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学”的基础内容 -- 给我打钱87405

共:💬17 🌺1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实所有说法都有实例

只是被抽掉了,就很古怪。只是不想谈论具体。比如医学,只简单说药品。性别问题,从来没有具体(除了回应你)。历史,说过很多,但刚好是对接人家术语的时期,表达很不到位。这也是为什么笼统说了很多学科都有这些问题……(都来自实例,以反论立论)

也是为什么总感觉实无所得,换了一套表达,重新构建出整个链条,说的还是早就知道的东西……反而更加不知所云。

不过有很多细节可以看出来所指的,比如

现实可怕的地方在于,当你认为某些人可以这样做的时候,某些人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这是你可以接受的底线。甚至就此学会了这样做。

这里的某些人,原本是……渣男。比如骚扰/搭讪。[1]

所有论证都可以反向操作。但是说法和编号兄太相似,就不想说了。比如

他们总会拉你到同一等级,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击败你。反制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者说,使用辩证法,让他从主体变客体,掉进自己陷阱里去。这样的故事智囊里有很多。但是,第一次尝试,一定失败。为什么?因为有人压根不会听你一句。

记得后面好像是直接甩耳光还是什么来着。不适合男性。而这里的辩证法,就是对象逻辑。

甚至前文还给出了两个怎么表达的,但是你看,从来没那样回复过。因为前文还有另一个逻辑,就是不讲故事。

一方面说不能讲道理,一方面说不能讲故事,最后只能变成回复编号兄而已。[2]

就连次级概念原初的定义里,也有一句:

次级概念会成为经验领域的补充物,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必须要认识到这种责任。简单总结:存真名实,远离概念。避免名化积伪表达迷失。

现在滥用概念令人发指。自己的还不够,还要对接人家的……反而变得一团糟。

我把之前没发的编排改了一下,放在下面。

  

---

  

共相/殊相可以换成内容/形式。上一形式是下一内容。

现实是月儿姐对儿子说话,儿子发抖。[3]

我们会想前后关系是什么,进而假设。

  

月儿在批评儿子,所以儿子发抖。

得出最初形式

  

月儿严格要求儿子,故儿子发抖。

然后抽出内容

  

家长严格要求孩子,孩子会发抖。

然后发展形式

  

一天晚上,一个有月亮的家长,在家里用戒尺打孩子的手,孩子一直在瑟瑟发抖,眼睛里噙着泪水。

然后抽出内容

  

有月亮的家长,体罚孩子,孩子发抖,流泪。

然后发展形式

  

一天早上,一个有月亮记号的家长,在家里用鞭子抽孩子的手,孩子发抖,近乎站立不住,大声哭嚎着。

然后抽出内容

  

有月亮的家长,鞭打孩子,孩子坚持不住了。

然后发展形式

  

一天晚上,身上有月亮胎记的家长,在家里用鞭子抽打孩子,孩子躺在地下,不住的发抖和流泪。

现在和最早的事实,有-关-吗?

我们可以把后面的体罚,都说成因为学习/教育孩子。大家会怎么想?如果更加具体,比如孩子长期零分,甚至打骂别人,大家又会怎么想?

关键和最早的事实,有-关-吗?

不只是变成特定情境,还变成了因果关系,甚至可以直接变成心理活动的后果。

  

夜深了,身上有月亮胎记的家长内心激烈斗争着,不打不争气,可是孩子都哭嚎了,要不停下?

现在和最早的事实,有-关-吗?

要知道最早的事实,已经是自行想象,添加前提预设了。

真正的情况是,月儿姐在和儿子说话,儿子在发抖。但是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可能是月儿姐在安慰儿子,也可能是在批评儿子。也许是儿子只是穿的少了,而月儿姐在问拿什么衣服。甚至是儿子在生气,月儿姐在讨好儿子。

可能性是无穷的。但是要探索形式/逻辑上的可能性,必须先确立一种可能,然后不断的展延、收敛,尽力调整符合所谓“逻辑”。但这种可能,很可能一开始就不存在。

且不论具体细节。怎么就能知道,每次的形式可以显现出所谓,家长严格要求孩子呢?就不会被想成家长暴力?而且所谓心理活动,是真实想法,还是源于现象的猜测?

甚至会变成,有人居然会忍心这样,所以才会做这样的事情。进而可以和实际无关了,变成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打孩子。等价形式:不想不就行了?

但也可能只是因缘际会。以批评为例,家长最近嗓子不好,或者烦心事太多,不小心声音大了。而不是所谓心理,哪怕以前如此。况且万一还有其他影响呢?

这还没说晚上有没有关系呢。是不是怕别人发现?还是说孩子偷出去玩了?

花里胡哨的形式的确吸引人,但也会让大家的总结不同。对形式的取舍,对显现的取舍,会导致混淆。共殊相与就是这么来的。问题是,有些形式是故意拿出来的,是骗人的基础。

所以,不管是月亮还是编排,都和实际毫无关系。只会反映出一种预设立场的想象。

尤其是每次发展,其实没有任何着落,只是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现实中也许会有近似,但前提预设完全不同。前面说符合所谓逻辑,其实是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前面的编排,至少有四个可以传达的东西。不讨论更基础的前提预设,太繁琐。

预设:编排的行为,编排的意义。家长的行为,孩子的反应。

前提:该不该编排,为什么编排?家长该不该,孩子为什么?

讨论一下具体,可以是这些

预设:批评是严格、发抖是害怕→害怕是批评→发抖是批评。

前提:严格会批评、害怕会发抖→批评会害怕→批评会发抖。

而且每一次扩展形式,每一次总结内容都是在增加前提预设。

只要点进帖子,接受任何一个可能性,那就出不来了。人家想传达的会是任何一个,甚至是这些组合后所能自行推导的。

然而这些很可能只是想象。

对于这种胡说八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理都别理,想都别想。可是人们总会觉得,要是没什么原因,这样编排有什么意义呢?进而想要探索,发明出所谓意义。

根本不需要为一个不存在的问题费心劳神,即便有对应的现象,也不一定是他们所说的本质,最多是相关性。一旦掉进去,就没有结束了。

这就是所谓迷宫,所谓自己挖坑往里跳,历朝历代的……不对,现在有多少问题都是这么来的。

说白了就是先入为主、丰富形式、创新内容……提出一条概念性的假设,然后使用演绎法。和科学方法差不多,只是不受任何约束。

一旦对接科学,就会发现问题所在。这些只符合形式背景,没有任何边界条件约束。总之只要深化对象逻辑,就能发现对象逻辑的局限。

最后,已经想了怎么办?当无稽之谈就可以了,没必要放在心上。用编号兄的说法,往后看,直走,退出迷宫。

---

当然这里的前提预设不过是常识而已。方便举例。

上帖说过,增加的其实只有应然。会怎样,该怎样?不管背后有没有实然奠基。

如果从〔全人类〕出发,是不可能用已经发生的实然去决定的,只有一种应然。

这里的说法,只适合所谓作品,当然也包括科普作品。不适合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是另一个,也就是自名当己。一个对象,必须被当成物自体,才会形成这个链条。而且也必须严格约束条件,所以上帖特别强调殊相的本质。

至于为什么形式会愈演愈烈,提出一种可能。由于对立统一是永恒发展的,描述和情景必然会不断变弱,进而就只能不断夸大,维持原本的效力……眼熟不眼熟?像不像膨胀,像不像危机,像不像反抗性的永恒结构?

这是对象逻辑的必然。简单说就是所谓语义弱化。其实不是语义变弱,而是锚定的实在已经模糊不清,只能靠程度表达。比如编号兄的颜值真高!所以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这是只用抽象名词的必然结果。就像小时候不会评价(描述),只好把数字往高了说。比如他应该得多少分?一亿分。一旦接受,就只能说,十亿、百亿……前面的必然“弱化”。这和有没有坐标系没关系。比如谁也别想跟佛教比数字。

---

这就是道生万物的另一个侧面。道可以是宇宙、意识、知识、事物……编故事太简单了,给个概念就行。问题只是,能不能接受将会昧着良心胡编乱造

这些后面原本还有一堆发展,也没必要说了,编号兄都知道。总结一下不过是〔求生得生,求死得死〕。所以不能把求死当成追求,灌输给别人。

[1]至少有一半是指渣男。甚至可以说整个链条都可以视作一个完整过程。当然这是后来发现的。

[2]帖子有很多细节,看得出反对虚构。不虚构也不谈论实例,就只能什么也不说了。不过反对的其实是胡扯……通过迷宫游戏。

[3]月儿姐只是一个例子,请勿对号入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