的中学生尽早学习高等数学,这会不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被甩下太远,尤其是家庭教育能力差的学生,会输在小学起跑线上?

教育差别从来就是有天壤之别。前面我提到,80年代,我的小学同学大多数出身富裕的矿工家庭,基本上家里除了教科书之外没有其他印刷品。但与其同时,我和少数几个同学家里是有书柜的,父母的职务往往是教师、医生、工程师这些技术人员,让我们每年能读上十几本课外书,甚至还有兴趣去工人图书馆找更多的信息。

几十年后回头看,在20世纪能考上大学,靠自己的能力到大城市找一份白领工作的小学同学,几乎100%来自当时家里有书柜的家庭,这其中也包括我,所以我觉得人生很幸运。

现在大多数家庭,父母都想在子女初中阶段之前辅导一下作业,过问一下学习进度,少数知识分子家庭再也不能通过一个书柜就获得压倒性优势了,这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然,现在还有上千万留守儿童没人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靠简单的手机游戏做课外消遣,每个家庭的教育起点还是有巨大区别。但这并不能说明压低上限可以带来公平,反而说明追加教育投资有意义。只有增强学校教育的能力,把留守儿童和不负责父母的子女都接管过来,才可能提高大多数人的下限,保证教育公平。

至于区别化教育带来的不公平,谁也无法避免。总有一些人会在十几岁开始表露自己的天赋,在科学或者文学方面超越同龄人。先进知识是有非常强的溢出效应的,一个好的科学家,或者一个好的小说作者,工作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收入和名誉,还能给全社会带来非常廉价的福利。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通过扯后腿的方式,去保证所谓的教育公平。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文件总是一再强调,不能超纲教育,不能超前教育,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是个正常现象。

图片

更何况,学习进度制造的差异,和现存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相比,根本就不是个事。在我们的国家,现实是学区房和户口决定入学资格,也就是用钱和血统决定优质初等教育资源分配。在高考之后,我们用省籍来分配录取名额,这是用封建化的身份分配高等教育资源。还有一部分家长,比如我,之前比较熟悉内卷教育的技巧,会把这些无用但能加分的技巧传给下一代,更是制造了无效的教育差异,糟蹋了下一代的时间。

这些现存的教育差异,都是为了差别而制造差别,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毫无帮助,我们尚且都忍受了。如果你不希望高水平的学生超前发展制造差异,首先应该反对当下这些毫无意义的教育差异。

所以,我希望观众都能看到教科书事件的深层背景。一本劣质书用了十年,原因不是大家看不见,而是教科书跟不上时代需求,以至于家长根本不在乎。而教科书跟不上时代,又是整个教育体系落后于时代的表现。过去用来提高上限的教科书,现在只用来保证下限。如果教科书事件的结局是全社会重新强调少数教科书的权威性,恐怕整个中国的发展都要受影响。

最后,回到插图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世界观,现在应该由阅览室和图书馆保证。所以教科书插图倒也不用像过去的教科书那样强调微言大义,只需要保证直观和美观两个需求就可以。

我觉得,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妨把这部分任务向全社会开放,在编写好各学科主体逻辑内容之后,把没有插图的版本公布,请全社会的画师都来试试,然后让全国的小学教师海选,给入选版本发稿费。我相信,稿费不用太高,也会有很多美术高手愿意来试试。毕竟在教科书上展现自己的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我熟悉的画手,至少有两个人适合参加海选竞争,一个当然就是工作室的左手王同学。另一个是我喜欢的校园主题画手,麦伢。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邀请他们两位试试新的教科书插图。

440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欢迎转发,我们周日再见!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