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欣赏】《历史,另一种选择》作者龙德施泰特 授权转载 -- 思考得人

共:💬45 🌺6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31-140

(131)

陕北,黄土高原。

这期间,延安原来的旧机场整修完毕。

同时,一个3条跑道的野战军用机场群,在延安东北100多公里的清涧河边落成。

延安动员了数万人的军队和民工,用原始的工具――铁锨、镐头、碾子、石头辘轳等等,忙了整整一个冬天,以迎接“空中英雄”杜利特的部队。

这里成为第12航空队驻华北第33特遣联队的驻地。他们从苏北两机场撤回这里以后,主要执行对华北日军据点和东北“满洲国”工业城市的打击任务。大连、本溪、鞍山、抚顺、奉天……都吃了他们的炸弹。

特遣队由李梅准将担任首任指挥官。

李梅一向从不露出笑容,以对飞行员的严格要求和无情训练而著称。每次轰炸他都是亲自带队。“他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不成功”――这是人们给他的一致评价。

机群由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各两个中队组成,共有86架飞机,其中4架是不起眼、却十分有用的“蚱蜢”。

特遣队是2月上旬陆续进入的,因为冬天寒冷的纳兰基地对飞机保养十分不利。而陕北的同期气温要比察蒙边境高出将近20个摄氏度。

对于美军飞行和地勤人员来说,唯一的不便就是生活太枯燥了。

杜利特将军派人给他们运来一批好莱坞电影。电影屏幕在草场上支起木杆,露天放映,吸引得附近居民也跑来观看。于是这里渐渐流行起一种便携式座凳――马扎。

后来,因为形状类似,山头上警戒雷达天线就被简略的称为“大马扎”。

因为这时候“雷达”还没有正式名称,它被叫做“空中截获(AirInterception)设备”。直到1944年,美国人才给它确定了“reder(雷达)”的名字。

在第33联队,“大马扎”的名声反而比“雷达”更响亮。

(132)

重庆。林园宾馆。

缅甸得手之后,美国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上将、后勤补给司令索默维尔中将和英国将军约翰?迪尔勋爵一起到中国视察访问※,商议如何利用滇缅运输线,加大中国战区作战力度等问题。

1943年3月10日,根据蒋委员长和罗斯福总统商定的意见,阿诺德将军在重庆宣布:

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脱离第10航空队,扩编为独立的美国第14航空队。陈纳德担任指挥官,同时还兼任了新组建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队长※。

早在1941年7月26日,罗斯福总统就曾经宣布,用500架飞机装备中国空军。

美国后来将此计划陆续付诸实施。到1942年下半年,又加快了装备中国空军的步伐。在把飞机转往中国的同时,还在印度卡拉奇创办了飞行员学校。1942年底,这些受过训练的中国飞行员,驾驶着370架美国飞机回到广西、贵州等前沿地带,使中国空军得到了加强。※

这批飞机包括B-24型重轰炸机30架;P-40驱逐机82架;P-66驱逐机84架等。

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在数量上已经对日本在华空军占有优势。

※均为史实。

(133)

浙江,雁荡山中。史迪威野战指挥部。

鉴于阿诺德对持续空袭日本的重视,史迪威趁热打铁,随即着手在华东浙赣地区实施了“猛犸”作战。

作战目的是夺取和巩固这一带的机场,建立基地,维持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为此,他费尽心机,多方运筹,从马歇尔将军那儿得到了短期“借用”一支盟军机动部队的许可,但是规模不能超过一万人,时间不能超过三个月。

因为参谋长联席会议明确过“一般不向中国战区派遣美军部队”的方针。史迪威明白,马歇尔勉为其难,对他实行了短期“特殊照顾”。此外也因为这次作战的特点必须是空降,否则陆路无法快速越过2000英里的中间地带,而国军第三战区没有单独发动进攻的决心。

4月初,从缅甸“借”来的李奇微少将第82空降师8500人在括苍山西麓实施空降,夺取了浙江丽水机场和温州港。

战斗进行得并不激烈。一年前日军占领这里,破坏了可供飞机起降的各种设施之后,就将野战部队撤回,只留下少量守备分队,大部分还是汪伪政府的“皇协军”。

伪军们在凌晨的睡眼朦胧中,惊愕地观赏了铺天盖地的降落伞进行的新奇刺激的表演之后,放了几枪,就在吉普车前列队投降了。少数日军小队在惊吓中也钻入山林,向杭州方向靠拢。

李奇微少将遗憾地说,这次实战“有点过于类似一场完美的演习”,“猛犸的獠牙只剥开了一棵竹笋”。

但这毕竟是一场师级规模的攻势空降作战。部队伤亡很小,82师获得了如何在复杂地形下迅速集中、投入战斗的宝贵经验。

顾祝同上将负责的第三战区,奉蒋委员长之命,在战斗中给予了积极配合。

重头戏落在工程兵身上。修复机场和那些野战工事费了不少时日。缺少机械和车辆,也使美军工兵很不习惯。

当地百姓自愿组成民工团队,支援修复施工。史迪威向他们发放了物资和给养品,作为酬劳。

随之从昆明巫家坝机场飞来丽水的装备和物资,也使第三战区得到补充。一个月后,三战区国军主力74军,整编为“74师”,实现了全盘美械化,战力明显提高。

原任军长王耀武中将升任战区副司令,张灵甫少将担任74师师长。这两位都是抗战中的名将。

这次战役使南京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再次感到惊慌。

皇军主力部队刚刚完成苏北“肃正作战”,尚未全部撤回,一年前曾取胜过的浙赣战场就烽烟再起。手头可用的野战部队实在有限,那些已经对盟国“宣战”的南京政府军,连地方警戒任务都不足以承担……

?x俊六大将痛切感到兵力不足。

他再次向大本营和关东军发出请求兵力支持的呼吁。

3月19日,史迪威60周岁那一天,为表彰他的杰出功勋,他被晋升为上将。

但这并没有让他高兴起来,他的心情一点也不比?x俊六更好。

此时,巩固中的第三战区丽水轰炸基地正在为物资积累速度焦虑。

陆路漫长,交通不畅,浙赣铁路线目前仍为日军据有;空运数量短期难以扩大。但是面临的作战态势无疑是严峻的。

他发现一个事实:同等状态下,美军一个师的物资消耗,至少是国民军的2倍(平时)到5倍(战时)。这就对后勤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他感到,与八路军相比,国民军的战场消耗也要高出一到两倍的吨位量。

美军82空降师这次介入是暂时的,他们将在不久后按期撤离,去地中海参加西西里登陆。而那时,这里残酷的战斗可能刚刚开始。

国府第三战区除了74师,没有几支善战的部队。必须把自己在印度亲自训练过的38师、22师空运过来,但是这又受到国府方面层层掣肘。不能顺利进行的话,辛苦夺回重建的作战基地是否又会得而复失?……

史迪威为此睡不着觉。

或许是自己心情太急迫了?对一年前的缅甸失败仍然耿耿于怀?或许是已经感到年龄不饶人,希望早日亲眼看到胜利?总而言之他对丽水基地建设和巩固的进度深为不满,平均每天至少要发火三次。以至于当年天津15团的老部下李奇微说他“又变成了愤怒的上帝”。

阿诺德将军访华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史迪威的艰辛使命。临别时说道:

“亲爱的乔,你那份工作真不是人干的。……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需要我的帮助,请尽管吩咐。”

现在史迪威提出,三个月内至少再增加300架运输机,并把那位十分能干的威廉?H?滕纳上校调给他。※阿诺德苦笑着回电:难度甚大,尽力而为。

※威廉?H?滕纳是驼峰航运的组织者,后来是西柏林危机空运的总指挥。

其实史迪威十分恼火的是,他和蒋委员长的矛盾已经公开激化了。

由于北太平洋航线受阻,纳兰基地物资在前一阶段高强度作战的消耗下,和新参加进来的华北抗日联军的装备需求调整供应下,已经所剩无几。泰勒和负伤未愈的卡尔迅都向他发出告警信号。

负责分配援华物资的史迪威,利用滇缅路线上出现的间歇性积压,将其中一部分――主要是弹药,向华北战区安排了适当的空运分流,总量不过300吨。

史迪威认为,这已经是最低限度的维持,也是作战和防卫的起码需要,不应受到任何指责。但还是触动了“花生米”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为此屡屡受到阻遏。引发了他的火爆脾气,终于酿成不可调和的冲突。

(134)

华盛顿,白宫。

这期间蒋夫人宋美龄对美国的访问和演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几轮见诸报端的抗日大捷,加强了她的访问地位。

人们对中国的感情,从带点怜悯式的同情,发展成耕耘后可以期待收获的欣喜。夫人所到之处的掌声和欢呼,相信会超过委员长本人的亲自来访。

这是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互相的凝视,而且是善意的凝视。而不是以前那种“匆匆地瞥上一眼”的相识。

但是,应埃莉诺邀请两次短暂入住白宫的蒋宋美龄,有意或无意地时常流露出“对史迪威的厌恶和对陈纳德的敬佩”,这使那段时间身体不适的罗斯福颇感棘手。

2月7日,总统收到蒋委员长的来电,提出组建独立的14航空队等三项要求。电文中一再称赞陈纳德是个优秀指挥官,是他可以放心与之合作的人。※

言外之意,有些人,如史迪威,则不能放心合作。

※史实。

3月里,霍普金斯转来艾尔索普?罗斯福接连写来的四封信。

他是总统的一个远房侄子,曾是陈纳德航空队的新闻发布官。前不久通过霍普金斯当上了美国租借物资管理委员会的驻重庆代表。一连串的来信都猛烈地抨击史迪威,认为那种轻视蒋介石、坚持军事改革的做法,将招来中国的敌意。

艾尔索普的观点是,国民党面临着共产党的颠覆和布尔什维克的威胁。华盛顿应当允许蒋介石保存实力,有必要召回史迪威,并设法解散中国共产党。

罗斯福想,考虑到艾尔索普的物资分配人员的敏感身份,他对史迪威的看法和意见应该有所折扣。

但是如果必须在蒋和史之间取舍,目前看来只能舍弃后者……

3月里罗斯福在答复马歇尔转来的史迪威来信中,已经严厉批评了“在与蒋委员长打交道时采取的完全错误的方式”。

总统告诫说,“蒋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统帅,我们不能用严厉的口气同这样的人说话,或是象对待摩洛哥苏丹那样去逼迫他作出许诺。”同时总统要求,“让陈纳德有机会去做他认为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这就是唯一的选择么?罗斯福有些不甘心。他对霍普金斯有所流露:

“战争的最艰难时刻已经过去,我们应更多地着眼未来。

“未来的、与我们打交道的中国,应该是怎样一个国家?不,她既不应该是蒋介石的,也不应该是朱德、毛泽东或者什么人的。而应该与我们有类似的体制、价值观和共同语言……

“作到这一点,似乎比赢得战争本身还要艰难。”

这次纷争的结果,以史迪威和陈纳德应召回到华盛顿,参加五月份举行的代号为“三叉戟”的盟军作战会议而告一段落。

(135)

四月,浙江,丽水。

回国启程的日期订了,23日,史迪威将与陈纳德同行。

两人之间有一次不愉快的对话。

史迪威认为,光靠“飞虎队”不能左右战争形势。“赢得战争的是战壕中的士兵。”

陈纳德回敬道:“见鬼了,乔。天上根本没有战壕。”

史迪威给夫人温妮写了信,告知行程。

他最担心的驻缅甸主力部队38、22两个师空运到丽水基地的问题,突然由于英国人的大力配合,而在他回国前夕得以解决,使他悬着的心有所放松。

他明白,韦维尔将军派出了近百架的运输机,飞了半个月。这并不是英国佬如何发了善心,而是他们不希望中国军队在刚刚夺回的英国传统殖民地上,以军功为借口长期赖着不走。

帮助中国、帮助史迪威把军队送上前线,多么堂皇而又顺理成章。

各取所需吧。英国人善于这么做。也不能完全归之于狡猾。中国成语,所谓“两全其美”吧。

这期间还发生一个小故事使史迪威上将紧张的情绪有所缓解。

四月里,某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照片,登载的是一对双胞胎:华人陈氏兄弟。

他们生于新加坡,原来被雇佣在一艘日本货轮上担任大副和二副。

日军占领缅甸期间,曾修复了仁安羌油田和仰光炼油厂,并向本土运送石油产品。他们的日本船主自愿被军方征用,经营仰光到长崎的航线,运走炼出的汽油,运来枪炮和子弹。

盟军在仰光登陆时,俘虏了几条已经半载的日本货船,也包括陈氏兄弟。

扣押了日本船主后在商讨怎样处理这些船只时,史迪威将军的副官,被称为“平可顿”(大侦探)的多恩上校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装满货船,物色人选,经过日本控制的南中国海航线,把船开到盟军控制的浙江温州港!

虽然冒险,但是如果成功,可以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史迪威和巴顿都欣赏这个建议。于是两个熟悉航路的华人――陈氏兄弟,便成为故事的主角。

史迪威司令部的夏威夷华人上尉迪克?杨(杨照辉)被派去执行这一任务。

木讷、质朴的双胞胎兄弟听懂杨上尉的意思后,憨厚地点了头。

因为他们答应的太爽快,盟军感到可疑,在船上派出了持枪的监视小组,并在船底龙骨周边秘密安放了炸药,以防万一。

两条“原汁原味”的日本货轮,加载后很快就出发了。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南海、台湾海峡……

一路上未加掩饰、未遇盘查、未出纰漏,顺利得无以复加、不可思议!

十五天后的夜晚,在国军控制的温州港卸货,送来了3600吨汽油、2000吨弹药、2500吨食品、100吨药品和48辆卡车。

……

专程赶到温州的李奇微将军感谢了他们,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惊奇的记者们围住兄弟俩,询问他们怎样创造的奇迹?

他们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困惑地说,“可能系海龙王,或者妈祖,保佑。”

记者问他们如何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没有被发现?

哥哥诧异:“这,不是日本船么?”

弟弟愤慨:“那么多日本船在你们眼皮底下,把兵马送去南洋啦,也不是没发现么?不懂,为什么要发现我们?”

又问他们,到底遇到过什么危险?

他们笑道:迷有啦。嘿嘿。只是路过台湾海峡,碰到美国自己飞机来炸。幸好天黑黑,不给它们炸到。

……

《时代周刊》给他们的故事加了标题:《朴素的英雄传奇》。普通中国裔水手成为畅销杂志封面还是第一遭,故事在海外华人中流传很久。

但在后来的航行中,他们被日军击沉。哥哥跳海逃生,弟弟被抓住杀害了。

若干年后,在陈氏双胞胎的新加坡故居,后代为他们开辟了一个纪念室。

(136)

同一个4月。太平洋。所罗门――腊包尔。

4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策划已久的“伊”号作战。

出击和返航的日本飞行员,出于对在机场亲自迎送的山本大将的“感念和不忍”的善意,夸大数倍虚报战果,导致提督长官判断严重失误。

4月18日,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在布干维尔岛上空被击落。――这时的山本对美国人来说,是排名比希特勒更靠前、更令人憎恨的敌人。事隔多年,历史资料更多得以披露之后才有所改变。

6月5日,日本为山本五十六举行了国葬,追授元帅称号。

4月21日,日本宣布:将一批俘获的米国飞行员公开斩首,以“震慑”以后米国的轰炸战略。

这一残忍行为,使愤慨的阿诺德上将咬牙切齿地决定,加大对日轰炸力度。

重庆。红岩村。

周恩来注意到美国飞行员被斩首这件事,作出一个考虑深远的举措。

在一次约见蒋委员长时,周恩来提出一个建议。

得到蒋的赞同后,他派乔冠华、龚澎两人赴香港,找到了著名侨领陈嘉庚,请他出面,并由国民政府出资,通过亲友关系,在台湾等地收买了一批地道的日本式渔船。

几个月后,这些渔船发挥了巨大作用。

(137)

察哈尔。张家口,“华北抗日联军”筹建指挥部。

春天还迟迟没有来到这个塞外边城。

敌人已经在军都山的另一边蠢蠢欲动了,但是这一回,那个狡猾的老鬼子冈村宁次比以往谨慎的多,眼下还看不出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毕竟这里集结了15万以上的部队,这是抗战以来八路军的最大集结。

这个月对于在张家口筹备组建“华北抗日联军”的泰勒准将来说,是他实践对陆军新编制设想的一个机会。

在训练和整编新老部队时,泰勒一直在思考军队的结构问题。为了下一阶段的作战,他希望手中的兵力在正规化的同时,在结构上也更适应战争。

泰勒所提出的基本设想是:战争通讯条件的改善,使部队首长可以直接指挥地域分布更为分散、编制层次减少、但数量更多的独立作战分队;而游击战争的需要,也要求部队既能分散配置,又能相互呼应、协同作战。

因此,纵队所属部队应趋于小型化和多元化。那么究竟纵队应如何编制呢?

泰勒日以继夜地花费着心思。

他从这个月新落成的五角大楼的形状,和人的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得到启发,提出了一个“五群制”的设想:

即由5个战斗群组成一个纵队。从而使部队在作战中能构成一个五角型的作战队形,可以保证在面对所有方向时,都有至少两个支撑的力量和至少一个来自核心地带的炮火支援。因而可以向所有方向进攻或防御。

延安方面,毛泽东主席亲自复信,介绍了中国古代有过“五五制”的军制,并提出“先抓试点单位”的建议,建议泰勒先在两支部队试验。

为了绕开国民政府不批准新编制的障碍,泰勒和华北联军指挥部一致认可,采取类似“纵队、支队、联队、群”这些模糊的称呼,不拘泥于编制称号,而着眼于实际的兵力规模。

参谋部埃德曼中校根据泰勒的设想,拟制了一个“五群制纵队”的编制方案,以代替传统的三三制编制。

新编制分为步兵纵队和空降兵群两种。

步兵纵队编制4万人,团的建制被取消,代之以5个战斗群。纵队分作战斗群和支援群两部分,战斗群编制相当于旅,约5000-6000人。支援群则分为火力群和后勤、运输群。拥有24门美式105榴弹炮,和800辆卡车的运输群。

步兵群(旅级)由5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组成;拥有81或82毫米迫击炮18门;60毫米迫击炮52门;“巴祖卡”火箭筒48具;火焰喷射器30具;大口径兼高射机枪30挺;轻重机枪350挺;每班都拥有班用机枪和几名冲锋枪手。

当战斗群实施作战需加强火力与突击兵器时,由纵队装备集散中心提供支援,战斗群自身平日无需派出人员维修保养重装备。省去琐碎的麻烦,更加专注于战斗。

泰勒对此编制非常满意,战斗群可以不必浪费人力,在后方保养那些无法使用的装备,能将所有人员投入前线作战。

独立步兵旅一级的运载实现了骡马化。缴获的日本马和蒙古马发挥了作用。

空降联队1800人,由5个伞兵中队和火力、后勤支援中队组成,每中队210人。拥有1个轻火力排和5个步兵排。伞兵编制里实行了一种引人注目的“6人战斗班”的改革――每班可灵活地进行2人或3人的战斗组合,便于班长的控制和基层战术的运用。这一点很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士官正规训练的底层班组。5个班组成1个排,而排一级就可以呼叫火力增援。

支援群由联队直接控制,根据作战时迅速集中火力、兵力的原则,编制2个81毫米迫击炮中队,和1个装备30辆伞兵吉普车的机降支援中队。

泰勒高兴地把五群制编制的试点工作交给第4纵队承担。

他理解了中共军队的编号喜欢从“4”排起的原因――那是因为北伐战争时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第4军被称为“铁军”。他赞成这种继承先辈部队勇敢传统的意识和做法。

比泰勒年轻6岁的纵队司令员林彪将军与他相处很融洽,对他的方案提出不少实际的修改意见,分期加以落实。

林彪的部队适于采用五群制编制,这正好使他的“将兵多多益善”的驾驭能力得到发挥。他认为这与中国古代的“五五制”编制有某种相通之处,又有现代化的改进,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后来的推广中,傅作义将军的第七集团军※也参加了新编制试验。

※此处沿用38年番号,请参见115节注释。

而阎锡山的晋军则以“指挥不习惯”为理由拒绝了这种试验。泰勒准将因此限制了对晋军的武器供应数量,为此还引发了争吵。

结果由彭德怀将军出面作了折中,调运了几个团的装备给了晋军。彭向泰勒解释说,这是他们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维护友军团结等等。泰勒也未深究,毕竟晋军去年还打了自己的第一次胜仗。

泰勒还着手组建一个炮兵和装甲兵训练中心。

中心由擅长教学的史密斯中校担任主任。杰克装甲兵中尉和罗伯逊炮兵军士都是技术教官之一。泰勒认为,在未来针对日本的反攻作战中,至少要有三个以上的装甲师才能突入满洲平原,与那支日本的战略预备队――关东军,做最后的较量。因此华北起码应该培养出其中的三分之一。

为此,在苏联学习过装甲作战的许光达、和曾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长的周士第、以及黄埔军校炮科出身的郭化若和朱瑞等将领,都成为学员的领队。一些更高级别的指挥员――林彪、陈庚、傅作义等也时常到训练中心听课。

那所被巴顿将军唾弃过的坦克修理厂,经过改造,业已完成对老式苏联坦克的升级。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波特(BT-7)”坦克里加装了无线电。

(138)

延安。枣园。

毛泽东主席点燃一支烟,从容地向来访的美国客人介绍着近来的状况。

二月,举行了第二次百团大战暨华北、苏北战役胜利总结庆功会,和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三月,永坪炼油厂在舍尔文?海尼特工程师主持下,实现了第一个月产百吨精炼航空油的指标,产品鉴定合格。

华北航空特遣队使用这一产品驾驶飞机,轰炸了鞍山钢厂和大连日军码头。

四月,延安化肥厂和水泵厂落成投产。

陕北农民第一次用上了化肥;并可以从山下的河谷中向山上的梯田里浇水了。边区五金厂生产的新式犁铧已经卖到了内蒙古河套平原,蓄电池厂的产品经试验,也能供应电台、汽车和步话机使用了,目前正在提高合格率。

延安被服厂的女工在敲锣打鼓,迎接那批美国产的缝纫机到货。从此她们可以不再一针一线地缝制军装被服了,效率比以前提高了10倍。这是妇女解放之后的生产力解放。

另一件新鲜事,是被主席先生时常向多位客人提起的:安塞和子长县的农民,走出了小农经济圈子,效法美国农场,办起了初步现代化的高效率的养猪场和养鸡场。用过去一直废弃的庄稼秸秆发酵后作为饲料,还聘请了一对美国农场主――克莱默夫妇作为顾问。这惊动了方圆百里山乡,一时间赶去参观、取经和购买猪苗的人们络绎不绝,把过去静寂的山路都挤满了。

可以预期,“红烧肉”这道大众名菜,今后可以频繁地列入连队和农家菜谱。这是物资匮乏时代里,多少质朴的炊事员或者家庭主妇,对于改善部队食堂、或是家庭餐桌伙食的莫大奢望啊!连主席本人都对它情有独衷呢。

……

五月,美国在延安设立了常驻联络处。

戴维?包瑞德上校和大使馆秘书约翰?谢伟思分别任军事、政治常驻代表。他们成了毛泽东主席的座上常客。

包瑞德的汉语好到可以用标准北平口音朗诵中文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

四川口音、同样嗜好辣椒的谢伟思尤其收到主席的欢迎。

毛泽东向他们赠送了自己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

两位使者根据对中国共产党的直观的了解,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数份报告。

根据两人的记录,主席阁下反复向他们阐述的、党的现阶段纲领,就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谢伟思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是建立共产主义的中国?

主席的回答是: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历史阶段。

据此,双方形成了一个坦率和愉快的共识――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里,我们应该是同路人。

(139)

北非。阿尔及尔,盟军总部。

马歇尔将军结束了华盛顿的“三叉戟”会议,在陪同丘吉尔首相来此视察的空中旅途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成功地办了一件失败的事情”。

缅甸运输线重新开通以后,运往印度洋的物资除原有部分继续驶往波斯湾,从伊朗过境运往苏联外,相当一批直航仰光,送向中国战场。

苏联政府近来深为不满。

美英在控制地中海之后,援助力度没有明显加大。莫洛托夫在备忘录中指出:你们既不开辟第二战场,又不大力增加援助,盟国义务何在?同时也明确质疑美国兵力部署:欧洲和亚洲,到底谁是优先?

认真分析美军这一时期的兵力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战场,美军确实是一种大致相等的平衡状态,苏联的指责并非无的放矢※。美国对此略感内疚。

※【美】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金《美国军事史》P435-436:“1943年12月美军在海外军事部署”。

为了给苏联方面一个合理的答复,马歇尔将军承担了这个让美英两位首脑都颇感为难的差使――起草给斯大林元帅的电报。

他力求以完美的措辞取得斯大林的谅解。

丘吉尔看了后,对文稿拍手叫绝,以致多年后在他的回忆录中还赞叹:“此前我以为马歇尔只是一个粗犷的军人、优秀的组织者和陆军建设者。现在我才看出他是一位目光锐利、掌握全局的政治家”。

此后,首相开始刻意对这位盟军的幕后主帅施加影响。

电文经罗斯福总统审阅,一字未动,发往莫斯科。

但是斯大林同样是一位非凡的政治家。

他没有被马歇尔那些巧妙的措辞所打动。他“勃然大怒”。几天后,6月初,苏联召回了驻伦敦和华盛顿的大使,将双边关系降为代办级。※

※史实。

双方关系的疏远期出现了。丘吉尔不为所动,继续谋划他的巴尔干战略。

罗斯福感到不安,主张在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准备尚不充足之前,要保证对苏物资供应;

总统指令,在必要时,甚至应该不惜代价,重新开通太平洋航线。

(140)

重庆。曾家岩,委员长官邸。

第二次从缅甸视察归来后的蒋委员长,感到身心舒泰。

物资供应在几个月里成倍增加,原来已经苍白的血管里重新注入了活力。中国战区有了自己专属的航空队,第一批更新装备的30个美械师,完成进度已经超过计划。

当然,这里有那个“醋性子乔”的功劳,已经向他颁发了云麾勋章。

功劳归功劳。功劳有时并不能掩盖危机。

是时候了。蒋委员长下决心不再让这位政治倾向十分可疑、深通近代中国掌故、独断独行又脾气火爆的老将军,再控制援华租借物资的分配了。

即使美国不肯象对苏联那样,把分配权交给中国自己,那也必须换一个年轻、容易相处、同时懂得警惕赤色危险的当家人。

说到物资分配权,委员长想起宋子文――这位妻舅外长曾经在美国人那里碰过壁。

在同美国交涉时,子文指出:既然向英国、苏联提供租借物资,都是由受援国自己管理,为什么独独中国不在此例?这牵扯到一个大国的尊严。

美国的理由竟是:别国不存在国内冲突。而中国却可能把大批物资囤积起来,准备将来的内战!――平心而论,此话也不全错。当子文问起从蒙古过来那些送给共产党的物资时,他们辩解说那同样是交给美国人卡尔迅负责分配的,而且数量很小。最过硬的理由是,八路军有一系列的战果作为证明。

可恨的是他们还说出这样无礼的话:

“请记住,宋先生,那是我们的财产。我们生产的,我们拥有它。我们愿意把它给谁就给谁。这里也牵扯到一亿三千万美国人的尊严。正是他们为此付了税。”※

※引自赫尔利与宋子文的对话,44年9月16日。

……美国啊。美国到底想干什么呢?他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想不透。恐怕连美国自己也没有想明白。

那么中国,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美国呢?

……恐怕没有选择。美国就是美国。只能――因势利导。

不是吗?如果――抛弃美国?我们能支撑多久?

那么倒向日本?……这简直不只是荒唐。首先汪精卫怎样接受你?若想如此,还不如几年前就接纳那个影佐祯昭和他的“桐工作”。……罢了,打住!

即要抗日,又要反共,这需要何等错综复杂的掌舵技巧啊。

思谋既久,良策终得。

夫人在美国来信说得好――史迪威愿意打仗,那就让他打仗去好了。只是不要任意拿着我们的家底来挥霍;只是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发表那些“改革积弊、遏制腐败”之类的噪声。中国的积弊,能靠一个美国军人来改革么?

应该――?H――真的应该承认,夫人比自己胜出一筹的地方。

她明确建议:把史迪威送给共产党。

第一次看到那一行字,着实大吃一惊。

可是越想越有道理。

史迪威迫切要求作战,作战就要消耗兵力。那么你就挥霍共产党的那点小家底去吧。冬季的苏北战役不是消耗了八路军4万多人么?日本人还很强大,倾共产党全力,也未必拼得下半个华北,漫说还有关东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终有一日要由国民政府出来收拾残局。

让脾气火爆的史迪威同共产党去矛盾、去摩擦吧。醋性子?八路军活跃的山西就是醋的家乡!你去发发性子看。

北方运输线已经名存实亡。日本控制着海上航道,不会再有多少东西运过去了。美国人弄巧成拙,把共产党暴露在日本人的枪口之下。要知道日本人即使不要华南,也不能不要华北的哦。

我们需要的,只是把经由缅甸的物资控制住。即使必须有所分配,我们也必须保持四分之三――不,五分之四的比例。我们有空军海军,我们有正统的国家政权。我们只要安居华南,保守半壁江山,静观待变。我们坚持抵抗立场,盟国的援助就不会中断。至于战争的持久,某种意义上正可以加强自身的地位。我们并不着急,谁着急谁就去花费力气好了。

什么华北联军?那些杂牌军,寡人根本看不上眼。联合的美梦也不那么容易作。以蒋某人半生“联合”之经验,深知合作不易、纠纷无处不在。

况且新成分的改造绝非一日之功。既然用抗日的旗子联合,在史迪威指挥下,你们拿到了武器就要去作战。

华北去联合好了。那块地方在国府的预算里,几年前就已经列入呆帐坏帐。前年发配新四军北上就有这层涵义。那里所有的大城市都已沦陷,所有的交通线都为敌所控。现在既然默许了你们“抗日联军”的旗号,那么掏出本钱,去跟鬼子拼吧。有史迪威做司令,不怕你们不拼。

如果不拼,美国就会中断武器来源。如果不拼,美国也就不再光指责我们。没有你们,史迪威就会转而打中央军的主意。而中央军,我要留在最后使用。

华北联合而不能自治!前提是那里的一切必须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史迪威迟早是要回美国的,留给共产党壮大的时间应该很有限。这期间我们要调整部署,把握全局,抓准时机。同时,那计划中装备的90个美械师一个也不能少。重中之重是全力保护缅甸这条来之不易的输血通道。

我就不相信美国容许史迪威去发展共产党。

美国和共产党,不管现在多么彼此相投,有如蜜月,终究走不到一起。就像一对恋人,不管爱得如何死去活来,没有先天的缘分,也成不了夫妻!

蒋委员长打开日记,履行他多年来的良好习惯。

“5月×日。

“细察夫人之策。虽出自女性直觉,意在清理门户,洁身自好;然不经意间,却正应兵法‘欲擒故纵’之要义,所谓弃履于彼。

“夫人虽西学饱览,而此计浑得中国辨正谋略之精髓也。

“倘美方与我会商史氏之任华北,则我即以国府明确之武备物质需求,与之达成完备之谅解协议。

“华北不战,我则坚守,彼难责诘。华北若战,彼则有失,我可乘机。

“前人曾有以夷制夷之策,今沿而用之,以夷制共,庶几近焉!”

写到这里,委员长缓缓地抒了一口长气。

“文胆”陈布雷已经起草好一份措辞得体、态度坚决的电文。委员长斟酌再三,决计发出。美龄和子文在那边做好了各方面的铺垫,相信罗斯福总统会理解这份通谍式电报的一片苦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9 层

    • 101-110 2 思考得人 字17962 2005-08-02 11:26:44

      • 111-120 2 思考得人 字22338 2005-08-02 11:27:34

        • 121-130 2 思考得人 字20802 2005-08-02 11:28:16

          • 131-140 O

            • 141-150 1 思考得人 字19627 2005-08-12 12:27:03

              • 151-160 2 思考得人 字33370 2005-08-12 12:27:45

                • 161-170 1 思考得人 字23651 2005-08-12 12:28:36

                  • 171-180 1 思考得人 字28780 2005-08-12 12:29:21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