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有感]”镀金时代”的励志(意淫)艺术作品 -- AleaJactaEst

共:💬102 🌺50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现在有很多了

但是学人家的痕迹比较明显,连问题都学过来了。

当初艾玛纽埃尔(法漫作者)接受采访时说:

在欧洲,很多人都有中国恐惧症,他们觉得你们中国人很有钱,也很有能量,无所不能,会碾压每一个市场。我最初也是这么想的,因为我看到了那些引进到欧洲的中国漫画,惊讶于那种爆发出来的能量,这样的中国作品让我震惊。但当我实际来到中国参观以后,我就变得一点也不害怕了。也许是我去的地方太少了,我看到的大多是一些称不上漫画或动画,而仅仅是卡通形象的东西。就算是漫画,很多作品看起来也与日本漫画没什么区别。我知道画成这样更容易受欢迎,但画这样的东西意义何在呢?喜欢日本漫画的人直接看日本漫画不就好了吗?我不喜欢看模仿的东西,我希望看到的是有灵魂的,有中国人自己对漫画理解的东西。如果(之前所说的)那种东西是你们最喜欢拿出来展示给人看的东西,那我就真的不用在意了!

记得还有一些类似身份的文化学者,不认为连环画和90年代动画之后有多少自己的东西。

这也是之前谈过的,价值观的空虚。美法作品不用多说,个人英雄、拯救世界、世界体系……无一不是在反应意识体系。日本的作品,要么在制造秩序(子供向)要么在消费和重构秩序(少年向),背后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体系在起作用,并且一直在树立民族特质。而中国,这种东西已经不存在了。

国内不是缺乏这种意识,而是年轻人不注意这种表达。往往流于题材和形态,很少有自己的东西。纯粹的逻辑游戏,当然玩不过人家。一方面人家有丰富的基础,一直在改进和学习,一方面这也就意味着……容忍那些内容的成立。

---

说点大话

如果仔细考察这些儿童向或者少年向作品,会发现非常恐怖的问题,那就是虚构一个对立,然后打掉这个对立,这个对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即便相似,也不会将问题推进到那种程度。不管哪国都一样。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出于形态学进行造作——虚构一件事情,然后对这件事情进行逻辑操作。借用自己帖子的:月儿姐对儿子说话。也就是对母题进行结构性调整,以符合某种需求,比如新奇、怪异,观众的反应。

这种造作,要么只是一种概念游戏,基本上什么也得不到。要么是无尽的膨胀。而这种膨胀最终会与价值脱离,制造出某种应然,造成严重问题。许多所谓诡异、纠结、变态的评价,都是这么来的。也就是完全的意向性游戏,为了什么而什么,也就必然会越来越。

比如为了纠结而纠结,为了误会而误会。强行成立和机械降神还算好的,有些作品甚至一开始就进行智商检验,只有你能够接受那种(智力低下的)可能性,才可以继续。

这种作品日本最多。美国虽然不少,但多数都是面向成年市场的作品,除了性少数这几年在儿童市场有所表现之外,不会像日本那样连子供向都存在严重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所谓恶趣味。

可以说之前所谓的次级概念和共殊相与,至少有四分之一是从这些作品中来的。而且是这种情况最少的作品类别中发展出来的,一步步看着从开始的简单到后来的故意。

其实这也是所有作品的问题……这个说起来很复杂,编号兄谈论生活的那些,拿到作品里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

基于以上两点,觉得作品缺少的不是励志,单纯“励志”,网文和网漫已经有非常多的作品了。而是最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察古代的作品,会发现是同一个方向(文论)的多维立体反映。比如书画、诗歌、图像、小说、雕刻、曲乐……都是“一件”事情。(图像主要指叙事图像,很像连环画)而中国,至少对少年儿童而言,已经没有这种东西了……别的不说,儿歌创作如何?童话、故事绘本、漫画又如何?

接触的越多,就越觉得悲凉。

以前喜欢漫画,所以接触的不少。说真的,儿童作品,就算人家说的是性少数,也比起国内强多了。国内的优秀作品,太少了。早年的市场甚至不容他们,要到国外去。

--

这还没说作品中可以反映的文化意识呢。功夫熊猫的绿眼珠,降世神通的四元素。说实在的,国内真的缺少一点“民族主义”,对传达自己文化元素的意识。个人接触的作品,就算有这些意识,也很少有深入肌理的,依然是流于表面,流于那些常见的故事母题。成为真正的形态学游戏。(甚至是外国人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比如神话长了一张国外的脸。当然,究其根本,这是国内教育界的问题。)

形态学是一个大杀器,它假定了一个稳定的意识体系,一种唯一的理解,把所有差异都抹平。也就是文化普遍主义。这是很多作者没有意识到的。很少有人注意到提醒背后思维的不同。

设备不好,一口气说完,未加整理。见谅。

通宝推: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